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的防治与危害
防治地方病主要防治措施

防治地方病主要防治措施:(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1.补充环境和机体缺乏的元素(1)在妇女妊娠前或妊娠初期补充足够的碘可预防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及发育性疾病如不孕、早产、死产、新生儿死亡等。
出生后各个发育时期补充足够的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2)补硒可预防大骨节病、克山病。
补硒(口服亚硒酸钠片、亚硒酸钠强化食盐、粮食喷硒等)后,可促使大骨节病发病率显着下降,患者骨骺端病变修复,也可使克山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并可预防其恶性发作。
2.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如防止氟、碘的过度摄入。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1.杀灭宿主使宿主长期大面积下降是消灭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制措施。
2.杀灭媒介昆虫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
化学药物(敌敌畏、敌百虫、除虫菊类药物)对蚤、螨、蜱均有效;此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涂沫驱避剂)及注意环境卫生。
3.消毒又分(1)疫源地消毒:对有或曾经有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病源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3)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消毒是杀灭传播因素中病原体的重要手段,对预防鼠疫、布鲁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
4.预防接种通过生物制品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鼠疫活菌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只有半年;布鲁氏菌活菌疫苗和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能维持1年;Q 热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较为持久。
[。
地方病防治

一般人每日需要多少碘?
人体摄入的碘,一般都是从粮食、蔬菜、饮 水、动物性食品中获得,碘的地区性差异明 显,从而影响人的摄入水平。为保护人体正 常生理功能,每日需要的碘量微克;2—6岁 90微克;7—12岁120微克;12岁以上150微 克;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00微克。正常情况下, 人摄入的碘大约有80%由尿液排出。人的一 昼夜通过尿排出碘可以反映人体内碘的高低 及是否缺碘。
地方病防治知识
讲座
一、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 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 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 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 区、牧区等偏僻地区。
二、分类
1.自然疫源性 微生物和寄生虫
2.化学元素性 水或土壤中的化学元
素
三、重点防治的地方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 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 布鲁氏菌病
四、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 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 的摄入不足而导至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 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
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
1.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 、白痴、等智力残 疾。
2. 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补碘可以预防缺碘性智力缺陷 补碘的重点人群是儿童、新婚育龄妇女、 孕妇和哺乳妇女。 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
天然含碘较高的食品有:海带、海鱼和紫菜。 经常吃海带不但可以补充体内的碘,而且还可 以摄入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海产品 是自然界中含碘较高的食品,平时应注意多吃 这类食品。
地方病管理与防治

地方病管理与防治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地方病概述•地方病的管理•地方病的防治•地方病的社会支持•地方病的未来展望目录01地方病概述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呈现地区性、持续性、流行性的特征。
地方病根据病因和流行特点,地方病主要分为生物性地方病和非生物性地方病两大类。
分类地方病的定义与分类影响地方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危害地方病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多种并发症、增加死亡率等。
地方病的影响与危害分布地方病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地方病种类和流行程度存在差异。
特点地方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地方病的分布与特点02地方病的管理监测与控制地方病管理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预防、控制和消除地方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健康促进地方病往往与贫困、环境恶劣、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地方病管理还有利于健康促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稳定地方病的流行和传播往往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影响劳动力资源、降低人口素质等,因此地方病管理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地方病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监测与调查地方病管理首先要开展监测和调查工作,掌握地方病的流行趋势、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等信息,为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发生。
治疗与管理对已患病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地方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切断措施,如改水改厕、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等,消除传播源。
地方病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我国在地方病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有效控制了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地方病,是指由特定地理环境和人群生活方式引发的一些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由于地理区域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居民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地方病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因此,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常见的地方病主要包括热带病、亚热带病、寒带病和高原病等。
热带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例如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蔓延。
首先,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蚊子的滋生地。
其次,要加强蚊虫灭控制,如使用蚊帐、蚊香等工具,使用驱蚊剂等。
此外,还要加强公众教育,宣传蚊虫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措施。
亚热带病是指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和血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与地区特有的生物和地理环境有关。
因此,防治的关键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个人保护。
例如,对于血吸虫病,要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对于流行性出血热,要加强对啮齿动物的控制和灭活。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
寒带病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如冻疮、冻伤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低温环境和人体受冷暴露有关。
防治的关键是保持室内外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户外,人们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并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寒、防风、防湿的衣物和鞋子。
在室内,要确保供暖设施正常运行,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冬季保健意识,远离寒冷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原病是指在高原地区常见的病,主要与高原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等。
防治的关键是适应高原环境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前往高原地区前,人们应进行充分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适合在高原环境下生活。
在高原地区,人们应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活动,保持适度休息和饮食,避免劳累和过度饮酒。
地方病控工作制度

