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作业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

2.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 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 秋””,为什么?
答:不可以改。“故都”意指以前的 首都、点明描写的地点,“故”有深切 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而“北京”则失去这种意味。
文眼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 的关键性的语句。
《薄奠》《出奔》
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他与鲁迅是好友,与徐志摩是同学,曾 留学日本,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把笔当成 匕首,抨击时政,但受到恐怖威胁,被日军 抓去做翻译,在这期间暗中保护营救中国人, 曾被人误认为是汉奸,因此他沉郁,压抑, 冷落,孤独,悲凉。被日军杀害后,被追为 烈士。作为一个浙江人,他共去过两次当时 的首都北平,这是第二次到北平写的文章。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 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 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 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作家简介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沉沦》《茫茫夜》
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
字音识记
①混沌.(dùn)
②椽.子(chuán)
④柘.树(zhè) ⑤鲈.鱼(lú)
③驯.鸽(xùn) ⑥廿.四桥(niàn)
夹.板jiā ①夹夹.袄jiá
夹.肢窝ɡā 落.落大方luò ③落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②混混 混. .水 淆摸hù鱼nhún
听读课文
思考下面问题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 秋””,为什么?
秋雨拂过,悲秋者在北平。 漏光鸽声残蝉,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 秋””,为什么?
答:不可以改。“故都”意指以前的 首都、点明描写的地点,“故”有深切 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而“北京”则失去这种意味。
文眼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 的关键性的语句。
《薄奠》《出奔》
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他与鲁迅是好友,与徐志摩是同学,曾 留学日本,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把笔当成 匕首,抨击时政,但受到恐怖威胁,被日军 抓去做翻译,在这期间暗中保护营救中国人, 曾被人误认为是汉奸,因此他沉郁,压抑, 冷落,孤独,悲凉。被日军杀害后,被追为 烈士。作为一个浙江人,他共去过两次当时 的首都北平,这是第二次到北平写的文章。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 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 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 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作家简介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沉沦》《茫茫夜》
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
字音识记
①混沌.(dùn)
②椽.子(chuán)
④柘.树(zhè) ⑤鲈.鱼(lú)
③驯.鸽(xùn) ⑥廿.四桥(niàn)
夹.板jiā ①夹夹.袄jiá
夹.肢窝ɡā 落.落大方luò ③落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②混混 混. .水 淆摸hù鱼nhún
听读课文
思考下面问题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 秋””,为什么?
秋雨拂过,悲秋者在北平。 漏光鸽声残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22张PPT)

学”“遁世文学”,五福秋景图恰好与作者此 时的心境相符。
本文写景与《荷塘月色》有何不同?
本文作者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 并没有占有很多篇幅。《荷塘月色》写景 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情为景掩藏;本文则略于写景,尽 为抒情,更给人厚重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五幅秋景图的
无忧无虑的都市闲人——清闲
凉风中的秋雨——清幽、寂静
时光流逝的感叹——悲凉
秋果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
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 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 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 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 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 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郁达夫笔下
的“故都的秋”有 ——白居易《琵琶行》
通过比较,间接抒发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荷塘月色》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掩藏;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何特点? 作者不远千里赶上北平,饱尝这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他饱尝了哪些故都的秋景?
郁达夫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单单选取了秋晨、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这些景物是 怎样体现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的特点
本文写景与《荷塘月色》有何不同?
本文作者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 并没有占有很多篇幅。《荷塘月色》写景 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情为景掩藏;本文则略于写景,尽 为抒情,更给人厚重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五幅秋景图的
无忧无虑的都市闲人——清闲
凉风中的秋雨——清幽、寂静
时光流逝的感叹——悲凉
秋果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
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 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 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 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 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 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郁达夫笔下
的“故都的秋”有 ——白居易《琵琶行》
通过比较,间接抒发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荷塘月色》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掩藏;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何特点? 作者不远千里赶上北平,饱尝这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他饱尝了哪些故都的秋景?
郁达夫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单单选取了秋晨、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这些景物是 怎样体现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

C.恬 (tiǎn)静 穿着 (zhuó ) 廿 (nià n)四 . . . D.倩 (qià n)影 .
【答案】 应读 juà n。 )
靓 (lià ng)丽 .
隽 (jù n)永 .
A(“仄”应读 zè ;“恬”应读 tiá n;“隽”
1.读准字音 凋 (diāo)落 . 一椽 (chuá n)破屋 . 落蕊 (ruǐ) . 混沌 (dù n) . 喇 (lǎ)叭 . 潭柘 (zhè )寺 . 疏 (shū)落 .
细腻 (nì ) 夹 (jiá )袄 . . 橄 (ɡǎn)榄 (lǎn) . . 萧 (xiāo)索 . 鲈 (lú )鱼 . 散文钞 (chāo) . 馍 (mó )馍 .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作者写秋树,运用了哪些感官去感悟? 视觉: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扫帚的丝纹
听觉: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感觉:细腻、清闲、落寞、深沉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色 彩以 。我 观 物 王, 国故 维物 皆 着 我 之
---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 《薄奠》、《迟桂 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三、自主 合作 探究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共29张PPT)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多彩的描绘, 赞美故都秋的美丽,描绘故都秋的 清、静又特有的悲凉的特点。抒发 了作者眷恋、热爱祖国故都的真挚 感情,也流露出作者忧愁、冷寂的 情怀。
秋味
清、静、悲凉
胜 日
秋 蝉
秋 晨
秋 秋 残 秋 小 果 雨 唱 槐 院 闲 落 话 蕊
秋 景 五 图
如何感知画面氛围?
颂秋,还是悲秋?
观秋色——冷(清)
听秋声——寂(静)
观秋色——冷(清)
听秋声——寂(静)
品 秋 味 悲 凉 —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观秋色——冷(清)
听秋声——寂(静) 品 秋 味 悲 凉 —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观秋色——冷(清)
听秋声——寂(静) 品 秋 味 悲 凉 —
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民族之秋
第5段:写秋蝉的残声(秋蝉残鸣图) 第6-10段:秋雨闲话图(北方人的人情味) 第11段:写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秋日胜果图) 第二部分(3-11):写故都之秋的多彩景象, 歌颂北国之秋 第12段:悲秋是人们的共性。没有国别,没有 人种之分。 第13段:总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的色味 第三部分(13-14)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 秋比不上北国之秋。并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 的无比眷恋之情。
秋蝉的意味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
秋蝉的意味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43张PPT)

