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了明确的肯定。

积极提倡“爱美剧”的较大团体有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

戏剧协社:成立于1921年,是个有演出实践的话剧团体。

欧阳予倩与洪深加入该团体成为重要人物。

天知派新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的戏剧人才的进步团体,这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文明新戏:春柳社以研究用言语动作感动人为主的新派戏剧为主,为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戏剧模式。

辛酉剧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认为朱粮承。

其前身为1921奶奶成立的辛酉学社,以“爱美”和“提高话剧艺术水平”为其宗旨。

该社注重表演技巧,1929年创办《戏剧与园地》半月刊,于1930年加入左翼剧团联盟。

春阳社: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由王钟声、任天知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

他们用“春柳社”编写的剧本在上海等地演出,该团体演出新剧为我国话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成立不到一年即告解散。

北京实验剧社:1921年由陈大悲、李健吾等组织创办。

该社以“实验的精神,提倡现代的戏剧”为宗旨,以爱美的旨意实验一切,从而把“单有剧本的文学”与“单有舞台的演作”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真正的现代戏剧,为初期戏剧综合艺术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柳社:春柳社是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小剧场运动: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帷幕。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

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

二、提出与建立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表演体系和模式。

由此而创造了后来在中国话剧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普罗文学:普罗列塔利亚是无产阶级的英语译音,普罗文学是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简称,即无产阶级文学。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 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 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 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巴金和《随想录》

巴金和《随想录》

• 《把心交给读者》 是《随想 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 • 1979年2月3日写作的这篇长 文,带有“宣言”性质。文章 开头记叙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 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 《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正 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 回忆到自己在1927年的巴黎生 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 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 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 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 之声的举动。
• 五、六十年代的几次思想政 治运动中,为回应号召,保 全自己,巴金跟在、冯雪峰、丁玲、 艾青等“投井下石”。
• 1986年,他在《怀念胡风》 中沉重地自我解剖:“我对自 己的表演,也感到恶心,感到 羞耻。今天翻看30多年前写的 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也不想要求别人原谅我。”
文革时期的巴金
•我怎么忘记了当年 的承诺?我怎么远 离了自己曾经赞美 的人格?我怎么失 去了自己的头脑, 失去了自己的思维, 甚至自己的语言?
•巴金第一个提 出建立文革博 物馆的构想。
巴金和《随想录》
巴金在思索怎样说真话
•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 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 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 篇《谈〈望乡〉》到1986年 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 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 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 录》、《探索集》、《真话 集》、《病中集》和《无题 集》),其间历时八年。这 部散文巨著全长四十二万字。
巴金在书房写作
巴金最后的著作随想录
• 在《随想录》里, 巴金多次提到做 噩梦的事这全是 写实手法,或可 以说,这是一种 精神受虐的症状。 由于“文革”时 代给老人留下了 太深的刺激, ——陈思和
• 光《随想录》的 前两集中,写到 梦的就有30多处。 《十年一梦》中 就有3篇是以梦 为题的。十年浩 劫,十亿人民都 在做着一场噩梦。

随想录》

随想录》

影响
• 《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扣问,探索,总 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 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 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说真 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 包地》《说真话》等影响较大。
思想艺术特色
•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 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 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对文革的反 省一开始就与巴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 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多的忧虑。 •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 联系。 • 其次,反思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 。巴金在这里反思的,已不仅是奴率意识;而是挖 掘一个更深的层次。 •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精神的批判。
《随想录》主要内容
•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 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 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 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 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 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 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感痛“今 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 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 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短篇小说则 题材多样,涉及范围广。
《随想录》创作背景
•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 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 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 巴金写《随想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 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 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 格的塑造。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 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8 ,其间历时八年。

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免费范文精选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免费范文精选

散文发展线索是“本体复归”,到“异向分流”。

(异向分流指散文充分的多元化、充分的个性化。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先后出现了悼念性散文、反思性散文、反映变革时代生活的作品等几类散文《怀念萧珊》最初发表于79 年2 月2 日至5 日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题为《随想录》(五),后收入《随想录》第一集。

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孙犁是“荷花淀派”开创者,散文和小说都体现了清新和诗情画意的特点。

《亡人逸事》写于晚年,典型的后期作品,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文字中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秦腔》、《静虚村记》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乡土散文。

继承了沈从文和孙犁对乡土人性和人情美的赞扬,描写商州也就是表现乡土的人性和人情美方面深受沈从文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方面与汪曾祺的乡土散文风格基本相似。

汪曾祺散文的出现,在较成熟的层面上恢复了与明清散文和五四后散文传统的联系。

他被戏称为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士大夫”。

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散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从政治、社会、思想和道德方面切入进行的文明批判,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散文;二是从文化角度展现人的精神、心理、生活和审美方式,我们称之为文化散文。

张中行以《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成为文人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张中行散文的主要类型:记人、状物、言理张中行对乡情、亲情、友情看得很重,他的散文集《香园旧梦》,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婚丧嫁娶,恰似一部活生生的地方史志。

金克木散文往往是针对某一议题生发开来,融进丰富的知识,表现出思维活跃,充满智慧而又诙谐从容的文风。

这一特点被人称为“散文小品的学术化” 金克木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余秋雨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主题:围困/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

学者散文和文化随笔二者有一致之处,它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大散文”这个概念。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 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 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 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摘要:新时期,巴金有三个字非常闪光——“说真话”,《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堪称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随想录》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珍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随想录;巴金;特点;散文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一、真实自然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

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

《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

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

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

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

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_”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

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

[1]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