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概要
3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三) 年际至百年尺度
全球变化 • 这一时间尺度的事件发生在年际、年代际到世纪际 • 主要驱动因子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厄尔 尼诺—南方涛动等自然因子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等人为因子。 • • • • • 太阳活动具有大致11 a和80 a的周期 火山尘埃指数的变化具有大致70 a的周期 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具有准2a的振荡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具有3a一7a的短周期和大约70 a的长周期 近百年来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CO2含量的变化则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板块运动、海陆变迁、山脉形成、大洋扩张、大气圈形成、生命起源与进化
(二)千年至万年尺度
全球变化
• 发生在地质年代表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 发生在地质年代表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第四纪和人类历史时 第四纪和人类历史时 期内,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如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等变化 期内 的影响。 • 具有准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属于可逆过程中的事件。 • 典型事件包括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的交替,冷暖、干湿变化 • 冰盖变化导致海面的大幅度升降 • 大气成分变化,尘埃含量变化;干旱区古土壤层的发育;生物种 的分布、迁移和灭绝 • 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如北京猿人出现于(0.5 Ma),马坝人 (0.13Ma)、丁村文化(0.12Ma),仰韶文化(7 ka)
But those cosmic rays can't reach Earth when the sun is stormy with sunspots and the solar wind is roaring. So a tree ring containing low carbon-14 is a sign of few cosmic rays in that growth year, which is an indicator of a stormy sun, contend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s Sami Solanki and colleagues. Most striking in the new sunspot archive derived from the new method is how much today's ongoing stormy period stands out from past periods, the researchers said. "During the last eight millennia, the episode with the highest average sunspot number is the ongoing one that started about 60 years ago," reported Solanki. And although 11,400 years is merely a moment in the multi-billion-year life of the sun, it is enough to contain a record of 31 high sunspot periods which average about 30 years in length, the researchers said. The longest is 90 years long. That is enough of a sample to enable the researchers to venture a guess about how long the current stormy period will last. "The probability that it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en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below one percent,"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 As for whether the last few decades of storminess on the sun i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over the same period, it's not likely, said Reimer. "The increased solar activity may account for part of the climate trend and it does come at a bad time," she said. "However, in terms of actual warming it probably isn't a large contributor."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众多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和要点。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后期有可能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拟主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其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参与和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节能、环保意识;另外,通过课程知识内容的正确引领有助于学生培养和积累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介绍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全球变化的官方机构及主要职能第一节全球变化及主要涉及学科领域1.什么是全球变化;2.全球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习题要点:有关全球变化的主要概念及其术语。
第二节涉及全球变化的主要官方机构及主要职能1.全球变化主要官方机构;2.全球变化官方机构的主要职能。
习题要点:全球变化主要官方机构及英文表达;全球变化官方机构的主要职能。
本章重点、难点:如何合理区分不同全球变化机构之间的职能差异。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主要官方机构及职能。
第二章探讨全球地-气碳交换过程及考察指标的定义和计算第一节全球地-气碳交换研究1.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2.全球地-气碳交换研究现状。
习题要点: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例)。
第二节与全球地-气碳交换相关的表征指标的定义与计算1.全球地-气碳交换相关的表征指标;2.地-气碳交换相关表征指标的计算。
习题要点: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地-气碳交换相关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理解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掌握地-气碳交换过程主要观测指标及定量方法。
第三章探讨全球碳的来源与分布,以及不同领域碳排放的估算第一节全球碳来源及分布1.全球碳来源的多样化及其特点;2.全球主要碳源的分布及其空间变异性。
全球变化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解读

太阳活动的历史记录(王绍武,1994)
表2-1
编号 1 名称 现代极大
5000年来太阳活动异常时期
可能时间范围 1780A.D.~现代 编 号 7 名称 希腊极小 可能时间范围 440B.C. 360B.C. ~
2
3 4 5 6
蒙德尔极小
施帕雷尔 极小 中世纪极大 中世纪极小 罗马极大
1640A.D. 1710A.D.
参数变化与全球变化之间必然存在一系列的反馈机制使得由地球
轨道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变化被放大。第三,根据地质记录发现, 在2.4MaB.P.,19ka和23ka的岁差周期占主导地位;在
2.4MaB.P.~0.8MaB.P.期间,41ka的黄赤交角变化周期为主要周
期;而在0.8MaB.P.以来却是在三个地球轨道参数中强度最弱的 0.1Ma的偏心率周期最为显著;米兰柯维奇理论难以解释为什么
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增加的事实表明,海洋对CO2的调
节能力是有限的。可以设想,如果人类继续增加化石燃料 的使用量和森林的砍伐量,海洋吸纳CO2的能力终将会被
耗尽,那时,更大部分的CO2将被保留在大气圈中,必然
会导致更为显著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等 ~ ~ ~
20B.C.~80A.D.
