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

合集下载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

巴金《随想录》

2、《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 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 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有人 则概括为:巴金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 反省。)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 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
平实的笔调,毫无技巧的写作模式。巴金认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 巧。” 如《怀念老舍同志》 《怀念萧珊》。
(3)对《随想录》的置疑及局限性的认识: 李欧梵先生的观点 其它的置疑
《随想录》的价值
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 精神的批判 。 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 历 过的文化心态。 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 该 坚守的良知和责任。 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 知。 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 精 神传统。 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 暗 的事物。
《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一颗核桃的喜 剧》, 《“毒草病”》《要不要制定“文艺法”》。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
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 “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 来的更大的忧虑。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 隶意识的联系。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 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 神的批判。
《随想录》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 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 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遵命文学”》、《“长官意志”》、《文学的作 用》、《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说真话之四》, 《“没什么可怕的了”》,《官气》、《“文革”博物 馆》、《二十年前》、《老化》、《怀念胡风》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

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和特点道德一、真实自然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

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

《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

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

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

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

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

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

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

一句“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就指出了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寻求发现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合格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随想录》中有很醒目的三篇随想《小端端》《再说端端》《三说端端》。

端端是巴金老人的外孙女,三篇文章从上小学的端端谈到上中学的端端,可见巴老对外孙女是多么疼爱。

这三篇谈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

巴金认为外孙女学业负担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家长的启发辅导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好时光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玩,张扬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

随想录读后感范本《随想录》是古代哲学家、学者、政治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集思考、观察、评论于一身的随笔集。

《随想录》共分为三十二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观察等多个领域,内容深刻、观点独特。

读完《随想录》,我深感荀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深入探讨了人性、伦理道德以及政治理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只有通过修养和教化才能使其良性发展。

他强调人的修养是通过学习、自律、反省来实现的,只有不停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找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改变自己,达到自我完善。

荀子的人性观点与孟子的人性观点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一观点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我认为荀子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本能的自私和自利的动机,这种动机往往会使人产生一些恶劣的行为。

然而,人性的恶并不意味着人没有道德感,只有经过教育和修养,人才能够走向善良和正义。

除了人性问题,荀子的思想还关注了政治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欲望。

他主张政治应该以礼为基础,重视廉洁、公正和才能,通过正道的统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君主专权和残暴行为,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和信任。

《随想录》中的观点独到,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它呈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独有的思考方式和见解,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而荀子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帮助。

首先,荀子的思想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的恶是普遍存在的,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无法摆脱人性的恶,但我们可以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改变自己,走向善良和正义。

每个人都应该不停地检视自己的言行,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改变自己,实现人生的进步和完善。

巴金《随想录》共23页文档

巴金《随想录》共23页文档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巴金《随想录》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随想录》中的名篇摘选

《随想录》中的名篇摘选

《随想录》中的名篇摘选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名篇佳作。

以下是其中的一篇名篇摘选及其赏析:
名篇摘选:
《“重进罗马”的精神》
我们都不是圣人,谁也难免有过去的错误。

我们需要的是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我们应当记取过去的教训,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我们也曾有过光辉的过去。

我们应当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我们也曾有过光辉的过去。

我们应当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但是我们也不应当忘记当前的斗争。

赏析:
这篇文章表达了巴金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的关注。

文章中提到了“重进罗马”的精神,即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都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决心。

巴金认为,每个人都有过去的错误和过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而应该相互谅解、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未来。

文章还强调了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光辉过去和当前的斗争。

这表明巴金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类进步的信心。

他认为,我们应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同时也要积极地面对当前的挑战和困难,不断地向前发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 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8 ,其间历时八年。

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随想录名词解释

随想录名词解释

随想录名词解释《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化人康有为的一本随笔集。

这本书是其晚年的作品,于1926年在北平创作完成,之后出版发行。

《随想录》共分为两卷,收录了作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前言《随想录》共分为两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随想”这个名词的解释。

随想指的是随意地思考、回想、揣摩。

《随想录》正是康有为通过随意而自由的方式,对社会现象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并记录下来的一套著作。

接下来,《随想录》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思想家: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随想录》中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问题和国家改革的思考。

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病弊和国计民生的忧虑,以及对于未来中国的期望和理想。

2. 政治家:康有为在政治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解,他曾为维新运动的政治改革提出过许多具体措施和理念。

在《随想录》中,他对中国政治现状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设想和建议。

3. 经济学家:康有为对于经济问题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在《随想录》中,他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4. 文化人:康有为是一位文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随想录》中,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以及现代文化的批判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国文化复兴的设想和主张。

综上所述,《随想录》是康有为在晚年的思考和记录的成果,是一本包含了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观点和见解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康有为在晚年时期对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并对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 《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扣问,探索,总 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 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 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说真 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 包地》《说真话》等影响较大。
思想艺术特色
•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 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 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对文革的反 省一开始就与巴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 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多的忧虑。 •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 联系。 • 其次,反思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 。巴金在这里反思的,已不仅是奴率意识;而是挖 掘一个更深的层次。 •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精神的批判。
《随想录》主要内容
•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 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 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 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 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 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 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感痛“今 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 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 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短篇小说则 题材多样,涉及范围广。
《随想录》创作背景
•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 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 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 巴金写《随想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 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 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 格的塑造。
《随想录》
巴金
作家生平
巴金(1940-2005)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 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 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 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 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求学,开始他长 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家庭;巴金与妻子萧珊结识于巴金的作品,萧珊是 巴金的忠实读者 ,两人长达8年的爱情长跑在19944年,巴金才在桂 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单,没有任 何仪式也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 林出生。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 为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萧珊独自在 医院含冤长辞人世,巴金在干校不被允许探望。 作品;《激流 三部曲》,《寒夜》等
思想艺术特色
• (3)平实的笔调,毫无技巧的写作方式。 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 然,是无技巧。”
《随想录》价值
• 完成了对自己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 “五四”精神的批判。
• 十分典型的反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忏 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 坚守的良知 和责任。 • 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 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 会良知
《随想录》主要内容
•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出现的扭 曲。他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 《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 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 •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 验来倾心创造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 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表态,老年 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 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 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 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创作背景及问世
•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 《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 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 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 后来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级, 依次总题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