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例报告
父子同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6 S vr 1 ] e ei A,T b i Teo e .Hihlv l x ch n a c — n a e K, n v r F g e ai na dvn o e o l
m y i eitn ea d atr dc l wal o o iin i t p yo o — cn rssa c n le e el lc mp st n S a h le e o
2 4 4 .
rs tne e d u s J . Drg rssa c p ae ,2 0 , 5 ei a c ,nw rg [ ] s u ei ne u d ts 0 2 : t
1 1 1 1 8— 9.
[ 3 王 惠 , 豫 生 , 丽 萍 , .我 院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的 分 离 情 况 及 8 张 贾 等 耐 药 性 调 查 [] J.总 装 备 部 医 学 学 报 ,20 ,() 3 —9 0 79 1 :83 . [] 陈智鸿 , 9 吕晓 菊 , 昕 建 , .金 黄 色 葡 萄球 菌 耐药 性 监 测 [ ] 范 等 J .中
a dfo E trccu ael osa h 1ccu ue sJ . d n rm neo oesfeai t tp y0oc sa ru[] Me s
Dos M[ o il w i bo ,20 2, 4( ): - 8 kr 0 5 1 2I2 .
t ie fn we ni eo i gn s J . ItJ Ani eo i t so e ra t rba a e t[ ] n t rb A- vi mi l mi
[ 8 Nas aH. og p p dk u net u iesa2 0 :d u 1] fi Gero a a a o . fci sdsae 0 1 r g k I o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长期误诊原因分析

科 近 3年 确 诊 的 遗 传 性 球 形 红 细胞 增 多症 病 例 , 并对 长 期误 诊 者 的 原 因进 行 分析 。结 果 有 8例 惠 者 长 期 误 诊 为 其 他 血 液 系统 疾 病 , 导 致病 情 治 疗 的延 误 。 结 论
【 中 图分 类 号】 R F 5 5 5 . 1
T AN Di - Qi n g ,P E NG Xi a n g u i ,KONG P e i - y a n, e t a l
( De p a r t me n t o f He ma t o l o g y,Xi n q i a o Ho s p i t a l ' ,T h i r d Mi l i t a r y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Ch o n g q i n g 4 0 0 0 3 7 , 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a u s e f o r t h e mi s d i a g n o s i s o f h e r e d i t a r y s p h e r o c y t o s i s 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Ana l y s i s f o r t h e c a u s e o f t he mi s d i a g n o s i s f o r e i g h t pa t i e n t s wi t h
h e r e di t a r y s ph e r o c y t o s i s
垦生 ; o l 星堂
第2 5 鲞算 2 期 Me d J We s t C h i n a ,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 V o 1 . 2 5 , N o . 2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G6PD缺乏1例报告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G6PD缺乏1例报告马诗玥林发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摘要:目的探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诊断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1例5岁HS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患儿,男,5岁。
因面色苍白伴黄疸,疑似地中海贫血就诊。
红细胞计数2.65×1012/L,血红蛋白70.50g/L,平均红细胞体积78.61 fl,平均球形红细胞体积66.26 fl,网织红细胞18%;镜检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球形红细胞约占15%;G6PD活性1.38 NBT;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均显示患儿带3蛋白部分缺失;基因结果显示,带3蛋白SLC4A1基因,一个位于4号外显子点突变c.113A >C,另一个位于6号内含子c.349+27C >T(IVS6nt+27C >T),确诊HS合并G6PD缺乏症。
讨论临床上同时患有HS和G6PD缺乏症十分罕见,双重红细胞缺陷影响溶血诊断。
关键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溶血性疾病;平均球形红细胞体积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accompanied with G6PD deficiency: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MA Shiyue, LIN Faqu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Guangx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tic experience of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 accompanied with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genase deficiency (G6PD) deficiency. Method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e of a 5-year-old case with HS accompanied with G6PD deficiency were analyzed, and realated literatures reviewed. Results The case was a 5-year-old boy referred to a hospital because of pallor and jaundice.