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合集下载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

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中国教育联盟 整理关键词: 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 ople‘s languag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literature, animal idioms and the addressing words,trying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agma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Key word: taboo;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mparison语言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使用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

禁忌语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所禁止或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语言,而委婉语则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处理敏感或尴尬的话题。

1. 蔑视与忌讳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某些话题的态度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相对开放,对于性或疾病这些敏感的话题并不太忌讳,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话题被认为是不雅或令人不悦的,被禁止或不应该直接提及。

2. 否定与保守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批评他人是被接受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1. 技巧与隐喻的使用: 在委婉语使用上,西方文化更多地使用技巧和隐喻来表达。

当你不喜欢某人的衣服时,你可能会说“这个衣服很特别”,这样表达了你的意见,但并没有直接批评对方。

而中国文化中,委婉语更多地借助于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的模棱两可性来表达。

2. 礼仪与尊重的特点: 在委婉语使用上,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特点。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礼貌辞令和谦虚语气来包装自己的意见。

这有助于维系人际关系和避免冲突。

3. 情感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都重视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委婉语使用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个人权益、团队利益和面子的不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用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反映了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

以下是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一些特征:中文中的禁忌语通常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如病痛、灾难、死亡、老年人、负面情绪等。

由于中文语言中对这些话题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禁忌,人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委婉语来替代直接表达。

“病危”可以用“身体不适”来替代,“死亡”可以用“去世”或“离世”来替代。

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不舒适或伤害。

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更多地涉及到种族、性别、宗教等多元化问题。

由于西方社会强调言论自由和平等,一些对敏感话题的直接表达被视为不礼貌或歧视行为。

人们往往会使用委婉语或更为客观的表达方式来替代。

“fat”可以用“plus-sized”来替代,“black” 可以用“African American”来替代。

在中文中,委婉语的使用常常涉及到语言修辞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人们会使用一些比喻、暗示或间接表达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

这种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能够减轻或缓和对方的情绪。

由于中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人们通过引用这些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委婉的表达。

“垂垂老矣”来表示一个人年纪很大,“身体倍棒”来表示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

除了以上的特征,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还受到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文中,由于强调尊重、礼貌和恭敬,人们往往会对长辈或有权威地位的人使用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无论地位大小,人们普遍使用相似的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话语和交往方式的认知和态度。

了解并尊重他人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尊称 •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惠:惠存、惠临、惠顾、惠赠 •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2) 西方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 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 的态度,面对赞扬与恭维,大多趋于接受 ,并表示高兴与感谢。
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比较
Taboo
引言
•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不是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什么话 题都可以涉及,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 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词汇有意回 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和词 汇,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语。
• 4)五与星期五 • 在中国,“五”是个和谐、优美的数字,表示 “圆满、完全”,特别受人喜爱。如“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等。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五 ”没有特别的涵义,却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祥 的日子,常给人以恐怖之感。一种说法是,星期 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还有人认为,据《 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 园也是星期五这一天。含有“Friday”的习语也说 明了这一点,如:Black Friday(耶稣受难日,发 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 •
3)六与七 在中国,“6”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最为吉祥。俗语“六 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 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 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然而由于宗 教的影响,在西方“6”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被视为大 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 、six of the best (以藤 鞭击六———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在西方“666”一直被基督教称为“魔鬼数字”,因为在 《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666”,所以在基 督教中6 代表了浑沌不堪。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
上帝的名字Jehovah
God(上帝)
hell(地狱)
devil( 魔鬼)
Christ(基督)
Jesus Christ
Holy Mary
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
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
son of bitch(狗娘养的)
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
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
Oh, damn it! (诅咒它吧!)
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英语中有些辱骂性词语往往是四个字母组成,在交际当中也是要避讳的,所以four-letter words (四字经)也被认为是禁忌语。

如:Fuck,?? Shit,
在汉语中,骂人的话与宗教关系不大,往往与动物联系比较多,特别是与狗的联系较多。

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狼心狗肺”等。

另外,汉语的“他妈的”、“该死的”、“瘪三”、“下三烂”等辱骂性语言也是要禁止的。

三、禁歧视性词语
种族歧视语是英语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带有种族偏见的字眼,甚至有侮辱的味道(insulting words 或slur),如:
对黑人不要用Negro,更不能用nigger,礼貌的说法是Afro-American 或African-American,用black 也可;
对白人不要用honky(这是黑人辱骂白人的用词),正确用法是white people 或Caucasian; 对犹太人不要用Hymies,而应用Jews 或Jewish people;
对越南人和菲律宾人不要用gook,要用Vietnamese和Filipinos;
对墨西哥人、西班牙人及中、南美洲人,包括波多黎各(Puerto Rico)人,正确的用法多是Hispanics 或Latins;
还有黑人和白人结婚所生的混血儿,也不可称为Oreo(Oreo: 奥利奥,即奶油夹心巧克力饼干)。

英语中还有一些含有“black”的词语也是禁忌语。

“black”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

例如:blackguard(恶棍),
blacklist(黑名单),
black mark(污点)等。

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是black sheep。

无恶意的谎言是white lie,不像ordinary lie(一般的谎言)或black 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令人厌恶。

汉语中许多贬义词有“黑”字。

如:“黑心”、“黑帮”、“黑话”。

“白”字在汉语中也常构成贬义词。

如:京剧中的奸臣画“白脸”,转义为“坏蛋”(villain); “白色恐怖”指反动派制造的恐怖。

汉语中的种族歧视主要反映在旧中国的一些词语上,象轻视或贬低少数民族的词语“蛮人”,把不称职的医生称为“蒙古大夫”,把侵略中国的外国人叫做“鬼子”。

四、禁隐私性问题
英语中有一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说明英语国家的人很重视privacy(隐私),对询问别人的隐私问题被看作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以下的问题应避免提及: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纪?)
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你的连衣裙花多少钱买的?)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 (你的汽车花多少钱买的?)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So you’v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Couldn’t you tow get along?(噢,你离婚了。

什么原因呢?两人合不来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y did you vote for---(你为什么投……的票?)
Do you go to church?(你信教吗?)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
Are you Catholic?(你信天主教吗?)
相反,中国人并不认为问这些问题没有什么不妥。

他们认为对别人这些方面的询问是显示对别人的一种关心。

五、其他方面的禁忌语
英汉语中都有有关数字的避讳。

英语中的禁忌数字是13 ,因为《圣经》中记载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所以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

酒店没有13号房间;水手拒绝在13号出海;重要活动都要避开13号进行。

而汉语中,“4”字因与“死”字同音而为人们所避讳。

此外,汉语中送钟(终)、送梨(离)、送伞(散)也成为交际禁忌。

渔民忌说“翻”、“帆”、“沉”,以免翻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