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 巴金 小说]巴金随想录

合集下载

巴金和《随想录》

巴金和《随想录》

• 《把心交给读者》 是《随想 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 • 1979年2月3日写作的这篇长 文,带有“宣言”性质。文章 开头记叙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 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 《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正 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 回忆到自己在1927年的巴黎生 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 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 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 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 之声的举动。
• 五、六十年代的几次思想政 治运动中,为回应号召,保 全自己,巴金跟在、冯雪峰、丁玲、 艾青等“投井下石”。
• 1986年,他在《怀念胡风》 中沉重地自我解剖:“我对自 己的表演,也感到恶心,感到 羞耻。今天翻看30多年前写的 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也不想要求别人原谅我。”
文革时期的巴金
•我怎么忘记了当年 的承诺?我怎么远 离了自己曾经赞美 的人格?我怎么失 去了自己的头脑, 失去了自己的思维, 甚至自己的语言?
•巴金第一个提 出建立文革博 物馆的构想。
巴金和《随想录》
巴金在思索怎样说真话
•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 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 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 篇《谈〈望乡〉》到1986年 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 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 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 录》、《探索集》、《真话 集》、《病中集》和《无题 集》),其间历时八年。这 部散文巨著全长四十二万字。
巴金在书房写作
巴金最后的著作随想录
• 在《随想录》里, 巴金多次提到做 噩梦的事这全是 写实手法,或可 以说,这是一种 精神受虐的症状。 由于“文革”时 代给老人留下了 太深的刺激, ——陈思和
• 光《随想录》的 前两集中,写到 梦的就有30多处。 《十年一梦》中 就有3篇是以梦 为题的。十年浩 劫,十亿人民都 在做着一场噩梦。

巴金《随想录》.

巴金《随想录》.

很显然,巴金在这里所仟悔的,已不仅是奴隶意识。

所谓奴隶意识还是以相信自己有罪为前提,把自救的希望寄托于救世主,本质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

但巴金对他在50年代的一些行为的反思,则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上了:即在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统治下,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这就在事实上为无约束的权威秩序作了帮凶,而在这行为的背后,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为此而受到煎熬,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终一点点地丧失了清醒的意志,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己曾经奉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这也正是他何以会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这不禁令人想到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觉新性格”:一种在环境的压力下主动放弃个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妥协的性格。

这原本是巴金站在“五四”崇尚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立场上加以鞭挞的内容,他曾经是一个以“五四”精神为人生探索起点的现代知识分子,但经过了一场浩劫之后,才发现在自己身上也有着可怕的“觉新性格”,这是令他真正痛心疾首的事情。

由此从《随想录》第七篇《“遵命文学”》中对自己在1965年参与批判柯灵的剧本《不夜城》的反省,到最后关于反胡风运动的忏侮,巴金艰难地完成了漫长的由浅及深的自我发现与清算。

它的意义应该不仅在于巴金个人的反思,因为他所揭示的自己的心路历程,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历过的文化心态。

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整整一代知识分子悲剧的成因中,无疑是包含着他们逐步地在环境压力之下放弃了对权威秩序的批判和对“五四” 精神传统的捍卫,这一放弃行为及随之而来的不断妥协。

屈服于强势压力,最终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打上了“觉新性格”的可耻的烙印。

知识分子何为他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他的基本方式是让人变得更美好,他改变的是人的思想和心灵。

无论公开发声,还是用著作和作品说话,他要做的都是这件事。

巴金《随想录》随想

巴金《随想录》随想

巴金《随想录》随想作者:张继红张学敏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42万言的《随想录》是巴金后期的总结之作,它折射出的是在那个“浩歌狂热”的年代,对人的尊严不断地践踏、人的奴性发展到一个极致的事实,巴金呈现了一种最大的心理真实。

今天,当我们不想再重温旧梦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巴金散文文本中的这种伟大的人格价值。

一伟大的作品是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

《随想录》是巴金人格支撑起来的一部大书,从中可看出巴金人格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

他是“五四”之子,是鲁迅精神的同路人。

评论家李建军说:“他摒弃了旧文人的毛病:腐朽浅薄的浪漫情调,轻狂傲慢的自我标旁,自怨自哀的怨天尤人。

”作品关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关注那些普遍而重大的心灵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受“五四”精神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并具有他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伦理情怀: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真正把口头上的自由、平等与爱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充满热情的利他精神,谋求大众的幸福,关注所有人的精神解放和价值实现。

他多次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个人都活着春天,每一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1]这不是空洞的大话,而是伟大的人格之灯发出的灿烂光芒。

虽然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被暴力倾向和“斗争”哲学所摧折。

在人格价值标准普遍迷失的年代,在社会剧变不断“改造”着人的心灵结构的年代,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在肆意破坏面前,我们各自妥协了各种妖魔现实,认为所有的“重组”和“改造”都是一种进步;我们失去了寻找真理和站稳立场的自信和信念。