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red blood cell count 2.65×1012/ L, hemoglobin 70.50 g/L,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78.61 fl, and mean sphered corpuscular volume 66.26 fl, reticulocyte ratio 18%; G6PD activity was 1.38 NBT. The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s were of different sizes and mature, and spherocytes were observed.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western blot shows the band 3 was partially deletion. Molecular analysis revealed the band 3 deficiency was caused by two mutations: one was a missensemutation c.113A > C, and the other was a intron mutation c.349+27C > T. A diagnosis of HS accompanied with G6PD deficiency was therefore arrived. Conclusions HS accompanied with G6PD deficiency is a relatively uncommon phenomenon and might lead to misdiagnosis. Blood smear staining, thalassemia screening, mean sphered corpuscular volume and other laboratory detections coul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Key words: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hemolytic diseases; mean sphered corpuscular volum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因先天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一种慢性溶血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脏增大、外周血球形红细胞显著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一家三代同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降, 但仍 高 于非脓 毒症组 , 示 C 提 RP越 高 , 危重程 度 其 越 高 , 后 越 差 。 S p a 等 人 也 报 道 C P 超 过 预 ep R lO / O mg L是 下 呼吸 道 感 染 患 者 死 亡 率 升 高 的独 立 危
险 因素E 。因此 , RP在某 种 程度 上 对脓 毒症 患 者预 C
o i et e noad i J.I et n 1 9 ,4 1—7 fn ci d cris ] n co ,9 75 :41 f ve t[ f i
3 J r i .g a iB, e eT . ta. C n r u in o _ra t e o d I n s P r e 1 o ti to fc e ci A b v
C
【 文章  ̄. ] 6 3 18 (0 6 0 - 0 5 -0 . 17 — 4 4 20 )5 0 9 2 N -
l 病 例 介 绍
37k , . 5 g 生后 4个 月 母 乳 喂 养 , 后 配 方 奶 粉 喂 养 , 其 2 岁添 加辅食 , 生后 食 欲一直 较 差 。父母 健康 , 近亲结 非
Oc .2 06 t 0
一
家 三 代 同患 遗传 性 球 形 红细 胞增 多症
刘 振 奎 贾 文 翠
( 北 北 方 学 院 附属 第一 医院 儿 科 , 北 张 家 口 0 50 ) 河 河 7 0 0
【 中图 分 类 .J 5 6 6 N . R 5 . - -
【 献标识码】 文
中有 否相关 性有 待进 一步 观察 。
参 考 文 献
1 ACCP S / CCM o s n u n ee c. Deii o sfrs p i C n e s sCo frn e f t n o e ss ni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2020/7/11
.
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
是红细胞先天性膜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中最常 见的一种类型。外周血中出现球形红细胞,系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父母一方患有 同病,病人出生即患病。
临床表现有贫血、溶血性黄疸、脾大,感染可使 病情加重,常伴胆石症。血片见球形红细胞增多 为本病的特征,可占红细胞的20%~40% ,少 数可达到80%以上。手术切除脾脏后均能立即获 得完全持久的临床治愈。
渗透脆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和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渗透脆性↓: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以及阻塞性 黄疽等。
2020/7/11
.
7
Page 7
自身溶血试验
本试验主要用于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 在体外将红细胞 置37℃环境中,红细胞团能量消耗最终破坏,即发生溶血。 正常人会有轻微溶血。
蛋白结合在膜上与网状结构相联系
脂类(约44%): 磷脂(约73%)、胆固醇(约22%)和糖脂(约5%)组成。磷脂
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鞘磷脂组成。 这些磷脂并非在膜内均匀分布,在表层多含有具胆碱基的中性磷
质,内层含有具负电荷的磷酯酰丝氨酸和可变结构的磷脂酰乙醇胺。
糖
2020/7/11
正常范围 : 24h不加葡萄糖管溶血率<4.5% 加葡萄糖或加ATP管溶血率<0.4%。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明显增高,并可用葡萄糖和 ATP纠正。
其他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也可增高,但不可 被葡萄糖或ATP纠正。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 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性溶血等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纠 正,加ATP能纠正。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常见的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疾病。
