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概念演变_图文.26页PPT

合集下载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科学素养)PPT课件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科学素养)PPT课件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总结词: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尊重 研究对象、保护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学术规范则是指学术论文的撰写、引 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
• 详细描述: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旨在保 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促进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科研伦理要求研究者尊重研 究对象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同 时,研究者还应避免利益冲突,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学术规范则是指 学术论文的撰写、引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积累。 学术规范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 成果,并注明出处。同时,学术规范还要求作者在论文中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和 结果,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05
科学研究的评价与交流
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创新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创新性,是否在理论或
实践上有所突破。
实用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能否解
决实际问题。
学术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符合 学术规范,是否具有学
术价值。
可靠性
评价研究成果的数据和 结论是否可靠,有无科
学依据。
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
建立合作网络
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 ,与同行交流。
与其他研究机构、企业或政府部门建立合 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
分享研究资源
培养团队精神
与其他研究者分享研究数据、实验设备等 资源,促进资源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合作精 神和团队凝聚力。
06
步。
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素养_不同的概念和内容

科学素养_不同的概念和内容

munication of t he Government of 成了威胁 。”现代科学技术与工
《全民基础科学》认为 ,公众
India) 支持的一个印度基层志愿 业相联系粗暴地干预了人类的 的健康科学教育中与健康和疾
科普组织 (Vikas Bharati) 是由学 自然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 ,掠夺 病有关的课程不应该将重点放
在印度 ,发现和培养符合要求的 何赶上发达国家 。在某些教育 manπs science) 详尽地说明了 科
教师 (不仅要通晓常规科学技术 工作者和决策人的眼中 ,更为重 学素养的概念和内容 ,将传统和
和数 学 , 而 且 还 要 了 解 传 统 科 要的是利用科学技术教育来解 民间科学与正规科学结合在一
素养是对科学家或学者提出的 报告中 ,还谈到科学如何对传统 等) 和信息 、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
要求 , 对普通公众来说 , 必须与 的实践和习惯做法以及在帮助 食物和营养 (普通食物和利于消
科学家和学者分离开 。使用同 人们认清迷信方面具有指导意 化 ,而不是化学成分) 、饮用水和
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 。当一个 义 。
视程度在其三次 ( 1993 , 1995 和
密度 、温度 、压力等) 和生物 ( 人
4 、实现科学素养教育的各 1998) 国 家 传 统 科 学 技 术 大 会
体解剖 、生理学 、细胞 、基因 、能 种方案
(Congress on Traditional Science
量转换等) , 科学素养应该说是
Everybody) 。在这个报告中没有 (traditional science) ,这样才能对 卫生等 。报告建议 ,课程应该主
使用科学素养 ( Scientific Litera2 现代科学对他们的生活的介入 要集中在人体 、身体的需要与节

教师的科学素养PPT课件

教师的科学素养PPT课件
迷信权威。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
2000年,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指 出:“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 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所以一些素养需要补充。
目前,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地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教师也 应在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自己以往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 技能。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邓小平把他的发 展思想的指导地位概括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定位为“发展是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则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或“全面健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根本指针”。我认为,提 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则是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7、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 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 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NA双螺旋结构的 提出,三联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发现,使人类认清了 基因是如何控制生命性状的。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 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 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 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3、学习形式:校本培训和自学。在做上学, “用书”而不是“读书”。参观。
4、学习内容:为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安排 学习。有兴趣地选择学习。关注新科学的进展。
5、思想准备:破除神秘感,强调针对性,交 叉听课,阅读科普读物。收看比如cctv1《焦点访 谈》后面的科技博览节目、《开心词典》栏目、 《幸运52》栏目等。
克隆多莉羊:( 1996年) 三只母羊: 甲(提供无核的卵细胞) 乙(提供乳腺细胞的细胞核) 丙(代孕母羊)
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

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课堂PPT)

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课堂PPT)

(1)改变过去以讲授知识细节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儿童的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
✓ 实验教学法 ✓ 探究-研讨法 ✓ 研究性学习 ✓ 问题解决法
……
(2)运用科学教育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
.
27
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方式 (Driver,1986 )
1)意向阶段(orientation):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
23
2. 调整课程结构:由单一到多元
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打破单一的课 程结构,突破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倾向,构建以必 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为辅的课程结构。
.
24
3. 改革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向综合知识
第一,科学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科学知识的普及既要注意稳定的知识,又 要注重新兴的知识,要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性质、水平和最新动向, 也要寻求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完美结合。
2)启发阶段(elicitation):引出儿童的原有想法;
3)重建阶段(restructure):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儿童建构新 的概念理解(如设计探究实验扩大儿童的经验范围);
4)审视概念变化阶段(review ):让儿童比较原有概念与新的 或修正后的概念的不同。
.
28
“互动-发生式”教学(高凌飚 &梁爽,2003)
解科学以便能够参与讨论,并作出决策
➢ 从文化角度考虑: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就;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
➢ 从道德角度考虑:科学实践体现了规范准则和致力奉献(norms and commitment)的精神,具有广泛的价值。
.
15
2061计划: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AAS,1989)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第四讲科学探究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参考书目:[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第一节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但由于其本身的教育口号的特征,对科学素养具体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因为而异。

