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基因工程(2024年9月)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基因工程(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18小题)1.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降解B.DNA既溶于2mol/L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C.粗提取的DNA中含有核蛋白、多糖等杂质D.将粗提取的DNA溶于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DNA被染成蓝色2.大肠杆菌经溶菌酶和洗涤剂处理后,拟核DNA就会缠绕在细胞壁碎片上,静置一段时间,质粒分布在上清液中,利用上述原理可初步获得质粒DNA。
用三种限制酶处理提取的产物,电泳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质粒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取DNA时可加入酒精,使溶于酒精的蛋白质等物质溶解B.将提取的DNA溶于2mol/LNaCl溶液后;可用二苯胺试剂进行鉴定C.电泳鉴定DNA利用了DNA在电场中会向着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原理D.根据电泳结果,质粒上一定没有限制酶Ⅰ和Ⅱ的切割位点,而有限制酶Ⅲ的切割位点3.某同学拟用限制酶(酶1、酶2、酶3和酶4)、DNA连接酶为工具,将目的基因(两端含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和质粒进行切割、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选择酶3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B.可选择酶2和酶4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C.可选择酶2切割质粒、酶4切割目的基因,再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连接后的片段仍能被酶2和酶4切割D.为了让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合理且高效,可用酶1和酶2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T4DNA连接酶连接4.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杨树细胞,培育成了抗虫杨树。
如图表示含目的基因的DNA 分子和农杆菌质粒,图中Amp 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Neo r表示新霉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识别序列完全不同的几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马铃薯StPTF1基因的功能鉴定

马铃薯StPTF1基因的功能鉴定马铃薯StPTF1基因的功能鉴定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用作物之一,其块茎富含淀粉,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人类日常生活中。
然而,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控。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析调控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基因,以期能够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改良马铃薯的性状。
其中,马铃薯受精转录因子1(StPTF1)基因被认为在调控马铃薯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StPTF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马铃薯中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是一类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其通过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
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StPTF1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以探究其在马铃薯生长发育中的具体调控机制。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将StPTF1基因过表达到马铃薯植株中,观察到转基因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显著增加。
这表明StPTF1基因在块茎产量调控中具有正调控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tPTF1的过表达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并且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效率。
这些结果表明StPTF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光合作用和养分分配等方式,对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沉默技术,降低了StPTF1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显示,StPTF1基因沉默的马铃薯植株叶片呈现黄化和萎蔫的现象,且块茎产量显著降低。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tPTF1基因沉默导致植株中激素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生长发育的调控网络。
研究表明,StPTF1基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外,StPTF1基因还在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在遭受干旱和盐胁迫等逆境条件时,StPTF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通过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发现,StPTF1基因在逆境胁迫下可以调控一系列与抗氧化反应和胁迫响应有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
马铃薯基因组学的研究及其意义

马铃薯基因组学的研究及其意义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基因组被测序并解析。
其中,马铃薯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对于这种农作物的相关性状和性状的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在不涉及政治的情况下,深入探讨马铃薯基因组学的研究及其意义。
一、马铃薯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1.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在2009年,国际马铃薯基因组学项目(PGSC)开始了马铃薯基因组测序项目。
该项目团队分别使用Sanger测序和Illumina HiSeq平台完成了两份文库的测序。
随后,PGSC又使用PacBio SMRT技术和Hi-C技术用于辅助组装马铃薯基因组。
2011年,PGSC团队公布了马铃薯基因组的初步草图。
随后,他们继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注释和更新。
2018年,最终完成了一个2.1 Gb大小的Hexaploid马铃薯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的组装工作。
2.马铃薯基因组特点基因组组成: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一种远缘多倍体,有60个染色体(2n=6x=48),其基因组大小为约2.1 Gb。
每个马铃薯细胞中都含有三个基因组。
重要性状:作为全球重要的食品和工业材料之一,马铃薯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铃薯的可食用部位是地下块茎(马铃薯),这使得它成为人类食品中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马铃薯具有许多其他的重要应用,如淀粉制造、饲料原料等。
