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初中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科学《身体的防卫》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身体的防卫》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好奇心强:学生对免疫系统这一神秘领域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2.思维活跃: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师引导: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
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身体的防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作用,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举例、展示图表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免疫系统的知识。
2.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探究: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作用。
2.了解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原理,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3.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指导:
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反馈:
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和预防接种的意义。
24.人体的免疫防线-教学设计

第24章人类对疾病的抵御第1节人体的免疫防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三道防线。
(2)说出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
(3)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 能力目标(1)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模拟探究实验的结果。
(2)尝试通过对比和归纳总结分析人体各免疫防线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人体的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2)体会人类对疾病防御及抗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三、教学难点:1.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模拟探究实验的结果,让学生理解人体的免疫防线。
2.特异性免疫。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的病原体,但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健康的。
人为什么不会总是生病呢?带着疑惑进入学习。
回顾实验过程。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设计的“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实验的实施过程。
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分析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一、二道防线交流展示:组织各小组交流的实施情况和实验结果。
各小组交流发言。
互动探究第一道防线:回顾4个苹果分别模拟了人体的哪些情况,结合生活经验,用类比的方法推理出皮肤也具有的相似的情况。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模拟探究实验的结果。
引导性提问:“这个探究实验能证明你们的假设吗?”“皮肤能否像苹果皮一样阻挡病菌的侵害?”“它是否是一道阻挡病原体入侵的屏障?”得出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
人体对病原体侵害的防御共设置了“三道防线”。
而皮肤就是第一道防线。
设疑:皮肤为什么能成为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出示皮肤结构模式图。
请学生回忆以前所学有关皮肤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动画使学生理解皮肤为什么能成为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回忆、分析皮肤结构示意图,理解皮肤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结构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47页上的(图24-2)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结构示意图,思考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入的结构有哪些?设疑:除了皮肤,还有哪些结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自学思考,讨论得出: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入的结构有皮肤、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
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说课稿

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晚上好:我是来自中学理科组的。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一、分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节内容有密切关系,而且为学习下节“健康生活”作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是中考会考必考内容,因此认真学好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认识人体三道防线以及免疫功能,难点是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3、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以及核心课改的精神,我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人体的三道防线以及人体的重要功能;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运功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分析图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真爱身体认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不够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基础知识较差,不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三、教法和学法教师方面,采用开放式教学,激趣教学法和引导教学法;学生方面,采用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本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知识回顾导入新课;2动画观看得出结论;3合作交流巩固提高;4课堂小结。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病原体的概念(细菌、病毒、寄生虫),学生回顾旧知识,为连接新知识做准备。
2、联系生活:展示一个喷嚏约有30万细菌的图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病原体无处不在,认识到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过渡:一个喷嚏30万细菌弥漫在空气中,落到皮肤上从而引出对第一道防线的学习。
3、动画观看得出结论:展示病原体在我们皮肤表面的活动的动态图,从而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皮肤具有阻挡病原体作用的结果。
展示第二张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杀菌的作用。
过渡:以我们的口腔和鼻孔没有皮肤的阻挡为例子,引出对黏膜的认识。
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学设计