本病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现为球形红细胞增多。
该病病史较长,早在1865年就被首次描述。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病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遗传性的红细胞膜蛋白异常所导致的。
目前已知有多种基因突变可引起HS,包括ANK1、SPTA1、SPTB、SLC4A1等。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异常,使红细胞失去了生理形态,变成了球形红细胞。
临床表现HS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黄疸、脾大和溶血危象。
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黄疸则是由于大量溶血导致胆红素增高所致;脾大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过度活跃。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发生溶血危象,表现为突然加重的贫血、黄疸和脾大,甚至导致心衰。
诊断方法诊断HS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周围血片检查、溶血实验和脾脏B超检查。
诊断HS的关键是找到红细胞膜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突变。
在临床上,HS还需与其他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有所区分,如地中海贫血等。
治疗策略HS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和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治疗和贫血管理;预防并发症主要是减少溶血危机的发生,如避免感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手术治疗主要是脾切除,以减轻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和医生长期密切合作,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以减少遗传风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五例误诊辨析

剂量 叶酸 , 嘱注 意饮 食 营 养 , 并 防止 过度 劳 累 , 酒 , 禁 平
日注 意防止感染 。5例 均行脾 切 除术 。经上 述 处理 后 ,
3例女性病人 黄疸及 贫血 有不 同程 度 改善 , 病情 不稳 但
[ 中图 分类 号 ] R 5 . 551
[ 章 编号 ] 10 — 2 (0 8 1-030 文 023 9 20 ) 1 6 -1 4 0
均 阳性 , 酸溶 血试 验均 阴性 。5例骨 髓检 查示 红 细胞 系 均增生 活跃 , 中晚 幼红 细 胞为 主 , 以 成熟 红 细胞 大 小不
J床 诊误治20 晦 O8午1月第2誊第 1期 C!c ̄ ii ns &Msep ̄oebr08 o2,o 1 1 1 li Msa qs ihr yNvm e20, 11 . na dg i t a V. N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五例误诊辨析
郑新 杰 , 宁红 霞( 勉县 医院 , 陕西 勉县 7 4 0 ) 2 2 0
家族 史有助 于诊断 , 约 14~13病例无 家族 史 , 能 但 / / 可
与基 因 突变 有 关 。该 病无 须 特殊 治 疗 , 切 除 效 果 良 脾
好 。本 组均做 了脾切 除术 , 病情均获 减轻 。本文 5例
均 因长期反 复黄 疸而 被误 诊 为肝 炎 。笔者 认 为应 对 患 者本人 、 亲属及 周边 人 群讲 明此 病 的发病 机 制 , 好 患 做 者 自身心理疏 导工 作 , 正确 认识 该 病 , 患 者 放下 思 想 让
疸为主要 临床 表现 , 中 3例女性 均伴 中度脾 大及 脾功 其
【医学】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Page
7
自身溶血试验
本试验主要用于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 在体外将红细胞 置37℃环境中,红细胞团能量消耗最终破坏,即发生溶血。 正常人会有轻微溶血。 正常范围 : 24h不加葡萄糖管溶血率<4.5% 加葡萄糖或加ATP管溶血率<0.4%。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明显增高,并可用葡萄糖和 ATP纠正。 其他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也可增高,但不可 被葡萄糖或ATP纠正。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 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性溶血等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纠 正,加ATP能纠正。
Page 2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
红细胞膜
人的红细胞在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状结构 蛋白质(约49%):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血影蛋白、肌动蛋白、锚蛋 白和4.1带 内在蛋白(integral protein)——带3(具有阴离子通道功能)、 血型糖蛋白 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和4.1带形成网状结构,锚蛋白与带3及血影蛋 白结合在膜上与网状结构相联系
Page 8
HS
红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异常 不伴随酶缺陷 物质代谢正常
渗透脆性↑
物质转运功能障碍
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形态无法维持
加入葡萄糖和ATP后可充分利用
自溶试验溶血分数↑ 自溶加快
钠泵功能得以维持
红细胞自溶↓
Page
9
谢谢!
Page
10
脂类(约44%): 磷脂(约73%)、胆固醇(约22%)和糖脂(约5%)组成。磷脂 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鞘磷脂组成。 这些磷脂并非在膜内均匀分布,在表层多含有具胆碱基的中性磷 质,内层含有具负电荷的磷酯酰丝氨酸和可变结构的磷脂酰乙醇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接 953 页)