为了远祸全家,我们随时做好了逃亡的准备,放弃自己足下的位置和脚步下的土地。

准备接受修改轻易地被刀斧斫砍的事实。

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

“五四”的现代人格结构被转化为一种没有中心的悬置。

就个人而言,这无异于一种异化。

而巴金的人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警示,这可以用他自己欣赏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概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

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
巴金 永远的 《 随想录
《 随想录》中, 那个痛苦的巴金 , 主要是在做 自己灵魂 的剖析, 而这把手术刀, 便是 道德 。
■ 李 辉
绝非泛泛而谈 , 而是有着非常具体 的历史内 的这 篇长 文, 有 “ 言”性质。 品 《 随想 记叙 巴金 和友人黄 裳的对话 , 巴金 告诉 黄
提倡说真话 的巴金 , 提供了_ 一次直接 情地回忆 到自己在 12 年的巴黎生活, 97 一个 距 12 年 年底 他离 开 巴黎 回国正好 整 整 思 考、 98
五十 年 。重 返 巴黎 , 是 晚年 巴金与 青 年 巴 感 受历史的机会。在现实 生活中产生 的一 又一 个 地 提 到 他 所 敬 重 的法 国伟 人 : 梭 、 这 卢
4 中 国报 道 2 0 . OI 0 91 1
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 它 ” 定, 他仿 佛 忽 然 发现 自己竞 走了一条 如 此 国发 生 , 以后 也会 在 别 处 发 生 。 在 这 里 , 少一些良心 自责,
漫 长的 曲折 道 路 这 是 可以想 象 到 的巴金 的 内心— — “ 我

他为历史而活
尽管 巴金在 《 随想录》 中的表 述比较直 白, 缺乏理论 色彩, 所提出来的命题分明 但 我们必须看到 《 随想录》 发表的具体历
议建立 “ 文革” 博物馆, 这是 《 随想录》 在当
个 又 一 个 的 精 神 自责 , 歼 始 写 作 代思想史 最为重要的三个贡献 。 在
佛 我 又遇 到 五 F 的事情 ” 前 。 想 录 》中, 个 痛 苦 的 巴金 , 要 是 在 做 自 那 主
许多人无所适从, 往往缄 口不语。但巴金没
而这 把手术刀, 是道 德。 有沉 默。他 坚持发 出自己的声音。有一点 便 于是 , 史的 风风 雨 雨, 个 个 朋 友 的 己灵魂的剖析, 一 《 是在香港 《 大公 坎坷命运,自己人生的复杂体验, 在他的笔 他 所 做 的忏 悔 , 所 发 出的 呼 吁, 他 大多 数与 也必须强调指出,随想录》 发表 的, 与内地相 比, 那里少了许多禁忌。 下 一一 呈 现 他 再人 云亦 云, 不再 丧 失 自 他所感 到的良心 自责有关。他之 所以反复 报》

巴金作品随想录读书笔记

巴金作品随想录读书笔记

巴金作品随想录读书笔记《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巴金作品随想录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巴金作品随想录读书笔记篇一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

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

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

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

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

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

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

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

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

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

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

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赤子真情——巴金及其《随想录》

赤子真情——巴金及其《随想录》

巴 金待 人温 和

沉稳
,
性 格坚定
, ,
反 思和 精 神 自责中奋笔 写 作 样的精神和 心 态
、 ,
把心 交给读者
,
像春 以这
我深刻 的 印象

这次 家 庭拜访 一
, 、
至死 也要给人 间添一点 温暖 在一九七 七 年
《 二 次解放 》等散 文 第
, 。 ,
巴金连 续写作 了

听 了我说 明约稿的意图 后

与他合作过 的潘 际炯 先 生 的 关 注 不久 公司 园》
, 。 ,
争 取一 九八
他 颇为激动 等我死

潘 先 生 离 开 了 下放 劳动 的北 京市 自来水
,

我要 写 出来
,
即 使 现在不 能 出版

,
重 新 回 到香 港 《大 公 报 》主 编副 刊 《大 公 很快
, 、
了 以后再出 们 出版 篇一本 印行
,
在 中共 十 一 届

,
即一 九七 八年十 二月一
后来
, , ‘
巴金 回忆说
,


文革
,
,
发动到
,
便开始 了 有计 划的 《随想录 》 的写 作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 我后半生 中一件大事 浑身 战栗
,

,
巴金 在 《 记 》中说 后
” “ 。
只要
文革

不 再来
,

,
人人 自危
,
什 么 都不 怕
我写 因为我有话 要 说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2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2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2篇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

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

剂毒*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碌墓赜谒嫡婊暗恼婊埃?褪撬?幼约壕??械美吹淖钪卮蟆⒆罟厍小⒆羁坦敲?牡娜松??榻萄怠K?运??锤锤娼肴嗣牵?褪且蛭??サ募俚慕萄挡⒚挥械玫饺嗣堑奈?。

