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制种工艺流程工艺
食 用 菌 制 种 技 术 1

食用菌制种技术 1食用菌制种前言食用菌生产所用的菌种,是提供繁殖而分级制作的菌丝体培养物,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在自然界中,食用菌繁衍后代依靠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成菌丝体。
菌丝体生长繁衍达到生理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就可形成子实体。
在人工栽培食用菌时,孢子虽然是它的种子,但人们至今都不用孢子直接播种,而是用孢子或子实体组织萌发而成的纯菌丝体作为播种材料。
因此,通常所指的菌种,实际上是经过人工培养并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体。
制种是食用菌生产最重要的环节。
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可见菌种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菌种好坏,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培育优良菌种,是提高食用菌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
人工培养的菌种,根据菌种培养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类。
一般把从自然界中,首次通过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而得到的纯菌丝体称为母种,或称一级种。
它是菌种类型的原始种。
原始母种通过移接(转管)成数支试管(斜面)种,这些移接的试管种,亦可称为母种。
把母种移接到木屑、谷粒、棉籽壳、粪草等瓶(袋)培养基上培养而成的菌种称为原种,或称二级种。
它是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过渡种。
把原种扩接到相同或类似的材料上,进行培养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称栽培种,或称三级种。
制作菌种的具体操作工艺流程见图4—1。
原种和栽培种,均能直接用于生产。
栽培种不能再扩大繁殖栽培种(银耳菌种例外),否则会导致生活能力下降。
分离母种培养基制备→高压灭菌→接种→筛选提纯→原始种→中试后确定母种↓↓—————转管扩接←保贮↓原种培养基制备→高压或常压灭菌→接种→培养→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制备→常压或高压灭菌→接种→培养→栽培种图4-1 制种工艺流程图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基本上是按菌种分离→母种扩大培养→原种培养→栽培种培养的程序进行。
菌种通过三级扩大,菌种数量大为增加,同时菌丝也从初生菌丝发育到次生菌丝,使菌丝更加粗状,分解基质的能力也增强。
菌种生产类型及生产流程

菌种生产类型及生产流程—菌种生产类型
一、菌种生产类型 食用菌菌种是通过三级逐步扩大培养的方式来 生产的,所以通常把菌种分为一级菌种、二级菌种 和三级菌种。 1.一级菌种 从孢子分离培养或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的纯菌丝 体,在生产上称一级菌种菌丝体或一级菌种或试管 种或母种。一级菌种是在实验室内经分离提纯后获 得的菌种,培育技术较复杂,对制种设备要求较高, 通常由专门的育种单位来培养。
菌种生产类型及生产流程—制种设备、器材、药品
(二)基本器具 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漏 斗、烧杯、酒精灯、菌种瓶、试剂瓶等 衡量器具:天平、杆秤、磅秤、量杯、 量筒、移液管等 基础设备:药品橱、玻璃器皿橱、一级 种配料工作台……
菌种生产类型及生产流程—制种设
备、器材、药品
(三)基本药品 一级菌种常用化学药剂:化学纯的葡萄 糖、蔗糖、蛋白胨、KH2PO4、K2HPO4、MgSO4、 NaOH、HCl、麦芽浸出膏、酵母浸出膏、广泛 或精密pH试纸等。 二、三级菌种常用化学药品:工业级的 石膏、碳酸钙、石灰、MgSO4、过磷酸钙、 KH2PO4、K2HPO4等。
菌种生产类型及生产流程—菌种生产类型
2.二级菌种 由一级菌种扩大繁殖成的菌丝体,有的称为原 种,它是一级菌种和三级菌种之间的过度种。 3、三级菌种 由二级菌种扩大繁殖成的菌丝体,是直接用于 栽培的菌种,又称栽培种或生产种。 二、三级菌种的培养基及其制种过程大同小异。
食用菌工艺流程

食用菌工艺流程
《食用菌工艺流程》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材,广受大众喜爱。
而要将食用菌种植出好的品质,需要精心设计和执行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首先,食用菌的种植需要选择适宜的菌种和培养基。
不同的食用菌种类适宜的培养基会有所不同。
培养基的选择需要考虑到食用菌的喜好和生长需求,同时也要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卫生状况。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严格按照配方进行,确保营养均衡,不含有害物质。
接下来是食用菌的接种工作。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接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接种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接种后,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菌丝的生长和扩散。
随后是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同时也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食用菌的生长不受干扰。
最后是食用菌的收获和加工。
在适当的时间将成熟的食用菌收割下来,避免过度生长而导致品质下降。
收获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清洗和处理,然后进行销售或加工。
加工包括干燥、腌制等方式,使食用菌可以长时间保存。
总的来说,食用菌的种植工艺流程包括培养基配制、接种、生长发育和收获加工等多个环节。
只有在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才能种植出优质的食用菌产品。