地方病控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方病控制工作,预防和减少地方病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地区发生的、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有关的一类疾病。
第三条地方病控制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地方病控制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地方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第五条地方病控制工作经费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地方病控制工作需要。
二、组织管理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方病控制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统筹协调地方病控制工作。
第七条地方病控制工作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管,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地方病防治规划、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
第八条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方病控制相关工作。
三、预防控制第九条地方病预防控制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十条地方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一)开展地方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地方病流行趋势和分布特点;(二)建立健全地方病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和风险评估;(三)针对地方病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卫生防护等措施;(四)推广地方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五)加强地方病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工作;(六)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地方病控制工作应当加强对地方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地方病危害因素。
四、诊断治疗第十二条地方病诊断治疗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准确、有效的原则,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第十三条地方病诊断治疗工作主要包括:(一)建立健全地方病病例报告和登记制度,确保病例信息准确、完整;(二)加强地方病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地方病救治能力;(三)推广地方病诊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四)加强对地方病患者的随访和康复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五)其他诊断治疗工作。
《预防医学》第9章:地方病

19:46
氟斑牙
氟骨症
19:46
五、诊断标准
1、长期居住在高氟地区 2、有氟斑牙、氟骨症临床表现 有氟斑牙、 骨及骨周软组织具有氟骨症X 3、骨及骨周软组织具有氟骨症X线特征 4、实验室检查尿氟浓度升高超过正常值
19:46
六、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改用低氟水源、降低水氟、改灶、 改用低氟水源、降低水氟、改灶、少 用或不用高氟劣质煤、安装排烟设施、 用或不用高氟劣质煤、安装排烟设施、进 行防氟健康教育、限制含氟“三废” 行防氟健康教育、限制含氟“三废”的排 禁用高氟磷肥和含氟农药。 放,禁用高氟磷肥和含氟农药。 (二)第二级预防 结合环境监测和人体健康检查早期发现、 结合环境监测和人体健康检查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9:46
四、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
最早出现的症状, (一)氟斑牙 最早出现的症状,釉面失 去光泽、色素沉着、釉面缺损。 去光泽、色素沉着、釉面缺损。 (二)氟骨症 骨骼关节疼痛最为常见, 骨骼关节疼痛最为常见,随病程进展日益 加重,一般呈持续性酸痛,无游走性, 加重,一般呈持续性酸痛,无游走性,活动后 可缓解, 可缓解,静止则加重 还可有神经系统表现及 肢体畸形。 肢体畸形。
⑵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 ⑶加强第一级预防 加强健康教育, ⑷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⑸建立健全地方病防制法制体系
19:46
第二节
碘缺乏病
19:46
一、概念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人体摄取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 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 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地方性 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是碘缺乏最明 显的表现形式。 显的表现形式。
地方病笔记

地方病笔记一、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啊,就是在特定地区才会有的病呢。
就像有些地方水质特殊,那里的人可能就容易得跟这个水质相关的病。
比如说大脖子病,有些地方土壤里缺碘,水和食物里碘含量也低,人长期在那儿生活,甲状腺就容易肿大,变成大脖子,这就是一种地方病啦。
还有氟斑牙,在一些高氟地区,水里面氟太多了,人的牙齿就会变得斑斑驳驳的,可不好看了。
二、地方病的种类1. 碘缺乏病这可不仅仅是大脖子病哦。
还会影响人的智力发育呢。
孕妇要是缺碘,生出来的宝宝可能就不够聪明,这多可怕呀。
2. 地方性氟中毒除了氟斑牙,严重的还会有关节疼痛,骨头变形呢。
那走路都走不利索,想想都难受。
3. 克山病这种病主要是和缺硒有关,会让人心脏不舒服,心慌、气短,严重的还会心力衰竭呢。
4. 大骨节病这病啊,会让关节变得粗大,活动受限,感觉人都不灵活了,就像生锈的机器人一样。
三、地方病的成因1. 地理环境因素像山区啊,可能因为土壤里矿物质的流失或者沉积不正常,导致水里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对。
比如说有的山区土壤里的碘被雨水冲走了,水里面碘就少了,人喝了就容易得碘缺乏病。
2. 饮食习惯有些地方的人就爱吃某种特定的东西,这种食物可能就含有过多或者过少的某种元素。
比如有些地方爱吃的一种野菜,可能含氟量很高,长期吃就容易氟中毒。
3. 气候因素在干旱地区,水的蒸发量大,水里的一些元素浓度就会变化。
像有些干旱地区的水,含盐量过高,长期饮用可能会引起一些特殊的健康问题。
四、地方病的危害1. 对个人健康的危害身体上的疼痛就不用说了,像关节病、心脏病这些,都让人很难受。
而且还会影响人的外貌,像氟斑牙,让人都不敢自信地笑。
智力受影响更是一辈子的事,学习、工作都会有阻碍。
2. 对家庭的影响家里有个病人,经济负担就重了。
要花钱治病,还得有人照顾。
而且看着亲人受苦,心里也不好受啊。
3. 对社会的影响如果一个地区很多人都有地方病,那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就会减少。
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为大家身体不好,干活的人少了,发展就慢了。
中国地方病防治策略研讨