与其他作物比较:与其他作物相比,马铃薯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马铃薯具有多倍体性,染色体高度重组,部分基因组重复,这使得这种作物的基因组分析工作变得复杂。
同时,马铃薯是一种光照非常敏感的作物,这使得研究人员需要更加谨慎和耐心地进行研究。
二、马铃薯基因组学研究的意义1.深入研究马铃薯性状通过马铃薯基因组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铃薯品种的性状。
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改进这些性状,以满足人们对这种作物的需求。
近5_年马铃薯基因组及重要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宁夏农林科技,Ningxia Journal of Agri.and Fores.Sci.&Tech.2023,64(11):6-11基金项目:马铃薯育种专项(2019NYYZ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60504)、宁夏自然科学基金(2021AAC05015)、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科技创新引导项目(NKYG-22-02)。
作者简介:巩檑(1981—),男,宁夏石嘴山人,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分子育种相关研究。
收稿日期:2023-09-0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广、高产潜力大、营养全面等多种优势,不仅是三大主粮作物之外的重要补充,而且因主食和加工产品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将给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我国70%左右的马铃薯集中种植于资源条件有限的西北、西南等地区,作为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我国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来,全国种植面积稳定在475.8万hm 2左右,单产逐年上升,2019年平均单产为3804.7kg/hm 2(折合原粮)。
2022年,我国马铃薯制品进出口总额5.41亿美元,其中出口4.24亿美元。
马铃薯产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5年马铃薯基因组及重要性状基因研究进展巩檑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02摘要:马铃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
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和重要性状形成基因是分子育种工作的两个核心要素。
相对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分子育种的迅猛发展,马铃薯还处于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转型阶段,尤其需要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挖掘并充分利用重要性状调控基因在辅助育种中的作用。
简要总结了近5年上述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重要成果,简要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分子育种面临的瓶颈问题,以期为马铃薯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
把土豆变成“金蛋蛋”——记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

19相逢在金秋为专家和顾问,是世界大名鼎鼎的薯类“女神”。
她叫金黎平。
在地里根本分不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争强好胜,不服输”,这是金黎平对自己的评价。
金黎平1962年出生在浙江东阳一个小村庄,1977年恢复高考,她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作为“全村的希望”,大学毕业,金黎平选择继续读研。
1984年,她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从此便在马铃薯产业扎下了根。
当时有人不看好她的专业,金黎平却说:“人的生命很宝贵,宝贵的生命是干事的,从事薯类产业怎么啦?只要对社会有贡献,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更多的人,这就值了!”2003年起,金黎平带领团队在六盘山区宁夏固原泾源县和原州区建立了马铃薯研究试验基地。
为了节省时间,她和同事在固原山区时,常常带着干粮下田,中午在田边简单吃一点,铺个蛇皮袋席地休息一会儿接着干,直到晚上八九点回到住处,继续整理资料。
他们一颗一颗地采收、分装,一份一份地登记、评估,一个一个地整理、归类,培育出1万多个基因型,采集3000多份技术资料,筛选出适合当地栽种的优良品种。
金黎平在全国设立了十多个育种基地,一年中一多半时间都在主产区、育种基地和体系试验地里忙碌,被一起干活的村民形容:“脸晒得比农民还黑,看上去纯粹像个村姑。
”农民对她钦佩有加:和我们一起劳动时,根本分不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
一次,当地有个记者来到现场想了解些情况,他开始不知道金黎平在这里干活,就把她叫来当农民采访,后来得知是大名鼎鼎的马铃薯专家金黎平时,那位记者惊愕得说不出话。
一位大娘心疼地说:“闺女,你可是个博士,大才子啊,怎么整天和老百姓混在一起呢?”金黎平笑着回答:“大娘,我只有在田间地头转,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
”因为常年下地干活,金黎平一些漂亮新衣服也没机会穿,有时候打开衣柜她只能看一看,用手摸一遍。
后来,金黎平也释然了:“脸黑不黑、衣服漂亮不漂亮都不重要,只要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在别人眼里都是美丽的。
”“说实话,育种非常不容易,我们常常是身兼‘黑白两道’,每个人的脸都是冬天白、平时黑。
科学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

中国科技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第625期 2011年7月20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完成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近日正式发布实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从研发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指标。
《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四是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六是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七是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7月18日,第四次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科技部表示,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四个领域大力推进相关科技工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加强民生科技的领导;切实加大民生科技的投入;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强民生科技的国际合作;加强民生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普及。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对“十一五”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对“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长眼的马铃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长眼的马铃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摘要:
1.马铃薯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2.马铃薯实验的过程
3.马铃薯实验的结果
