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插花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古代中国的插花艺术起源于汉代,传统的中式插花艺术注重平衡、自然、含蓄,追求凝重、稳重的美感。
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花卉的形态、色彩和香气为表现对象,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中式插花艺术讲究“故宫十花卉”,即蓝花、葡萄花、牡丹、月季、桃花、水仙、玫瑰、野菊、秋葵和牵牛花。
这些花卉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如蓝花代表高洁、葡萄花代表团结、牡丹代表富贵等。
中式插花注重花材的生活性,追求自然、朴素、真实的美。
插花作品常常以竹、木、石等天然材料为器皿,并采用干果、笋瓜、石榴等自然物品作为辅助装饰。
与传统中式插花艺术相比,现代插花艺术更加注重个性与创意。
现代插花以突破传统的束插形式和风格为主要特点,突出了在插花过程中艺术家对花材的独特处理和创意运用。
现代插花的艺术家们更注重花卉的线条、形态和色彩的搭配,尝试多种新奇的花材组合和形式创新。
现代插花艺术也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花卉的组合来传递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现代插花还注重技术的运用和艺术的革新。
现代插花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剪刀、削笔刀、绳子等工具,使插花作品更加立体、生动。
新的插花技法和材料的引入,如泡沫花藤、相思竹、彩色泡花等,也为现代插花艺术带来了更多的表现可能性。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强调自然、含蓄的美感,追求凝重、稳重的氛围;而现代插花艺术则更注重个性、创意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注重技术的运用和艺术的创新。
两者在表现手法、风格和理念上存在差异。
无论是传统中式插花艺术还是现代插花艺术,它们都是人们通过花卉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思考的载体。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同为花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二者在风格、手法和审美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中式插花讲究凝重、典雅、含蓄,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和意境的表达;而现代插花更加注重个性、创新和表现力,追求活力、变化和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本文将就这两种插花艺术进行浅谈,探讨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影响。
一、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传统中式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和宗教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其特点是注重枝干的线条、花朵的色彩和姿态、器皿的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搭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境界。
传统中式插花更注重对自然的尊崇和表达,主张“雅”、“静”、“淡”、“幽”,通过花材的精选和摆放,展示自然之美,表现作者的情感。
在材料的选用上,传统中式插花偏好中国传统的花材,如梅、兰、竹、菊等,尊重季节变化和自然之美。
传统中式插花强调的是情感的凝聚和意境的营造,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池楼》中的“山光忽一闪,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细微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这种抒发情感、寄托情思的方式也体现在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中,通过花材的精选、摆放和造型,表现出一种含蓄、凝重和典雅的审美情趣。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不但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净化。
二、现代插花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插花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现代插花艺术。
现代插花艺术倡导创新和个性,更加注重对材料的多样性和表现力的挖掘。
现代插花艺术突破传统的束缚,不仅大胆地运用了国内外各种花材,而且结合了钢、玻璃、陶瓷等现代材料,使插花作品更富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在造型和风格上,现代插花艺术更加强调对空间、形式、颜色的创新和表现。
在手法上,现代插花更加灵活多变,注重对花材的切割、揉搓和组合,通过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使插花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生命力。
现代插花既可以取材于自然,也可以融入当代的生活元素,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风貌。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首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以造型感和协调为主。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要求花材必须具备
平衡美和对比美。
它强调密度与松散度,而且不允许插花高低错落。
其次,传统中式插花
艺术注重色彩的协调,尤其是在颜色、韵味、气质方面要求非常高。
再者,传统中式插花
艺术重视自然美和自然韵味,注重花材的原味和性质,强调花卉会自由生长,要求作品能
够表现出花叶自然的感觉。
相比之下,现代插花艺术更注重表现自我个性和创新。
现代插花艺术采用了各种新材
料和新技术,突破传统的束缚,注重以花卉为主,加入其他材料来表现创意。
现代插花艺
术更加强调所要表现的主题,充满了对花卉的想象和设计,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
同时,现代插花艺术风格多样,有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真实的写实主义风格、新颖的抽
象主义风格等等。