中国地方病防治策略研讨中国地方病防治的现状及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地方病问题一直是困扰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病主要表现为结核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氟中毒、硒中毒等,而其中最严重的問題是结核病。
地方病防治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果不解决地方病的问题,不仅容易产生社会和经济问题,还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在近几年,中国政府对于地方病防治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但是地方病的治疗和预防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如何完善中国的地方病防治机制、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地方病防治策略研讨地方病治疗技术的提高是地方病防治的关键。
为了加强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推广最新的医疗技术,并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医疗系统,同时加大对地方病防治的基础研究,探索更加有效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病防治方案。
在治疗技术的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是结核病和甲状腺肿的防治。
这两种病是最为普遍的地方病,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病种。
因此,继续加强对结核病和甲状腺肿的防治技术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了治疗技术的研究外,加强对地方病的监测也是地方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地方病的监测除了要维持现有的防控工作外,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广地方病监测技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地方病的粗略研究。
还有一条重要的路径是加大与国外的合作。
中国的地方病防治还需要与国际社会合作,在政策、技术、经验、资源等方面进行交流,以加速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防治的现状虽说有所进步但还是不太理想,仍需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更大努力。
另一方面,整个中国的地方病防治机构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方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方病的危害及防治
摘要:地方病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危害着许多家庭的幸福。
那么,
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又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如何防治。
本文对此进行一定的阐述,希望能使大家对地方病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字:地方病,化学环境异常,生物环境异常
1.引言:我国是一个地方病流行比较严重的国家。
地方病分布广、病情重、受
威胁人口多,不仅严重危害了病区人民的健康,而且也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
他们在时空上的分布和地质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水,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2.地方病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
我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的流行,主要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
其中,重病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偏远、贫困地区。
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病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病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1化学环境异常
一般指环境中某一元素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地球化学环境异常。
地表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造成生态特征有明显差异,最典型的化学环境异常是前苏联生物地球化学家A.II.维诺格拉多夫提出的“生物地球化学省”,即指由于地球上下不同地区的元素含量不同引起区域性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生态效应地区。
例如,碘、氟、硒的生物地球化学省。
下面通过对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来说明化学异常所引起的地方病对病发区人的危害。
(1)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病心血管病。
根据发病的急缓一心功能的代偿情况,克山病可分为四种类型。
急型:发病急,有源性休克,多发于11月至翌年一月。
急性心功能不全和严重心率失常,心脏扩大不显著,心肌病变以坏死为止,常见的心内膜下肌坏死,病情急剧恶化,多在一两天内死亡。
亚急型:发病较缓慢,多在一周左右,主要集中在3-4月份发病,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发生在2-6周岁儿童中间,常伴有颜面浮肿和奔马律。
心脏扩大,心肌疾变一般以坏死后空架及早期斑痕较多见,有时亦有坏死及旧斑痕。
慢性:发病缓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增多。
心脏中度或显著扩大,常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变以斑痕为主,有时亦见心肌坏死。
D.潜在型:这类病人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寒冷季节检出率稍偏高,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劳动后有头晕、心悸、气短及乏力感。
心功能正常,心脏扩大不明显,心肌可有轻度之变性坏死或斑痕。
克山病产生的生物地球化学学说有四种:1)缺硒说。
2)缺钼说。
3)钡中毒说。
4)亚硝酸盐中毒说。
其主要是当地水或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缺乏或超标导致的。
(2).大骨节病主要是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的一种慢性退行性坏死的地方骨关节病。
大骨节病临床表现为骨和关节的改变,发病缓慢,在不知不觉中发病病人主要反应为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阻,食欲不振,常感疲劳。
逐渐出现手指、踝、腕关节变形,肌肉萎缩,最后出现“O”形或“X”形腿。
病情严重者四肢短,身材矮小,在我国东北,又称“矮子病”、“算盘病”;西北称“柳拐子病”。
大骨节病的发生与饮水源息息相关。
饮水源不同,发病情况也各有异。
我国大骨节病区主要水源类型有,土井水、泉水、河水和窖水。
东北,华北病区以饮土井水发病率最高,河水次之,而饮基岩裂隙泉水者发病轻微或基本上不发病。
在西南四川省阿坝病区,人们因饮地表沼泽水和土井水而发病。
