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校内公开课

合集下载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而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2.通读课文,了解“树叶”、“树叶”、“树叶”和“树叶”的情感差异以及作者的观点3.理解和积累古诗句,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学要点:1。

理解艺术领域中“叶”、“叶”、“叶”和“叶”的区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特征高考导航:1,积累了“几乎一样”和“一个字就是一千里”等成语。

纠正“一个字等于一千里”的错误2.把握高考诗歌语言的意蕴和常见意象的意义学习方法指导:1,细读课文,输入课文,仔细掌握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经验,并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进行比较。

3,总结和掌握课文中一些常规的欣赏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欣赏诗歌。

教学媒体:多媒体,指导性案例教学课:1课堂教学过程:1。

“您好同学,我姓卓,和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问题]请问,我刚刚给你发了什么样的暗示信息?-我已经从云南来了是的,单词有联想意义,可以传达一些暗示信息。

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其次,本文探讨了(1)钟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爱“木叶”,文章的标题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焦点是“木叶”。

那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关于“木叶”的什么现象呢?(请快速浏览第一段并过滤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欢“木叶”这个词[PPT显示屏]秋风刮,树叶下的洞庭波——屈原《九歌》洞庭起浪,木叶微脱——谢庄的《月颂》就像秋风吹在树叶上时的洞庭湖波浪。

——秋月花姜伯莲《木叶下穿越河北》普云斜山——卢珏《临江王洁实之歌·[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木叶”理解为“叶”。

为什么古代诗人很少使用“叶”这个词?(2)问题分析——解析“树叶”、“木叶”、“落叶”和“落英”的艺术差异(1)“树叶”、“木叶”和“疑问”的区别在于“树”和“树”。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想:本文是篇文艺随笔。

课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发现问题”和“重点研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宏观把握文本内容,研讨“树”和“木”的不同艺术特征;为了贯彻“教,是未来不教”的宗旨,在已经研讨出的“树”和“木”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有选择多途径地让学生含英咀华、体会课文所选部分诗歌的意蕴,并以此类推,拓展迁移,以便学生在鉴赏的实践中提高能力,获得审美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课文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幅秋叶图,引出杜甫的《登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什么?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2、作者是从怎样的个例分析中阐明观点的?从古代诗歌中“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课文研读:阅读课文4-6段,说说“树”和“木”艺术特征有何不同。

树木问题探究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不好。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行文思路。

2、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欣赏品味:1、结合“树”和“木”不同的艺术特征,在下列诗句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高中语文《说木叶》公开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说木叶》公开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说木叶》公开课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案研究目标:1.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迁移诗歌语言的特质,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供鉴赏诗歌的实感。

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理解“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研究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入手,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而不是一篇难于理解的课文。

问题的科学设置是必要的。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XXX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其境界阔达而闻名。

在这极其XXX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这其中重要的因素是“XXX”传递出的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XXX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自主研究1.字词积累字音:袅袅、灼灼、涔阳、窸窣、照浦亭、XXX应、XXX远、褒寒、砧言、XXX。

字义:袅袅、灼灼、寒砧、XXX、窸窣、冉冉。

2.走近作者:XXX(1910—),字XXX。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XXX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XXX先生历任XXX、XXX、XXX中文系教授,出版过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浏览:本文涉及了哪些诗句?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XXX《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XXX微脱。

(谢庄《月赋》)木叶下,XXX连,XXX照浦云歇山。

(XXX《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XXX《渡河北》)结论:诗人钟爱“XXX”。

第二段: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高中语文教案《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呢?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以及本课的主题——说“木叶”。

1.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文学背景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古典文学中“木叶”的意象,如《源氏物语》、《万叶集》等。

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木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作手法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4.2 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木叶”这一意象在当代文学中的运用,如电影、诗歌等。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目标:1. 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和“木叶”的意象。

2. 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了解“木叶”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原文。

2. 日本古典文学中涉及“木叶”的作品。

3. 相关论文和评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日本文学中“物哀”观念和“木叶”意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深度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拓展延伸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比较“木叶”与其他自然意象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

6.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木叶”的独特性和它在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七章:文化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意象背后的日本文化特质,如对自然的敬畏、季节感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八章:审美体验8.1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木叶”的审美体验。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木叶”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的定义和特点。

分享“木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引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思考和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木叶”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木叶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木叶”以及它们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木叶”,如阔叶、针叶等。

分析各种“木叶”的特点和区别。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木叶”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不同种类的“木叶”的特点。

第三章:木叶的生态功能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木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树木和森林。

第四章:木叶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和平、坚韧等。

探讨“木叶”在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应用。

4.3 教学活动:教师分享“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实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和分享关于“木叶”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木叶”文化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能力。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优秀公开课 课件

《说木叶》优秀公开课 课件
• 明确:就是“树叶”。
问2: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是什 么?
• 明确:萧瑟、凄凉。
重点研讨4、5、6段 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
感悟区别
1、“木”和“树”;
2、“木叶”“落叶”“黄叶”“落木”。
1、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1、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 味。
怀人思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 衣巷》
当堂训练与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试分析诗人写柳的用意。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 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 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 醉神摇。 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的典故。
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 悲愤。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 难。——张可久《殿前欢》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四、当堂训练与检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 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 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 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 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 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 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 呢?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 习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 示性的特点。
题目入手
“木叶” ——钟爱 “树”“叶” ——常见 “树叶” ——少见 “落木” ——发展
木叶
相去无几(概念)
树叶
一字千金(艺术形象)
寻幽探微
木:
字 的 联 想 意 义
落叶
微黄、干燥 疏朗的清秋
语 言 的 暗 示 性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 “落花”,而用 “落红”呢?
练习巩固
“青”在古代也有绿的意思,请大家分析下 列诗句中对“青”与“绿”的运用,试着说 明两词在暗示性方面的不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牛刀小试
无边落木(落叶 )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可以是微黄、干燥的,也可 以是深绿、微润的;“落木”就全没 有了一点与绿色、湿润相关的意思。 “落木”是一种寒冷萧条,干黄空阔的 深秋意境,给人一种苍茫孤独飘零之感, 切合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举一反三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 木。
——吴均《答柳恽》
下列诗句中的“落叶”“黄 叶”改为“木叶” 是否恰当?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 贫。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
卢纶见宿》
意象 场 合 木叶 (落 木)
青与绿(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 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 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 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 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 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 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 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 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 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 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秋 风 叶 落
外 形
脱 联想 离人的叹息
枯 黄
干 燥
空 阔 疏 朗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 (叶 )
春 夏 之 交
枝 叶 繁 茂
饱 碧绿(叶) 含 褐绿(干) 水 分
饱 满 绵 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质疑问难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 拟为 “说‘木叶’” ,若 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 ,你以为如何?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 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 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 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 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 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 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 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 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 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 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说“木叶”
襄阳八中康桂荣
作者介绍
林庚(1901-2006),字静希,现 代诗人、诗歌研究家。年少时,他 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 清华四剑客”;年老时,他又与吴 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 文四老”。 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 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 有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 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