现代插花艺术要求插花不需要太多的规矩和束缚,更多的是放手创作,
找到自己的灵感和创意。
浅谈东方传统插花艺术

浅谈东方传统插花艺术东方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融合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浅谈东方传统插花艺术,不仅可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蕴。
一、历史渊源东方传统插花艺术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花鸟画和观赏花园,而在日本则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佛教传入。
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插花被用来供奉神佛和祭拜先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而在韩国,传统插花则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融合了本土传统之后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插花艺术。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融合与发展。
二、文化内涵东方传统插花艺术深刻地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插花艺术受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在插花中体现平衡、和谐和秩序。
在日本,插花则体现出禅宗的理念,强调简约、朴素和意境的表达。
在韩国,插花则表现出本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格,富有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这些文化内涵的融合,形成了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三、哲学思想东方传统插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观赏艺术,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插花被视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借助花卉之美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在日本,插花则被视作一种修行的方式,通过花卉的摆放来体现自然、简约和平和。
在韩国,插花被视作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通过插花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
这些哲学思想的融合,使得东方传统插花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蕴。
四、审美意蕴东方传统插花艺术通过对花卉的精心摆放和创意构思,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插花艺术中,注重在插花中呈现出平衡、和谐和秩序,展现出中国人对内在美和宇宙之美的追求。
在日本插花艺术中,注重在插花中呈现出简约、朴素和意境,展现出日本人对自然美和内心之美的追求。
在韩国插花艺术中,注重在插花中呈现出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展现出韩国人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追求。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注重的是自然与和谐。
在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中,人们常常选择花材色泽鲜艳、形态奇特的花卉,如牡丹、兰花、月季等作为主要材料。
插花的构图也讲究平衡和对称,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感。
在插花的过程中,传统中式插花艺术家还常常借助文人画或诗词来寓意,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
而现代插花艺术则更加注重创新与个性化。
现代插花艺术家常常会尝试使用各种独特的花材,如永生花、多肉植物等,并结合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更加独特的作品。
现代插花的构图也更加自由,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对称和平衡,而是追求更加自然和随意的美感。
现代插花艺术家也更加注重创作的过程和灵感,常常将插花视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
从技术上来说,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主要以精准的剪枝和巧妙的插杆技巧为特点,注重花材的摆放和色彩的搭配。
而现代插花艺术则更加注重花材的形态和线条的表现,通过剪叶、修剪等手法来展现作品的动感和层次感。
无论是传统中式插花艺术还是现代插花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美感;而现代插花艺术则融合了时尚和个性化的元素,追求创新和自由的美感。
无论是欣赏还是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不同的艺术灵感,丰富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观念。
中式插花意蕴深长、古典之美、含蓄隽永~

中式插花意蕴深长、古典之美、含蓄隽永~
中式花艺是东方花艺美学的鼻祖。
美人在骨不在皮,这是东方美学推崇的审美观念,人如是,花亦如此。
传统中式花艺儒、道、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因而常根据其习性,把无语的花草,赋予人的感情和生命力,借用草木抒发人的意志,心情。
花叶触及之处,满是长长的遐想与回味。
中式插花风格常用于家居软装、中式风格的商务场合用花。
中式插花主要特点解析
1、中国人,对“禅”颇为痴迷,常常以瓶、盘、碗、缸、筒等作为花器,背景皆雅致十足。
2、中式花艺的色彩上,主调多为中性灰色,优雅温馨、自然脱俗,与中式的环境氛围极为契合。
3、中式花艺的主要花型为直立型、直上型、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一般是以三个主枝条骨架,然后再在各个主枝的周围插辅助枝条来填补空间,最后的花型要丰满、有层次感。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

