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读后感:巴金作品《随想录》读后感500字【初二精品作文】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
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
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
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
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
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
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
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
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
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自传性作品,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文艺人生的足迹”、“思想的烙印”、“风雨
兼程的60年”。
每一部分都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他的成长历程、人生观念和文学理念。
在阅读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和文化大家。
他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思考,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因为《巴金随想录》的出版,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和文学理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历史背景。
同时,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思考和反思。
巴金先生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深刻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思考和观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我们在理解巴金先生的作品和思想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从中汲取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今天的事业和文化创造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巴金先生这位伟大作家的人生和文学思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为我们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念,坚定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我相信,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事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第1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综述《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
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
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
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遭受灾难。
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
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
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刺心之刀,字字血泪——《随想录》读后感

刺心之刀,字字血泪——读《随想录》随想夜阑风静,青灯轩窗,傍桌展卷,低吟沉思。
《随想录》只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一张桌,一盏灯,开卷而读。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语句,它只是用娓娓道来的文字化作细长而尖的手术刀,把一位百岁老人的灵魂一点一点地割开,展现于你的眼前。
“岁月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
”初读此书,便被巴金先生深邃的思想折服。
是啊,岁月老化了人的身体,同时又丰满了人的思想。
可是经历过中国历史那动荡不安的“十年浩劫”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够坚守住自己灵魂?提起那特殊的十年,人们往往讳莫如深,因为身体的痛苦容易治愈,心灵的痛苦可能会跟随一生。
可巴金先生却选择在自己的晚年让自己的灵魂再次接受一次浩劫,这是怎样的勇气和担当啊!“本来想减轻痛苦,以为解剖自己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我却显得十分笨拙。
”人是很难正视自己的心灵深处的,更不要说把自己的灵魂解剖给别人看。
用粉饰的假象往往会得到内心的宽慰,但假象毕竟是假象,只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当它老化破败时,内心仍然会感到熬煎。
巴金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主动撕破自己思想的“遮羞布”,审视自己的内心,剖析自己的过错,深刻而残忍。
令每一个捧读此书的人都不得不审省自己,反思自己,让每一个沉睡的人都猛然惊醒!“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
”读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不同于读其他书籍,你无法从书中读出愉悦和享受,甚至于会越读越痛苦——因为它会化作一把细长且尖的手术刀,直刺你的心灵深处。
然后你的思想会变得强大,因为能够真正直视自己内心才是最大的勇气。
“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巴金先生以75岁高龄,历时八年,完成了这本42万字的文学巨著。
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更是痛苦的,因为它是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读后感:巴金作品《随想录》读
后感500字
其实我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人们会如何呢?或者说再来一次文革,人们会如何呢?
有人说巴金先生身上有金子般的品质,也有人说絮絮叨叨不过是在说谁迫害了他。
我想人们大可不必轻易做出评价。
不妨试想下,如果你身在那个年代,你会如何?巴金先生起码有一颗坦率的心,说的白些,那就是为了保命,为了活下去,为了家人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吗!巴金先生没有错,跟那些昧着良心的,丧心病狂的人相比,巴金先生只是为了活着而委曲求全,难道这也算有错吗!
有时候在想,那些“猛将”们,他们的内心是否曾受到过煎熬,是否良心上遭到自己的谴责?他们是否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才如此疯狂?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有些人还会那样做吗?如果现在再来一次文革,我们现在的人也会出现当年的那些“猛将”吗?
巴金先生在不断的探索,巴金先生也坚定的表达了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他肯定不会如此了。
但是我唯一不敢同意的就是这一点,我想如果再一次回到那个年代,巴金先生还会如此的,不为别的,因为我们要活着。
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