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饮食文化的交流分析
食堂饮食文化

就餐结束后,应将餐具归位,清理桌面和地面,保持食堂的整洁和卫生。
保持环境卫生
在食堂就餐时,应尊重他人的权益,避免大声喧哗、打闹、外放音乐等影响他人就餐的行为。
尊重他人
在春节期间,食堂会提供丰盛的年菜,如鱼、肉、鸡、鸭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春节
在中秋节期间,食堂会提供月饼、柚子等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促进交流与合作
食堂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食肆和酒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逐渐形成了现代的食堂饮食文化。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食堂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更加注重个性化、健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发展趋势
历史回顾
02
CHAPTER
食堂菜品种类与特色
主食类
提供各种口感的米饭、面条、馒头、包子等主食,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地域特色
传统烹饪技艺传承
食堂作为传承传统烹饪技艺的重要场所,保留了丰富的菜品种类和制作方法。
增强文化自信
推广食堂饮食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进文化交流
传播食堂饮食文化可以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推广食堂饮食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业、旅游业等。
详细描述
03
食堂的菜品类非常丰富,既有各种口味和烹饪方式的炒菜、炖菜,也有爽口的凉拌菜。这些菜品在烹饪技艺上也有着高超的表现,色香味俱佳,让人食欲大增。
汤类
提供各种口味和营养的汤品,如肉汤、蔬菜汤、海鲜汤等。
总结词
营养丰富,口感鲜美
详细描述
食堂的汤类食品种类繁多,既有富含营养的肉汤、蔬菜汤,也有鲜美的海鲜汤。这些汤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能够为就餐者提供丰富的营养供给,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第九章 当代饮食消费文化

第九章当代饮食消费文化第一节饮食消费文化概述第二节饮食消费行为第三节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饮食消费文化第一节饮食消费文化概述一、饮食消费文化的概念二、关于饮食消费文化的研究一、饮食消费文化的概念饮食消费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涉及饮食消费的各个方面:①从饮食消费结构来看,其研究几乎囊括大多数的饮食消费品种,包括日常饮食,部分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及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食品等。
②从饮食消费的行为来看,其研究内容涉及宏观维度、中观维度和微观维度的消费选择与偏好。
③从饮食消费的心理来看,其内容涉及饮食消费前的认知、消费中的感受和消费后的评价。
④从饮食消费感知的尺度上看,从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到稍深的嗅觉感知和味觉感知,再到复杂的心理感知都有饮食文化研究的各种结论和成果的产生。
一、饮食消费文化的概念饮食消费文化研究内容涉及饮食消费前的认知、消费中的感受和消费后的评价;从饮食消费感知的尺度上看,从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到稍深的嗅觉感知和味觉感知,再到复杂的心理感知都有饮食文化研究的各种结论和成果的产生。
二、关于饮食消费文化的研究(一) 饮食消费结构研究(二) 饮食消费行为与引导研究(三) 饮食消费心理与感官研究(四) 新饮食和特殊饮食消费研究(一) 饮食消费结构研究●饮食消费结构研究的是不同收入和消费群体对食物消费品种、品质的需求、消费能力及影响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时间和发展速度各异直接导致了居民饮食结构调整和变化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格局。
(一) 饮食消费结构研究西欧☐19世纪早期:淀粉提供了人们2/3的能量来源;☐19世纪末期:脂肪摄入量大幅度上升,随之,蜂蜜和罐头制作工艺的发展使得糖类消费的比例逐年上涨;☐20世纪早期:肉类、水果、蔬菜、糖类、脂类等,淀粉的消费比例开始下降,土豆和面包的消费比例逐渐增长,在一定时期成为人们的主食。
☐20世纪60年代,包括地中海等地区都实现了营养结构的大幅调整,但是各地区仍呈现不同的饮食消费模式。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9 茶文化、酒文化

2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三、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 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 之造》记述: “晴,采之、蒸之、捣之、
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 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 “龙团风饼”。
陆羽《茶经》
陆羽
,
张又新的《煎茶水记》
,
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宋代茶业的大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普 及和发展。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 匡胤嗜茶,在宫廷设茶事机关,茶仪成 为礼制。 在下层社会,茶文化更加活跃,“邻里 间献茶”、订婚“下茶”、结婚“定 茶”、同房“合茶”、民间的“斗茶”。
宋代北苑贡茶园石刻
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明清时期茶艺有了大的发展。 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 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 文人墨客对品 茗技艺、茶具款式和品茗环境有新的突破,讲 究“至精至美”。他们认为讲究“至精至美” 才算“道”。如张源《茶录》:“造时精,藏 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也。”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元神”,发乎于外 体-“元体”。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在茶事活动中,做到质朴求真、中王冲和,便 可求得茶之真谛。
