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
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安徽

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安徽【作者:发布时间: 2004.07.03 11:34:51】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目的和依据为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加强对我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地质大调查“十五”规划》、《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制定《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省情、矿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矿业,满足我省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城市群的需求,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适用范围及期限《规划》以1999年为基期,2000-2010年为规划期。
本《规划》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
第二章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形势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我省地处华东腹地,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6237万。
自北而南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横贯全省,地貌复杂多样。
我省邻江济海,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九五”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综合省力跨上一个新台阶;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3%,2000年达到178.7亿元,比1995年增长112.9%;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5元。
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

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保障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安徽省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矿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徽省内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局负责统一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规定的矿产资源管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利用、保护、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条矿产资源的管理应当坚持依法管理、综合平衡、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的原则。
第二章矿产资源勘查第五条矿产资源勘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科学规划、勘查论证、勘查设计、项目评价、环境保护的原则。
第六条勘查单位在勘查过程中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提交勘查报告,并负责报告中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七条矿产资源勘查应当做到勘查数据的及时更新,有关单位可以依法申请查询勘查数据。
第三章矿产资源开采第八条矿产资源开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原则。
第九条开采单位应当制定开采方案,并向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局备案。
开采方案应当包括采矿方法、开采工艺、安全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
第十条开采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章矿产资源利用第十一条矿产资源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
第十二条利用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利用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活动,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第十三条利用单位应当加大科研力度,推动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第五章矿产资源保护第十四条矿产资源保护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的原则。
第十五条勘查单位、开采单位和利用单位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预算标准

单位:元/km2
Ⅴ 10721 18226 51460 77191 120075
一、地形图编绘 (一)工作内容 资料搜集、展点、拼贴、编绘、图形矢量化、输入编辑,整饰、校验、印刷全 过程。 (二)困难类别
困难类别
特征说明
(1)地形平坦、等高线图形简单、土壤植被单一、符号简单的地区,或有大片
Ⅰ
沼泽、森林的平坦地区 (2)有少量简单图形的居民地、线状地物稀少、有零星独立地物的地区,或有
(1)居民地面积较大的城镇和工矿区,独立地物较多、线状地物较密的地区
(2)地物切割剧烈,断崖、雨裂多,水系稠密的地区
Ⅳ
(3)水网交错复杂、水工建筑细小且多,或有大量的河流叉道、牛轭湖及小湖 泊、池塘密布的丘陵地区
(4)道路网发达、田坎稠密的丘陵地区或勘探工程密布的山地,或居民地、道
路网稠密、沟渠呈网状分布的平坦地区
(1)居民地、水系很密,道路网发达的人烟稠密区或城市地区 (2)地貌切割很剧烈,地形破碎、水网发达地区,或山坡陡峻、多岩石的山脊 断崖的高山地区 Ⅴ (3)支流很多的大河三角洲,水网稠密复杂、水工建筑密集的地区 (4)农村居民地密布,独立地物很多,田坎密集的山区丘陵区 (5)勘探工程密布,并有大量采掘地、矿渣堆的山地丘陵区 (6)铁路、双线道路、路堤、路堑密集,并有很多独立地物或复杂植被的地区
1.比高在 100m~200m 之间,有少量冲沟雨裂,挖掘开采区
Ⅱ