(二)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 1.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 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这些地球的轨道
参数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均会导致
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和地区分布的变化。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及其引起的地球接收太阳辐射 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 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偏离正圆的程度就是地球轨 道的偏心率。偏心率以10万年变化于0.005~0.06之间, 同 时 还 存 在 40 万 年 的 周 期 变 化 。 目 前 的 偏 心 率 为 0.0167 ,地球分别处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照量的 差别为7%,偏心率愈大,差异愈大。 因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像陀 螺一样地摇摆,由地轴进动引起的黄道和天赤道交点 的变化就是岁差,其变化周期约 21ka ( 23ka 和 19ka 两 个周期)。岁差导致地球近日点时间的变化,现在地 球在1月位于近日点,全球1月日射率稍大于7月,从而 使北半球冬季稍暖,夏季稍凉,而南半球冬季更冷, 夏季更暖。10.5ka以后,当近日点出现在 7月时,情况 将相反。
全球变化第二章

第二节大气系统中的主要过程
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变化的因素归纳三个方面: 三是进入地球系统中太阳能在地球系统中滞 留的时间,与地球的温室效应相联系。
第二节大气系统中的主要过程
一、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二、大气气溶胶过程 三、云过程
第二节大气系统中的主要过程
一、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主要温室气体: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 甲烷、氯氟烃。
负反馈:系统中初始变化所引起的响应使得 初始变化受到抑制,使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
正反馈
污染↑ ↑ ↑ 污染↑ ↑ 污染↑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
狼狼 饿吃 死饱
负反馈
狼↑ 狼↓
吃了 吃了 较少 较多 兔子 兔子
鱼死亡↑ 鱼死亡↑ ↑ 鱼死亡↑ ↑ ↑
兔兔 吃饿 饱死
兔↑ 兔↓
植物↓ 植物↑
吃了 大量 的草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关键过程
第一节地球系统 第二节大气系统中的主要过程 第三节海洋系统及其界面中的主要过程 第四节陆地系统及其界面中的主要过程 第五节人类生态系统的过程
第一节地球系统
大气圈
地 地圈
水圈
球
岩石圈
系
统 生物圈
物理气候系统 (5个子系统)
固体地球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从属于生物圈范围内,构建在各个子系统之 上,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岩石圈循环过程的中 间环节的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海洋系统及其界面中的主要过程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周期性气候变化
海洋向大气提供的热量是驱动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中的四大涛动:ENSO北大西洋涛动、北太 平洋涛动、南极涛动。
长沙降水中δ18O与SOI、Nino3区SST的变化 长沙降水中δ18O与Nino3区SST具有大致相同的位相变化,而 与SOI则表现出大致负位相的变化。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大气化学成分的演变等。 几千年至几十万年: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与此 相关联的大气成分、土壤的发育、 生物种类区域分布的相应变化等。
几十年至几百年: 气候变化、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地表
干燥度或酸度变化,以及地球和海洋
生物系统的变化等。
几天至几个季度: 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区海
冰覆盖的季节增长和融化,地面径 流和风化以及植物生长的年循环等, 受制于日射年循环的时间尺度。
几秒到几小时: 陆地、海洋、冰、大气和生物群落
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通量全部 由时间尺度小于一天的过程所支配。
几十年至几百年的中等时间尺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
的重点,在此时间尺度内的自然变化对人类有着重要 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全球过程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年际尺度的异常扰动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的
问题。
不同尺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
是较短尺度变化的背景,较短尺度的变化有时是较长 尺度过程的表现。
(3)人类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全球变化过程正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加快进行,人类已经成为导致全球变化的营
力之一。开展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力。
定义:
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 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 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1)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
全球观点:就是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 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 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
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
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
全球变化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概要

由于行星的摄动作用,黄赤交角发生周期性 的变化。现代黄赤交角是23°27′,在几百万年 内,黄赤交角的变化范围为21°39′~24°36′, 变化周期约40ka。这一变化被比喻为好像船的 左右摇摆。黄赤交角影响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 同季节的气候差异程度的大小,黄赤交角越大, 冬季和夏季的差异越大。黄赤交角变化对极区 影响最大,若黄赤交角减小,极地地区变暖, 反之,极地地区更为寒冷。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轨 道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偏离正圆的程度就是地球轨道 的偏心率。偏心率以10万年变化于0.005~0.06之间, 同 时 还 存 在 40 万 年 的 周 期 变 化 。 目 前 的 偏 心 率 为 0.0167,地球分别处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照量的 差别为7%,偏心率愈大,差异愈大。
