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随想录》读书笔记读《随想录》再想巴金邓带好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共5篇)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作者简介张晶帅哥,双娃超级奶爸,深圳某中学资深教师、亲子教育专家,曾在深圳中小学家长课堂主讲多场大型亲子教育讲座,深受好评。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
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
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教育方法转变对比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
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
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
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
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
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随想录》是古代哲学家、学者、政治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集思考、观察、评论于一身的随笔集。
《随想录》共分为三十二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观察等多个领域,内容深刻、观点独特。
读完《随想录》,我深感荀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深入探讨了人性、伦理道德以及政治理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只有通过修养和教化才能使其良性发展。
他强调人的修养是通过学习、自律、反省来实现的,只有不停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找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改变自己,达到自我完善。
荀子的人性观点与孟子的人性观点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一观点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我认为荀子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本能的自私和自利的动机,这种动机往往会使人产生一些恶劣的行为。
然而,人性的恶并不意味着人没有道德感,只有经过教育和修养,人才能够走向善良和正义。
除了人性问题,荀子的思想还关注了政治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欲望。
他主张政治应该以礼为基础,重视廉洁、公正和才能,通过正道的统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君主专权和残暴行为,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和信任。
《随想录》中的观点独到,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它呈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独有的思考方式和见解,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而荀子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帮助。
首先,荀子的思想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的恶是普遍存在的,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无法摆脱人性的恶,但我们可以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改变自己,走向善良和正义。
每个人都应该不停地检视自己的言行,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改变自己,实现人生的进步和完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所著的一部随笔集,内容涵盖了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等方面的思量和感悟。
读完《随想录》,我深受启示,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郑板桥在《随想录》中对人生的思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人生宛如一场旅行,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过客,应该珍惜时间,充实自己。
他提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抓住眼前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郑板桥在《随想录》中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量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对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们的偏见提出了质疑,呼吁人们应该保持独立的思量和判断力。
他写道:“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往往是虚构的,我们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事物。
”这让我明白,社会的评判标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保持独立的思量和判断力,不被外界的声音摆布,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此外,郑板桥在《随想录》中对艺术的思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表达,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
他写道:“艺术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启示人们的思量和想象力。
最后,郑板桥在《随想录》中对人际关系的思量也让我有所感悟。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我们应该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意见。
他写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
”这让我明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惟独这样才干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随想录》,我对于人生、社会、艺术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郑板桥的思量和观点让我深受启示,他的智慧和见解让我有了新的思量方向。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会保持独立的思量和判断力,不被外界的声音摆布;我会欣赏艺术,找到内心的宁静;我会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纪晓岚所著的一部随笔集。
纪晓岚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学才华,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观察。
