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想录》有感

合集下载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随想录》读书笔记读《随想录》再想巴金邓带好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作者对于人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体悟。

读完《随想录》,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探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被《随想录》中关于人性的思考所触动。

王阳明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

他强调人应该善待他人,关心社会,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忽视了内心的声音,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通过读《随想录》,我意识到要时刻保持对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其次,《随想录》中关于心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和修炼,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他提倡“致良知”,即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积极地进行改正和提升。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消极情绪,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更加成熟和进步。

此外,我在《随想录》中还发现了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王阳明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实践道德。

他强调人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随想录》,我不仅对人性、心性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意识到要时刻保持对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同时,我也明白了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提升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更加成熟和进步。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随想录》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心性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的指南。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随想录》是古代哲学家、学者、政治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集思考、观察、评论于一身的随笔集。

《随想录》共分为三十二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观察等多个领域,内容深刻、观点独特。

读完《随想录》,我深感荀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深入探讨了人性、伦理道德以及政治理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只有通过修养和教化才能使其良性发展。

他强调人的修养是通过学习、自律、反省来实现的,只有不停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找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改变自己,达到自我完善。

荀子的人性观点与孟子的人性观点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一观点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我认为荀子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本能的自私和自利的动机,这种动机往往会使人产生一些恶劣的行为。

然而,人性的恶并不意味着人没有道德感,只有经过教育和修养,人才能够走向善良和正义。

除了人性问题,荀子的思想还关注了政治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欲望。

他主张政治应该以礼为基础,重视廉洁、公正和才能,通过正道的统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君主专权和残暴行为,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和信任。

《随想录》中的观点独到,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它呈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独有的思考方式和见解,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而荀子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帮助。

首先,荀子的思想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的恶是普遍存在的,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无法摆脱人性的恶,但我们可以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改变自己,走向善良和正义。

每个人都应该不停地检视自己的言行,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改变自己,实现人生的进步和完善。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_1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_1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
《随想录》是一本好书,《随想录》我是看不懂的。

不是说看不懂的书就是好书,那样好书未免太多了吧。

而是说,书如巴金老先生的生平一样,经历的太多,太深邃,我一个站在十几岁尾巴上的孩子,是不敢说懂的。

《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一颗心,一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从1978年12月开始动笔,直至出版,历经八年完成了150篇,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

真话是不好讲的,亦是不好听的。

在这20多年中,巴金老人硬是用真话震撼着思想界、读书界每一个有良知人的心。

我的“真话”即是:书我是看不懂的。

没有晦涩的字词,没有复杂的句式,满书只有我认得的清清楚楚的文字,却是不懂的。

如同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慈祥的巴金爷爷是一样的,他的沧桑我无法读懂。

懂不懂是一个问题,去不去懂又是另一个问题,在这如大海般的思源
中,只取一瓢,便能充满我这稚嫩的内心。

初次翻开,只见得满书的“文革”,是我所不爱看的。

然而我错了,从《望乡》的讨论到后来的关于骗子问题——包括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到人道主义的问题,包括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讨论,到人文思想解放和追究“文革”责任的问题,巴金老人一步一步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近八年实践的思想史。

1。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随想录》有感
巴金这个作家可真的算是家户喻晓了,中国作家、翻译家、无党
派爱国民主人士,是很伟大的大文豪,著名的作家毕淑敏曾经这
样评价巴金老先生:“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文革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

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
的星火传承。

”由此可见巴金老先生是多么的受人尊重啊!今天,我也读了他的作品——《随想录》。

在《随想录》这本书中,巴金老先生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

这本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
人的怀念,他用极其犀利的文笔、丰富有趣的语言,表达了对做
过的错事的虔诚忏悔;他是“周樟寿第二”,和民国大文豪周樟
寿一样,猛烈地批判封建社会的麻木思想,抨击我们中国人心中
的枷锁——奴性。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一生受用不尽的道理:如果人们不可
以从过去的错误的教训中吸取一定的经验,那么人们只能一错再错,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无数次。

如果人们不能做到敢于面
对自己的错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这种做法其实
是无异于掩盖真理的;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从过去的
错误中吸取经验,才可以慢慢的走向成功之路。

这不是正好印证
了周恩来总理的那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
是躲避真理!”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
不能够从失败中获取经验,那么人类社会不但不会进步,相反之,还有可能倒退呢!
要有勇气承认错误——这就是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带给我的一生受用不尽的启示,这也是我们人类进步的哲理之一。

版权作品,未经《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