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一册

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一册

20XX年人教版新教材_八年级生物上册_导学案-全一册八年級生物(上)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探究水螅、涡虫的形态结构。

2.概述水熄、珊瑚虫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腔肠动物类、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重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性目标】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一)自学质疑:一、阅读P2-P7文字并观察水螅涡虫图片及水螅纵切片,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腔肠动物的代表有哪些.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水螅的生活环境身体呈色, 形,长约。

水螅用身体的一端附着在物体上,另一端有, 周围有6~10条细长的。

4.水螅的体壁是由和两层细胞构成的。

两层细胞之间又有一层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由体壁围成的空腔叫做,它与相通。

5.珊瑚是由珊瑚虫群集而成的。

在热带海洋中,许多种珊瑚虫的生长和繁殖都很快,它们的骨骼在海岛的四周或海边堆积,逐渐形成了和。

珊瑚的软组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能转化成石油。

有些珊瑚可制成品,如红珊瑚;有些珊瑚能供药用,如柳珊瑚。

6.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

7.涡虫生活在全身只有10—15cm 背部呈色,腹部颜色较浅。

身体柔软,背腹,体形像一片柳叶。

身体前端呈,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突起,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可以辨别光线的明暗。

8扁形动物的身体呈对称,生活方式代表动物有哪些。

第1 页共35 页9.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背腹, 对称,有个胚层。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在自己不理解的情况下由组长带领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统一问题答案,准备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重难疑点,一网打尽;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解答释疑。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导学案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导学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知道三级阶梯分界线及各阶梯主要地形区2.了解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3.培养读图、绘图技能,学会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自主预习】(1)我国地势____高____低,呈_______状分布。

(2)我国地势共分_____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是第_____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的地形以_____为主,第二级阶梯的地形以_____和______为主,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______和_____为主。

(3) 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地势_______,非常有利于来自______水汽形成______;对河流:地势_______,使我国大江大河___________;对交通:便利了____________;对水能:当河流在阶梯交界处_______增大、__________极为丰富。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观看大江大河的图片并听相关歌曲,思考为何都提到水向东流? 二、新课学习环节一:探究中国地势特征1.简要画出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沿36°N):2.由此得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环节二:探究地势三阶梯的分界线及各阶梯的主要地形区 任务:1.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并填出主要山脉(完成下图)2.找出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包括的主要地形区,完成下表(结合课本图2.2)环节三:小组合作讨论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海拔/m请同学们将图片与相关文字信息用线条连接起来,小组派代表选择其中一方面分析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小结——思维导图】地势特点 三阶梯分界线 各阶梯的地形 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及时巩固】1、我国地势分三级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地形类型B .平均海拔C .河流流向D .山脉走向 2、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 A .山地和高原 B .山地和丘陵 C .丘陵和平原 D .高原和盆地3、下列地势变化,与我国地势变化相符的是( )A B C D4、小刚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比赛时,选择了一道400分的地理知识题,题目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你认为小刚应选哪一项( ) A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 .长白山-武夷山 5.右图中表示大兴安岭的是 ( )A B C D6、下列关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优越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部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气候东西交通水能资源河流流向黄河水系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图B.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C.地势向海洋倾斜,利于形成降水D.西高东低,使高山、高原均分布在东部。

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全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全单元导学案
9.动物世界_________ 10.你最喜欢的节目_________
2、根据需要填空:
1.The old man ____________(体育锻炼)every morning.
2.I often go shopping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在周末).
3.That little boy ____________ (曾经)falls off that tall tree.
A: Do you oftengo shopping?
B: No,I never go shopping.
二、自学(自主探究6分钟)
I、单词拼读、记忆
housework ['haʊswɜːk] n.家务劳动
hardly ['hɑːdli] adv.几乎不;简直不;刚刚
ever ['evə(r) ] adv.曾经;在任何时候
二、自学(自主探究6分钟)
学习2a-2 b:学习频率副词,利用How often.........?句型谈论活动频率。
1、写出下列频率副词
总是_____通常________经常______
有时________几乎不______从不______
2、写出下列表示频率的副词短语
每天:一周一次:一周两次:
一周三次:一月一次:一月两次:
how for多远,用来询问距离,指路程的远近。How far is it from here to the park? It’s about 2 kilometers.
四、总结(引深探究15分钟)
I读2c对话,理解并仿照练习
II用do / does完成问题并配对。
1. How often _____ he play soccer? a. Yes, She usually does.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数学第二章实数 实数(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数学第二章实数 实数(1)