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学设计佛山市华英学校生物科组曾庆国一、地位作用《人体的三道防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一课时的内容。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明白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空气、饮食等都能够传播,人体时刻处在病原体包围下,但为什么有些人会得病而有些不会呢?本节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理解免疫的功能打下基础,并为学习计划免疫和健康生活作好铺垫。
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后才能懂得为什么要计划免疫,怎样才能健康地生活,承上启下,本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课时,主要阐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在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
课时分配: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描述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抗体和抗原的关系。
能力目标:1、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发展联想能力。
2、运用类比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认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认同接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健康,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从知识的横向架构看,三道防线的知识介于传染与免疫之间,是传染知识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免疫知识的有力说明,所以把这个知识点列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的重点内容,其机理较为复杂,抗原与抗体的关系较难掌握,无疑是本节课最难的地方。
四、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人体的三道防线的Flash动画和“命运交响乐”的音频资源。
学生:阅读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投影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讨论出城墙、护城河、从熟悉的战争素材着话说当年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守城士兵、机关陷阱,主力手,先开动学生的思维。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3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以上两种方法可综合使用。
例如,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对被狗咬伤的人,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自动免疫方式);对咬伤严重者同时注射狂犬病血清(被动免疫方式),以提高疗效。
3.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计划免疫。
思考:列举你曾经接种过的疫苗,然后讨论接种疫苗的目的是要预防哪种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人体免疫功能1、免疫三大功能1.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当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保护自身,这是免疫的抗感染功能。
2.免疫监视的功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自我稳定的功能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以保持自我稳定。
2、免疫失调时产生的疾病1.过敏反应春天有些人对花粉易引起过敏。
是免疫系统对抗原(该抗原称为过敏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
抗感染过强而产生。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过敏原?出现过敏反应时如何解决?过敏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药物和一些化学制剂)。
有时过敏的自身成分作为自身抗原,也可以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药物减轻过敏症状,但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与使你过敏的物质接触。
2.自身免疫病自我稳定功能(即消除衰老死亡细胞)过强时,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分辨“自我”和“非我”,而在免疫功能异常时,抗体或淋巴细胞会失去这种能力,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做入侵的抗原而攻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思考1:感染了HIV后,是否就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即呈HIV阳性,该个体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病毒后很多年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任何疾病。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免疫和计划免疫(一) 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一)
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二)能力方面
联系生活,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分析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免疫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二)教学难点
1.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下载相关视频:《泡泡男孩》、《抗体和抗原结合》
四、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人体免疫防线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免疫防线教案
目标: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免疫系统的作用和防御机制。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淋巴器官(脾脏、淋巴结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淋巴系统。
2. 免疫系统的功能: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细菌、病毒等)的侵害,维持机体内环境
的稳定。
二、免疫系统的作用和防御机制
1. 免疫系统的作用:
(1)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2)生成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3)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 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
(1)无特异性免疫防御:包括皮肤、粘膜屏障、巨噬细胞等,对各种病原体都起作用;
(2)特异性免疫防御:通过淋巴细胞和抗体对特定病原体做出应答和攻击,形成免疫记忆。
三、实践活动
1. 观察淋巴细胞的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淋巴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模拟免疫反应:制作模拟抗体,观察其与模拟病原体的反应;
3. 实验淋巴细胞的活性:比较免疫反应前后淋巴细胞的活性变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免疫系统的作用
和防御机制,增强对人体免疫防线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进行,可以培养
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加深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三道防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名称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教具。
学生准备:复习传染病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科版初中生初中《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学设计内容简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是鲁科版(根据人教版改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前半部分的学习内容。
“人体的三道防线”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习了“传染病及其免疫”的基础上安排的,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免疫”的概念以及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人体是如何抵抗病菌的侵袭,保持身体健康的,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与传染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从而学会健康地生活。
目标定位
《标准》对“人体的三道防线”部分的学习要求是:“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区别”属于理解水平。
按照《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能力目标:
1.自主读懂图文资料,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2.运用获得的信息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
3.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讨论修正原有的解释。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人体的三道防线,体验人体生理功能的精妙,形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方法阐释
人体有三道防线,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又比较多。
大多数的课都是对这三道防线依次分别学习的,但我更喜欢通过一个问题把这三道防线和诸多概念“串”起来,使学生能够对人体防线形成整体把握的方式。
为此,我决定采用1/3教学模式。
1/3教学模式是目前我正在威海市主持开展的“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的基本教学模式,其大致过程是,在确定了核心问题之后,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个部分,1/3的时间自主学习,1/3的时间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是用FLASH动画表示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环节一:提出驱动性问题
师: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每一立方米的细菌可达15000个;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正常人咽喉部的粘膜上寄居着上百种细菌和病毒;而人类皮肤上大概存活有250种以上的细菌;即使天天洗澡,在你身上“安营扎寨”的细菌至少也有100亿个;一个清洁的口腔,每颗牙齿表面也有1千-10万个细菌。
仅仅是细菌就已经把我们牢牢地包围了,更别说还有无数真菌、病毒和极小的虫子了。
这些细菌、真菌、病毒和小虫子中有很多是会使人体致病的,这些能使人类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同学们,听了老师刚才陈述的这些事实,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答略。
)
引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人体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大量病原体的事实,可以引导学生自然地产生“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的疑问。
该问题是一个较为宏观的现实问题,该问题的答案包含了人体三道防线的所有知识。
把该问题设置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种整体设计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形成宏观的认识。
环节二:交流初步认识
学生交流“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的问题的初步认识。
(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一般可以想到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具有阻挡病菌侵入的能力,有些学生还可能知道唾液具有杀菌作用,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疑问:既然人体的皮肤和粘膜具有阻挡病菌的作用,人为什么有时还会生病呢?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想到:为什么有时生病不打针吃药也能自行痊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也可以使教师大致了解学生对于免疫的认知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说法的碰撞,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进一步学习以解决问题的动机。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知道多少正确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认知的冲突。
环节三:个人自主探究
师:看来“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是“人体的皮肤和粘膜具有阻挡病菌侵入的能力”这么简单,那么,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请同学们自行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吧。
1.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个人自主学习的要求:
(1)阅读教材“人体的三道防线”部分。
(2)组织问题的答案并对要点进行具体的解释。
(3)形成相关的文字、表格,准备小组交流。
(4)用时15分钟。
2.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
3.教师对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协调自主学习的时间。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当中“人体的三道防线”包含了本节课驱动性问题的答案,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中“阅读教材‘人体的三道防线’部分”实际上是给予学生解决问题途径的提示。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老师给予了上述提示之后,就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比于教师直接告知答案,自主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环节四:小组合作学习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1)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简要陈述自己的答案和思考过程。
(2)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对问题的讨论。
(3)综合全组最好的意见,形成能够代表本小组的最佳答案。
(4)用文字、表格等形式把答案整理出来,确定发言人,准备全班交流。
(5)用时10分钟。
2.学生每四人一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学生讨论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并掌控全班学习的进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初步得出问题的答案,但很可能在内容上还不够全面,在认识上还不够深入。
在自主学习之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主要目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更好地解决问题。
环节五:全班交流讨论
1.小组发言人做主题发言,小组内其它人补充。
2.其它同学对发言情况做出评价,发表补充意见,提出自己的疑问。
3.针对有关问题开展讨论。
4.先由学生归纳概括交流讨论的内容,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形成知识结构,然后由教师补充完善。
师生共同归纳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全班同学的智慧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使大家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补充和修正问题的答案,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环节六:知识迁移应用
师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为什么会很快死亡?
2.生活中,常见猫、狗受伤后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3.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
4.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
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一段时间之后,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生答略。
)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学生通过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内化前面几个环节获得的知识。
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本节学习效果的检查,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检查对本节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