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作品赏析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作品赏析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作品赏析
苏轼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寒食帖》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寒食帖》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来源)。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的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创作以黄州为背景,记叙了在寒食节当天,早晨清晨的水洗衣童的情景。

拥有简洁的诗句,淡淡的抒情,犹如一幅传达出祥和气氛的油画。

《黄州寒食帖》有着特殊的文学性,一开始先从重音的点睛之笔,着重强调“清晨”一词,以及“杨柳”,“鸳鸯”,“云彩”,“芙蓉”,“荷”,这些中国传统符号暗合当时社会上的秩序。

这几乎可以谓是一场文学实验,诗歌中暗含着深刻的人物性格,而重音更像是影片里的配乐,给这种人物性格强调出一种特殊的气氛。

比如,诗歌中描绘的水洗衣童“黄衣衣”,它不仅是一直在洗衣的童子,也是苏东坡的形象的暗示,象征着苏东坡社会里的伦理价值观。

诗歌中清新的句子,放映出一种柔和的景象,芦苇荡,柳暗花明,是一种清新的抒情情调,让读者陶醉其中,在心旷神怡之中看着水洗衣童上演的一幕静谧又唯美的景象。

《黄州寒食帖》也反映了苏东坡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诗歌中穿插着另一个主题,讲述的是在军队军官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牺牲,而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南郭老将军”,其实就是当时的历史人物,而“江湖客”则是当时受到剥削的武士和士兵们的代称,而苏东坡对当时社会中士兵们受到剥削的气息已变得更加清楚。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不仅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有着独特
的文学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值得深思。

这首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其中涵盖的历史与文学知识,并且有着浓浓的历史渊源,一切构成一种细腻的、低调的、祥和的气氛。

书法名帖《寒食帖》全文赏析

书法名帖《寒食帖》全文赏析

书法名帖《寒⾷帖》全⽂赏析《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纵18.9厘⽶,⾏书⼗七⾏,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的⽂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节作了⼆⾸五⾔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书的代表作。

这是⼀⾸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节所发的⼈⽣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情和境况下,有感⽽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势奔放,⽽⽆荒率之笔。

《寒⾷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被称为“天下第三⾏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书法释⽂:⼀⽈:“⾃我来黄州,已过三寒⾷,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释⽂诠释:⾃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的悼惜。

今年的春⾬绵绵不绝,接连两个⽉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令⼈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者在半夜背负⽽去,叫⼈⽆⼒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有何异呢?春天江⽔⾼涨将要浸⼊门内,⾬势袭来没有停⽌的迹象,⼩屋⼦像⼀叶渔⾈,飘流在苍茫烟⽔中厨房⾥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节。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以下是如何欣赏它的方法:
1. 看线条:寒食帖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展现了苏东坡的笔墨功力。

观察线条的变化和强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画面的气息。

2. 看色彩:寒食帖的色彩非常淡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又夹杂着淡淡的绿色。

这种色彩的运用体现了苏东坡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

3. 看构图:寒食帖的构图独特,左侧是一只瘦骨嶙峋的树干,右侧是一束含苞待放的花枝,中间则是一个字。

这样的构图体现了苏东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4. 看文字:寒食帖的文字字迹清晰,墨色深浅有致,字体也独具特色。

观察文字的排列和大小,能够感受到苏东坡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在欣赏苏东坡的《寒食帖》时,不仅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艺术理念,还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对画面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

- 1 -。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书法技艺和思想深度,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组五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帖中,苏轼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书写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

诗帖采用行书体,笔触流畅自然,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笔画的轻重、快慢、曲折等都恰到好处。

整篇诗文布局合理,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章法独特,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和才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寒食诗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更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和生活困苦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文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黄州寒食诗贴》也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强调个性、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黄州寒食诗贴》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
艺和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字子瞻,宋朝大诗人。

其风度潇洒,诗文才情深厚,成就斐然,功略无穷。

他一生著述不计其数,其中《黄州寒食诗帖》受到世人高度赞赏。

《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以游记形式,记录了他赴黄州参加清明寒食祭祖活动
的所见所闻,游览虎丘山、调查原野生物,描写濒海魂断湖泊和调研祭典礼仪活动等。

