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重点

合集下载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是指含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而且所含酸性基团绝大多数是以磺酸钠盐形式存在于染料分子上,仅有个别品种是以羧酸钠盐形式存在。

早期的这类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

2、酸性媒染染料;一种特殊结构的酸性染料,分子中具有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基团,这类染料叫酸性媒染染料。

3、酸性含媒染料;将媒染剂金属离子预先引入染料分子中,成为含金属的络合染料。

习惯上将这类染料称为酸性含金属染料,又称为酸性含媒染料、酸性螯合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

所引入的金属离子一般是铬离子,少数是钴离子。

4、强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分子结构较简单,磺酸基所占比例高;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离子状态分散;对羊毛的亲合力较低,染色需在强酸浴中进行(pH=2.5-4)。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差,日晒牢度较好,色泽鲜艳,匀染性良好。

5、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相对地较低,溶解度稍差,在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纤维的亲合力较高,染色在弱酸浴中进行(pH=4~5)。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好,匀染性稍差6、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更低,疏水性部分增加,溶解度更差,在常温染浴中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对羊毛的亲合力更高,染色需在中性浴中进行(pH=6~7)。

优缺点:匀染性较差,色泽不够鲜艳,但湿处理牢度好。

7、1:1型酸性螯合染料;一般是用单偶氮染料和铬盐(如硫酸铬、蚁酸铬等)溶液在高压锅中加热合成的。

所用偶氮染料绝大多数为o,o’ -二羟基偶氮染料,也有少数是o-羟基-o’-羧基偶氮染料。

它们具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

8、1:2型酸性螯合染料;是由单偶氮染料在近中性溶液中和诸如水杨酸铬钠等铬的络合物一起加热合成的。

它们主要由O,O’-二羟基偶氮染料螯合而成。

9、歧化反应;络合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因此1:1性的酸性含金属染料是在酸性的条件下合成的,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会生成1:2型;而1:2型是在中性的条件下形成的,就应当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的话,会生成1:1或1:3型的染料,这些反应叫歧化反应。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染色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给纺织品、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使其具有吸引人的外观。

染料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们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性能。

本文将介绍染料常见的化学成分。

1. 基团染料中最基本的化学成分是基团。

基团是染料分子中赋予其颜色的关键部分。

不同的基团决定了染料的颜色种类。

常见的染料基团包括芳香基团、酮基团、亚胺基团等。

芳香基团的染料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酮基团的染料常呈现出艳丽的蓝色和紫色;亚胺基团的染料则具有艳丽的红色和橙色。

2. 色团色团是染料分子中决定颜色的重要部分。

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染料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色团包括苯胺类色团、吡啶类色团和酞菁类色团等。

苯胺类色团通常呈现出红色、黄色和橙色;吡啶类色团则呈现出蓝色和紫色;酞菁类色团则呈现出绿色。

3. 辅助基团辅助基团是染料分子中的非色团部分,它们对染料的颜色、溶解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辅助基团包括酯基团、醚基团、硫醇基团等。

酯基团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醚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色彩变化范围;硫醇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光、抗洗和抗污染性能。

4. 催化剂染料的染色性能需要一定的催化剂来促进染料与纺织品之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染料催化剂包括金属盐、有机碱、酸等。

金属盐催化剂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和染色效果;有机碱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染色速度和染色均匀性;酸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耐光性和耐洗性。

5. 分散剂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分散在染料浴中,以便与纺织品充分接触。

分散剂是一种能够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分散剂包括磺化剂、醚胺类、聚乙烯醇等。

磺化剂可以增加染料在染料浴中的溶解度;醚胺类可以增加染料的分散性和渗透性;聚乙烯醇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渗透性和抗泡性。

6. 稳定剂染料在染色、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持其颜色和性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稳定剂是一种能够保护染料分子的化学物质。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染料化学是一门关于染料结构、性质、应用及其相关化学反应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染料化学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染料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了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染料化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染料化学及其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染料化学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染料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2、了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应用。

3、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染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1、染料化学基础知识:染料的分类、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颜色与光学的基本概念等。

2、染料的合成:有机染料的合成方法、常用有机染料的结构和性质、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分离等。

3、染料的染色:染色原理、染色过程、染色方法和工艺等。

4、染料的性质和性能测试:染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性能测试方法等。

5、染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染料在纺织、皮革、纸张、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新型染料的研究与开发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染料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染料化学的基础知识。

2、实验: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染料化学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染料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和报告撰写,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书面或口头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书面或口头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4、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染料化学工艺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染料化学工艺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染料化学工艺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染料是一种用于给纤维、皮革、纸张、塑料等物质着色的化学物质。

