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合集下载

书法名帖《寒食帖》全文赏析

书法名帖《寒食帖》全文赏析

书法名帖《寒⾷帖》全⽂赏析《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纵18.9厘⽶,⾏书⼗七⾏,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的⽂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节作了⼆⾸五⾔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书的代表作。

这是⼀⾸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节所发的⼈⽣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情和境况下,有感⽽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势奔放,⽽⽆荒率之笔。

《寒⾷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被称为“天下第三⾏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书法释⽂:⼀⽈:“⾃我来黄州,已过三寒⾷,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释⽂诠释:⾃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的悼惜。

今年的春⾬绵绵不绝,接连两个⽉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令⼈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者在半夜背负⽽去,叫⼈⽆⼒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有何异呢?春天江⽔⾼涨将要浸⼊门内,⾬势袭来没有停⽌的迹象,⼩屋⼦像⼀叶渔⾈,飘流在苍茫烟⽔中厨房⾥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节。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黄州寒食帖】(苏轼)13录音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

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根底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

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

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局部,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

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

特别是在中间高潮局部,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拟开阔,中间局部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拟开阔的。

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

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

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结构方正伸展。

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

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

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

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

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

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

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

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书法技艺和思想深度,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组五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帖中,苏轼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书写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

诗帖采用行书体,笔触流畅自然,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笔画的轻重、快慢、曲折等都恰到好处。

整篇诗文布局合理,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章法独特,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和才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寒食诗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更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和生活困苦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文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黄州寒食诗贴》也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强调个性、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黄州寒食诗贴》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
艺和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以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幅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楷为主,融汇了晋唐楷书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

苏轼黄州寒食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

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苏轼为了表达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书法极为工整美观。

整篇帖子共有12个字,分为两行,每行六个字。

字体端庄秀丽,笔画流畅有力,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字体特点是行楷,其特点是结构稳定,线条流畅,笔画饱满。

整个帖子的字体形态端正,每个字都写得非常工整,笔画精细,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苏轼的笔法独特,用笔有力,提筆起筆都非常有力度,而且每个字的笔画相互呼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此帖的纸张是宣纸,宣纸是中国传统的纸张,质地柔韧,吸墨性好,适合用于书法作品的写作。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选择了一种白色纸张,使得字体更加凸显出来,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题材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用于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表达了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文字简洁,却寓意深远。

这幅作品通过字体、纸张和题材的选择,以及苏轼独特的笔法,将思念之情和传统节日相结合,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赏析主要从字体、纸张和题材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苏轼的字体工整美观,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其次,纸张的选择使得字体更加凸显,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最后,题材的选择使得作品寓意深远,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总的来说,苏轼黄州寒食帖是一幅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法作品。

通过对字体、纸张和题材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

同时,苏轼的独特笔法和思念之情的表达,也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苏轼黄州寒食帖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谤讪朝廷”罪名贬谪到黄州时所书的五言诗作,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

全帖共两首,凡17行,共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

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平生酷爱写字,“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评“行草尤工”。

苏轼一生,因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天涯海角,辗转奔波,但他为人豁达、豪逸,常奋笔疾书,以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

他把书法看成是“静中自是一乐事”,“聊寓其心,忘忧晚岁”的一种精神调剂。

当时他以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登门求字,他习惯于随时挥洒,随手赠人,不计工拙,淡然处之。

苏轼对书法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书法美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文和词中。

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天然,强调字外功夫,把“意”摆在首位。

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次子由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苞舒醉墨堂》),并谦虚又不无自信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其代表作《黄州寒念诗》就是在一种平淡无求的心态下,漫不经心随手抄录这两首诗而产生的千古名作。

苏轼才华横溢,志存高远,诗词、书画、文章冠绝当时。

但在忧患的宋朝一再碰壁,被诬贬到黄州。

到了第四个年头,黄州的春天,老是下雨,一下就是两个多月,而且雨势不减。

使得苦雨萧瑟,海棠花谢,“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

”凄风苦雨,孤寂失意,使这位才华盖世的艺术家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两首,并用他那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抄录下来,来表达他无可奈何,又鼓荡难抑的郁勃之气。

黄州寒食帖书法鉴赏

黄州寒食帖书法鉴赏

黄州寒食帖书法鉴赏
鉴赏:
《黄州寒食诗帖》起笔时平缓凝重,在沉重中又暗涌波涛,无论是点画线条还是字体的结构、大小,都随着作者情绪的起伏而急剧变化。

从“春江欲入户”开始苏轼将字写得越来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

到“破灶烧湿苇”一句,笔力尤为厚重,感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抑制。

直到“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苏轼的情绪才渐趋平静,笔势也归于平缓,最后也以小似蝇虫的两个字收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苍凉。

此帖是苏轼所谓造意、尚意非常典型的书法特点,所以它和其他的字就不太一样,有的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属于写得比较规矩的,扁扁的比较平静地写下来。

这便是他书写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不平常的一种激情写出来的行书,确实是好!。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苏轼《黄州寒食帖》为手卷,纵25厘米,横539厘米,行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苏轼贬官黄州第三年所写的诗文,共二十九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

此帖笔法纵横,墨色淋漓,在继承王羲之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法度谨严而气势奔放,给人以一种雄奇阔大的美感。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在黄州时的书法,其中,尤以寒食帖最有名。

此帖由于感情深挚,文词清丽,故诗词之外的书法独具一格。

通观全篇,章法自然,随意流走,似不经意,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

与黄庭坚的风格截然相反,故有“苏黄”并称。

传说此帖是宋神宗在内府看到苏轼的手迹后,让他题跋的,因苏轼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故而神宗叫苏轼的孙子来替爷爷写下题跋。

苏东坡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欧阳询,又汲取六朝翰墨,自成一家,书法史上称为“苏体”。

此书法为苏轼晚年所书,正值壮年的他,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故落笔纵横,如清风出袖,迅疾而书,一气呵成。

通观全篇,起笔多尖锋,但收笔时变为圆收,使全字形成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感。

此帖前面的几首诗的用笔比较工稳,而后半部分诗的用笔则轻松活泼,错落有致,跌宕起伏。

在结构上,前紧后松,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我们看到,在该作品中,既有“天风海涛之势”,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之态。

其运笔之法正合乎草书的规律,提按起倒,穿插有致,既快捷又不失沉着。

纵观全作,无论是用笔的提按,点画的粗细,线条的刚柔,墨色的浓淡,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怀素狂草那样一味强调运笔速度,而是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如风雨骤至,迷漫莫辨”的艺术境界,又没有王羲之行书平和简静、舒缓雅逸的气质。

整幅书法无懈可击,正如苏轼在此作跋中所云:“此书兼颜鲁公雄厚和柳吴兴流利二者之长,追维俗子,不识高人。

”可见是一位评论者对苏轼书法的极高评价。

《黄州寒食帖》充分体现了苏轼“点画皆有意”的艺术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苏轼)
13录音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

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

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

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部分,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

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

特别是在中间高潮部分,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较开阔,中间部分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较开阔的。

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

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

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
结构方正伸展。

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

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

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

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

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

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

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

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

它的豪放与平和,凝重与流动,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在书法中充分表达了苏轼的心境。

《黄州寒食帖》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