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管理

合集下载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rdquo。

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

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

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

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

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是根据曾教授大陆讲学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培训现场实况编辑加工而成,是曾教授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浓缩和集萃。

相信这部视频课程会为你的人生和事业经营带来很好的启迪和指引。

第一集:道法自然内容摘要:1、中华儿女是《易经》的民族,因为长期以来《易经》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化基因。

浅谈《易经》与管理

浅谈《易经》与管理

浅谈《易经》与管理【摘要】《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从《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出发,探讨了其历史及起源、管理智慧、变化理论、应用实例以及在当代管理中的启示。

通过对《易经》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进行分析和解读,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升管理效果。

结合《易经》的管理智慧,可以使管理者更加灵活和包容,更加注重变化和调整,最终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团队目标的实现。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可以为当代管理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易经、管理、应用、智慧、变化理论、应用实例、启示、效果提升1. 引言1.1 《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十分重要,它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易经》强调变化和适应,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竞争。

《易经》还强调平衡和和谐,管理者需要关注组织内部的协调和稳定,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体现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培养自身的领导力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

2. 正文2.1 《易经》的历史及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它最初是由伏羲、后稷等古代先贤所创,后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传承,逐渐形成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易经》。

《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易经》是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构建的,八卦包括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每个卦象代表着一种天象、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而六十四卦则是由这八个卦象组合而成,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易经》在古代是用于占卜和预测的工具,通过卜筮得到的卦象来解读天地间的变化,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易经与管理

易经与管理

家人卦的启示: •管理的目的 管理的目的首先是安人,然后才是其它目的。 •管理有三原则 管理有三原则:管其所违(消极约束); 理其所需(积极安人); 理重于管(先求安人,次求约束,才能有效) •各阶层主要不安
不 放 心
不称心 不热心
不安的五种情况/ 不安的五种情况/解决问题五种方法 不会做的时候:技能不足、过程不明、标准 不确定导致不安。方法是教他 方法是教他。 方法是教他 会做而不做时:待遇低、工作多,同事相处 不愉快导致不安。方法是知他 方法是知他。 方法是知他 会做、肯做而不敢做时:怕做错了挨骂导致 不安。方法是原谅他 方法是原谅他。 方法是原谅他 会做、肯做、敢做而不多做时,怕越过自己 的分内之事导致不安。方法是信他 方法是信他。 方法是信他 做错了事情,怕背后对他不利导致不安。方 方 法是用他。 法是用他
部属和员工懂得坤卦才能有修养。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 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用六:利永贞。
《坤》:元亨,利牝(pin)马之贞。 《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履霜,坚冰至:预示要有准备;永远战战兢 兢,永远如履薄冰;危机管理。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柔顺之德,纵 向无边,横向无涯,宽厚而博大,预示部下要实实 在在,不玩花样。 无成有终:如何看待成就感?一方面创业激 情和成就感是一种资源;另一方面要警惕满足,不 要抢功劳,才能有成有终。 括囊:预示不随便说话。老板讲的话不要随 便传,可以免遭灾难。
热 气 上 腾 鼓 动 成 风 风 助 火 炽 相 互 依 存
家人卦
《家人》:利女贞。 上九 有孚威如,终吉。 九五 王假有家,勿恤,吉。 六四 富家,大吉。 九三 家人呵呵,悔厉,吉。妇子嘻嘻,终

从《易经》中感悟中国式的管理智慧

从《易经》中感悟中国式的管理智慧

从《易经》中感悟中国式的管理智慧管理由观念开始,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行为。

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关系。

有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而有什么样的管理效果,必然反过来又加强或修正什么样的管理观念。

于是观念、行为、关系和效果四者,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

既然要探寻符合中国人特点的管理模式,我们就得先从观念入手,基于此,我们就不得不去关注一本书―《易经》。

1.《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易经之道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了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

易经的象、数、理、占四大功能,一直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不二途径。

发现任何现象,赶快找出相同的数据,分析比较,推论出所以如此的道理。

实在想不通的`时候,用占卜来寻找象征性的卦,以便想象、领悟出其中的道理。

整个的思考过程,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寻求合理的途径,以求合理解决问题。

无怪乎连孔子都讲他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

2.研究具有中国人特性的管理学的必要性TCL集团的总裁李生曾说过:“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

”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科学实际上是无国界的,这样就无所谓中国式的管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分。

但是哲学就不一样,各个地区具有不相同的风土人情,就表示各地区的哲学并不相同。

管理必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效果。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认中国式管理的存在。

以中国的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的管理。

中国的企业先是推崇西方的管理模式,后来又喜欢日本的管理模式。

然而不论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在中国大都行不通。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中外企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组成企业的人是不一样的。

不同国度的人所受的思想源头影响不同,即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人长期以来受易经理论的影响,潜移默化在生活之中。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已成为企业和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管理的艺术不仅仅是在现代才有的概念,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一,《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之道。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的思想,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和原则,并探讨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

1. 变革与应变《易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变”。

《易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只有能够适应变化、灵活应对的个体或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

