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先生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包含了他对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以平实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巴金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金随想录》中,巴金先生谈到了很多关于文学和生活的话题。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和表达。
他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认为作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真实的生活,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这些思想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文学的意义和作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先生在书中还谈到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但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这些思想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现代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对文学和生活的思考,巴金先生在书中还谈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表达。
他强调了艺术家应该追求真、善、美,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人、启发人、感动人。
这些思想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读完《巴金随想录》让我受益匪浅。
巴金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让人受益终身。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成长。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_随想录_意义探析

收稿日期:2008-06-24作者简介:翔云,男,1972年生,湖南邵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
《随想录》意义探析翔 云(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 要:巴金的《随想录》,充溢着这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
《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之作,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关键词:巴金 《随想录》 研究意义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8)03-106-04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乘鹤远去,留给后人的最后遗嘱是:“我唯一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晚年奉献给社会的作品是五卷本《随想录》。
这部“当代文学的高峰”之作充溢着一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被《出版广角》月刊的读者评选为“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见《理论广角》1999年2期)之一,其意义自不待言。
在《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巴金写道:“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
只有在经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削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真正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任何大小事情,一切事情,一切人在我眼前改换了面貌,我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1](P5)我们知道,从1957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开始,“左”倾思想迅速泛滥,从庐山会议,“反右派运动”,文化大革命,“斗、批、改”运动,林彪事件、“批林批孔”,直至1976年“四人帮”垮台,一浪接一浪的政治运动,绵延二十载之久。
尤其是“文革”十年,“牛棚”林立,“虎狼”肆虐,批斗不断。
丑类们为虎作伥,以整人为乐,多少知识分子在折磨和侮辱下致残致死。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难理解巴金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当然不可能写作《随想录》了。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拨乱反正。
自我形象的重塑——论巴金《随想录》文化历史价值

摘要巴金,一个不朽的人物,他曾经说过,《随想录》是他本人的“文革博物馆”。
这里陈列着他本人和全家人在那个“有中国特色的黑暗时代……用中国人民的血泪绘成的无比残酷的地狱”里的惨痛的遭遇,也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作为一名具有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讲真话”已经成为巴金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
这既与他对于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有关,也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思想解放和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巴金创作《随想录》不可缺少的条件。
巴金创作《随想录》,其目的是通过对自己灵魂遭扭曲、心灵受践踏过程的沉痛反思,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主线,也期望通过这种对自我灵魂最深处反省,重塑自己进入历史进程的文化形象。
1 巴金:历史的记录者巴金的《随想录》动笔于1978 年8 月,至1986 年9 月搁笔,用时八年,撰写散文150 篇,四十七万字,共五卷,依次为《随想录》(1970 年)、《探索集》(1980 年)、《真话集》(1981 年)、《病中集》(1984 年)、《无题集》(1986 年)。
这部散文巨著是世纪老人巴金对自己一生经历,尤其是对文革特殊经历的回顾、反思、随感、议论。
正如巴金在后来《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所说:“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摧残,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深刻的个人反省。
他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这部作品全面展现了20 世纪中国一段荒诞、严峻而悲壮的曲折历史和知识分子的辛酸历程,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巨著,蕴涵着崇高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也是那不堪回首的岁月的真实见证。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革 时期 的 自我认识剖析之外 , 是 对他人 , 对社会的反思和责任 认识 。只有这样表达真 实的文 学作品才能给与人 们思想的指 引, 《 随想录》 作 为一部形式优 美的散文集 。其文笔 清新朴 实 ,
含蓄深情 , 其思想 内涵和创作方式也都 具备真 实的美感。巴金 的作品是 生动的讲述故事的过程 .是展 现其深刻的文学 内涵 和丰富的人 生思想的过程 。虽然整部作品没有华丽 的辞 藻堆 砌, 但是其审美意识 的朴 实无华却吸 引了众 多的读者。作品名 称 当中的“ 随” 字很好的表现 了文章信手拈来的题材特点。 一 珊》 ,文章讲述 了 妻子离开自己 二十年后 自身生活的凄凉, 全 百五十篇 不同题材 、 内容的文章将 巴金人 生的喜 怒哀愁 。 人物 文 凄切无 比的语 言让读者倍感心酸 。巴金除 了在写作 中投入 世 事说尽 写全 . 这种 随时抒发的感想 以其独特的低调 简朴 的 自己的深切感情之外 。在作品 中我们 同样能看到他对生活 的 特 . 点成就 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热爱 . 对爱情的忠 贞。 1 . 吸收法 国思想, 形成 自身的文学影 响 其 中一篇文章《 怀念老舍 同志》 中, 巴金不止一 次的写到 巴金作 品在 一定程度 上受到 了法国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影 老舍作 品《 茶馆 》 中的一 句话 : “ 我爱咱们 的国呀 , 可是谁爱我 响 , 其在 法国开始写小说 , 卢梭 , 伏 尔泰 , 雨果和左拉等 法 国思 呢?” 这种 追忆的方式体现 了巴金对故友深刻的痛l 暗_ 之情 。巴 想和文学的先驱都对 巴金起到 了深远的影响。巴金 的《 再访 巴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先谈谈给予我触动最深的《怀念萧珊》【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1。