浅谈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花艺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源于古代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现代插花艺术则是在西方花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花艺形式。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强调自然、朴素和含蓄。
它在材料的选择上,多使用竹、木、石等自然材料,以表达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在插花的构图上,注重形象的和谐、对称和层次感,追求简洁而不过于繁杂。
它的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传统中式插花注重传统经典的表达方式,讲究花、枝叶、花瓶之间的平衡和谐,追求整体的美感。
现代插花艺术则更加注重创意、个性和时尚。
它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不仅使用自然材料,还会使用塑料、布料、金属等多种材料,以表达多样的构思和独特的创意。
现代插花注重表现现代人着装、形象、个性化的特点,注重动感和形式感。
现代插花追求舞台效果,在设计和布置上更强调视觉冲击力,善于利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来打造鲜明的个性化风格。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展现着不同的美感。
传统中式插花通过简洁的形式和纯净的色彩,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它强调表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心灵之美,让人沉浸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现代插花则以其多样化的样式和创意的设计,展现出了时尚、活力和个性的一面,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传统中式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在形式、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
传统插花注重平衡、和谐和内敛,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现代插花则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放,注重表达时尚和个性的特点。
无论是传统中式插花艺术还是现代插花艺术,都是花艺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于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中国插花体现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插花体现的美学特征中国插花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其美学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意境含蕴中国插花追求的是意境的含蕴,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色彩的搭配,注重创造一种氛围和情感。
插花大师李苑如曾说:“插花必须具有主题和意境,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插花的灵性和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插花中,常常融入了诗词、书画等元素,使得花卉不只是单纯的装饰物,而是与文化和哲学相融合,表现出东方的智慧和情感。
二、含蓄内敛中国插花顾及其韵味的含蓄和内敛,追求的是花器与花材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形象的洗炼和修整,不附加过多的粉饰和修饰,反而强化了花卉本身的美感。
插花大师刘邦彦曾说:“插花是花枝和器皿的和谐,要尽量呈现自然之美,尽量不动手脚。
”中国插花强调花器和花材的平衡,沉稳、内敛、含蓄的美感更能够凸显出中国插花的特色美学。
三、神韵灵动中国插花的美学特征还包括神韵和灵动感,这是中国插花在东方美学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插花大师加藤有声曾说:“插花必须要有生气,有灵魂,不然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插花通过花卉与器皿配合、姿态和构图、色彩与意境的融合,达到插花的灵动与生命力。
如在中国插花的实践中,往往会把插花的造型和姿态与中国书画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插花艺术。
四、凝练简约中国插花以尽量减少花材的使用,追求凝练简约的特点,在作品中取舍繁杂的细节,突显花材造型的大气和精致的线条,表现出插花大师对艺术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插花大师山田世界又说:“插花要用尽量少的花材,尽量少的造型,达到简约的美。
”这种凝练简约的美感与中国文化的“以少胜多”的审美理念相呼应,也体现出了中国插花在东方美学中的特点。
总之,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美学特征是极具东方韵味的。
其意境含蕴、含蓄内敛、神韵灵动、凝练简约等特点,展示了中国插花的独特之处,也成为中国插花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的特色,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欣赏者和追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式插花建筑工程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1班3011205170凌授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
由于受东方地理位置、民族风格、文化背景、习俗、审美观念、宗教、哲学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注重花枝的姿态与神韵,造型重视线条,优美自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涉足插花者多是文人墨客,能流传于世的插花作品主要以绘画的形式存在。
传统插花的理论著作也主要出自诗人、画家、剧作家、文学家之手。
如《瓶花三说》的作者高濂是明代诗人、戏曲家;《瓶花谱》的作者张谦德为明代画家,爱好书画;《瓶史》出自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之手;《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篆刻家和画家。
另外,象南齐的谢赫(画家),唐代的白居易(诗人),宋代的杨万里(诗人)、陆游(诗人),明代的计成(造园家)等都喜爱插花。