从理科课程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

据Bybee(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

柯南特在1952 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

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

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

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早在1958 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

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

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

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

[课件]科学素养PPT

[课件]科学素养PPT

第二章 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重点: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提高科研人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科研人 员的道德修养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关系。
难点:科研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Page 23
第二章 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第一节 科研人员的基本道德修养
一、道德的基本内涵
道:是一种原则;德:好的品行。 道德泛指人们的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追求正义和良 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阶级性。道德可以分为社 会公共道德、个体道德、职业道德、科研道德等。
为何会轻信这样的谣言?
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 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迷信或对科学的无知。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言已经逐渐失去 了存在的土壤。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往往是打着“科学”的 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 来实现的。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 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 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这些夸大 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 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专家认为, 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集体失控的 事件,是公众焦虑感和安全感缺失的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 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
Page 20
第一章 科学素养概述
三、科学教育特点与启示 特点:
(1)重视对科学技术性质的理解,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 重视对事物联系的认识; (2)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3)强调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 (4)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的发挥,包括自主性、个性。

科学素养概念演变

科学素养概念演变
“科学素养”探析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主讲人: 主讲人:唐宗先
2005级 2005级 硕
一、“素养”的内涵及“科学素养”概念的 素养”的内涵及“科学素养” 提出 二、科学素养理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科学素养的分类
四、科学素养的结构模型
一、“素养”的内涵及“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素养”的内涵及“科学素养”
3.“科学素养”理念的实践期(20世纪 年代) 科学素养”理念的实践期( 世纪 年代) 世纪80年代 科学素养
耶格(Robert E. Yager)写了一篇名为《科学、技术、 运用科学概念,过程技巧以及价值来做出负责任的日常决策; 社会、科学教育在综合中的趋向》的文章, 提出有科 美国国际科学素养发展中心主任米勒(ler)教授 理解社会如何影响科学和技术,同时也知道科学和技术如何 说明: 说明 学素养的人具有的特征。 为了便于大规模科学素养调查,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 影响社会、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在推进人类繁荣的长处和不足; 注:这一时期的科学课程目标提出的科学素养与六、 随着科学素养的主张不断深入人心, 耶格主要是从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来看科学素养。 的三维模型,它包括三个维度: 知道主要的科学概念、假设和理论,并且会运用它们;鉴赏 七十 年代的科学素养内容相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强 科学素养的内涵不断被深化、细化, 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和技术提供的智力上的促进;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依赖 调‘技术’并把它放在与‘科学’同等的地位; ●1982 年, 并成为科学课程实践和改革的指南。 二是强调与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发表了题为“科 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 于探究的过程,也依赖于理论学说,能区别科学证据和个人 科学、技术有关的个人决策和社会决策. ”,也更强 学—技术—社会:80 年代的科学教育”的年度报告. 报告指 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的观点;认识科学的起源,理解科学知识具有暂时性,当证 出,科学和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个人福利 调具有科学素养以进行日常决策和参与相关社会事 现在,许多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都按照米勒模型 据增加时就会发生变化;理解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应用中所需 和社会福利的中心. 因此,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公民 务的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进行问卷设计。 要的决定;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鉴赏研究的价值和技术的 都能够对科学和技术进行全面的理解. 发展;作为科学教育的结果,有更丰富的和更激动人心的世 ●界观;知道科学和技术的可靠资源,并且把它们运用于决策 1983年,美国科学素养国际发展中心主任米勒(Miller)教授 提出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过程中。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素养概念的延伸和派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本课程重点讲解素养概念及内涵,什么是科学素养,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等六部分内容。

认为,素质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辨证过程。

修养、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完善的设计与实现,只有身体力行,坚技不懈地实践,方能取得成效。

同时认为,发现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题、质疑学术权威、求证问题到底等是科技创新必备的素质。

第一讲:科学素养一、素养概念及内涵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第一个是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叫素质,素质是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固有的属性,该此通常被认为是与英文的单词翻译过来,其基本含义是指能读会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第二个是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不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定性条件和后定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体制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是两个是有差异的,“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有”之意,因此素者侧重于现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素者的养成,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面,养成素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素养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因为素养是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知与行有机体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内进的过程。

第二个是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在素质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自我断裂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