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读书笔记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随想录》读书笔记读《随想录》再想巴金邓带好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作者对于人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体悟。
读完《随想录》,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探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被《随想录》中关于人性的思考所触动。
王阳明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
他强调人应该善待他人,关心社会,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忽视了内心的声音,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通过读《随想录》,我意识到要时刻保持对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其次,《随想录》中关于心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和修炼,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他提倡“致良知”,即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积极地进行改正和提升。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消极情绪,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更加成熟和进步。
此外,我在《随想录》中还发现了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王阳明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实践道德。
他强调人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随想录》,我不仅对人性、心性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意识到要时刻保持对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同时,我也明白了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提升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更加成熟和进步。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随想录》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心性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的指南。
随想录的读书笔记

随想录的读书笔记老人是孤独的,那从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挚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悄然陨落,留下的,也在重创之后渐渐衰老、凋谢,而他,拖着病态的身体,破碎的心,遍体鳞伤地残喘着。
下面是本人整理关于随想录的读书笔记的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随想录的读书笔记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
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
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
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
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
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
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
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
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
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
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
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纪晓岚所著的一部随笔集。
纪晓岚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学才华,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观察。
在阅读《随想录》后,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纪晓岚在《随想录》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的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他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实现。
其次,纪晓岚在《随想录》中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他关注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问题的思路。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需要建立公正的制度和价值观。
此外,纪晓岚在《随想录》中还对文化和艺术进行了独到的思考。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思考。
他对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赏析。
在阅读《随想录》后,我深受启发。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纪晓岚的独特思想和文学才华,也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我更加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同时,我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并建立公正的制度和价值观。
此外,我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通过阅读《随想录》,我受到了纪晓岚思想的启发和教益。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著作。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通过更多人的阅读和思考,这部作品将继续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一本由清代文学家郭沫若所著的随笔集,共收录了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的一些随想和感悟。
读完《随想录》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郭沫若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他在书中谈到了很多关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的思想犀利而深刻,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
其次,郭沫若在书中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对于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理解非常敏锐。
他通过对于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反思,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于自己的情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郭沫若在书中还对于艺术和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对于文学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深刻,通过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他展示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深入地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对于生活和人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些观点让我对于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读完《随想录》后,我对于郭沫若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描写让我对于自己的情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对于艺术和文学的探讨让我对于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随想录》,我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丰富和启发,更重要的是,我在思想上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它也会对于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随想录》再想巴金
邓带好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散文结尾的这段叙述把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这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不禁会让我想到现今娱乐圈频繁上演的离婚戏,他们的爱情都似乎没有巴金和萧珊的牢固和坚定。
随随便便就结婚,然后随随便便就离婚,我觉得把结婚和离婚当儿戏的人都不配拥有爱情。
这个社会毕竟越来越浮躁了,真情与真爱也似乎越来越难找了,取代的更多的是现实的问题,钱的问题。
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林彪、“四人帮”迫害无辜的愤恨之情,对夫妻受难中善良的人们给予帮助的感情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
秦牧曾说过:“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因为那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性被削弱了。
”巴金散文感情色彩浓烈,语言个性鲜明。
它没有雕琢的文字,不采用华丽的词藻,追求自然的美,朴素的美。
《怀念萧珊》那么自然、那么朴素地记录作者的一段生活,说他“要说”的话,“求助于纸笔”吐露没有伪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