四、红茶加工 1、小种红茶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四、红茶加工 2、工夫红茶:制造中讲究发酵适度、文火 慢烤烘干,如祁门工夫红茶,具有特殊 的高香。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烘焙
3 各类茶的加工
红茶加工
3、红碎茶加工
制造中采用揉切设备,切成颗粒形小碎 片,讲究发酵适度及时烘干。 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 —揉切— 发酵— 烘干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练习题答案及解析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1.【单选题】早在明清时期,我国形成了()“四大菜系”。
A.鲁、苏、粤、湘B.闽、浙、徽、鲁C.鲁、苏、粤、川D.沪、京、豫、秦2.【单选题】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发明是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A.青铜器B.铁器C.陶器D.瓷器3.【单选题】()是由淮扬菜、江宁菜、XXX等几部分组成。
A.鲁菜B.湘菜C.川菜D.XXX4.【单选题】()为八大菜系之首。
A.川菜B.湘菜C.XXX.鲁菜5.【单选题】()由济南菜(齐鲁风味)、青岛菜(胶辽风味)组成。
A.川菜B.湘菜C.鲁菜D.粤菜6.【单选题】“霸王别姬”是“四大菜系”中()的代表名菜。
A.湘菜B.XXX7.【单选题】“四大菜系”中,发源于珠江流域的是()。
A.淮扬菜B.川菜C.粤菜D.鲁菜8.【单选题】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特殊风味的菜系是()。
A.粤菜B.浙菜C。
川菜D.鲁菜9.【单选题】鲁菜是由()和青岛菜组成。
A.济南菜B.泰安菜C.滨州菜D.烟台菜10.【单选题】鲁菜是由济南菜和()组成。
A.淄博菜B.德州菜C.青岛菜D.烟台菜11.【单选题】苏菜中以()为代表。
A.江宁菜B.XXXC.淮扬菜D.南京菜12.【单选题】以下关于鲁菜的主要特点描述毛病的是()。
A.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B.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C.善用酱、葱、蒜调味和用清汤、奶汤增鲜D.讲宄调味醇正,口味偏于咸鲜13.【单选题】以下属于鲁菜的代表名菜的是()。
A.燕窝四大件B.碧螺虾仁C.白灼海虾D.宫保鸡丁14.【单选题】下列属于苏菜的代表名菜的是()。
A.糖醋鲤鱼B.油爆双脆C.松鼠鳜鱼D.清汤燕菜15.【单选题】中国北方汗青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个菜系是()。
A.豫菜B.陕菜C.京菜D.鲁菜16.【单选题】“四大菜系”中()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非凡风味。
A.鲁菜B.粤菜C.川菜D.苏菜17.【单选题】“四大菜系”中()向来以选料博识奇杂、菜肴新颖奇异而有名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掌握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色、香、味、形。
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的特点产生兴趣。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菜肴为例,分析其色、香、味、形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菜肴和习俗。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介绍其饮食文化和相关菜肴。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案.doc第一章:营养基础知识1.1 营养的定义与作用解释营养的概念,强调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讨论营养素的作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1.2 营养素的来源与需求介绍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讨论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人群的营养需求。
第二章:膳食平衡与营养失调2.1 膳食平衡的概念与原则解释膳食平衡的概念,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介绍膳食平衡的原则,包括多样化、适量、均衡等。
2.2 营养失调的原因与影响讨论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影响,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营养不均衡等。
第三章: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3.1 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强调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包括预防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
介绍食品卫生的一般原则和措施,如清洁、消毒、保鲜等。
3.2 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讨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包括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第四章:营养与健康4.1 营养与慢性病的关联探讨营养不良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介绍健康饮食对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性。
4.2 营养与免疫力的关系讨论营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强调合理膳食对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
第五章: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5.1 健康饮食的建议给出健康饮食的建议,包括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等。
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实用的膳食计划和食谱。
5.2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6.1 孕妇和哺乳期的营养讨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需求,包括增加蛋白质、钙、铁等的摄入。
给出针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健康饮食建议。
