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州寒食诗帖(优秀课件)

黄州寒食诗帖(优秀课件)

知人论世,读懂诗人
黄问身心 题 州汝如似 金 惠平不已苏山 州生系灰轼自 儋功之之 画 州业舟木 像 。,。,
朗读标题,猜测诗意
贰 结合链接资料,猜读标题《黄州寒食诗
帖》,在括号内加上恰当的修饰语。

)的黄州

)的寒食

)的经历

)的心境
研读诗句,印证猜想
黄州寒食诗(其一)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黄州寒食诗(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研读诗句,印证猜想
自由诵读,思考批注,然后用如下任意一种句式发言:
1.我从“
”诗句中印证了

的猜想。
2.我从“
”诗句中增加了
——王国维《文学小言》
课后拓展,举一反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黄州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 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 食诗。
1 字字泣血:书法与情感合二为一 2 人品与字品的高度合一
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并称镇馆之宝的国家级宝物除 了《祭侄文稿》,还有苏轼的被称为“天下第三行 书”《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
《学古绪言》有言: 坡公书,肉丰而骨劲, 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 特为秀伟。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优质课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优质课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优质课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寒食》。

详细内容为诗中各句的解析,包括诗句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寒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意境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寒食》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寒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句,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寒食节的氛围。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解释诗句的含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重点:诗句的修辞手法、意境。

4. 难点:诗句的意境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寒食》中的修辞手法,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参照课堂讲解,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意境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诗句的意境理解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春花烂漫、柳枝摇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2. 语言描绘: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的景象,如“飞花”如何轻盈地飘落,“东风”如何轻拂柳枝。

六年级语文古诗《寒食》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寒食》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寒食节所表达的独特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通过寒食节所表达的独特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提问学生有关寒食节的常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解难。

3.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概括。

4.交流讨论,明确诗中描写的景物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寒食节的独特感受和情感表达。

3.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了解这些特点对表现诗歌情感的作用。

4.品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等方面的特点。

5.感情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认识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分组合作,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选題设想:本节课是小专题《基于人文底蕴提升的书法和语文学科整合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一堂研究课。

书法与文学结合的集大成者,我们首先想到了苏轼。

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单从文学或者书法任意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佳作俯拾即是。

二者结合,后世评价最高的就是《黄州寒食诗帖》,于是选定此文作为教学内容。

当然,夹带了私货,个人被他崇高的人格和旷世才华深深吸引,也很想引领学生多走近他。

教学设想:由我和书法老师莫虎两位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莫老师承担书法角度的鉴赏。

我承担作者介绍,诗歌背景介绍,语文角度读懂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情感的教学任务。

考虑一节课要学习两首五言古体诗,并结合书法鉴赏。

所以写作技巧不在本节课教学任务中,并且需要安排前港学习,让同学们对两首作品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1.从书法的角度欣赏《黄州寒食诗帖鉴赏》的美,认识其书法价值。

2.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诗人苦难的经历,体会诗人悲凉、沉痛的心境,认识其文学价值。

3.涵咏经典,感受书法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人文底蕴。

课时安排:1课时前置学习:[.大声朗读至准确流畅,尝试有感情诵读,写下你的诵读处理建议。

2.从学过的作品中了解苏轼,写下认识。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诗歌大意,写在学案上。

教学过程:一、莫虎老师从书法角度执教.(一)导入2019年1月16日(今年初的时候),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颜負•卿:超越王義之的名笔”,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品《祭侄文稿》展出,引发热议。

两岸书友担心,《祭侄文稿》作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展出可能会导致堆以弥补的损坏。

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比玉器等耐储存的文物,书画的生命极脆弱,光线、空气潮湿度、微生物等都可能带来一左的损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草稿,上面有大S涂抹之处,却被誉为“行书第二”,与王浚之的《兰亭集序》媲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一诗。

这首诗位于教材第三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寒食节景象描绘,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生词、句式和韵律。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句式和韵律,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寒食节来历和习俗,引发他们对本节课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翻开课文,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寒食》。