在管理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管理者需要具备变革和应变的能力。

只有灵活调整战略、适时改变管理方式,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2. 阴阳平衡《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代表着事物间不同的属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管理中,阴阳的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者需要在权力与授权、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寻求平衡。

只有平衡各种对立面,才能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3. 以德治人《易经》中强调的道德思想也为管理提供了借鉴。

《易经》认为,以德治人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激励员工。

同时,以德治人也意味着以公正、诚信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

4. 虚而实《易经》中的“虚而实”思想也对管理者有所启示。

《易经》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虚与实两个方面构成的。

在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善于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并在虚与实之间找到平衡。

只有充分了解组织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策略。

5. 共生共荣《易经》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思想提醒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集体的力量。

管理者需要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只有实现团队的共生共荣,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6. 顺其自然《易经》中的“顺其自然”思想告诉管理者,有时候放弃控制,顺应自然的发展是一种高明的管理策略。

管理者需要善于倾听员工的声音,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创造力。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学院:中文学院班级:汉语1001 专业:汉语言文学辩论讨论学习小组:中文小组上课时间:北周三晚8:00一般的人都以为《易经》就是讲些占卜八卦、阴阳和谐之类的道理。

但是《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

所以《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有人说,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它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

而《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其中包括民本观、整体观、变通观、和谐观,至今仍为广大管理者所推崇。

首先要谈的是《易经》管理中的民本观。

所谓“民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根本。

管理的民本观,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以民为根本,旨是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观念体系。

由于《易经》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有爱民、民为邦本的思想。

《易经》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第二章),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管理的核心问题。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以利物足以和义”(《易传·文言》),“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象辞》),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

其次是《易经》管理中的整体观。

管理的整体观,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要素和过程进行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适宜管理效果的观念体系。

《易经》虽未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整体管理观念,具有猜测和思辩的性质,但毕竟是整体管理观的萌芽,具有了朴素的管理观念。

《易经》整体观认为,阴阳是其基本要素,阴阳是从太极衍生而来的。

《易经》中有哪些管理智慧?

《易经》中有哪些管理智慧?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管理智慧的宝库。

在《易经》中,有许多关于管理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的管理,也适用于现代的管理。

本文将就《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1.以德治人《易经》中有一句名言:“治人者必先自治,而后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管理他人。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员工感受到他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企业中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顺势而为《易经》中提到了“顺势而为”,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在企业中,管理者要能够把握市场的变化,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创造价值。

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和而不同《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和而不同,相得益彰”。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要善于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尽力。

在企业中,员工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分歧,管理者要善于化解矛盾,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让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局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易经》中有一句名言:“以人为本”,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尊重员工《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尊重员工,才能得到员工的尊重”。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给予员工应有的权利和尊重。

在企业中,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管理者要善待员工,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给予员工应有的回报和赞扬。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笔记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笔记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笔记第一集道法自然1. 21世纪世界都要学中国。

2. 文化只能交流,无法整合。

易经是包容,不是整合。

文化要多样化,文化是要彼此包容的。

3. 西方讲“器”,中国讲“道”。

4. 学《易经》要记住三句话:吉无不利,自天佑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

5. 自天佑之:自己要努力,老天才会帮助你,就是天助己助者。

6. 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

7.好老板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8. 凭良心你会歪打正着,不凭良心你会正打歪着。

9. 中华民族有了《易经》是不需要宗教的。

《易经》的道理是超越宗教的。

10. 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1. 人做什么事情千辛万苦,天做什么事情轻松愉快。

12. 我的文化是有情文化,心好叫有情。

情是保护自己的最好的一道墙。

13. 任何想管别人的人,结果就是被别人活活气死。

14. 所有民族都有文化,文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人跟禽兽有所区别。

15. 东方人最了不起的就是把性生活从生物性提升到文化性。

16. 周武王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讲了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

17. 宇宙由三个东西构成:象,数,理。

象有真有假,数是变动的,所以象与数都不一定可靠;象与数背后的理才是最可靠的。

1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的变化,阴阳的变化就产生天地万物。

19. 中国人不讲欺骗的话,也不讲实在的话,只讲妥当的话。

20. 整部《易经》都是科学的。

21. 西方只做分科之学(这是“科学”的本意),不做整体的学问。

22.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23. 中国人讲“化解”,不讲“解决”。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后面有几十个问题产生。

24. 天好做,地好做,人难做。

天是有权无责的。

天有情,地守法,人合理。

25. 你的德行会荫你的子孙,你的钱财会害你的子孙。

26. 领导要做好人,干部要做坏人,员工要做憨人。

第二集天地人和1. 天不说话,所以人不得不说。

2. 天无言,人难言,地明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与企业管理
《易经》中所体现出的管理理念,又该如何来应用这些理念?
《易经》又称为《周易》,由经文(狭义的《易经》)和传文(《易传》)两部分组成。