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书法、绘画、诗词的创作原则发展起来的,把诗词歌赋、乐曲的韵律感融入插花中,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插花的线条造型借鉴了书法、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现手法。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道:“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
”对花枝的剪裁取舍这样描述“以疏瘦古怪为佳。
”《瓶花谱》“折枝”一节里也写道:“凡折花须择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全得画家折枝花景象,方有天趣”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重视花枝的“形”,追求其姿态意韵,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和应用。
花枝的线条有粗细、曲直、刚柔之分,有不同的表现力。
2.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我国古代的插花,除了宫廷插花比较繁复隆重外,文人插花多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这正是我国传统插花的典型代表。
《瓶花谱》“插贮”一节说道:“瓶中插花,止可一种、二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
”《浮生六记》有这样的叙述:“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
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
”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上儒学所追求的文质彬彬,斯文有礼,谦虚含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思想主张。
然而,古人插花也并非绝对不用色彩鲜艳的花材,只是不以色彩的艳丽为追求目的,更注重追求花枝的姿态与神韵,以及插花的意境,而且花朵数量较少,不会显得炫耀刺眼罢了。
3.构图多为不对称的均衡,活泼多变中国传统插花除宫廷插花的构图比较规则,造型比较丰满外,文人插花讲究构图简洁,花枝少而花色清新,造型不拘泥形式,自然活泼。
布局结构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不齐不匀,虚实相生。
袁宏道在《瓶史》“宜称”一节里说:“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
多不过二种、三种。
高低疏密如花苑布置方妙。
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
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
”(子瞻即苏东坡,青莲即李白)中国传统插花的不对称构图,亦是将书法、绘画布局构图的艺术原理融于插花中。
4.追求自然之美插花要符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流露过多人为的痕迹。
这与中国儒学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去“人欲”,存“天理”,“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相吻合。
《瓶花谱》在“插储”一节里有述:“若止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屈曲斜袅者;欲插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者。
或两枝彼此各向,先凑簇像生,用麻丝缚定插之。
”这里强调插花枝条要自然优美。
若插两枝,要高低错落,像天生的一枝产生的自然分枝一样。
若两枝的势态不协调,要先用丝绳绑扎,使之如自然生长的一株植物一样,然后再插入瓶。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也写道:“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
”可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自然生长的植物为表现内容,使插花作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效果,正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5.追求意境之美插花要表达一定的主题、富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或富有情趣或意念或哲理等,使插花形神兼备,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插花是借绘画、书法的布局构图,诗词的意境,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插花除了重视花枝的姿态与神韵之外,更注重“花德”,常以“花德”隐含一定的思想或情趣,寓意于花,寓教于花,以花传情,特别文人插花,往往借花明志,对花抒怀。
如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以菊花来映照自己隐逸高雅的品格;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的佳句;清代郑板桥、石涛也十分喜爱竹子,以竹来隐喻自己的刚正气节与虚怀若谷的品格等等。
因此,中国传统插花作品多有命名,点明主题,引人步入特定的境界。
简言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不是以花的数量多取胜,也并非以花的色彩浓艳而取胜,而是以追求自然美和意味深长,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为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温文尔雅、高雅、淡雅、斯文有礼、谦虚含蓄的优秀传统品德。
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创作理念与法则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一、自然之“真”传统的东方民族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对自然之美最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讲求“物随原境”。
“形肖自然”,这是中国国画和插花艺术的理论基础。
即所表现的景观需符合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含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正如袁宏道在书中所论述的“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的境界。