菌种繁育—制种设备(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件)

贮藏室
远离污染源 低温(4~8℃) 干燥、通风、遮光 用前要严格消毒杀虫 地面常撒石灰粉
接 种 箱
接种帐
2. 接种室
要求
使用
高2.2~2.5m 缓冲间:
面积7~9m2 2~3m2
6个面平滑 接种间: 两门错开、平拉5~式6m2 顶装紫外灯
清洁→物品放缓冲间→消毒 →移物至接种间→ 喷消毒液 → 10min 后接种→消毒液清洁
3. 超净工作台 使一定工作区达到相对无菌、无尘状态的设备。
颈
种
圈
袋
菌 种 瓶
三、灭菌设备
高 压 锅
外锅:装水 内锅:装物(有壁管)
锅盖
安全阀 排气阀 压力表
常压
四、接种设备
(一)接种环境及器具 接种环境的要求:密闭性好。
1. 接种箱
特点
简易、利移动 对人体低害 效果好、工效低
用法 清洁、放物品 → 消毒
喷雾 熏蒸 紫外灯
紫外灯 操作孔 观察窗
菌种制作设备
目录
一、 原料处理、配制设备 二、 培养基分装设备 三、 灭菌设备 四、 接种设备 五、 菌种培养设备 六、 菌种保藏设备
食用菌制种工艺流程图
一、原料处理、配制设备
切片粉碎两用机 粉碎机
铡草机
拌料机
二、培养基分装设备及器材
装袋机
装瓶机
挖瓶机
聚丙烯、聚乙烯筒膜
菌
双
单
人
人
4. 接种工具 要求:前端为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
环刀针匙来自接种 耙钩镊
铲
液
固
体
体
菌
菌
种
种
接
接
种
种
食用菌母种生产技术

食用菌母种生产技术食用菌母种生产技术母种生产主要包括培养基制备、纯种分离或转管扩大、培养等环节。
一、母种培养基制备1.母种培养基常用配方(1)PDA培养基:马铃薯(去皮,下同)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l000毫升。
(2)加富PDA培养基①综合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10毫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
②蛋白胨-综合PDA培养基:在加富PDA培养基①中添加5克蛋白胨。
③麦麸-PDA培养基:在培养基(1)中添加100克麦麸。
④麦芽汁-PDA培养基:在培养基(1)中添加50克大麦芽。
(3)鲜蘑菇浸出液培养基:鲜蘑菇200-25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
将蘑菇切碎,煮30分钟,取其液汁。
(4)粪汁培养基:干马粪或牛粪15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将马粪或牛粪打碎,煮沸30分钟,取其溶液。
(5)完全培养基(CM)培养基:蛋白胨2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0.46克,硫酸镁0.5克,磷酸氢二钾1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
2.母种培养基制作方法不同配方培养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现以综合PDA培养基为例介绍其制作方法。
(1)培养基制作。
将土豆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及变青绿部分,称取200克,切成约长宽各2厘米厚3毫米左右的薄片,在1200毫升水煮沸10-15分钟,然后用4-6层纱布过滤,倒掉残渣并洗净铝锅。
将滤液倒入锅内,加清水补足 1000毫升,同时放入琼脂并重新开始加热,最好小火加热,不断搅拌至琼脂完全溶化,再用纱布过滤一次,补水至1000毫升。
最后依次将称好的葡萄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维生素加入,继续加热并搅拌至全部溶化,停止加热。
如果要加入蛋白胨需将蛋白胨用冷水溶化后加入,可以避免蛋白胨因结块而分散不均。
图3-11 试管分装(2)分装试管。
左手持3-4支试管,管口朝上,令下端整齐,上移试管至漏斗软管,插入试管内约3厘米。
食用菌的制种(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食用菌的制种(母种的分离和培养)()---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食用菌。
因此食用菌的制种,是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艺。
食用菌的菌种按培养阶段和来源的不同,可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种。
从食用菌的孢子分离培养或从组织分离培养、基内菌丝分离培养所得到的第一代菌丝体,称为母种。
从母种扩大培养的菌丝体,称为原种。
从原种扩大培养直接用于生产上播种的菌丝体;称为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和培养(一)母种培养基的配制1.母种培养基的种类母种是菌种生产的关键,要求纯度高,不能混生杂菌,同时母种的菌丝体较为纤细,分解培养料的能力较弱。
因此,母种菌丝体需要培养在营养丰富,易被吸收,表面光滑易于鉴别有无杂菌感染的琼脂培养基上。
适合母种菌丝生长的琼脂培养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去皮) 2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2)麦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干麦芽 250克琼脂 15~20克葡萄糖(或蔗糖) 10克水 1000毫升(3)胡萝卜——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胡萝卜 1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4)蘑菇汁——葡萄糖一一琼脂培养基(适用于蘑菇)鲜蘑菇 250克琼脂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5)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蛋白胨 2克葡萄糖 20克磷酸氢二钾 2克维生素B1(硫胺素) 0.5毫克磷酸二氢钾 0.5克琼脂 18克硫酸镁 0.5克水l000毫升2.母种培养基的制法兹以最常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制法为例介绍如下:先将马铃薯去皮,洗涤,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 分钟,取双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加入琼脂和葡萄糖(或蔗糖),用文火加热使其溶化,最后补足水分,使其容量仍为1000毫升。