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详实,展示出苏轼走近民间的慈祥,融会贯通山水物语的才能。

此文以厚实质感的语言,观况豁达的写作和手笔斑斓的书法,穿梭在眾多信息
之间,灵动抒情,妙趣横生,勾勒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后人赞赏。

《黄州寒食诗帖》以苏轼正直廉洁和不已宽厚的品德赢得世人尊敬,其中展现
出苏轼当时朝政稳健,改革民生,令官员都以躬行效尤;表彰普度家宴奉公清廉,令百姓荣辱与共,大家共建一个和谐朝野的善良社会。

今天,苏轼的作品传承下来并演绎不已,他的精神和文风对当代的新生代诗人
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因素作用。

我们身处黄州,有幸拥有苏轼所赐,能够细领文脉,从中得到无尽收获。

《寒食帖》解读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作者:杨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

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

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
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
《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

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

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

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

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

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

可他又为什么如此形容他的处境呢?因为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贬,心境上是想不开的。

只是还有一个原因,新党排斥,不想让他太舒坦,所以在诗文方面则一改之前《赤壁赋》的洒脱,多几分伤感忧郁。

这或许是故意写给那些不喜的人听的。

二、理性的率意——《黄州寒食帖》其书
《黄州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129字大小不一,最大者与最小者对比相差甚远,却依然气息流畅,富于变化跌宕。

全帖展现了苏轼特有的造字处理方法,无意于笔法,点画信手本烦推求,却又使得技法丰富,使后人多为推求。

这种我行我素的书风特点,总让人有太多的敬佩。

如仙人之气,道家无为,意气丰富。

有人评苏轼“多病笔”,却说字虽肥,而展现了“短长肥瘦各有度”的自信,这种自信多得益于他的经历与修养。

“石压蛤蟆”的字形,遇到了宋人尚意的意气洒脱,而使《黄州寒食帖》由此相传。

书法的创作,一般都遵循书法的自然规律,这当中包含文人的载体,情感的变化深入,书法创作的自然元素等。

由缓入急,由平渐急,而至于笔墨酣畅处,则为书法化时,是为高潮也。

从一开始思考这三年的经历让苏轼写下了第一笔,单纯以为凭借一腔抱负而国富民强的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这个打击来得太意外,最终以迫不得已来接受。

因为有这一情感的升华,在一个寒雨连绵的夜里,写下了这两首诗。

本来只是篇草稿,片纸闲情,都以为会烟消云散,率真之处,可见一斑,相较于《祭侄文稿》而言,则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

诗稿一般只是作为誉抄的对象,而使有大小错落,各种线方向的转变也是无意的,是率意的,可千百年后的今天,再去细细品味其中韵味,多有沧桑的美感,有些地方太多的技巧无法复制。

叹服之间却也不得不佩服,有率真的同时,也会理解出这种率真又有不少的理性。

从重叠的那几个字来看,轻轻一点即表现出了作者的停顿节奏,轻缓有致,错落有间。

再相比《祭侄文稿》而言,因为文体的不同,也注定了作者的情感不同,颜鲁公急愤,更加悲切。

所以在错误处,苏轼则选择了更加理性的右边点点式,属于文人的范畴。

与颜鲁公不同,他的修改方式服务于他的书风和线条的感觉,在行文、结字、用笔及修改的细微之处,共同演绎着宋人尚意的和谐乐章。

《黄州寒食帖》中,苏轼以极具魅力的艺术创造力展现了其过人的长处,正如其所说,“各有度”的处理下,则更加体现了一个艺术家过人的创造力。

因为在艺术的创造中,除去技法之外,能够体现艺术升华的就是对“度”的把握,有了很好的状态和感觉,安排下来的面貌则是和谐平静又耐人寻味,内有乾坤的变化。

所以这样的作品出示人面,苏轼自信地认为“谁敢憎”,独立、自信,这种融于一体的进发是成功的,对艺术的一种无为的创造。

要达到艺术的设计,便需要艺术家的率意。

而苏轼的这种理性中的率意,则是更好地把握一个度,这也是《黄州寒食帖》的独特魅力所在。

欣赏此帖,往往能看见苏轼的内心和经历对其的情感变化,由此引发出来书法创作是直观的,最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