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质课件】苏轼《寒食帖》赏析:它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作者:杨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
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
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
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
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
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
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
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黄州寒食帖】(苏轼)13录音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
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根底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
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
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局部,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
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
特别是在中间高潮局部,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拟开阔,中间局部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拟开阔的。
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
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
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结构方正伸展。
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
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
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
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
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
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
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
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摘要《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代表作,在整个北宋时期是开先河之作,亦是“尚意”思想的代表。
苏轼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中以黄州时期为分水岭,也已黄州为创作最繁盛的阶段,《寒食帖》即是在变革时期的作品,又是苏轼最得意的作品。
它的艺术成就在“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论点上可谓是淋漓尽致。
在整体是充满了“意”,在“形”与“气息”中又是“意”。
在诗与书的交相辉映中《寒食帖》完美展现了他的艺术价值与特色,而又充分满足了苏轼对于“意”的抒发表达。
关键词:《寒食帖》;苏轼;“尚意”书风;艺术特色Abstract"Cold food observance" known as the third world script, is the masterpiece of Su Shi,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open for the first of its kind, als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angyi" thought. Su Shi in his legendary life experiences in Huangzhou period as a watershed, has been in Huangzhou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most prosperous stage, "" cold food observance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orks, Su Shi is most proud of the work.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intention to Yoshino good this argument is most incisive. In the whole is full of "meaning", "shape" and "breath" and "meaning"". To show 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poetry and the book in each other "food tie" perfect, and fully meet the Su Shi for "express expression meaning".Key words:"Cold food observance"; Su Shi; "Shangyi"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istic features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4一创作背景4(一)跌宕起伏飘摇一生 4(二)从哭途穷到死灰吹不起 5二、《寒食帖》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5(三)“尚意”角度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8(一)《寒食帖》的“尚意”9(二)《寒食帖》的字形10(三)章法与布局11(四)《寒食帖》的无意之意12(一)无意于佳乃佳12(二)藏巧于拙13结语14参考文献15谢辞16引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也就是“尚意”是苏轼的主要观点,它产生于黄州时期,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又以《寒食帖》最为著名。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书法技艺和思想深度,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组五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帖中,苏轼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书写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
诗帖采用行书体,笔触流畅自然,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笔画的轻重、快慢、曲折等都恰到好处。
整篇诗文布局合理,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章法独特,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和才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寒食诗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更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和生活困苦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文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黄州寒食诗贴》也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强调个性、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黄州寒食诗贴》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
艺和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寒食帖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原因:《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原创不二斋 2019-07-16 17:22:42邵光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书法,情到深处最动人。
流传至今的“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因其独特的魅力,被后人推崇备至。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兰亭集序》。
记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41人,于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聚会,“流觞赋诗”,汇编成集,能书善文的王羲之借着酒兴、带着醉意,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序文。
《兰亭》之美,自然天成、和谐畅达,走笔行云流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有神助,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兰亭序》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认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行书第二。
在安禄山叛乱之时,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挺身而出,取义成仁,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颜杲卿与颜真卿同为颜勤礼的曾孙,都是唐朝中期名臣。
在讨伐安禄山的时候,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的堂侄颜季明,往返于常山和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之间,传递消息。
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
归葬时颜真卿仅寻得其头颅,悲愤交加,援笔作文祭悼。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时而低回,声泪俱下,痛彻心肝,动人心魄,真情流露已挣脱“法度”的束缚。
加上颜真卿高超的书法功力,使得这篇草稿在形式和内容、书法与情感方面皆高度统一。
笔势连绵与情绪的不能自已,极度的悲愤之情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自由之境。
元代张敬晏跋云:“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祭侄文稿》董其昌总结“宋人书尚意”,《黄州寒食帖》堪称“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
历代鉴赏家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篇旷世神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写于苏轼45岁这年,也是他被贬黄州,人生最落寞之时。
彼时的东坡先生,以戴罪之身担任团练副使的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极其窘迫。
对寒食帖评价认知

对寒食帖认知和评价《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北宋文人苏轼的杰出书法作品。
此帖不仅展现了苏轼非凡的书法造诣,更是对其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的独特表达。
对于《寒食帖》的认知和评价,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艺术价值,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书法亦独树一帜。
《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期所写,全帖流露出一种惆怅与苦闷的情感。
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述说着苏轼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超脱。
当我们谈论《寒食帖》时,不能不提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苏轼的书法,融合了颜真卿的雄浑与柳公权的秀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苏体”。
《寒食帖》更是将这一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既有沉稳厚重之感,又不失灵动飘逸之姿。
然而,《寒食帖》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其艺术成就。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民间有禁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
苏轼正是以这个节日为背景,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思考。
通过《寒食帖》,我们得以窥见苏轼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此外,《寒食帖》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在帖中,苏轼提及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
这些信息为我们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同时,《寒食帖》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综上所述,《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文化的一块璀璨瑰宝。
它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在欣赏《寒食帖》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轼的卓越才华和深沉情感,更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贵在于恬淡中品味,于自然中享受,花开任它开。
它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制作人:寒灯半点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
石压蛤蟆体
寒食帖
死知灶庖蒙屋势江起殊半中污闻月年去年过我 吹哭在深乌是烧煮水如来欲须病真偷燕海秋又不欲三来 不途万九衔寒湿寒云渔不入已少有负支棠萧苦容惜寒黄 起穷里重纸食苇菜里舟已户白年力去雪花瑟雨惜春食州
死也坟君但那破空蒙小雨春病何夜闇泥卧两今春年已自 灰拟墓门见知灶庖蒙屋势江起殊半中污闻月年去年过我 吹哭在深乌是烧煮水如来欲须病真偷燕海秋又不欲三来 不途万九衔寒湿寒云渔不入已少有负支棠萧苦容惜寒黄 起穷里重纸食苇菜里舟已户白年力去雪花瑟雨惜春食州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
矫揉造作复可得,真情流露诚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