在无机环境中,碳主要以CO2或者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 形式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呼 吸和分解过程进行的,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地质因素对 于碳循环也是重要的,因为贮存在沉积岩中的大量碳(煤、 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生态系统在过去年代中所固定的,它 们暂时退出了生物圈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然界碳 的活动贮存库主要是海洋、大气和有机体。
二、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一)板块运动过程 (二)陆上风化与侵蚀堆积过程 (三)海洋沉积过程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全球碳循环(IPCC,1996)
大气中及溶解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的CO2,是 可供生物圈利用的主要无机碳源,陆上植物和海洋浮游植 物等有机物通过对CO2的光合作用而捕获太阳能为生物圈 提供能量,同时使得碳进入生物圈,并向大气提供氧气。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上一切扰动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发 生在光球表面的黑子、光斑,发生在色球层的谱斑、耀斑,以及 日珥、日冕等。一般用黑子活动代表太阳活动,黑子越多,太阳 活动越强,其他太阳活动都和黑子活动呈同步变化,太阳常数的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持续时间累积达6亿年,表明地球环境以温暖为主要特 征。 (2)地球7.4亿年来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 (3)我们目前仍处于第四个大冰期即将结束的阶段;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三、冰期-间冰期理论 4.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更替的原因——米兰柯维奇理论
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更替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轨道参数 的变化,即地球绕日椭圆轨道的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 的周期性变化改变地表日照量,引起冰盖的进退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 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 (1)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主要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内。 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行星演化规律与进程的控制。
主要特征事件:地球诞生1亿年之后,岩石圈板块运动 导致地球上沧海桑田的演变,陆地上的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 形成山脉、高原等大的地形单元,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 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和原始人类的出现。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三、冰期-间冰期理论 3.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
表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与大间冰期
(单位:×108aB.P.)
第一次大冰 期
第一次大间 冰期
第二次大冰 期
第二次大间 冰期
名称
持续的时间
震旦纪大冰期
7.4~6.0 (1.4)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 第二节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 第三节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式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第一节 全球变化的主要 过程
• 一、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过程 • 二、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四、人类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过程
• 水汽反馈:总体为正
• 云辐射反馈:可正可负
• 冰雪圈反馈全:球变大化全球气变化热的主量要过程平与驱衡动力中的冷却作用,
二、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 过程
• 系统的主体 • 系统的驱动力 • 主要过程
• 板块运动过程 • 陆上风化与侵蚀堆积过程 • 海洋沉积过程
• 影响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 南方涛动指数(SOI):塔希提岛与达尔文之间的 标准海平面气压差。
• SOI为负表示东太平洋气压低于印度洋气压; • SOI为正表示东太全球平变化洋全球气变化压的主高要过于程与印驱动度力 洋气压。
图示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与厄尔尼诺相关联的降水和温度分布型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季风环流(Monsoon circulation)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全球洋流图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温盐输送带理想化图示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环流异常: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 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 含义溯源: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 部沿岸,圣诞节前后经常发生的海水异常升温现象。 第一次直接记录为179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一)板块运动过程
(二)陆上风化与侵蚀堆积过程 (三)海洋沉积过程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全球碳循环(IPCC,1996)
大气中及溶解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的CO2,是 可供生物圈利用的主要无机碳源,陆上植物和海洋浮游植 物等有机物通过对CO2的光合作用而捕获太阳能为生物圈提 供能量,同时使得碳进入生物圈,并向大气提供氧气。