今天,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 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作家的喜悦和悲伤。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总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清晨 Nhomakorabea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思 路
记 叙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与 结 构
分写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议 论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019/11/5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21
整体结构图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秋的凄苦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总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清晨 Nhomakorabea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思 路
记 叙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与 结 构
分写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议 论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019/11/5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21
整体结构图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秋的凄苦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 (共45张PPT)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 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 意
思考讨论
2、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 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 秋?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 完”。 景物透着破败 —— 扣故都 显得落寞—— 扣秋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 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 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 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 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 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 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 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京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 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 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 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 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24张PPT)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6、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 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
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 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 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 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 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 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明确: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的慢、润、淡。
是用对比的手法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 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
5、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文章的结尾再次提 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明确:为了形成对照。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背景: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 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 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
3、读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讨 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
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乡国有异 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 别有深味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6、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 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
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 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 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 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 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 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明确: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的慢、润、淡。
是用对比的手法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 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
5、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文章的结尾再次提 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明确:为了形成对照。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背景: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 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 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
3、读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讨 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
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乡国有异 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 别有深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散文
第2课 故都的秋
基
能
础
力
夯
提
实
升
基基础础夯训练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屋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夹.袄(jiá) 驯.鸽(xùn) 譬.如(pì)
解析:B项,“仄”应读“zè”。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 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7.第一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向往喜爱的感情。
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样写起到 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9.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十足”。通过对比更好地显出北国之秋的令人神往。
1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答: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 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 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 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 衬。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每例保险纠纷都是保险公司的一场声誉之战,这个略显滑稽 的骗赔案,让我们一.叶.知.秋.。 B.在房租上涨问题上,房主表述得混.混.沌.沌.,让租赁者不明白 什么时间涨,涨多少。
C.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迥.然.不.同.,无论是秋的色、秋的 味,还是秋的意境与姿态。
解析:A项,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我的________,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________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③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 一定会感到一种________的深情。 A.不远千里 稀稀疏疏 情不自禁 B.不远千里 疏疏落落 不能自已 C.千里奔波 稀稀疏疏 不能自已 D.千里奔波 疏疏落落 情不自禁
解析:“不远千里”与“千里奔波”都有不怕路途遥远之意,但 “千里奔波”更侧重于不顾辛劳。“稀稀疏疏”与“疏疏落落”都有 稀少之意,不过,“疏疏落落”更常用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稀疏零落之 态,根据语境,“疏疏落落”更贴切。“情不自禁”与“不能自已” 都有“不能控制自己”之意,只是在语境中若用“情不自禁”,与后 文的“深情”则会重复,故而选用“不能自已”。
D.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 韵,倒来得正好。
解析:B项,“混混沌沌”使用对象错误,应为“含混不清”。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 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能把这心 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 的地点及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 又深沉。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解析:A项,应把“把”改为“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深 切的眷念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把“及”改成逗号;D项, 缺少主语,应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 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6.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解析:②是总起,③是结句。注意句间关系。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 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 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 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 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 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 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第2课 故都的秋
基
能
础
力
夯
提
实
升
基基础础夯训练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屋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夹.袄(jiá) 驯.鸽(xùn) 譬.如(pì)
解析:B项,“仄”应读“zè”。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 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7.第一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向往喜爱的感情。
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样写起到 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9.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十足”。通过对比更好地显出北国之秋的令人神往。
1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答: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 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 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 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 衬。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每例保险纠纷都是保险公司的一场声誉之战,这个略显滑稽 的骗赔案,让我们一.叶.知.秋.。 B.在房租上涨问题上,房主表述得混.混.沌.沌.,让租赁者不明白 什么时间涨,涨多少。
C.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迥.然.不.同.,无论是秋的色、秋的 味,还是秋的意境与姿态。
解析:A项,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我的________,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________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③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 一定会感到一种________的深情。 A.不远千里 稀稀疏疏 情不自禁 B.不远千里 疏疏落落 不能自已 C.千里奔波 稀稀疏疏 不能自已 D.千里奔波 疏疏落落 情不自禁
解析:“不远千里”与“千里奔波”都有不怕路途遥远之意,但 “千里奔波”更侧重于不顾辛劳。“稀稀疏疏”与“疏疏落落”都有 稀少之意,不过,“疏疏落落”更常用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稀疏零落之 态,根据语境,“疏疏落落”更贴切。“情不自禁”与“不能自已” 都有“不能控制自己”之意,只是在语境中若用“情不自禁”,与后 文的“深情”则会重复,故而选用“不能自已”。
D.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 韵,倒来得正好。
解析:B项,“混混沌沌”使用对象错误,应为“含混不清”。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 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能把这心 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 的地点及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 又深沉。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解析:A项,应把“把”改为“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深 切的眷念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把“及”改成逗号;D项, 缺少主语,应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 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6.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解析:②是总起,③是结句。注意句间关系。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 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 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 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 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 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 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