作为一门应用化学学科,染料化学工艺学主要研究染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在不同材料上的应用。

染料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用途以及染色的方法进行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染料可以分为合成染料和天然染料两类。

合成染料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染料前体转化为染料分子,具有较高的染色稳定性和丰富的颜色选择。

而天然染料则是从动物、植物等天然材料中提取的染色物质,通常具有较为天然和柔和的颜色效果。

染料的制备工艺包括染料前体的合成和染料分子的调整。

染料前体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染料分子的前体化合物,包括染料分子中的色基和附基的合成。

而染料分子的调整则是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取代基的选择来调整染料的色相和染色性能。

染料化学工艺学在纺织、印染、化妆品等行业中具有重要应用。

它不仅使人们能够获得多样化的色彩选择,还提高了染色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染料化学工艺学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有机化学、材料科学、色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从染料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染料的制备工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在结论部分对染料化学工艺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对染料化学工艺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染料的制备与应用,并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染料化学工艺学展开,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染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定义和分类。

全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1.1 概述:对染料化学工艺学进行简要概括,介绍染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引发对染料制备工艺的研究需求。

1.2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简要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整篇文章的框架。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系统地介绍染料的制备工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染料化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

1、染料(Definition of dyes):能将纤维或其它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

2,、颜料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藉粘合剂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着色的有色物质。

3、共轭效应(conjugation):在一个简单的双键分子中,如乙烯,π键的一对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分子中,如丁二烯,π电子的运动不再局限在两个C原子,而扩充到4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具有离域现象的分子结构体系叫做共轭体系。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叫做共轭效应。

染料的命名: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又称属名;色称,表示染料色泽的名称;词尾,以拉丁字母或符号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4、力份:也称着色强度,是生产厂家比照标准品染料所测定的染料的相对浓度。

5、染色牢度:染物上的染料经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后而保持原有色泽的能力6、中间体——合成特定目标产物的专用原料。

中间体亦称中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染料中间体——用以合成染料共轭结构的特定原料。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中具有多个不饱和的双键,且不饱和键在合成反应中相对较为稳定。

如苯、萘、蒽、苊、芘等。

起始物——某一特定合成反应的初始反应发色团——分子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主要提升λmax。

助色团——分子结构中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如—NH2、—OH等。

7、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的颜色。

白光(380~780nm)通过色散可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

补色——可见光波经选择吸收后所剩余的光波。

也可以理解为剩色和残色,吸收的光波和剩余的光波互为补色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1. 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附或化学结合将颜色转移到纤维或其他材料上的化合物。

染料通常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例如蓝莓、茜草和蓝靛。

合成染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稳定的性质。

2. 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原理染料的分子结构对其颜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染料分子通常包含芳香环结构,并且可以存在不同的共轭结构以增强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

染料颜色的形成与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以及分子结构的共轭性有关,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也会影响其颜色。

例如,共轭双键能够增加吸收光的范围,从而改变染料的颜色。

3. 染料的制备和合成合成染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染料的合成过程可以从天然化合物出发,也可以从基础化学品出发,如苯乙烯和硝基苯。

在合成染料的过程中,化学家需要考虑反应的选择性、产物的纯度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包括偶氮化、重氮化、醚化和酯化等。

4. 染料的性质和应用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的耐洗性等优良性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油漆和墨水等领域。

染料的性质包括温度、PH值、光照、洗涤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材料上的固着和稳定性。

5. 染料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料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染料的环保性主要包括降解性、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化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型绿色染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6. 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是染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分析染料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染料分离,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光谱法则可以通过吸收、发射、拉曼等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染料进行鉴定和分析。

7. 染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染料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染料将在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精细化学之染料

精细化学之染料

七、染料的分类
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照 来源分类、按照结构分类和按 照应用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天然染料
合成染料
2、按结构分类 ➢依据 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 ➢按结构分类的优点 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按结构分类的缺点 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 型中;
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 染料的选择。
分类表格
3、染料的应用分类
➢ 依据 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 ➢ 应用分类的优点 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 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 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 ➢ 应用分类的缺点 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 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
第七章——染料化学品
大染坊
第一节:概述
一、染料的概念 :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纤维或
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泽的有色物质。
二、染料的应用 染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
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方面。
具 体
1、染色:染料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体的内部,而使物体获得 颜色。如各种纤维、织物、皮革等的染色。
A r N H 2 2 H X N a N O 2 A r N 2 + X -N a X 2 H 2 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R N H 2 H C lN a N O 2 R O H N 2N a C l
第二节:重氮化及偶合反应
偶氮染料是分子中含有偶氮 基(—N=N—)发色基团的染 料,是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染料,包括单偶氮、双偶氮、 多偶氮。一般酸性、冰染、直 接、分散、活性、 阳离子等染料的大部分属于偶氮 染料。而在偶氮染料生产中,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则是两个基 本反应。