在阅读《随想录》后,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纪晓岚在《随想录》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的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他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实现。
其次,纪晓岚在《随想录》中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他关注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问题的思路。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需要建立公正的制度和价值观。
此外,纪晓岚在《随想录》中还对文化和艺术进行了独到的思考。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思考。
他对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赏析。
在阅读《随想录》后,我深受启发。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纪晓岚的独特思想和文学才华,也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我更加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同时,我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并建立公正的制度和价值观。
此外,我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通过阅读《随想录》,我受到了纪晓岚思想的启发和教益。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著作。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通过更多人的阅读和思考,这部作品将继续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想录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
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
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在书本里,巴金先生去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人,也想到了另一些事与人。
我有时徘徊在巴金先生门前,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是一件难事。
在他面前我感到惭愧,懊恼曾经的假话,为此难受。
我迟疑着,因为做个敢讲真话的人太难。
我想:社会上缺乏像先生那样的作家。
谁曾是在乌云密布的旧社会里,刺破天际,打破沉寂呢?是那些作家,握笔与恶魔作战。
还记得鲁迅先生竭力呼唤猛士,激起国民觉醒。
在当今提倡诚信,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更加需要一批人来提出
意见,指出得失与利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挤出一些时间,来认清自己,审视自己,完善自己。
在我的日记中,每一个字将成为一滴水,洗净心中的污垢。
我没有资格再写什么,因为我还得继续阅读。
巴金先生是我的领路人,我将试着沿着他的足迹来遨游书海。
每本书有它存在的意义,那便是一本好书。
能将自己的思想赤裸裸地展现给读者,那便是一位勇者。
随想录读后感(二)
作为80年代后的一代,我对于文革的认识从来都是很模糊,都是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才有了很少的了解。
从来不觉得那个十年与我们经历的任何一个十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经常开玩笑般的说,反正现在也不是文革时期,说什么也没有人管的!总之是谈起了那个“十年动乱”总是没有所谓动乱该有的沉重。
也就是一些红卫兵到百姓家里读一下毛主席语录;学生都不用上课,就是在搞运动;上大学不用考,直接来保送工农兵大学生(高考前我都羡慕过那个时候)。
前几天读了巴金的晚年作品《随想录》,我对文革有了崭新的认识,多了我以前所没有感到过的沉重和压抑。
在序言中,巴金写了自己在十年牛棚的生活后急切的倾吐的心情,语言不是很尖刻,却有一种泣血的感觉。
他说自己明明记得自己曾经由人变兽,十年关牛棚的生活可以说把人变成了兽!巴老在终于恢复成了人以后,挣扎着拿起了沉重的笔继续写着表达了心声的滴血的文字。
虽然道路仍然是艰辛,
但是总算是有了坚持下去的可能。
比起来那个十年,什么能算是挫折呢?我只是在电视里面见过那种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胸前挂着着写有罪名的牌子。
但是在这个十年里面,巴老一定是经常被拉去作为批斗的对象,承受着子虚乌有的罪名。
这个痛苦应该是我们这些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的。
《随想录》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怀念萧珊那个部分。
作为从读者变为妻子的伴侣,萧珊从来都是对巴金表示全面的支持,从未红过脸和吵架。
甚至在十年的时候,她想通过把罪名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排解巴金的窘迫。
就是这样一位贤妻,最后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是什么结果呢?由于李先生(萧珊对巴金的称呼)做了“坏事”,成了“臭老九”,她也跟着成了“臭婆娘”。
默默承受着劳动、学习、写检讨,承受着斥责和侮辱性的“示众”,还有连先生都不曾经受的铜头皮带。
期盼着自己先生有朝一日能够沉冤得雪,决心一直陪在自己先生的身边。
就是这种只能共患难的日子都不能长久,长期的精神折磨使她患了癌症却因为历史问题得不到治疗,最后终于怀着不能亲眼见到先生昭雪的遗憾孤独的离开人世。
这一切,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吧。
那个十年人不像人,如果那个时候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有现在在么密切的话,美国一定会斥责我们中国丧失人权吧?其实,有知识就是走资派吗?那么我们国家科教兴国的政策不是会让那些资本主义国家高呼万岁?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明智的毛主席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也许真的是身边的奸佞蒙蔽了他的双眼。
后来的平反也就说明了主席还是很明智的。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就想像自己要是在文革的时候会是
什么下场,也许也就一起进了牛棚吧。
关于萧珊的部分是我觉得对于巴金来说意义最重大的部分,还有一些是我也很有感触的,最主要的就是文革对人性的泯灭。
对于自己曾经的亲人朋友,一但是给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就不再敢接近,就此断绝联系。
小狗包弟那篇文章我没有看完,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人做不到的狗都能做到,但是一只单纯的小狗却得到的是那样的结果,真的让人不忍心继续看下去,当人还不如动物的时候,那是什么世界!统治者和走狗是禽兽不如,受迫害者是行尸走肉。
一片肃杀的景象。
文革,文革,说到底就是十年的动乱换来了二十年的倒退。
到后来能够允许用动乱来形容这个事件足以说明事件的严重程度。
一般的小的过错是可以掩饰过去的吧。
书里提到老舍的死,以及《望乡》的有关内容。
每一个内容都不是随便说的,都是作者的心声表露,是对一段痛苦的回忆,虽然痛,但是却不曾忘记,不再回避。
整本《随想录》里面说的提到的大多数都是与文革、良知有关的话题。
都是值得读者思考的问题,这五个集子是巴金留给读者的伟大的精神财富。
随想录读后感(三)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
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
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