?俚氖吕?乖诓欢嫌肯郑??S羌俚亩?骰嵛?θ嗣堑纳?睿?崴鸷ξ颐堑拿褡骞?摇J率抵っ髁死先说牡P牟皇嵌嘤唷5蔽颐强吹浇裉齑ΥΤ氏值挠煞钦媸档乃枷胫傅枷虏??募倜拔绷邮吕?氖焙颍?蔽颐敲娑圆欢险?尾欢铣鱿直渥呕ㄑ?男榧傥侍獾木置娴氖焙颍?荒懿欢岳先私昵暗牡S歉械角张濉V皇钦庵智张逡*强嗌?摹?/p>《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

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

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一、引言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杨显惠,字季真,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名流。

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表达人道关怀为主题,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记录了他对人生、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二、生活与人生观在《巴金随想录》中,巴金通过回忆和反思,探索了自己的生活与人生观。

他谈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对自己在不同阶段所遇到的困境和挫折进行了剖析,并分享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心得体会。

巴金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个体应该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关注社会公义与道德伦理。

他提出了“人类共同利益”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倡导相互尊重与合作。

三、文学与艺术观作为一位重要的作家,巴金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并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他提倡“文以载道”、“文以载情”,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情感表达。

巴金还谈到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创作理念。

他主张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同时,他也强调了写作的勤奋与毅力,认为只有经过不断努力和修炼,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四、历史与时代观在《巴金随想录》中,巴金回顾了自己所经历的动荡时期,并对中国历史与时代变迁进行了思考。

他深入探讨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些事件背后原因和发展趋势的见解。

巴金认为历史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他呼吁人们要对历史保持敏感和思考,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五、人道关怀与社会责任巴金一直以来都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充满关怀。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谈到了自己对贫困、不公正待遇等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改善社会状况的建议。

巴金强调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并积极采取行动去帮助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想录巴金小说]巴金随想录巴金随想录篇1:余秋雨作品散文集余秋雨作品散文集1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余秋雨经典散文集余秋雨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脉》等。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

《文化苦旅》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文化苦旅》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范例。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为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

余秋雨作品散文集2收藏昨天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这并非搪塞之言。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

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拿起自己十岁时候的照片,不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而长久地逼视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经有过那么强的光亮,那么大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而这一切并未全然消逝;它告诉你,你曾经那么纯净,那么轻松,今天让你苦恼不堪的一切本不属于你。

这时,你发现,早年自己的眼神发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财宝,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

除了照片,应该还有其它更多的信号,把我们的生命连贯起来。

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

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

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

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

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

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

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

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那么,就让我们安下心来,由自己引导自己,不再在根本问题上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大漠荒荒,其实自己的脚印能踩出来的只是一条线。

不管这条线多么自由弯曲,也就是这么一条。

要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条线,就必须把一个个脚印连在一起,如果完全舍弃以往的痕迹,那么,谁会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时曾一次次感叹:只有连贯,而且是某种曲线连贯,才会留下一点美,反之,零碎的脚印,只能是对自己和沙漠的双重糟践。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

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

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

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

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读《人生纪年》散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是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行文体。

从广义来说,它包含有小说、戏剧、历史、哲学、传记等一切无韵的文体样式;从狭义来说,它是与诗词、歌赋等韵文相对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

从先秦两汉的诸子散文、史传散文到唐宋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都属于这一文体范畴。

而在这其中,在那个漫长的一直以诗文为正宗的古代社会中,“散文”长期以来被赋予了作训垂范、载道明理的教化作用,成为统治者经天纬地事业中的有用工具。

真正使我国传统的散文观念出现根本性转折的是在“五四”时期。

1925年,鲁迅先生翻译了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文艺评论集《出了象牙之塔》,厨氏在书中对Eassy(随笔)的论述,成了当时作家和评论家所信奉的散文创作准则。

然而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他竟然又以闲适散淡的趣意营造着自己的作品,似乎将“散文”摒弃于启蒙主义的功利文学观念之外。

《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乃至《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等等,均写得挥洒自如。

与鲁迅先生散文观念极为类似的是周作人。

他于1921年6月8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美文》一文,几乎成为“五四”作家谈论现代散文的艺术标尺。

他认为:“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论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为美文。

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有很多两者夹杂的。

中国古文里的序、记和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

由此出发,他将中国美文的传统追溯到晚明小品,从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中寻找现代散文的理论资源。

同时,他又眼光向外,认为英式随笔应该成为国人学习与借鉴的榜样。

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等作品,文笔舒徐自如、信笔直书,是自己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事实上,“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主要是在周氏兄弟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实现了一次对传统散文观念的根本性裂变与转型。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在1928年所写《论中国现代的小品散文》一文中这样认为:“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实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衍,日新月异;有中国的土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表现上是如此。

”这篇文章后来作为附录,收入1936年5月出版的朱自清散文集《背景》中,长期以来几乎一直成为人们评价“五四”时期散文繁盛状况的经典性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