4.马铃薯实验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马铃薯实验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物学实验,它的出现揭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巨大潜力,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在马铃薯细胞中敲除了一个叫做“乙醇脱氢酶”的基因。
这个基因的敲除,使得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不会产生乙醇,从而避免了因为乙醇积累导致的马铃薯生长发育异常。
实验的结果是,经过基因编辑的马铃薯,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产量比未经基因编辑的马铃薯有了显著提高。
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马铃薯实验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它不仅推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也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这项实验的成功,也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2010年以来的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摘要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更是令人瞩目,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五项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入选2012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关键词生命科学进展基因组干细胞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就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稳稳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加强,能够促进那些与人类自身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相关的领域,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现如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然而人类社会中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生命科学则正在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人类社会服务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不断揭示出复杂生命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研究趋向于从系统角度认识微观层面。
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呈现两大特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研究周期变长,研究者的分工更加细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配合增加。
比如疾病基因的鉴定,初期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单基因疾病,而现在则集中在多基因复杂疾病。
研究难度的加大必然导致研究周期变长——许多重要成果来自于研究者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研究积累。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一、2010年以来世界重大生命科学进展2012年底,美国《科学》评选了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其中有五项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它们分别为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第625期 2011年7月20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完成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近日正式发布实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从研发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指标。
《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四是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六是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七是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7月18日,第四次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科技部表示,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四个领域大力推进相关科技工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加强民生科技的领导;切实加大民生科技的投入;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强民生科技的国际合作;加强民生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普及。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对“十一五”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对“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王伟中说,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和计划;四是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五是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六是积极开展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十二五”粮食丰产工程启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近日在北京分别与湖南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签订协议,实施新一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牵头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工程。
五年来,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带动下,各相关省市自治区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政府引导和市场为主体有机结合,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工程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增产,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强化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建设。
工程的实施为全国粮食大面积高产树立了典范,也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指出,要促进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增产;要强化粮食科技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组织实施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在粮食主产省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作;要增加粮食科技投入,逐步完善粮食科技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
