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赏析讲解学习

苏轼《寒食帖》赏析苏轼《寒食帖》赏析《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
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
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评价一下苏轼的《寒食诗帖》

苏轼的《寒食诗帖》
苏轼的《寒食诗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意境、深刻的感悟和细腻的笔墨而著称。
这部诗帖以寒食节为背景,描述了当时人们对逝去的故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在诗中,苏轼以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意境和动人的抒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
《寒食诗帖》在形式上,通过平淡细腻的文字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将人生百态、情感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作品在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誉,而且在后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贵之作,被后人多次传颂和赞美,显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造诣和情感表达能力。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

论《寒食帖》创作中的情感《寒食帖》是唐代文人张榘所作的一幅绘画作品,描绘了寒食节这一特殊节日的场景。
它以绘画手法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寒食帖》中,整个画面被冷静而细致的墨线勾勒出来,墨色墨香,给人以静谧凝重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和景物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繁忙和杂乱的心绪,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超然。
在情感方面,《寒食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个画面通过温暖的色调和情绪来表达这种情感,传达给观者一种温馨又伤感的感觉。
画面中的人物多以家人团聚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这种画面局部细节和整体氛围的统一,感染着观者,引发观者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寒食帖》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画面中的人物多以平凡的农民为主体,他们纯朴而勤劳地生活着。
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热情和笑容来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和挫折。
画面中的寒食节场景被描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传达给观者一种饱满和积极的力量。
通过这一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人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寒食帖》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画面中的人物以老人和孩子为主体,他们通过岁月的洗礼和见证,无论是三世恩情、一季芳华,还是周而复始的寒食节氛围,都传达给观者一种人生的感慨和人世间的变迁。
这种瞬间凝固却又流转的感觉,让人不禁对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产生思考。
《寒食帖》通过情感的表达,描绘了人物的生活、家庭的温馨和家乡的思念。
它以细腻而冷静的笔触和温暖的画面氛围,给人一种平和而感慨的触动。
这种情感的创作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艺术追求,也激发了人们对家庭、生活和时间的思考。
寒食帖鉴赏

1,鉴赏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万千。
世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2,书写表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有人认为告别纸和笔的时代已经来临,于是对学习书法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现实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习书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帖全文

寒食帖全文
寒食帖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代表作。
以下是《寒食帖》的全文:
四月七日长沙寒食日。
原寄与方干
寒食为事名虽寒,桃李因花字有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七日无人来翦我,独自蚕衣二寸丝。
入户强为邻舍笑,颈杨不脱脚还齐。
狐裘蒙茸不暖贫,数声归雁寒中啼。
谁家广锦能缝好,一片两重心字齐。
见说已是东城计,不如归取故乡衣。
纷凝落照春解舞,一曲高歌整醉时。
城中桃李争妍日,九陌曛昼杂马嘶。
酒肉山中何所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苏轼的《寒食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杰作,承载着苏轼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与心境,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让人为之倾倒。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价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写下了这两首饱含人生感慨的诗作并以书法的形式呈现,成就了《寒食帖》。
当时的苏轼,生活困苦,心境苍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的艺术才情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激发。
《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苏轼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史料。
它见证了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与豁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书法风格赏析1.字体形态《寒食帖》的字体形态独具特色。
苏轼的书法以丰腴雄浑著称,在这幅作品中,字体宽扁,左低右高,给人一种沉稳而不失灵动的感觉。
点画肥粗丰腴,却又不失力度,仿佛蕴含着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与不屈。
2.笔法运用苏轼在《寒食帖》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
笔画粗细变化自然,起笔、行笔、收笔皆有法度。
中锋用笔为主,侧锋为辅,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同时,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提按、转折等笔法,使字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布局结构从布局结构上看,《寒食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整幅作品既有大气磅礴之势,又有细腻婉约之美。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苏轼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诗中“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等语句,流露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而书法的线条与字体形态,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
四、对后世的影响《寒食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启发了无数书法家的创作灵感。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一、创作背景《寒食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它是苏轼在寒食节时,因怀念故友而作的一首诗,记录了他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二、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篇诗篇情感深沉、婉转,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书法艺术《寒食帖》是一幅行书作品,笔法自然流畅,字体跌宕起伏,气韵生动。
苏轼运用丰富的笔法,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随性、自由的美感,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五、历史价值《寒食帖》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学佳作。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世态以及苏轼个人的情感世界。
同时,它也是研究苏轼思想、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了解宋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总结《寒食帖》是苏轼创作的一幅优秀书法作品,通过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正因为《黄州寒食帖》是“情牵笔走,恣意而行”之作,彰现了苏东坡行书所具有的内柔外刚、内敛外张、情牵笔走、恣意而行的艺术风韵。
故尔,整幅字帖不仅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苏轼的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
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
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
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与《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之一。
班级: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