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由于全球97%的水在海洋,因此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极其 巨大。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在水和能量循环方面:①贮存了全球 97% 的水量; ②贡献了全球 86% 的蒸发量;③吸收了 70% 以上到达地球表面 的太阳能量。 (2)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①贮存了地球上非沉积 的90%以上的C和N;②吸收了至少一半以上人为排放的CO2;③ 海洋环流决定了全球C输送的时空分布和收支的基本特征;④ 上层海洋的垂直混合运动决定了全球变化的大的循环过程。
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可以将驱动因素分为三种 类型: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 互间的影响和反馈。
一、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力因素
地球的环境状态与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受到其 他天体的深刻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受关注较多 的是太阳辐射输出变化,受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产生的 地球运动轨道参数的改变,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对 地球的撞击等。 (一)太阳活动
在无机环境中,碳主要以CO2或者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 呼吸和分解过程进行的,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地质因素 对于碳循环也是重要的,因为贮存在沉积岩中的大量碳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生态系统在过去年代中所固定的, 它们暂时退出了生物圈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然界 碳的活动贮存库主要是海洋、大气和有机体。
全球水文循环过程图(通量单位1015kg/a,各源汇中水量占全球总 水量用百分比表示。Moore,1996)
全球水循环图反映了以下特点:
( 1 )全球 97% 的水在海洋, 86% 的水是海洋蒸发的,大气 从海洋上空携带水汽输往陆地,以降水形式落下,以冰雪堆积 在陆地表面的43 400×103km3水量超过了地下水水量。 ( 2 )陆地水分通过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回到大气,有些 还存在于土壤表面。 (3)植物在水循环中通过截流、根部吸收和以蒸腾方式 把水分送回大气。由于植物种类不一样,对水分循环作用也不 一样,例如森林和草原在水分循环中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植物 本身也使得全球水分循环不均。
太阳黑子活动引起太阳辐射质和量的变化,太阳活动高峰期 能够引起太阳紫外辐射和微粒辐射的极大增加。一些地球物理现 象,如极光、磁暴、电离层扰动等可间接反映太阳活动。太阳活 动高峰年份,与太阳微粒辐射密切相关的极光现象明显增加;对 树木年轮中的 14C测量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强时, 14C 含量低; 反之, 14C 含量高,可能是由于强磁场使宇宙射线偏离了地球。 观测的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对臭氧层有强烈影响,太阳活动高峰 期臭氧层变厚并且升温,哥伦比亚大学的 Shindell 等人 (1999) 提出,臭氧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太阳活动周期的效应,其模型表 明,首先是太阳辐射增加,加速平流层中臭氧的生成,然后臭氧 的增加引起温室效应,进一步加热平流层,此后热流传递至对流 层。两个大气层的耦合作用十分重要,可能是太阳活动影响气候 的一个中间环节,使得只有 0.1% 、而且只是直接影响上层大气 的太阳辐射变化,成为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太阳辐射直接驱动了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太阳辐射 的变化改变了到达大气顶层的能量,并通过影响物理气候系统的 能量收支平衡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引起全球变化。 太阳是一颗不断演化的恒星,太阳的辐射输出是随着太阳 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在地球诞生之初的 45 亿年前,太阳的辐 射输出较现代低 30%,在此后的45亿年历史中,太阳的辐射输出 不断增加到现代水平。除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外,发生在10a ~ 100a时间尺度上的太阳活动更为引人注意。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上一切扰动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发 生在光球表面的黑子、光斑,发生在色球层的谱斑、耀斑,以及 日珥、日冕等。一般用黑子活动代表太阳活动,黑子越多,太阳 活动越强,其他太阳活动都和黑子活动呈同步变化,太阳常数的 短期变化也与黑子的变化一致。
在全球尺度上,碳的交换随季节而变化,这可以从北半球 大气CO2含量的季节波动看出。在夏季,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 作用对大气CO2的固定量超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 作用归还给大气的CO2量,在曲线上形成波谷;冬季则正好相 反,形成波峰。相似的波动也发生在昼夜之间,昼为波谷,夜 为波峰。尽管存在季节和昼夜的波动,就全着平
衡状态。
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大气CO2含量的测量结果 (Kump L.R.et al.,1999)
然而,在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的驱动下,特别是使用化石 燃料和大规模砍伐森林所造成的碳的排放,正在引起自然界碳 循环自组织系统的失稳。据估计,每年约有5×1015g的碳通过 化石燃料的燃烧排入大气圈,其中约50%保留在大气圈中,近 一半溶解在海洋中,只有很少的量增加到陆地生物量中。此 外,砍伐森林造成的土壤裸露以及木材燃烧每年向大气圈排放 (1~2)×1015g的碳。这些逐年增加的碳排放量很可能是引起 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夏威夷的观测结果表 明,1958年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含量约为315×10-6 ;到了 1995年,已达到约358×10-6,其增长的趋势十分显著,平均 每年增加约1.2×10-6。
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增加的事实表明,海洋对CO2的调
节能力是有限的。可以设想,如果人类继续增加化石燃料 的使用量和森林的砍伐量,海洋吸纳CO2的能力终将会被
耗尽,那时,更大部分的CO2将被保留在大气圈中,必然
会导致更为显著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等一系列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第一节 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一、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过程
物理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冰雪、陆地表面和生物圈所 组成。如果气候系统的能量收支与时空分布的平衡受到破 坏,将导致气候变化。
(一)地球表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与温室效应
(二)大气和海洋环流
(三)水文循环
地球水体分为淡水和咸水,淡水主要来自陆地冰雪,占43 400×1015kg; 咸水主要贮存于深海,为89000×103km3。全球水分循环主要是通过地表径 流与河流、蒸发、风和降水等作用实现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