这样,就要求插花者深入去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其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审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表现,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具有能震撼人心灵的感染力,这是传统东方插花的精髓所在。
二、人文之“善”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而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善”为宗旨,所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以“善”为核心,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花卉也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义,义必吉祥,如生活中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严寒的品格,取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脱俗。
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来衬托“玉堂富贵”,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技巧,营造一种含蓄和谐的氛围,以借花明志、对花舒怀,并给作品赋以某种命题,使作品展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是传统东方插花所特有的风格。
三、艺术之“美”插花创作中的艺术美包括素材美、布局美、色彩美、造型美、构思美和整体艺术美。
善用木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
如梅花因其横斜疏影、曲折多姿的姿态美,雅而不艳、幽香远逸的色彩美,逢冰雪而怒放、不畏严寒的内涵美而成为传统艺术插花的最佳素材。
花材的位置也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结合、刚柔相济、气脉相连。
如“画苑布置为妙”,“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作品的色彩创意追求统一和谐的色彩效果,力求艳而不俗、雅而不淡,据环境与创作的需要,色彩或绚丽、或素雅,使人的视觉感受明快而亮丽,清新而自然。
传统的艺术插花在造型上不求规则化,在情势上任由发挥,以达明示主题为度,外形轮廓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是造型创作的源泉。
对花明志、借花舒怀,创作具有诗情画意、包含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作品,是艺术插花创作的宗旨。
将花的形体美与人的构思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神形兼备,具有内涵美、神韵美,这是东方插花艺术所独具的艺术美。
整体艺术美是指插花作品各创作环节之间、各创作要素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的有机配合所产生的综合艺术效果。
即通过插花创作,同时创作一个高雅、浪漫、和谐的环境空间,产生一种环境艺术美。
这是艺术插花的最终目的。
四、“圣”洁之尊艺术是神圣的,艺术创作亦是神圣的,东方人认为花卉是神圣的,以一种崇敬的心惰去对待她,以花悟道、修身养性,使插花也有一种神圣感,讲求“心正花正”,进而“花正心正”。
以自然之美来正人之心态,来怡情娱趣,这是真正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东方人采用写实、写意或二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花卉的姿态美、布局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是一种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艺术美。
她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
不论何种形式的插花,一件作品其所以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主要在于构图要符合艺术原则,即色彩、形态与性质是否调和、均衡和有韵律感。
所有这些原则是通过所用的切花材料、容器及布置的环境反映出来。
(1)调和插花的调和牵涉到很多的因素。
如只选用一种花卉,一般在性质上是容易调和的。
若2-3种配合,也应以一种为主,其他的陪衬点缀作用。
素色细花的瓷瓶,如插入淡雅的驼羽型翠菊,就有协调感;浓艳的装饰型或球型的大丽花,就需要配以釉色乌亮的粗陶罐,以显其粗犷的风彩;浅兰水盂插以低矮密集粉红色的雏菊,晶莹剔透的玻璃细颈瓶,宜插入非洲菊加饰文竹,并使其枝蔓缠绕于瓶身。
这些都是与容器的调和。
插花所放的环境,色彩有浓淡,光线有明暗,位置有高低,使用的性质不同,均应考虑,使之相互调和。
(2)均衡对称是最简单的均衡,仅见于整形式的插花中;大多数的插花是采用不对称的、动态均衡。
插花材料在容器上下、左右、前后,其数量多少、形态变化、色彩浓艳均不完全一样,但整个构图的重心要在下部,而产生稳定感。
影响均衡的是轻重,而在插花艺术中,轻重是通过花卉、容器及其他饰物的色彩、体积、数量、质地与形态等表现出来。
如色彩深暗或浓艳、体量大、数量多、姿态繁等,给人以重的感觉;色彩淡、形态纤细、体积较大、量少、质地薄且柔软等,使人感到轻盈。
(3)韵律好的插花还要富有变化,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也就是有韵律感。
在体量较大的插花或一组插花中,除有一主要构图中心外,在合适的位置还可组织少数几个辅助中心,以增加画面变化。
韵律的创作手法还可运用花卉的种类不同或品种花型色彩差异,花朵大小及开放程度不一,枝的曲直与横斜变化等。
变化既要多样,又要统一,有组织、有呼应,能更完美表现主体。
插花作品是由不同色彩、姿态和寓意的花材和花器,按照一定的创作原理组成的。
一件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符合以下构图原理和法则的。
一、多样与统一。
将各色各类花材和花器应用到作品里即为多样,但如果惟恐插得不够“全”不够“多”,就会导致松散无序、五色杂陈、毫无章法;相反,如果一味使用单一品种、单一颜色、单一花器(即统一),也会使作品呆板平淡、缺乏活力、索然无味。
二、对比与协调。
对比是指构图中各要素内部的差异性,如主与次、虚与实、疏与密、深与浅、方与圆、粗与细、美与丑、大与小、核心与外围等。
协调是指要素内部存在的一致性,即使构图有一定的整体感。
以色彩构图为例:在单色和同类色构图中,插花与容器的色彩常有适度对比,以增加生动感;在多色构图中,要有主色和从色,一般色相在3个以上时应进行组合,不要五色杂陈;在对比色构图中(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由于颜色反差过强,应适当改变深浅程度和花材数量加以调节;在类似色构图中(如红与橙、红与紫、黄与橙、黄与绿、蓝与绿等),应适当增加对比和变化,以免单调乏味;另外,白色花材具有加强色调的作用,冷暖色都能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