(2)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描绘景象。

(2)讲解“飞花”、“御柳”等生词,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制一幅寒食节景象。

5. 课堂小结6. 课堂延伸(1)讨论:诗人在《寒食》中表达怎样情感?(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寒食节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生词:飞花、御柳、寒食、东风3. 句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根据诗句,绘制一幅寒食节景象。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根据个人理解,自由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寒食》基本内容,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句。

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提高他们审美情趣。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寒食节资料,解各地寒食节习俗,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激发他们创作潜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诗歌朗诵法: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寒食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

(2)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春晓》等,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让学生分析一些诗歌作品,如《登鹳雀楼》《江雪》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总结(1)总结《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寒食》这首诗。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寒食节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寒食》。

(2)理解《寒食》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了解作者韩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色及诗人的感受。

2. 诗歌内容:诗中通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则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生活的讽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背诵《寒食》。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人的讽刺意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

(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自读,注意停顿、节奏、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价。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主探究,概括诗意。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讽刺意味。

(2)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

5. 诗歌鉴赏:(1)对比阅读,分析《寒食》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朗读、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节3. 诗歌内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有关《黄州寒食诗帖》理论和技法探究的研究

有关《黄州寒食诗帖》理论和技法探究的研究

字 的笔 法特点 与其 书学 渊源 ( 颜法 ) 、使 用 工 具 ( 散卓 笔 ) 、执 笔 法 ( 拨灯 法 ) 、握 笔方 式 ( 握 笔近 下 ) 和审美 取 向 (“ 短长 肥瘦 各 有 态 ,玉 环飞 燕谁 敢 僧? ” ) 等 主 客观 原 因密 不 可分 。苏 轼 把 一 组 组对 比关 系 发 掘 出 来 ,丰 胶 与 瘦 劲 ,横 势 与 纵 势 ,萧 散 与端 庄 ,
有关 《 黄k , l t I 寒食诗帖》 理论和技法探 究的研 究
赵 文 静
( 聊城 大学 山东 聊城
2 5 2 0 0 0 )
作 者简 介 :赵 文静 ( 1 9 9 3 一) ,女 ,汉族 ,河南 郑 州人 ,研究 生在 读 ,山东省 聊城 市聊 城大 学 ,研究 方 向 :美术 ( 书法) 。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5— 0 1 5 8— 0 1
“ 尚 意 ” 精 神 的 书 法 作 品 。苏 轼 书 法 艺 术 观 的核 心 是 “ 尚意 ” ,