这篇悼文,既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与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
对萧珊逝世,巴金痛苦已极,悲愤不已,近乎狂怒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作家甚至迁怒地责备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
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
作家的种种悔恨与自责,是满腔激愤的流泻,是压抑已久的爱和恨的迸发,对毁灭文化,毁灭“美”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含血带泪的控诉,提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永远记取的告诫。
尽管作家回忆叙述的言辞是那样的平易、舒缓,然而“辞愈缓而情愈切”,通过这些质朴无华的词句,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再谈谈《小狗包弟》【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8。
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
巴金对自己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没有把这件事遗忘在记忆的角落,而是大胆地剖析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
巴金的这种心路历程向人们表达,其实是希望在“说谎成风”的时代,要有勇气剖析自己,大胆说真话。
文章批判现实的基调一开始便确定了下来。
艺术家无法保护自己钟爱的小狗,巴金也同样无法保护自己的包弟。
这只在他家呆了七年的小狗已成为他们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全家人精神上的一份小小寄托。
但在充满斗争哲学的年代来临之时,可爱的小狗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位置。
人性大沦丧,兽性大泛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毁灭之列,何况一只宠物!通过小狗包弟遭遇的叙述,作者批判了整个荒谬的年代。
《随想录》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这样强烈的批判意识,或通过怀念故人的遭遇,或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或通过记写触景生情而想起的一桩旧物。
《小狗包弟》则以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命运,从一个侧面完成了批判的主题。
二.《随想录》的艺术特点及思想深入过程《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接着,他又说起了令他一生都为之困扰的一件事,这就是他小时候在父亲的衙门里看到犯人挨了打还要向知县老爷谢恩的情景,这个儿时印象最早曾出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中,此时它再次浮现出来,成为贯穿《随想录》全书的总体意象。
在以下篇章里,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他发现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认罪,主动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了这样的自谴:“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
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5】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巴金以巨大的勇气来重新认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在《怀念非英兄》中又有了一次这样的自我发现:“只有在反胡风和反右运动中,我写过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文章,说是划清界限,难道不就是‘下井投石’?”接下来的《怀念胡风》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此时的仟悔之情给他造成的内心伤痛已经无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恶心、耻辱。
很显然,巴金在这里所仟悔的,已不仅是奴隶意识,而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上了:即在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统治下,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这就在事实上为无约束的权威秩序作了帮凶,而在这行为的背后,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为此而受到煎熬,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终一点点地丧失了清醒的意志,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己曾经奉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这也正是他何以会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6】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三.《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一)《随想录》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三)《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不只是停留于一般讲真话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作家自己以崭新的当代意识重新审视那一段苦难的岁月,向读者展现一个极其丰富的“自我”形象,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真正深入认识自己的作家。
以作家身居庙堂之高位及在文学界的崇高威望,还能如此无情鞭笞自己灵魂,深刻忏悔说假话之卑劣的,当时乃至今日之境,依然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巴金还提出建立“现代文学馆”、“文革博物馆”等设想,使《随想录》的境界大为提升,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巴金谢幕,大师远行》南方周末记者朱强(四)巴金《随想录》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建立个人话语。
新时期之初,我们的文学虽然被从文化专制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其言说方式还是以时代代言人的身份言说,在文艺理论上,人们提倡的是融入社会群体的所谓“大我”,对于代表个人的“小我”怀有戒心和警惕,甚至排斥,个人话语依然受到一定的压抑。
此时,巴金率先在散文恢复五四文学精神,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达个人的心声。
且不说他所表现的真实的自我,就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忏悔和道歉都是代表个人在说话,他在《怀念萧珊》中向在文革中去世的爱妻的倾诉衷肠,在《小狗包弟》中为没有保护好一只狗的自责,都是发自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
或许是巴金的表率作用,许多作家也都开始转变创作中的言说方式,开始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评判事物,抒发自己个人的情感。
于是,个人话语在新时期的创作日渐蔚然成风。
巴金走了,这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著作,这部书里,老人用一世纪的人生经验,以说真话、说心里话的真诚态度,审视历史,剖析自身,以最直白的语言,把他一生追求完美,追寻进步的理想,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最真实地呈现给我们,他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不仅揭露极左思想给那个时代带来的荒谬的罪恶,也勇敢地反思着自己曾经的人格扭曲。
这是文革以来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个人得失的一篇日记式的巨著。
要知道,在一个非理性至上的年代之后开始写这样的书,现在也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回忆这种痛苦的经历本来就是种折磨。
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唯有包含了反思与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撞击读者的心灵,激起读者的共鸣。
才能用文学之光照亮人类思想的前行之路,反思与责任也是未来作家们必须牢记的准则。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所以说,巴金的《随想录》是中国当代启蒙思想史的一座历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