课题:八上数学2.6.1实数(-)[新授课]班 号 姓名:2.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能根据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大小。

2.在实数范围求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32,41,7,π,25-,2,320,5-,38-,94,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 正有理数{ }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 负无理数{ }2、⎩⎨⎧实数 或 ⎩⎨⎧实数一、实数的相关概念内容1:1.在有理数中,数a 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当a 不为0时,它的倒数是2.2的相反数是 0,—π的绝对值分别是 内容2:想一想:1.3—π的绝对值是 。

2.想一想:a 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是 ,它的绝对值是 ,当a ≠0时,它的倒数是 。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总结: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 一样二、探究——实数与数轴上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议一议P55如图所示,认真观察,探讨下列问题:(1)如图,OA=OB,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它介于哪两个整数之间?(2)如果将所有有理数都标到数轴上,那么数轴被填满了吗?无理数都能标到数轴上吗?将—2标到以上数轴上;在以上数轴上作出5对应的点。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总结:(1)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与数轴上的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1.实数的定义;2.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3.实数的相关概念;4.实数的大小比较;1、2、32、判断题(1)、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2)、无理数就是开方开不尽的数()(3)、数轴上的点都可以用有理数表示()(4)、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5)、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有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以铺满整个数轴()(6)、任意两个无理数之间都有无理数,因此,无理数可以铺满整个数轴()(7)、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还是有理数())随1,书P26 55,基础训练5,6P17 8 、9、10012 -1-2B。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导学案设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中国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我国地形特征2.运用中国地形图及地势剖面图,学会总结我国地势特征3.根据我国地形地势特征,会简要分析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利弊)【学习过程】◎地势西高东低自主*合作*研讨知识补充: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如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仔细读教材22页图2-1-1,完成以下问题1.由图2-1-1“中国地势示意图”可知,沿北纬36°从A到B点的海拔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致呈_______趋势(上升或下降)2.图中颜色明显分____色、黄色和____色三个层次,说明我国地势呈__________级阶梯分布。

结合图2.-1-1中沿北纬36°附近的地形剖面图可知,我国地势________高________低所以我国地势特征可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可参照地图册9—10页沿北纬36°30′和东经89°附近的地势剖面图)5.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一方面有利于深入我国内陆,带来降水;另一方面使得我国主要河流多自向流,沟通了东西部之间的交通。

而且,当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资源6.完成23页“阅读”,明确:大陆架是◎地形复杂多样自主*合作*研讨读教材24页图2-1-2、图2-1-3,完成24页读图题1、2题,并读24-25页教材,明确:1.我国地形,各类地形交错分布。

2.在各类地形中,、面积所占比例大,平原面积仅占%。

3.习惯上,人们把、和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音备课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音备课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音备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特性与传播规律。

3.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原理和产生方式。

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规律。

三、教学难点1.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2.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板书工具和白板。

3.实验器材:发声器、细火柴棒、弹簧、玻璃棒等。

4.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例如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让学生们畅谈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了解,引导学生们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1.邀请学生观察发声器的结构,并请学生描绘出发声器的原理图。

2.解释发声器的工作原理:当电流通过发声器线圈时,线圈内的铁芯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快速振动,从而震动空气,产生声音。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第三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特性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实验1:让两名学生分别用发声器和接收器,相距一定距离,进行暗中交流。

通过计时器计算出声音的传播时间,从而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实验2: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2.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通过调整发声器的频率,观察音的高低变化。

–音量:通过调整发声器的振幅,观察音的大小变化。

第四步: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1.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实验:让学生用发声器向墙壁发出声音,在不同位置用接收器接收声音,并观察声音的反射方向和音量变化。

2.讲解声音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3.讲解声音的干涉现象:–引导学生用光源和狭缝模拟声音干涉,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解释声音干涉的原理。