科学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2011年7月10日,由中国华大基因研究所为首的26家中外科研机构联合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块茎作物马铃薯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tuber crop potato)的研究论文,新研究为马铃薯的遗传学研究及分子育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研究人员首先将一种普通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诱导生成一种纯和的双单倍体植株。
随后,研究人员针对这一单倍体植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拼接了马铃薯844 Mb基因组中的86%的序列,从中研究人员推测马铃薯基因组约包含有3903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至少存在两次基因组复制事件,表明了其古多倍体起源。
测序结果还证实马铃薯基因组中包含了被子植物进化枝中2642个特异基因。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一个杂合二倍体马铃薯植株进行了测序,发现了一些基因组变异以及一些可能与马铃薯近交衰退有关的高频率的有害突变。
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家族扩增,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新通路中基因的招募导致了马铃薯的进化。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抗生素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发的蛇毒抗临床耐药菌抗菌肽及衍生物近日获国家专利授权。
该项目负责人李文辉介绍说,动物抗菌肽因为其直接破坏细菌细胞壁和膜的通透性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抗感染候选药物。
研究人员立足于实验室在动物抗菌肽研究的大量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超过500条动物抗菌肽中优选出蛇毒肽。
蛇毒肽对500多株临床耐药菌株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极低的哺乳动物细胞毒性以及溶血活性,优于美国正进行III期临床的同类候选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肿瘤全基因组研究获进展《自然—遗传学》杂志近日刊登了我国科学家食道癌和肺癌研究的重要进展。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东昕牵头的食道癌研究,对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近万例患者进行对照验证,发现5个染色体区段的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由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沈洪兵牵头的肺癌研究,发现了4个染色体区域的6个遗传变异与肺癌发病相关,其中有3个致病位点为首次报道。
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2星”7月11日23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2星”送入太空。
火箭飞行约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天链一号02星”是我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它将与2008年发射的“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为我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并将应用于我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实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大科学装置科研联合基金Ⅱ期启动7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在京签署协议,双方共同设立的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简称大装置联合基金)Ⅱ期协议正式生效,协议执行期从2012年至2014年。
在大装置联合基金Ⅱ期,基金总量将增至6000万元/年。
并增加稳态强磁场装置,扩大所依托的大装置范围。
根据协议,联合基金将选择物质科学前沿、信息、生命科学、环境和资源等领域的科学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牵引的诊断技术等一系列课题进行资助和研究。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成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一期百万亿次“天河一号”主机系统近日按计划建成开通,正式面向全社会提供超级计算服务,这是我国第二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
按照预定计划,此次开通的百万亿次系统将于10月份扩充至300万亿次。
目前,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已成为该中心首批公共用户,加速了气象、“数字湖南”基础地理信息等重点应用平台的构建步伐。
首批面向先进机械装备设计的高端应用软件也在有序部署中。
我国服务机器人首进世界前五7月5~12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15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上,中国科技大学“蓝鹰”队获得仿真2D组冠军和服务机器人组亚军,改写了我国服务机器人从未进入世界前5的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赛会,是1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
“蓝鹰”队自2000年作为中国第一支队伍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以来,逐步成长为本领域的领头羊。
过去一年,“蓝鹰”2D小组进一步发展了一种“全方向协调”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新的仿真2D软件系统设计之中。
在本届仿真2D比赛中,“蓝鹰”队以全胜战绩获冠军。
2005年以来,中科大“蓝鹰”队先后获得5项世界冠军和9项世界亚军,相关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团队成员还获得了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多项奖励。
随着研究的系统性推进,相关技术成果将逐步走向应用。
我国首部海岛名录建立据国土资源部消息,我国《海岛保护法》施行以来首部海岛名录——《中国海岛(礁)名录》近日通过评审。
《名录》通过对沿海11个省(区、市)海岛实地勘察,并结合航空及卫星遥感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和资料编制而成。
《名录》确认了我国所属海岛(礁)的地理属性及其名称、代码和编号,更新了海岛(礁)的位置、面积、岸线长度等基础数据,并编制了《中国海岛分布图》。
三江平原机械化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增产增效由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单位推出的“三江平原区机械化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针对东北三江平原区的水稻、玉米、大豆等主产作物,集成开发利用玉米大豆轮作机械化秸秆还田少耕技术、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并形成两种模式,配套研制应用免耕播种机、中耕深松机等农机具,建立了突出少耕特色的三江平原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仅提高单产,且成本下降,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由于减去了不必要的耕作,每亩地节约整地燃油1~2升,节约成本30元。
课题组在852农场和三江科技示范园区建立的1500亩试验区,大豆、玉米在少耕基础上优化施肥,单产提高7%左右,农田耕作耗能减少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
水稻秸秆还田通过优化施肥和配套防病措施,单产提高7%~10%,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