“ 尚意 ” 的思想 核心 是崇 尚 自 然 。强调 书以意 造 ,任 其 自然 ,崇 尚 种无 拘无 碍 、 非 功 利的作 书状 态 。
2 0 1 0 年 张启 善 《 苏轼 < 黄 州寒食诗 帖 >的美学 意 义》 指 出 《 黄 州寒食诗帖》 的美学意义在于对 “ 尚意 ” 书风 的传达 。 《 黄州寒 食诗 帖》 把苏轼 刚柔 相济的笔墨线 条 ,复杂痛 苦 的内心淋漓 尽致地 倾泻在
纸面上 ,是文学文本和书法文本有机结合的最好体现 。 2 0 1 5 年 马建 军 的 《< 寒 食 帖 >的 “ 言 、象 、意 ” 分 析》 提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行所写诗题“右黄州寒食二首”七个字,笔调回归收敛。
如果说前7行的变化显示了苏轼的不安和节制的状态,那么他写第二首诗时,随着诗中诉说自己的悲凉处境和荒寞的心境,情感的闸门打开了,驱使毛笔的挥运,笔画忽肥忽瘦,字形时大时小,结构或者绵密或者壮阔,书法的形态也情绪化了。
转换语:寒食帖记录了苏轼作书姿之际起伏不平的心绪,气象万千。笔墨随着情思起伏跌宕,是心境与书境合一的杰作,那么我们如何去进步一理解寒食帖的文字内容,有请曹老师。三、二、曹老师从语文的角度教学《黄州寒食诗帖》。
第二行“年”字末笔长竖,笔势展开
第四行“萧瑟卧闻”处,苏轼行书笔调呈现出来,笔画转为沉厚,字形也大起来。
第六七行又收敛起来,先后出现脱字、衍字。
图四:
配文:“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饱蘸浓墨,卧笔挥扫
讲解:,沉厚的笔姿出现,笔画粗壮,体势阔落,字形转大。
第十一行“破灶烧湿苇”第十五行“哭涂穷”相继出现了字形展大、点画厚阔的形态。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选题设想:
本节课是小专题《基于人文底蕴提升的书法和语文学科整合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一堂研究课。书法与文学结合的集大成者,我们首先想到了苏轼。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单从文学或者书法任意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佳作俯拾即是。二者结合,后世评价最高的就是《黄州寒食诗帖》,于是选定此文作为教学内容。当然,夹带了私货,个人被他崇高的人格和旷世才华深深吸引,也很想引领学生多走近的黄庭坚所写跋语进入:“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彼时彼地,此情此景,赋到沧桑句便工,成就千古华章,作品不可复制。走近诗人,了解背景。
1.介绍诗人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崇高地位。老师评价语:“才高八斗炳千秋”。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诗歌大意,写在学案上。
教学过程:
一、莫虎老师从书法角度执教。
(一)导入
2019年1月16日(今年初的时候),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名品《祭侄文稿》展出,引发热议。两岸书友担心,《祭侄文稿》作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展出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坏。
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比玉器等耐储存的文物,书画的生命极脆弱,光线、空气潮湿度、微生物等都可能带来一定的损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草稿,上面有大量涂抹之处,却被誉为“行书第二”,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1字字泣血:书法与情感合二为一
2人品与字品的高度合一
1.从书法的角度欣赏《黄州寒食诗帖鉴赏》的美,认识其书法价值。
2.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诗人苦难的经历,体会诗人悲凉、沉痛的心境,认识其文学价值。
3.涵咏经典,感受书法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人文底蕴。
课时安排:1课时
前置学习:
1.大声朗读至准确流畅,尝试有感情诵读,写下你的诵读处理建议。
2.从学过的作品中了解苏轼,写下认识。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未使苏轼一帆风顺。看苏轼一生所到之地的地图,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评价。(预设:颠沛流离、辗转奔波、居无定所、四处为官、多次被贬)出示《题金山自画像》。生齐读,老师讲解:写作该诗时,诗人68岁,被赦北回中原,路过镇江,游览金山寺时看到大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凝视良久,写作此诗。颇有自嘲、自伤之感,两个月后,溘然长逝。师评价语“宦海浮沉度此生”。
(二)朗读标题,猜测诗意。
结合背景资料,在括号内加上恰当的修饰语:
()的黄州(预设:偏远、被贬地、冷清)
()的寒食(预设:伤心、从天气角度,多雨、阴冷)
()的经历(预设:穷困、漂泊)
()的心境(孤独、失落、难过、凄凉、悲苦等)
链接: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乌台诗案”,“寒食节”的由来。
链接一: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引言配图一:
配文:祭侄文稿局部
讲解:文中这几句“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描述的就是其兄、其侄的罹难始末。而这几句被颜真卿反复删改涂抹,足可想见其悲愤。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二)学习《黄州寒食诗帖》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一种惆怅孤独的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图一:
配文:《学古绪言》有言:坡公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
讲解:苏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板书水字)牵连映带的笔势,天真罄露,活泼自然。
图二:
配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讲解:黄庭坚跋语,苏轼的笔意。
图三:
配文:笔体有三变,这是苏轼其他行书作品中很少见到的景观。
讲解:第一行笔画坚利而凝重,字形小,是收敛之态。
教学设想:
由我和书法老师莫虎两位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莫老师承担书法角度的鉴赏。我承担作者介绍,诗歌背景介绍,语文角度读懂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情感的教学任务。考虑一节课要学习两首五言古体诗,并结合书法鉴赏。所以写作技巧不在本节课教学任务中,并且需要安排前置学习,让同学们对两首作品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