其中经文大约作于西周前期,传说是周文王作的;传文大约作于战国时期,传说是孔子作的。

后来经过孔子的整理,完成了《易经》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质的飞跃。

算命只是对其表层的解释,并不能一概否定这种看法。

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预测书,而是一本行为学和管理学的书。

它包含了中国先哲们的大智慧,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大规律。

现存的中国古老建筑至今还闪耀着它的光辉,故宫的前三殿后三宫无一不体现着《易经》的理念。

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话“与时俱进、龙马精神、忧患意识、同舟共济”等也是出自《易经》。

前不久经中央常委批准成立的国际易学联合会也充分肯定了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每时每刻都在支配着我们的精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是处处存在,时时存在。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现在中国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企业,企业的问题在企业家,企业家的问题在企业文化。

”这是因为企业是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企业健康发展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就会早日实现。

但目前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五缺”现象(即:缺文化、缺信仰、缺使命、缺品牌、缺战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树立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企业文化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精神理念、精神信仰!这是文化的内核。

而中华文化最本质的内核就是优秀的经典文化,为此我把重点转移到了企业界,主要任务就是致力于企业的精神及文化建设,开展修心育德的咨询服务,重塑中国人的信仰,重树中国人的精神。

目的是:为企业立心,为民众立德,为中华立功,为世界立言。

目前我们首先做的就是“以德治企”,这个项目对于改变企业“五缺”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党和政府强调以“德”治国,重视精神道德建设,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道德存在着严重的滑坡现象,急需“德”的引导;尤其是中国当代的企业界,迫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少企业家存在“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做法,甚至不少企业内部也出现明争暗斗、互相拆台的现象。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道德的迷茫、心灵的失衡。

因此全面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每一个员工的道德素质,建设积极向上、同心同德的“德治”企业文化,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神,特别是“德治”的精神导入到现代企业,是十分有必要的。

《易经》中所体现出的管理理念,又该如何来应用这些理念?管理科学同样也要研究一个“系统”、一个“组织”的变化规律,因为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进行预测和决策,才能进行科学地管理。

《易经》蕴含高明的管理智慧,历经数千年而不断丰富、不断提升,从而引起东西方管理大师的高度关注。

《周易》的太极阴阳思想、三才合一思想、位时应中思想、保合太和思想,是东方管理哲学的精髓。

此外《周易》变易不居思想、刚健有为思想、扶阳抑阴思想、升降交感思想以及运数取象思想,对管理经营都有很大的指导性与启发性。

《周易》六十四卦内容宏富,包罗万象,各卦的象数义理的变化更是错综复杂,可以给管理者提供宝贵的原理和实践经验。

领导者要尽量克己安人,先教育、指引、规劝,不到万不得已时,不采取纪律行动,西方管理工作的“四E”安全法与这三卦的意义是吻合的。

当工地上发生意外时,首先应调查研究,弄清真象,然后给事故当事人以训练和教育,同时拟定安全规章,明文规定遵守,最后还要经常提醒,激发大家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热情。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偏见———讲到《周易》就以为是一本算命的书。

如果《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孔子为什么还要读《易经》呢?而且是韦编三绝?下了那么大功夫来读,还做《易传》;汉武帝时为什么《周易》列为五经之首,而且设立了“《易经》博士”;后来的宋明理学为什么都借“易”来说理呢?古人难道是傻子吗?其实在很多方面现代人恰恰比古人笨。

《周易》
绝对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周易》里蕴含着大道,是中国人的《圣经》。

比如《旧约全书》里面有摩西五经,就是讲希伯来人创世的历史。

《周易》里也有创世的学说在里面,讲到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帝,更重要是讲了“阴阳”大道,讲了宇宙、社会、人生运动变化的大规律,以及如何测变、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不仅讲什么是吉凶,而且讲如何趋吉避凶,《周易》充满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我认为,现代的中国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些东西。

有许多企业家请我给他们讲“《周易》与管理”,而我不是搞管理的,我有什么资格来讲管理呢?其实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在于心灵的教化,如果人人都知“道”,就自然有“德”,而有了“德”,企业就有了凝聚力,就有了创新的原动力,企业自然就能够发展壮大。

所以企业的问题如同国家的问题,固然以法治国、以法治企很重要,但千万别忘了以德治国、以德治企。

而“道”和“德”就蕴含在《周易》等经典著作中。

所以我给他们讲:“你们是企业家,你们听了《周易》之后,就可能发财;科学家听了《周易》之后,可能会有科学发现;医学家听了之后,就可能在医学上有所建树,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中医,就是医易不分……”因为《周易》讲的是大的规律、大的法则、大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是讲大法则、大规律的)。

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好处不是立竿见影的,不要执着于一种技艺,不要执着于学了之后就能预测、就能算命,这样就“走火入魔”了。

《周易》给我们的是一种启发,一种智慧的碰撞,一种趋吉避凶的行为指导,一种取象运数的思维方式!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莱布尼茨一看到解释《周易》的那两张易图(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马上与他的二进制联想起来……。

因此我讲《周易》、讲《老子》、讲《论语》,是在传“道”,在传授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这个传“道”过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我给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手舞足蹈”,甚至于“歇斯底里”!虽然我不能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但也是殚心竭虑,尽心尽力,尽我所能、尽我所知将一切都传给他们,然后希望他们从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