趁热分装于试管中,装量约为试管长度的1/5左右,装管时要注意不使培养基沾污试管壁和试管口。
[基础]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图文1
![[基础]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图文1](https://img.taocdn.com/s3/m/5e1d054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9.png)
[基础]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图文1图文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一、菌种生产程序母种繁殖栽培种示意图菌种生产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3个层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二级、三级菌种。
其中母种的分离选育技术性强,一般由专业制种单位制作。
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则比较简单。
下面介绍各级菌种的制作技术。
二、母种的分离选育母种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母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1、采集种源采集种源用具选择有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害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
采集1~2朵装入灭菌纸袋,带回接种箱进行消毒。
2、母种培养基配制母种培养基常用的是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250g,琼脂15~20g,葡萄糖20~25g,清水1000ml。
也可以加硫酸镁1~1.5g,维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氢钾2~3g。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置于烧杯(或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汁。
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脂充分溶化。
再将葡萄糖等加入,并补水至1000ml。
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
将汁液趁热装入玻璃试管内,装至管长的1/5。
管口用棉花塞塞紧。
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装量为20ml。
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帕/cm2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
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3、母种分离方法①、孢子弹射法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孢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
也可以剪取一小块菇体,贴附在试管斜面培养基表面,让孢子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即能获得母种。
②、组织分离法将消毒过的种菇,在接种箱内用手从菇柄处对半掰开,或用刀片切开,使菇体形成对开。
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用接种刀切取一小块菇体,然后纵切成5mm×10mm的小薄片,用接种针挑取1块薄片,接入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每支试管接种一小块薄片,待其萌发菌丝,即可得到母种。
食用菌的工艺流程

食用菌的工艺流程
《食用菌的工艺流程》
食用菌的加工工艺主要分为原料准备、菌种培育、种植、收获、处理和包装等环节。
首先,原料准备是制作食用菌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选择适合生长食用菌的基质,比如稻草、锯末、玉米芯等。
这些基质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杂菌对食用菌的影响。
接下来是菌种培育。
这是培育食用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选用适宜的菌种,控制好培养基物理化学性状,调节好生理发育条件,使其幼菌长势强壮,生长迅速,进而提高培育效益。
第三步是种植。
选择适宜的采光、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在培养室中进行种植。
并且在这一阶段要及时对菌床进行管理,包括通风、浇水等。
收获是食用菌的加工工艺的重要环节。
在感官指标适宜时,及时收获食用菌;一些特别要求的食用菌的收获必须在刚好出现头部的时候进行,避免过迟而萎缩。
收获的同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伤。
处理阶段是将采摘下来的食用菌进行清洗、去根、破损等处理,以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最后一步是包装。
将被加工好的食用菌进行包装,包括分类包装、真空包装等。
并且在包装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保持食用菌的干净卫生。
通过严格按照这些工艺流程执行,制作出来的食用菌才能保持最佳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母种的分离选育
• 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 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作为一般 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 培育母种。
1、采集种源