流能清除腹腔内积聚的胆汁、胰液,避免进一步腐蚀肠管 及周围组织,将不可控制的肠瘘变为可控制的局限性外 瘘[6]。如果原腹腔引流管通畅,则可继续保留或改为双套 管持续冲洗,有作者报道使用 0.45%乳酸钠溶液持续冲洗,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7];如果仍不满意应及时手术治疗。 再次手术时,由于局部炎症、水肿严重,组织脆弱,因此,不 应强行缝合瘘口,以免扩大瘘口。此时只能清理腹腔,可 自瘘口置软管于肠腔,并妥善固定;如果瘘口不明显,可在 可疑瘘口处放置多根引流管或双套管。如果因输入袢梗 阻所致残端瘘,输入袢、输出袢之间的侧侧吻合即可解决 梗阻[2]。首次手术时将胃管置入输入袢,也能预防输入袢 梗阻。
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球形细胞,约占 30%以上。 使其寿命接近正常。Balague 等[3]报告脾切除术后红细胞
CT 均表现为脾脏增大,2 例伴胆囊结石。其中 5 例行脾切 的渗透性、脆性显著降低。手术力求清除脾组织,包括副
除术,合并胆囊结石者行胆囊切除术;1 例 4 岁病人转上级 脾在内,此为纠正术后贫血和防止复发的关键。目前脾切
医院治疗。
除的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可选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近
经过调查,6 例病人系同一家族,连续 4 代发病,其中 2 来,有作者推荐对严重贫血需依赖输血的婴儿、儿童病人
例伴胆囊结石。详见表 1 及家系发病规律模拟图(图 1)。
进行腹腔镜下部分脾切除术,目的是缓解溶血和贫血状
态,且保留部分脾脏的免疫功能。这种手术还缺乏远期的
HS
1980 年 7 月
HS+胆囊结石
2000 年 8 月
HS
2007 年 12 月
HS+胆囊结石
2009 年 7 月
HS
治疗情况 脾切除 脾切除
脾切除+胆囊切除 脾切除
脾切除+胆囊切除 未手术、转诊
· 955 ·
随访 健在 健在 健在 健在 健在 经内科治疗症状减轻
随访数据,尤其是脾脏很快再次增大限制其应用。另外, 随着年龄的增加,HS 病人同时并发胆石症的发生率也逐渐 上升,该类病人脾切除的同时可考虑一并行胆囊切除术。 本组 2 例伴胆囊结石者术中一并切除胆囊,疗效较好。
遗 传 性 球 形 红 细 胞 增 多 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如伴有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的家族史,红细胞膜蛋白电泳或
HS)是一种以外周血涂片中出现球形红细胞为特征的遗传 基因检查发现膜蛋白的缺陷,更有利于诊断。应与化学中
性溶血性疾病。我院 1971-2011 年共收治同一家族 6 例 HS 毒、烧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引起的继发性球形细
石。实验室检查:网织红细胞增多,总胆红素增高;红细胞 隐性遗传,可能与基因突变,存在低显率和低基因表现度
渗透性脆性试验表现为开始溶血百分比增加,完全溶血百 的携带者有关。
分比增加。Coombs 试验(-)。骨髓像:红细胞增生明显活 2.3 治疗方法 脾切除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脾切除虽然
跃,原红细胞以下可见,中晚红细胞比值增高,形态大致正 不能改变红细胞的形态,但使红细胞的破坏大幅度减少,
· 954 ·
短篇论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2-0954-0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年 11 月 第 32 卷 第 11 期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6 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于继刚,何经丹,慕 迪,董晓松
【关键词】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溶血性贫血 Keywords herhditary spheroctosisi;lienectomy;haemolytic anemia.
脾脏是免疫器官,它能产生抗体,特别是 lgM,所以过 早切脾术后有发生爆发感染的危险,称为脾切除术后爆发 性感染,尤其对于婴幼儿更需提高警惕。国内普遍认为切 脾年龄应为 4~5 岁,最好在 10 岁以上。本组 1 例 4 岁患儿 行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少数贫血严重或多次出现再障和 溶血危象以至反复输血不足以维持生命者,也可适当提前
病人。报告如下。
胞增多相鉴别。
2.2 遗传性 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 8 号染色体短
1 临床资料
臂缺失,两性均可发病。病人多有明显家族史,是本病诊
6 例中男 3 例,女 3 例。发病年龄 4~42 岁。发病时均表 断的重要依据。但有部分病人双亲无此病证据。王湘等[2]
现为腹胀、黄疸、尿色黄、贫血、脾大,其中 2 例伴胆囊结 报告 47 例病人中 43 例无家族史(占 91.49%),说明该病有
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85.
[2] 王湘,郝良纯,杜锐,等. 辽宁地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的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4):102-103.
[3] Balague C, Targaronna EM, Cerdan G, et al. Long-term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related to hematologic[J].Surg Eurg Endosc,2004,18(8):1283-1287. (2011-10-20 收稿 2011-12-09 修回)
2 讨论
HS 主要与红细胞膜的先天性缺
陷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 HS 的主要 缺陷是红细胞中的膜收缩蛋白含量
第1代
1
2
和 功 能 有 先 天 性 缺 陷 ,最 终 导 致 溶 血。
第2代
12
34
56
2.1 诊断标准 (1)有慢性溶血性
贫血第二临床表现和血管外溶血为 第3代
主的实验室依据,如贫血,黄疸及肝
1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脾肿大等;(2)外周血涂片中胞体小,
染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的球形红细 第 4 代
胞增多(10%以上);(3)Coombs 实验
1 23
4
(-),渗透性脆性试验提示渗透性脆
性增加[1]。根据以上 3 点即可诊断。 第 5 代
1
作者单位:锦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辽宁锦州 121000 通讯作者:于继刚,E-mail:hjdan65@
未患病:男 女 患病:男 女 先证者:
图 1 家系发病规律模拟图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年 11 月 第 32 卷 第 11 期
家族排序 第2代 第3代 第4代
第5代
性别 男 男 女 女 男 女
发病年龄(岁) 42 40 17 14 16 4
表 1 家系世代发病诊治情况
诊断
手术时间
HS
1971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