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随想录》读书笔记读《随想录》再想巴金邓带好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巴金随想录》是一本关于巴金自己思考和感悟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我与巴金分享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巴金对人性的思考所感动。

巴金一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性的根本问题是善恶之间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道德选择的考验,无论是放弃诱惑还是抵制诱惑,这是一个检验人品的时刻。

巴金强调,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坚持正确的道德观,人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我被巴金对命运的思考所触动。

巴金深知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常性。

他相信命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所带来的挑战和改变。

然而,他也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命运。

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面对命运的考验,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压垮。

此外,我还被巴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所深深震撼。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入。

他对贫富差距、教育不公、思想封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巴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激发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改革。

最后,我被巴金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所打动。

巴金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良师益友,他倡导人们去感悟自然的美好和智慧。

他同时也提倡对人文的热爱,他相信人文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他鼓励人们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情操,通过欣赏文学、艺术、音乐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学养。

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作为一位优秀作家和思想家的大智慧和深情怀。

他的观点和思考不仅给我带来了启示,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命运的考验以及社会问题时,我将深深铭记巴金的思想,坚持正确的道德观,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社会。

在我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我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人文艺术的价值。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

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

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

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

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

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

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

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

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

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文学家巴金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巴金的思想与生活,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以下三点:一、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真实自我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实自我的精神。

在当时,不少作家追求文艺革命,倡导步入“社会主义的新舞台”,但巴金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尝试着用更真实的笔触去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描写和内在思想的精细呈现,深入挖掘历史和社会真相,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拥抱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

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巴金一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和转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信仰。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每一个可以创作的时刻。

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奋斗,永不放弃,从而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

三、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

他怀揣着对生命与文学的赤诚热爱,拓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眼界,积极探索和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他努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始终保持对现代文学变革的关注,并在这些变革中拓展自己的文学眼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在读《巴金随想录》之后,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实、开放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商、适应力和见识深度,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思维高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切都需要的是标新立异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放博爱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

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中让我感动的是巴老对自己以前行为的深刻反思。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只有伟大的人才会在自己出名以后还干敢于自我批评。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还有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我认为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时代强加于他身上的痛。

《随想录》中让我学习到的是要说真话。

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涉及到了。

这让人更深地体会到,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的一切。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伤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

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

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

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
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

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读完巴老的这本《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让我佩服。

讲真话,是这本书告诉我的做人道理;做坚强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