6.2 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求,强调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重要性。
提供儿童和青少年营养不良的预防和改善措施。
第七章:食品添加剂与健康7.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介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着色剂、调味剂等。
饮食文化9中国饮食审美

“水火相济”既是中国烹饪的发端,也体现了中国 哲学的重要观念。
四、饮食合欢的意境
中华饮食文化的根本之道,还贯穿于饮 食的享用上。古人云:“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正是通过对菜点的设计、环境的选择 和气氛的追求等来安排饮食合欢的。
五、以和为美的精神
“中和”观已贯穿、渗透于中国饮食制 度的各个方面。“中和”所体现的不只是中 华民族的艺术见解,也是中国人民的哲学思 想。“中和”既是中国烹饪艺术存在的基础, 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本之道。
中国西餐文化节,是由中国烹饪协会发起、与各省市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外西餐饮 食文化交流盛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01年起,已分别在天津、广州、北京举办了3届。
今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活动,更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做好服务与 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的迫切需求。
——2007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
在中国,连普通百姓都知道要讲究色、 香、味俱佳皆美。食之前,一般人的习惯总 是先观色,再闻香,继而品味问名,眼睛、 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之后,心理精 神上还要鉴赏菜名。耳朵也不能闲着,还得 听菜的声音和丝竹管弦之妙音。五官都得到 了享受,才能使人有愉悦之感。
菜的命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甜乳、酸乳、干 酪和酥等食品和烹调术相继传入中原。
另一方面,汉族的精美肴馔和烹调术,又 为这些兄弟民族所喜爱和引进。
三、隋唐至宋时期
隋唐时期,汉族和边疆各兄弟民族的饮食 交流,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代表是葡萄酒。
由于宋辽之间往来频繁,以致于到了元代, 蒙古族统治者把契丹和华北的汉人统统称 为“汉人”。
四、元明清
满族入关,主政中原,发生了第四次民族 文化大交融。
总的来说,我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 大致经历了原料的互相引入、饮食结构的 互补、烹调技艺的互渗到饮食风味的互相 吸收四个阶段。
第二节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唐代实行开放政策,与国外往来频繁,引 进了西域甘蔗制糖法、西域酒及制造方式。
那一时期还引进了莴苣、菠菜、无花果、 椰枣等。
在五代时期,由非洲绕道西伯利亚引入了 西瓜。
明代以后主要通过海路交流,从南洋群岛 引进了甘薯、玉米、花生、番茄、马铃薯、 向日葵、丝瓜、茄子、倭瓜、番石榴等。
同时循海路还引进了欧洲产的芦笋和甘蓝、 中亚产的洋葱、中南半岛产的苦瓜、南美 洲的辣椒等。
(二)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引进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最早输入中国的西 洋饮品是葡萄酒。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租界 的建立,西洋饮食文化在旅居沿海城市的 外国人当中颇为风行,但是在中国人的生 活欢迎。 此外,汽水、冰激凌、冰棒、咖啡等西式 饮料也开始传入中国,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外传 秦汉以来,首先为中国的烹饪和饮食赢得
了国际声誉的属于漆器的餐具,从公元前 一世纪开始,它们是中国和印度、罗马贸 易的主要项目。 真正给中国烹饪带来世界性声誉的是瓷器, 瓷器从九世纪成为外销的大宗货,维持了 千年之久。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 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
与西洋饮料相比,洋菜、洋式食品的传入 速度则较慢。
从文献记载上看,较早在文字上系统介绍 西洋菜的是 19 世纪下半叶出使西洋的中国 人。
到 19 世纪末,西餐菜肴、西式糕点、西式 罐头才逐渐被国人所认识、接受,不仅市 面上出现了西餐馆,甚至西太后举行国宴 招待外国公使有时也用西餐。
由此,西洋饮食文化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 并对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 击。
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 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 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 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二、外国饮食文化的引进
(一)古代外国饮食文化的引进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丝绸之 路”,西方的葡萄、苜蓿、石榴、胡瓜、 胡桃、胡麻、胡豆、胡蒜、胡荽、胡饼、 药物等,随同汉帝国使者的归来和域外饮 食文化持有者的络绎到来也进入了中国。
第九章 饮食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
一、先秦时期 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各民族饮食方面的
交流就非常频繁。 先秦时代民族间饮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民族大迁徙。 迁徙之后,随环境的改变,饮食习俗也随
着改变了。
二、汉晋南北朝时期
另外今天维吾尔族的奶茶,是在他们的祖 先回鹘人与汉族进行“茶马互市”的历史 背景下产生的。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 。
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 唐最盛。
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
宋、辽、西夏、金,是我国继南北朝、五 代之后的第三次民族大交融时期。
北宋与契丹族的辽国、党项羌族的西夏, 南宋与女真族的金国,都有饮食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