第五步:应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 1. 如何通过反射利用声音定位方位? 2. 如何利用声音折射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 3. 如何利用声音干涉增强声音的音量?六、课堂练习1.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沪科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学习目标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1.收集信息请你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运动的世界活动1:请看教材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运动的描述活动2:①阅读课本19页内容,思考:(1)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说明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世界的美好,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效果更好本环节意(2)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②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花花跑动却说花花跑得真快呢活动3:探究“什么是运动和静止?”⑴讨论: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⑵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你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了吗?⑶分析: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②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③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在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实例,为“参照物”做下铺垫本环节采用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要完全交给学生,可采用小组互相置疑,在矛盾碰撞中理解“参照物”,从而明白分析运动静止是离不开参照物的活动4: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分析的结果是不同的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第二章声现象声音就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关键方式,就是常用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自学,并使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掌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就是本章科学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社会的广为注重,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掌控将沦为一个代莱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诉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相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就是怎样听见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了解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掌控”,了解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掌控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晓得声音就是如何产生的;晓得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晓得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晓得声源测距的原理;晓得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同意它们的因素;晓得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晓得噪声的危害和掌控噪声的三种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三环:自学展现意见反馈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自学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有关科学知识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就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控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鼓励学生确切地介绍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计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2节声音的特性 (1)课时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重新认识声音就是由表达意见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到的振动通过水花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彰显出.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3.实验推理小说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领域了实验与推理小说结合的方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崭新讲课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重新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晓得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3.晓得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晓得声音在相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4.介绍人类听见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就是如何听见声音的;晓得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领域.备课笔记教导学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目过程与方法步探究问题的方法.标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1.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培育学生对科情感、态度学的热爱.与价值观2.通过自学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鼓励学生维护自己的耳朵,同时学会关心残疾人.橡皮筋、塑料尺、锣、小提琴、口琴、教学教具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重点准备工作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教学1课时难点传播的条件.课时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2.相同表达意见体的表达意见部分通常相同.钢琴就是依靠琴弦的振动表达意见的;瀑布就是依靠水课前的振动发声的;青蛙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进度表习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无法在真空中传播.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稳固教师鼓励学生备考上一章内容,并传授学生所搞的习题(教师可以存有针对性地放复习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2013
学案编号执笔教师授课教师课题教研组长(签字)学校领导(签字)2013--005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教师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五种走向的山脉及分布。

【预习新课】学生阅读课文P21-23正文及阅读资料。

预习检测:
1、我国的山脉大致有种走向。

2、世界第一高峰是。

3、中华五岳是
分别位于省。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任务一:山脉纵横交织
1、同学们结合课文读2-1图,从图上描出出五种走向的山脉。

2、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五种走向山脉的轮廓。

【展示提升】
1.教师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同学们上台指出五种走向的山脉。

2.完成课本P27活动1。

1.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师生共同解析学习目标。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框内容“山脉纵横交织”并独立完成
“预习检测”。

4.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5.学生相互交流完成任务一中1、2,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教师
巡回指导,最后教师黑板展示。

6.展示提升部分学生酝酿后自由展示,教师及时给出点评。

7.反馈练习同学们独立完成后互批并纠错。

学案编号执笔教师授课教师课题教研组长(签字)学校领导(签字)2013--007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教师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预习新课】学生阅读课文P30-31正文及地图。

任务一:我国地势特征
1.读课本P30 2-19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图)
(1)说出中国地势特征是:
(2)从颜色上指出中国地势三阶梯:。

2.教师出示“中国地势模型”。

(1)学生观察并指出三个阶梯
(2)指出地势特征。

3.读课本P30“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
(1)在剖面图上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范围。

15.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中国地势)
16.师生共同解析学习目标。

17.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框“地势西高东低”独立任务
一,任务二。

(教师巡回指导)
18.学生相互交流补充两个务。

疑难问题上交小组讨论完
成。

(教师此时重点强调读图方法)
19.学生完成后展示,教师及时给出点评。

重点解决任务
一中3问和任务二中的界线。

数字号①②③④⑤
地理事物名

(2)将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表中相应处:
(3)从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高低,呈
状分布。

许多江河多向______流。

4、请同学们画出简易的中国地势三阶梯图并总结地势特征。

任务二:各阶梯特征及界限(读2—19图完成)
【交流展示】同学们先合作分布完成以上任务,相互交流补充后展示。

【探究合作】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课本P31活动2.
【归纳整理】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归纳一下。

(教师反馈到黑板)
【检测反馈】
填充图册P14第五题。

6.探究合作以学生讨论为主。

方法指导:地势优越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第三,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时,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其不利的影响是:东西方面的铁路、公路施工时难度较大;分析时要把握这两点,即要看到有利的一方面又要想到不利的方面。

7.教师板书总结
8.检测部分同学们独立完成后互批并纠错。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