• 从野生或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 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种菇的标准是:八 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害。 采集1--2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 作为分离母种的材料。从栽培室采集的应 标有原菌株代号。
2、接入菌种
• 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 将试管种分割成若干决,通过酒精灯火焰 迅速接入原种培养基上,每支母种可按4--6 瓶原种。
3、发菌培养
• 接种后及时将玻璃菌种瓶移入25℃菌种培 养室内进行培养。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 70℃以上,避免强光照射。原种培养时间 一般菇类需要40--50天,草菇、银耳只需 15--20天即可。
食用菌制种工艺流程工艺
•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菌种需要量随之增 加,而现有菌种生产单位明显偏少,许多菇农不 得不向外引种。长途购运菌种不仅花费大,成本 高而且菌种因破瓶而易引起杂菌污染,从而严重 影响栽培食用菌的经济效益。菇农若能掌握菌种 生产程序和制种技术,自行制种,逐步发展成制 种专业户,也是一项很好的致富门路。 菌种生产 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一级、二级、三级菌种。其中母种的分 离选育技术性强,要求精化;而原种和栽培种的 制作则比较简单。
5、选育提纯
•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菌丝,不一定都是优 质的,还需要选育提纯。因此,在菌丝萌 发后,要认真观察,挑选色泽纯、健壮、 长势正常、无间断的菌丝,在接种箱内连 同培养基钩取菌丝,接入另备的试管培养 基上。在23--25℃的恒温条件下,培养7-10天,待菌丝长满管后,再进行观察,从 中择优取用,即为“母代”母种。
二、原种繁殖培养
• 将母种接在瓶或袋的木屑培养基上,通过 培养,即成原种。
1、原种木屑培养基配方
• 杂木屑77.5%,麦麸20%,蔗糖1%,石 膏粉1.2%,硫酸镁0.3%。pH值(灭菌 前)6.5--7,含水量调至60%。将上述原、 辅料混合拌匀,装入750毫升的玻璃菌种瓶 内,装料要求下松上紧。瓶口塞紧棉花, 再用牛皮纸包住瓶颈与棉塞。然后置于高 压灭菌锅内,在147千帕/平方厘米压力下 灭菌2--2.5小时。也可进行常压灭菌,在 100℃下保持10--11小时,达标后趁热取出, 让其冷却。
6、转管扩接
• 母代母种可以转管扩接成“子代”母种。采用 同样的斜面培养基,每支可扩接30--50支子 代母种。生产上供应的多为子代母种。它 可以再次转管扩接。一般每支可扩接成20-25支子代母种,但转管次数不得超过5次。
7、出菇试验
• 分离选育的母种,还必须进行出菇试验。 方法是:把母种接种于瓶或袋装的木屑培 养基上,根据各种菇耳种性对温度的要求, 进行适温培养,直至出菇才证实可用于生 产。
4、适温培养
• 通过上述不同方式将菌种分离接种于试管 后,要及时将试管移入已消毒的培养箱或 培养室内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使 分离获得的孢子或菌丝在适温下发育。一 般孢子弹射3--4天后孢子萌发成菌落,10天 后菌丝长满管;组织分离接种后2--3天,菌 丝即萌发,并在培养基上蔓延生长;菇木 分离接种后,7天菌丝即恢复生长。
3、母种分离方法
• (1)孢子弹射法。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 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袍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 也可以剪取一小块菇体,贴附在试管斜面培养基表面,让孢子散落在 培养基上萌发菌丝,即能获得母种。
• (2)组织分离法。将消毒过的种菇,在接种箱内用手从菇柄处对半掰开, 或用刀片切开,使菇体形成对开。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用 接种刀切取一小块菇体,然后纵切成5毫米x10毫米的小薄片,用接种 针挑取一小块,接入斜面培养基的中央,待其萌发菌丝,即可得到母 种;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 PDA
培养基)
• 马铃薯200--250克,琼脂15--20克,葡萄糖20--25克,清 水1000毫升。也可以加硫酸镁1--1.5克,维生素B1微量, 磷酸二氢钾2--3克。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切 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 过滤,取汁。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 脂充分溶化;再将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 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将汁液趁热装入玻璃试管内。 装至管长的1/5,管口用棉花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 角瓶内,装量20毫升。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 帕/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灭菌后及时取出,趁 热将试管斜排于桌面上,冷却后即进行观察,如发 现有杂菌污染的,应立即淘汰
三、栽培种扩大培育
• 将原种再次扩接在同样的木屑培养基上,在适温条件下培 养30--35天即为栽培种(又叫生产种),可用于生产栽培。 栽培种可用750毫升菌种专用瓶,由于使用量大,所以通 常多采用聚丙烯菌种袋。袋的规格有12厘米x24厘米、15 厘米x28厘米、17厘米x33厘米等,可根据各种菇耳特性 和当地习惯选择使用。培养基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灶灭菌, 要求灭菌温度达100℃,保持8--10小时,达标后趁热卸袋 冷却。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入选定品 种的原种。每瓶原种可扩接成50--60瓶栽培种。菌种培育 室要求洁净,防强光,室温掌握在23--25℃,并经常检查, 发现杂菌污染应及时淘汰,不断选优去劣。当菌丝长满袋, 尖端菌丝反转上爬1--3厘米时,为适龄的栽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