2.人工建筑物较多的地区,建筑物在 30%以内,行人车辆较多的城镇工矿区 3.20%面积有高杆作物、林地
4.通行有困难的水网、沼泽、梯田区
1.比高在 200m~300m 之间,地貌较复杂 2.农村居民地密集地区,人工建筑物较多、较乱的工矿区,一般等待可持续作 Ⅲ 业的城镇工矿区 3.蒿草、高杆作物大面积连片、林木覆盖面积在 40%以内 4.测区内存在车辆难以通行的水网地区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贯彻落实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贯彻落实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0.07.26•【字号】皖自然资规〔2020〕5号•【施行日期】2020.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贯彻落实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调整矿业权出让登记权限(一)矿业权依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附件《矿产资源分类细目》规定的矿产种类划分出让登记权限,实行同一矿种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登记同级管理。
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煤、煤层气、铁、铬、铜、铝、金、镍、锆、磷、萤石等11种战略性矿产和油页岩、银、铂、锰、铅、锌、硫、锶、金刚石、铌、钽、石棉等12种重要矿产的矿业权出让、登记。
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除部、省和县(市、区,含省直管市、县,下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出让登记矿产以外其他矿产的矿业权出让、登记。
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普通建筑用砂石土类矿产的矿业权出让、登记。
勘查开采多个矿种的,按主矿种确定矿业权出让登记管理权限。
变更主矿种、增列后主矿种发生变化的,按照变更或增列后的主矿种的权限进行管理。
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将本级出让登记权限下放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跨行政区域的矿业权登记权限由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指定。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审查和矿业权使用费征收由出让登记机关负责。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缴存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
(三)本实施意见印发前已划定矿区范围或已取得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矿业权,按上述规定到相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后续矿业权新立、延续、变更、保留、注销等手续。
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概要

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地质成矿作用是矿产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制约矿产的储量、分布、品位和产状。
安徽省地质发展史古老、复杂,地质条件的南北差异大,成矿作用有显著不同,形成了矿产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给各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第一节安徽大地构造基础①安徽省境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
前震旦系为变质岩系,大致分为太古界和元古界。
震旦系、古生界和三迭系等,因南北古地理环境迥异,在岩性、古生物群和矿床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北部的地层与华北地区同时代的地层相似,普遍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南部的地层与华南地区同时代的地层相似。
中生代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都属陆相堆积,南北地层差异不大。
一、地质构造基础据《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划分,安徽省地质构造基础由华北台块、扬子—钱塘准褶皱带和华南台块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安徽大地构造分区图①闵煜铭,曹松涛,方觉曙等.安徽省地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一)华北台块华北台块为一相对比较坚实稳定的构造单元,长期以来褶皱不甚发育,地壳运动以隆起和凹陷为主,因此可分为五个隆起区和四个凹陷区。
安徽处于台块的东南隅,主要据有属于隆起区范畴的山东台背斜、伏牛—大别台背斜和属于凹陷范畴的淮河台向斜。
它们在震旦纪时表现明显,自寒武纪至奥陶纪地面起伏逐渐消失,大部被海水浸淹,奥陶纪末期普遍上升。
台块的强烈分异主要从三迭纪晚期的印支运动(淮阳运动)开始,大别山区此期间再次隆起,而河淮台向斜在本省两淮地区的下陷在新生代特别显著。
1.山东台背斜山东台背斜主要在山东境内,西南延伸到安徽蚌埠、嘉山、巢湖、庐江一带以及皖东滁滁以北的平原地区。
山东台背斜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延伸在安徽境内的主要有郯庐深断裂带、徐蚌凹折带以及苏北台凸。
一般认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在前震旦纪就已存在,并长期活动,是以垂直升降为主的深断裂,燕山运动期间极为活跃。
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70号