(3)地方地方性氟中毒病主要是人体摄入过量的氟引起的牙齿、骨骼、动脉、心脏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地方性疾病。
症状:本病初期,患者主要症状是腰腿疼痛,且不受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疼痛的敏感性曾高,即便轻微的触碰也可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
为缓解疼痛,患者常保持弯腰状态,不敢伸展,关节受限不灵活。
除此之外,患者往往出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疲劳困倦、头昏头疼,耳鸣眼花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有手抽筋,肢体麻木和蚁走感。
此外还有食欲不振,胃疼,便秘和腹泻等症状。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饮用水中氟含量大。
2)工业排氟污染空气。
2.2生物环境异常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称为生物源性地方病,它
主要由生物环境异常引起,发生于某些特定地理条件和特有生物群落的地区。
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在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之间循环,形成动物地方病的流行。
然后通过一定传播途径(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染给人,形成
自然疫源性病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各种不同类型,有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螺旋体性等疾病。
其因种类不同,区域分布也不同,即使同一病种的不同型病菌,其区域分布也有很大区别,例如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但各地区的鼠疫病种也不同。
登革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布鲁氏病分布世界各大草原牧区,但各地有不同型的布鲁氏病菌。
尽管不同病种的地区分布各异,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有明显的区域性。
自然源疫性疾病的地理分布通常与地理环境的地带性明显相关,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1)与纬度有关,处于不同纬度地带有不同地带性气候,不同地理地带有不同自然条件,适宜于不同疾病的病原体、媒介、宿主生物群落生存,如鼠疫自然疫源地大部分分布在北纬45°至南纬35°之间;根据纬度我国可划分三个鼠疫疫区,高疫区位于北纬25°以南;中疫区位于北纬25°~33°之间。
低疫区位于北纬33°以北。
血吸虫病在我国分布于北纬22°43′~33°25′之间。
(2)与生态景观条件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与生态景观条件有密切关系。
在自然疫源地内有维持某种动物地方病所必须的景观条件,它通过生物群落的生态条件表现出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流行规律。
如黄鼠鼠疫分布于干草原地带,旱赖鼠疫分布于高山草原地带,沙土鼠疫分布于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地带等;森林脑炎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森林地带等。
(3)与季节变化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由于病原体、媒介和寄主都随季节而变化,必然影响病原体在宿主和媒介肌体内状态,以及宿主和媒介传播这种疾病的能力,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成季节性的流行特征。
例如,田鼠鼠疫的流行高峰在4-6月,黄鼠鼠疫的流行高峰在6、7、8月;森林脑炎一般在6月中上旬到达流行高峰;流行性出血热在东秋之间出现高峰等。
3防治地方病主要防治措施:
3.1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防治
1.改换水源或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水体中或土壤、大气中的污染物。
例如,降低水中氟的含量用活性炭、氟石头等吸附剂。
还有化学中电解棒的方法。
2.补充环境和生物机体中缺乏的元素。
例如,(1)补硒可预防大骨节病、克山病。
补硒(口服亚硒酸钠片、亚硒酸钠强化食盐、粮食喷硒等)后,可促使大骨节病发病率显着下降,患者骨骺端病变修复,也可使克山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并可预防其恶性发作。
(2)在碘缺乏的地区可在食物中加碘,如碘盐。
(3)在妇女妊娠前或妊娠初期补充足够的碘可预防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及发育性疾病如不孕、早产、死产、新生儿死亡等。
出生后各个发育时期补充足够的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3.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如防止氟、碘的过度摄入。
4.多吃异地食物,异地食物中含有本地食物所缺乏的人体必需元素,或者对某种元素的含量是适中,这样就不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3.2生物源性地方病
1.杀灭宿主使宿主长期大面积下降是消灭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制措施。
2.杀灭媒介昆虫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
化学药物(敌敌畏、敌百虫、除虫菊类药物)对蚤、螨、蜱均有效;此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涂沫驱避
剂)及注意环境卫生。
3.消毒 (1)疫源地消毒:对有或曾经有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病源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3)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消毒是杀灭传播因素中病原体的重要手段,对预防鼠疫、布鲁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
4.预防接种通过生物制品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但我们要知道打了免疫之后并不是说终身就会产生免疫力的,如鼠疫活菌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只有半年;布鲁氏菌活菌疫苗和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能维持1年;Q 热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较为持久。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陈唯一等.地方病及其与地球化学背景之间的关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9,30(2).
【2】萧红霞,肖昕等.地球化学环境与常见地方病[J].能源与环境.
【3】贺洪琼.几种常见地方病的分析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3).
【4】朱颜明,何岩.环境地理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5】沈照理,郭华明.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J].自然杂志,32(2).
【6】赵帆.地方病防治工作浅析[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09,15(3).
【7】王素琴.试论述地理环境与地方病之间的关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