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随想录》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巴金随想录》是一本关于巴金自己思考和感悟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我与巴金分享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巴金对人性的思考所感动。

巴金一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性的根本问题是善恶之间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道德选择的考验,无论是放弃诱惑还是抵制诱惑,这是一个检验人品的时刻。

巴金强调,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坚持正确的道德观,人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我被巴金对命运的思考所触动。

巴金深知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常性。

他相信命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所带来的挑战和改变。

然而,他也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命运。

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面对命运的考验,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压垮。

此外,我还被巴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所深深震撼。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入。

他对贫富差距、教育不公、思想封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巴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激发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改革。

最后,我被巴金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所打动。

巴金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良师益友,他倡导人们去感悟自然的美好和智慧。

他同时也提倡对人文的热爱,他相信人文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他鼓励人们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情操,通过欣赏文学、艺术、音乐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学养。

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作为一位优秀作家和思想家的大智慧和深情怀。

他的观点和思考不仅给我带来了启示,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命运的考验以及社会问题时,我将深深铭记巴金的思想,坚持正确的道德观,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社会。

在我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我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人文艺术的价值。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

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

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

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

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

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

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

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

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

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一、真实自然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

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

《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

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

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

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

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

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

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

一句“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就指出了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寻求发现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合格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随想录》中有很醒目的三篇随想《小端端》《再说端端》《三说端端》。

端端是巴金老人的外孙女,三篇文章从上小学的端端谈到上中学的端端,可见巴老对外孙女是多么疼爱。

这三篇谈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

巴金认为外孙女学业负担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家长的启发辅导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好时光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玩,张扬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文学家巴金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巴金的思想与生活,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以下三点:一、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真实自我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实自我的精神。

在当时,不少作家追求文艺革命,倡导步入“社会主义的新舞台”,但巴金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尝试着用更真实的笔触去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描写和内在思想的精细呈现,深入挖掘历史和社会真相,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拥抱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

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巴金一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和转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信仰。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每一个可以创作的时刻。

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奋斗,永不放弃,从而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

三、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

他怀揣着对生命与文学的赤诚热爱,拓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眼界,积极探索和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他努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始终保持对现代文学变革的关注,并在这些变革中拓展自己的文学眼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在读《巴金随想录》之后,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实、开放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商、适应力和见识深度,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思维高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切都需要的是标新立异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放博爱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心态。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一本散文集,是他自1986年以来发表的一些散文作品的集结。

这本书共有五篇随笔,每篇都通过作者的视角和思考,对生活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被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洞察力所吸引。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勾勒出了人性的种种表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他从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的欲望、境遇和命运等重要问题。

在《龙须沟的神香饺子》一文中,巴金通过对一个小小的饺子馆的描写,展现了人对美的追求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他通过对独立经营饺子馆的老板娘的描写,呼唤了一个被商业化浪潮侵蚀的社会中的善良和人性之美。

在《时间的年轮》一文中,巴金通过一颗老槐树的历史见证展现了时间之于人生的冲击和变迁。

他借助槐树的历史,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以及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开化日记》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士子投水自尽的壮烈事迹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联和个人价值的不可替代。

他通过对一位自杀者的思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美好和复杂,以及人对真理与诚信的信仰。

在《太阳帽下的奴隶》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劳教所的描写,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弱者与权力之间的斗争。

他从一个细微的事情入手,展示了劳教所中的迫害和残酷的一面,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不公与人权的重要性。

在《话语中的生命》一文中,巴金通过对语言的探讨,呼唤了人们对于言语的敬畏和珍视。

他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的思考,让我们明白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巴金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的文字简练而深邃,思维敏捷而思想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文中所写的充满人性理解与关怀的场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随想录》记得最早接触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至今还清晰记得《鸟的天堂》得《鸟的天堂》中那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景象,让当时幼小的中那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景象,让当时幼小的心灵是那么的感动,记忆的那么深刻。

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巴金先生的作品,从《家》、《春》、《秋》到《雾》、《雨》、《电》,一篇篇美妙的文章,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是那么生动,那么感人。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先生的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先生的《随想录》《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分沉重。

这本书,是巴金先生在十年浩劫后一个一个字地写了8年才完成的,老人用他一个世纪的人生经验,以说真话、说心里话的真诚态度,审视历史,剖析自身,以最直白的语言,把他一生追求完美,追寻进步的理想,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最真实地呈最真实地呈现给我们。

巴金先生说“这不是为了消遣才写的,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因为我欠了债要还。

是十年的血债压抑平时沉默的人发出的呼喊,我不把他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永远闭不了眼睛甚至可以说永远闭不了眼睛”。

他写了8年,每30篇成集,积150篇成册。

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几个部分组成。

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先生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他写到“飞去的时光不会回来,青春的活力也不可能长在,我不会“焕发青春”,但我更不愿意躺下来闭眼等待死亡”。

他希望从他的集子里能看到他“真诚的心”。

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那十年间的许多大小事情。

事情。

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巴金《随想录》感想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

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

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

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

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

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

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

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

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
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

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

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

”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

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

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

《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
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

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

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

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

)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