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70号)《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6月21日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金山二00四年七月七日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规范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备案、登记和统计。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经过矿产资源勘查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矿产资源蕴藏量的总称。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储量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矿产资源储量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评审和备案第四条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由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或者采矿权申请人委托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组织评审专家,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评审。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的资格及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下列矿产资源储量应当进行评审:(一)探矿权人勘查获得的或者申请采矿权所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二)转让探矿权、采矿权时应当核实的矿产资源储量;(三)以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融资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所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四)停办、关闭矿山时提交的尚未采尽或者准备注销的矿产资源储量;(五)矿区内因生产性勘探或者其他原因引起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评审的矿产资源储量;(六)建设铁路、公路、工厂、水库、输油管道、输电线路和各种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需要压覆的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七)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应当进行评审的其他情形的矿产资源储量。
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65号

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正文:----------------------------------------------------------------------------------------------------------------------------------------------------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六十五号)《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4月1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5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年4月10日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1998年4月1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工作,维护矿业秩序,促进可持续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第四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依法申请、经批准后办理登记,有偿取得探矿权、采矿权。
探矿权、采矿权可依法转让。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证。
探矿权人有优先取得勘查区块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缴纳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维护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依法维护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业秩序,保障勘查作业区和矿区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和破坏。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含行政公署,下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和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安徽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安徽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是考察学生对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与理解的学科。
在高考中,地理考试常常是学生们备考的重点科目之一。
特别是安徽地理,因为地缘上的特殊性,具有一些独特的知识点和内容。
本文将对安徽地理高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概述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省份。
其地势西部高,东部平,南北分明,以歙县群山位次最高。
同时,安徽地理上还拥有淮河流域、江淮平原以及皖南丘陵等独特地理景观,这些地理特征对于安徽的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气候与水资源(1)安徽的气候类型以暖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部偏向温和湿润,南部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省年均降水量在800-1800毫米左右,主要在夏季集中分配。
同时,由于地势的差异,安徽的气候也会出现较大的区域差异。
(2)安徽的水资源丰富,拥有淮河、长江以及一些湖泊、水库等。
淮河是安徽的重要水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当地的农业、交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黄山是安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丰富的山水资源对安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地质与矿产资源安徽地处中国地质构造的交汇区域,陆地构造复杂,地质资源丰富。