染料化学-每章习题无答案

染料化学-每章习题无答案

染料化学-每章习题无答案第一章染料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1染料2偶氮染料3还原染料4阳离子染料5染料的强度(力份)二单项选择1在染色过程中,始终处于非水溶状态的染料是()。

A活性染料B 冰染料C分散染料D金属络合染料2在CIE测色制中,对一个颜色的描述不包括()。

A色彩B纯度C亮度D灰度三多项选择1可用于纤维素纤维染色的染料主要有()。

A直接染料B活性染料C冰染料D还原染料2可用于蛋白质纤维染色的染料主要有()。

A直接染料B酸性染料C冰染料D活性染料3非水溶性染料包括()。

A分散染料B中性染料C冰染料D活性染料4染料商品化主要控制的是()。

A强度B色光C染料的实际含量D含水率四判断改错1染料与颜料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水溶性,一般染料的水溶性远远优于颜料。

()2所有的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都是以离子或单分子形式存在于染浴当中的,但其在织物上的最终状态却不一定是水溶性的。

()3染料标准化的目的是:使染料具有均匀一致的色调、色泽、深度及其它物理性能。

()五简答题1染料的基本特性有那些?2指出“还原蓝RSN”命名中的冠首、色称和字尾,并分别说明其含义。

3商品染料有那些剂型?各有什么优、缺点?六论述题1什么是染料的商品化?染料商品化的主要意义是什么?第二章有机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深色效应2浅色效应3浓色效应4淡色效应5吸收光谱曲线6深度值K/S值7选择性吸收8补色9ma某10染料的二色性二单项选择1阳光下的黄色物质在蓝光下呈()色。

A白色B黑色C黄色D红色2不同色泽的染料拼混的越多,织物颜色越()。

A鲜艳B萎暗C浓艳D不受影响,仅仅是深度增加而已3染料的颜色主要是由()的能级跃迁造成的。

A价电子B分子转动能级C分子转动能级D原子核4随染料共轭体系的延长,其()。

A颜色增深B色泽更加浓艳C无变化DA与B都正确5纤维的极性越高,染料在其中的颜色()。

A越深B越浅C没有区别D无规律变化三多项选择1在荧光灯的照射下,下列正确的表述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13.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14.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

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

15.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

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16.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7.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8.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

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19.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0.隐色体电位:染料分子恰好转化为隐色体时的电极电位称为隐色体电位。

1.颜色的基本属性是色调、纯度、亮度或明度。

2.在“150%活性艳红K—2BP”名称中,活性为(冠称),艳红为(色称),字尾中K表示高温染色型,B表示带蓝光,2B表示蓝光程度,P代表适用于印花,150%为染料的(强度或力份)。

3.在染料的名称中,某些英文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如Conc表示(浓的),H.C.表示(高浓),ex.conc表示(特浓),Double表示(双浓)。

4.在染料的名称中,某些英文符号表示染料的物理状态。

如liq表示(液状),pdr.表示(粉状),paste表示(浆状),gr表示(颗粒状),s.f表示(超细粉状)。

1.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试各举一例,并写出具体的合成路线。

(1)直接染料:联苯胺偶氮染料,二苯乙烯型染料(2)直接耐晒染料:二芳基脲偶氮染料,三聚氰胺偶氮染料,二噁嗪染料,酞菁系直接染料。

(3)直接铜盐染料(4)直接重氮染料:在偶氮基对位上具有氨基的染料,在染料分子末端具有间二氨基苯或间氨基萘酚结构的染料2.简述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具有直接性的原因,试从染料结构考虑提高染料直接性的途径。

(1)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2)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

在无机盐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范德华力)进行结合。

(3)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3.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A类:匀染性染料。

分子结构简单,对纤维的亲和力低,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较高,移染性好,染色均匀。

食盐的促染作用不显著,平衡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此染色温度不宜太高,一般在70~80℃染色即可。

湿处理牢度较低,仅适宜于染浅色。

B类:盐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分子中有较多水溶性基团,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低,移染性能较差,如果上染不匀,难以通过移染加以纠正。

食盐等中性电解质对这类染料的促染效果显著,故必须注意控制促染剂的用量和加入时间以获得匀染和提高上染百分率。

如使用不当,则因初染率太高,容易造成染花。

湿处理牢度较高。

C类:温度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也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扩散速率低,移染及匀染性较差。

染料分子中含有水溶性基团较少,在含有少量的中性电解质染浴里上染也能达到较高的上染百分率。

染色时要用较高的温度,以提高染料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提高移染性和匀染性。

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始染温度不能太高,升温不能太快,要很好地控制升温速率,否则容易造成染色不匀。