该省的地质构成以岩石和矿产资源为主,煤炭、铁矿石、铜、金、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较多,同时还有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安徽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数量众多。
人口分布上,以城市人口为主,尤其是省会合肥、芜湖、蚌埠等地人口密集。
安徽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也更加频繁。
2.经济与农业(1)安徽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工业。
农业方面,安徽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大省,水稻、小麦、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
在工业方面,安徽以建筑材料、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为主,并在近年来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质与矿产资源地质成矿作用是矿产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制约矿产的储量、分布、品位和产状。
省地质发展史古老、复杂,地质条件的南北差异大,成矿作用有显著不同,形成了矿产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给各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第一节构造基础①省境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
前震旦系为变质岩系,大致分为太古界和元古界。
震旦系、古生界和三迭系等,因南北古地理环境迥异,在岩性、古生物群和矿床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北部的地层与华北地区同时代的地层相似,普遍缺失上奥统至下石炭统;南部的地层与华南地区同时代的地层相似。
中生代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都属陆相堆积,南北地层差异不大。
一、地质构造基础据《中国构造纲要》划分,省地质构造基础由华北台块、扬子—钱塘准褶皱带和华南台块三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构造分区图①闵煜铭,曹松涛,方觉曙等.安徽省地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一)华北台块华北台块为一相对比较坚实稳定的构造单元,长期以来褶皱不甚发育,地壳运动以隆起和凹陷为主,因此可分为五个隆起区和四个凹陷区。
处于台块的东南隅,主要据有属于隆起区畴的台背斜、伏牛—大别台背斜和属于凹陷畴的淮河台向斜。
它们在震旦纪时表现明显,自寒武纪至奥纪地面起伏逐渐消失,大部被海水浸淹,奥纪末期普遍上升。
台块的强烈分异主要从三迭纪晚期的印支运动(淮阳运动)开始,大别山区此期间再次隆起,而河淮台向斜在本省两淮地区的下陷在新生代特别显著。
1.台背斜台背斜主要在境,西南延伸到、嘉山、、庐江一带以及皖东滁滁以北的平原地区。
台背斜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延伸在境的主要有郯庐深断裂带、徐蚌凹折带以及北台凸。
一般认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在前震旦纪就已存在,并长期活动,是以垂直升降为主的深断裂,燕山运动期间极为活跃。
嘉山、五河、泗县一带的白垩纪火山岩系和第三纪末的玄武岩发育可能与其继续活动有关。
该断裂带对于台背斜的构造发育具有重大意义,断裂带以东地区在地史上一直是个隆起区,而以区则为接受沉积的地区。
所谓凹折带指的是在台背斜上以断裂为主的凹陷区。
徐蚌凹折带在萧县、、凤阳、五河、灵璧等地,主要是地堑型断陷。
新生代以来,尤其是第四纪,下沉作用占优势。
北台凸位于郯城—庐江深断裂带以东,南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断裂接触(以大马厂—滁县—天长一线为界)。
本区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的稳定地块,因基底凸起呈微弱隆起,故称台凸。
根据物探资料,古老基底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在接近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地方,如嘉山一带有变质岩系出露。
由八岭向南南西延伸与潜伏的横向隆起相连,与大别端以断裂带相接。
2.河淮台向斜河淮台向斜位于31°~40°N与113°~118°E之间,以豫北汤阴、黄和阳谷一带为界,分为和两部分,前者相当于黄河平原,后者相当于淮河平原。
后者南部延伸至境有太和台凹、阜南台凸、长山台凸及台凹四个次一级构造单位。
太和台凹位于阜南台凸之北,东北与徐蚌凹折带毗邻,基底深达7000m。
阜南台凸为一东西向的微弱隆起带,基底深度在1000~3000m左右。
长山台凸是分隔台凹与淮滨台凹的南北向隆起带,具有地垒性质,位于固始、商城和霍邱、金寨之间,构成淮阳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长山台凸实为一断裂带,可称长山断裂带,在其两侧地层发育不同,东侧台凹广泛发育下古生界,西侧淮滨台凹因基底隆起较高,沉积岩系较东侧为差。
台凹位于大别山北侧断裂带以北,为一北西西向的强烈凹陷带,基岩深达8000m。
其上广泛发育下古生界、白垩系和第三系及第四系,沉积盖层总厚度在5000 m以上。
3.伏牛—大别台背斜伏牛—大别台背斜位于华北台块的南缘,大别山区属其东部,北与河淮台向斜连接,西南和东面分别以襄樊—广济深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分开,向东呈楔形尖灭于皖平原。
本区主要是前震旦纪褶皱区,曾称“淮阳地盾”,故列入华北台块。
(二)华南台块华南台块是一个相对比较坚实稳定的构造单元,地壳运动以隆起和凹陷为主,包括三个隆起区和四个凹陷区。
东南部属江南台背斜,是华南台块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以江南深断裂(东至—广阳—沿青弋江—泾县——南漪湖)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相邻。
江南台背斜是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组成的基底上覆盖着厚度不大的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岩系。
三迭纪末印支运动在皖南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如休宁、屯溪、绩溪一带,是侏罗—白垩系的沉积场所。
燕山运动期间本区有花岗岩侵入,沿着北东向断裂分布。
(三)扬子—钱塘准褶皱带扬子—钱塘准褶皱带界于华北台块和华南台块之间,在地质历史上为一活动性较强的古生代褶皱区。
其北界东起的东台、高邮一带向西南经天长—滁县—大马厂一线接上郯庐断裂带,经桐城—宿松一线,至黄梅附近转向西北;南界在省与江南台背斜以断裂带相接。
皖东南大部分地区属于本区围之。
1.扬子准槽向斜扬子准槽向斜,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复式向斜。
由于第四纪沉积的覆盖,地层露头分布零星,在伏牛—大别台背斜及江南台背斜边缘有古老的变质岩系和震旦系出露,由两侧向槽向斜中央,地层时代逐渐变新,并具有呈北东向带状对称排列的特征,长江两岸显著。
早古生代,本区表现为明显的拗陷,但各个地质时代的拗陷中心并不一致,寒武纪拗陷中心东移至大别南缘;青阳一带寒武系厚度达2400m;长江下游一带奥纪的沉积仅400~500m。
除江南台背斜北缘以页岩为主外,其它各地均以石灰岩为主。
志留系由碎屑岩组成,下部以页岩为主,上部以砂岩为主,一般厚千米左右。
志留纪晚期因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普遍海退,长江下游一般缺失上志留系。
晚泥盆纪浅海只及附近,以东均为滨海相碎屑沉积。
早石炭纪海水进退频繁,形成海相石灰岩和陆相砂岩互层。
中石炭纪至早二迭纪大规横海侵,全部为石灰岩岩系,岩性变化不大,厚度亦相近。
早二迭纪晚期海水开始退缩,普遍形成煤系,并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显示海西运动对本区的影响。
早三迭纪是最后一次海侵,海水较浅,在广布的石灰岩中时有页岩夹层出现,三迭纪末的淮阳运动,海水全部撤退。
侏罗纪—白垩纪表现为明显的断裂和岩浆活动,白垩纪的火山岩系和第三纪的红色岩系较为发育,都堆积于陆相盆地。
此外,第三纪末沿长江下游伸展的北东向断裂带附近有玄武岩喷发。
本区的褶皱形态一般以箱状和梳状为主,并常出现高角度断层。
在皖南褶皱带渐趋开阔。
2.钱塘准槽背斜钱塘准槽背斜是在扬子准槽向斜东南形成的线状复式背斜地台。
吕梁运动以后,本区表现为明显的拗陷,巨厚的下古生代岩系普遍不整合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之上。
震旦系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上部主要是石灰岩,皖南一带厚近千米,寒武系拗陷中心仍在皖南,但有向东南扩展的趋势,至奥系,中心转向浙西。
志留纪时北部拗陷强烈,在宁国的碎屑岩系沉积厚达1700m左右。
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褶皱隆起,并有花岗岩侵入,中、上志留系普遍缺失。
泥盆纪末期又复下沉,形成晚泥盆—早石炭纪陆相砂砾岩。
中石炭—晚三迭纪海侵广泛,形成广布的厚层石灰岩。
由于海侵阶段替着海退,故在早二迭纪沉积了含磷结核的孤峰层,晚二迭纪初形成龙潭煤系。
中生代开始,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褶皱较为复杂,断裂极为发育。
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不整合接触,均填充于断陷的地堑型盆地中,以陆相碎屑岩为主。
众多的断裂使本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的喷出岩和侵入岩。
二、地质发展简史地质演化大体经历以下构造运动:前古生代的大别运动、吕梁运动;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中生代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1.前古生代时期前震旦纪包括太古代与下、中元古代,因地壳运动激烈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
尤其是在太古代,岩石经过多次强烈的区域变质,同时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原岩的面貌已不易识别。
最老的太古界出露于岳西以南、太湖以北的大别山区,称大别山群,地质年龄为29亿年,在金寨以南亦有零星分布。
下元古界有分布于岳西—斑竹以北,桐城—霍山以南的岳西群,主要由混合岩、片麻岩和少量岩组成;大别山南面的宿松群,主要岩层为千枚岩、各种片岩和岩等;肥东群分布于肥东一带,五河群分布于—定远一带,均以各种片麻岩为主。
各群的特点是底部变质较深,有混合岩化;上部变质较浅,一般无混合岩化;顶部都有石灰岩建造,含磷;下部含铁。
中元古界包括分布于江南古陆的上溪群,郯庐断裂带东侧大别山南麓的八岭群,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和以南的凤阳群。
上溪群底部以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为板岩、千枚岩和变质砂岩互层,顶部由轻微变质的千枚岩组成。
凤阳群底部石英岩夹含铁石英岩,中部为千枚岩,上部为岩。
距今25~20亿年的太古代与早元古代发生的大别运动使大别山褶皱隆起,岩层深度变质。
早元古代末期(约17亿年)吕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和八岭一带的隆起,岩层轻微变质。
剧烈的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别山—八岭隆起将本省分为南北两部。
这时,全省除大别山区及其东北的八岭一带和皖南的原始江南古陆为陆地外,其它地区均为海水浸淹。
由于地壳不断下陷,沉积了厚达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海相碎屑岩和硅质灰岩。
晚元古代进入震旦纪,皖南、皖中均为碎屑岩—石灰岩建造的震旦系;两淮地区的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亦属此类建造,均未变质。
而佛子岭群则为陆源碎屑建造,经变质含较多的石英岩。
迨至震旦纪中期,皖南地区经休宁运动(约7亿年),江南古陆再度隆起,在雪线以上,发育了山谷冰川,堆积了泥砾混杂和厚度不大的冰碛岩,称兰田冰碛层。
2.早古生代时期早古生代寒武纪,围普遍海浸,气候炎热干燥,海生生物繁盛,以浅海相的石灰岩沉积为主,含有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到奥纪,北部早、中奥世沉积与南部长江两岸地区相似,皆以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为主。
从沿江和一带含头足类的直角石和两淮地区的珠角石的混生情况来看,当时北部和南部的长江两岸一带海水是相通的。
而位于南部的皖东南地区,虽与长江两岸相距很近,其间因受古深断裂的影响,两区的沉积则有较大的差异,即皖东南区此时的沉积以碎屑岩的笔石页岩为主。
中奥世末期,北部与华北地区一样,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全部上升成陆,形成从晚奥世到中石炭世长达l亿多年的长期隆起剥蚀区。
随着陆地的隆升,海水自北向南逐渐撤退。
这时,长江两岸和皖东南区从晚奥世到志留纪仍为海水所浸,接受海相沉积,但两区沉积厚度差异极大。
皖东南区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碎屑岩和页岩,即志留系的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太平群。
长江沿岸区则为沉积厚度较薄的细粒碎屑岩和页岩,称高家边组和坟头群。
在北部的大别山—八岭区和、区,缺失志留系。
3.晚古生代时期晚古生代泥盆纪,因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南部上升为陆地,但在早、中泥盆世仍有局部堆积,在皖东南区称唐家坞群,长江沿岸区称茅山群,均属碎屑岩建造。
到晚泥盆世,南部再度下沉,变成河流湖泊发育的近海地带,堆积了五通组,底部含有底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