4.说明直接染料染色中食盐的促染机理。

棉纤维在中性浴及弱碱浴中带负电荷,直接染料溶于水亦带负电荷,两者间存在斥力,使染料不易上染棉纤维。

当加入食盐时,钠离子被纤维表面吸附,中和了纤维表面的电荷,因此对染料阴离子的排斥力减小,染料易上染,所以直接染料染色中加食盐起促染作用。

5.构成直接染料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1)具有线性结构,使染料分子能按长轴方向水平的吸附在纤维上,最大限度的使范德华力发挥作用;(2)染料分子中共平面部分要大,若染料分子具有延伸的共轭体系,共轭体系程平面性;(3)具有可以形成氢键的基团,且基团间距最好与纤维素两个伯羟基间距接近。

此条件要求主要原因就是增加染料的染色牢度。

1.萘系中料如果直接卤化会形成较多副产物,因此,萘环上的卤代基主要是通过(桑德迈尔)反应或(希曼)反应获得。

2.对于多硝基化合物,若只需还原一个硝基,进行选择性还原时,可以选择(硫化碱)还原。

3.β-萘胺一般采用β-萘酚的氨解制备,该方法称为(勃契勒)反应。

4.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氨基的反应,主要有(硝基还原)和(氨解反应)两种方法。

5.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的反应,主要有(磺酸基碱熔反应)、(羟基置换卤素)、(羟基置换氨基)以及异丙基芳烃的氧化——酸解等几种方法。

酚类化合物的钠盐与二氧化碳反应,在(芳环上引入羧基)的反应称为考尔培反应。

1.试述还原染料的结构特征,描述染料在纤维中的状态和染色坚牢度。

(1)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不含有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

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羰基,在保险粉的作用下,羰基还原成羟基,在碱性水溶液中成为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

隐色体对纤维具有亲和力,能上染纤维。

染色后吸附在纤维上的隐色体,经空气或其他氧化剂氧化,转变为原来不溶性的还原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2)与纤维以氢键,范德华力结合,在纤维上以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

(3)有全面的坚牢度,耐晒和耐洗坚牢度尤为突出。

2.还原染料分为哪几类?它们的色泽牢度如何?(1)蒽醌类还原染料:具有各项坚牢度优良、色泽较鲜艳、色谱较齐全、染料隐色体钠盐对纤维亲和力高的特点,但某些浅色品种对棉纤维有脆损作用。

(2)靛族类还原染料:不论它们原来是什么色泽,还原后的隐色酸钠盐都是无色或者仅含很浅的黄色或杏黄色。

染料的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的亲和力较小,所以不易染得深浓色;染色后织物如遇高温处理,会发生升华现象。

(3)稠环类还原染料:对纤维素纤维有一定的直接性,匀染性好,各项染色坚牢度都比较优良。

(4)可溶性类还原染料:染色牢度优良,但染浴的强碱性无法用于毛、丝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

3.按结构比较靛蓝、硫靛及其衍生物的色泽和应用性能。

(1)靛蓝:牢度很好,但色泽晦暗并不鲜艳,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很小,无法一次染得深色。

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卤化的方法得到改善。

卤化后的靛蓝色泽鲜艳明亮,染料卤化后,提高了染料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

(2)硫靛染料:大部分都是红色,本身色泽都不够鲜艳,日晒牢度差;可是它的衍生物却很漂亮,而且各项牢度都很高。

4.试述影响还原染料还原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1)分子结构;(2)染料晶体结构,物理形状,粒子大小;(3)还原剂浓度;(4)还原温度5.还原染料的光敏脆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1)光敏脆损:某些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2)产生原因:这些染料吸收光线中某一波段的能量转移给其他物质时,在纤维上引起了光化学反应使纤维氧化脆损。

(3)影响因素:染料结构、温度、湿度、基质材料6.试比较可溶性还原染料与还原染料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

结构上的差异 : 还原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磺酸基 , 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因,不溶于水,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酸的硫酸酯盐,它的分子结构中含硫酸酯基因,可溶于水。

性能上的差异:可溶性还原染料可溶于水而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可溶性还原染料对纤维的直酸性染料按其化学结构特征可分为(偶氮类)、(蒽醌类)、(三芳甲烷类)、(氧杂蒽类)、(亚硝基类)等。

1.何谓酸性染料,按应用性能酸性染料可分为哪三类?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含有大量磺酸基,少量有羧酸基,是一类水溶性染料,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结构简单等特点,其发色体结构中偶氮和蒽醌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用于羊毛、真丝等蛋白质纤维和锦纶的染色和印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