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中,对人类癫痫致病基因以及癫痫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致病基因与临床表现的作用机制显著相关。
在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中,致病基因的早期识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该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癫痫致病基因,包括离子通道、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以及近年来与致病基因相对应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定基因缺陷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自1995年发现癫痫相关基因CHRNA4突变起,对癫痫相关基因的研究逐渐深入。
最初,突变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儿童癫痫的诊断、预后和咨询,然而后续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以指导癫痫患儿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选择。
儿童癫痫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因此有了治疗意义,这是选择或研发针对特定分子缺陷治疗的关键步骤。
本文综述了常见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类型,以及特定基因突变对应最适合药物的研究进展。
1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参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拮抗钠离子通道是目前许多AEDs的主要作用机制。
常见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基因包括SCN1A、SCN1B、SCN2A、SCN3A、SCN8A和SCN9A等,这些基因的突变是一部分婴儿和儿童期患耐药遗传性癫痫的共同原因,其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为SCN1A、SCN2A及SCN8A。
1.1 SCN1A突变相关癫痫SCN1A是与癫痫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而SCN1A相关癫痫的发作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
典型疾病包括Dravet综合征和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其症状表现为从发热性惊厥发作到严重的癫痫性脑病的显著异质性。
即使在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之间,临床表型也可能存在差异。
Dravet综合征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为SCN1A杂合突变,这将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缺失。
癫痫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癫痫的诊断与治疗研究一、简介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癫痫作为一种确诊困难、治疗难度大的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探讨癫痫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二、病因据研究表明,癫痫的病因十分复杂,其发病机制涉及到遗传、外伤、感染、药物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脑部结构异常、遗传基因突变、神经元传导异常等。
脑部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脑结构异常、肿瘤、外伤、炎症、缺血性损伤等。
遗传基因突变包括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等。
神经元传导异常包括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抑制性下降等。
三、诊断1. 临床表现癫痫的常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抽搐或失神,这些症状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且在不同病例中表现也不尽相同,可能是瞬时的,也可能持续数分钟。
在癫痫发作期间,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强直阵挛、口吐白沫等症状。
2. 辅助检查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癫痫的诊断:神经生理检查(EEG)、脑磁图(MEG)、脑电图(MRI)、脑PET、脑CT等。
其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为EEG,临床上多采用24小时或48小时动态监测,可帮助寻找到患者是否存在癫痫发作。
这些辅助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治疗1. 药物治疗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传统的苯妥英酸、卡马西平、丙戊酸等以及新一代的药物如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采用药物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药物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治疗反复、难以根治的问题。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局限性癫痫,包括脑内肿瘤、脑积水等情况。
手术治疗可减少癫痫发作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其他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患者还可以尝试其他治疗方法,如神经刺激治疗、间歇性电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通常针对特定的癫痫类型。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儿童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脑部异常放电,导致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抽搐以及其他脑功能异常表现。
目前,关于儿童癫痫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儿童癫痫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儿童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晰。
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研究发现,癫痫的发生与大脑神经元的失去稳定状态和过度兴奋有关。
此外,许多遗传因素也与儿童癫痫的发病有关。
如国外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些孩子会出现突变基因,从而影响神经元的传递,进而引发癫痫。
二、诊断的研究儿童癫痫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现在,通过神经成像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以及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对儿童癫痫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孩子的不同症状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儿童癫痫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的研究儿童癫痫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包括一些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研究发现,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癫痫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大脑切除术、神经调节器、植入癫痫电极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和脑深部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都有望成为有效的儿童癫痫治疗手段。
总之,儿童癫痫的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儿童癫痫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加深对儿童癫痫的认识,并进一步完善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还需要我们关注和加强儿童癫痫的防治工作,推动儿童癫痫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这种疾病的困扰。
抗癫痫药物研究现状与新进展

抗癫痫药物研究现状与新进展一、综述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当前抗癫痫药物研究的现状和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在抗癫痫药物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药物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分为传统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帕金森、托吡酯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癫痫方面各有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等特点,使得许多患者难以耐受。
因此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新型抗癫痫药物通常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少的副作用以及更好的疗效,这使得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除了关注药物的选择和副作用外,抗癫痫药物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增强神经元膜稳定性、改变离子通道活性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用机制,可以为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药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抗癫痫药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他们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想象一下你正在享受着一个美好的时刻,突然间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些奇怪的画面,然后你开始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手脚不听使唤地抽搐,甚至口吐白沫。
这种状况不仅让你痛苦不堪,还会让你的家人和朋友担忧不已。
因此研究抗癫痫药物,帮助这些患者摆脱病痛,重返正常生活,是我们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摘要癫病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影响癫病患者的安全、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个可靠的癫病发作预测系统能够在发作前至少几分钟提供警告,以便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行动。
近年来,脑电图、心电图、周期节律分析、影像学、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为基千多指标精准预测癫病发作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更好地将癫病预测从研究挑战发展为临床现实,文中就最新的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癫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6900万患者[ 1 ]。
癫病发作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导致患者溺水、烫伤、骨折、猝死等致残致死性情况。
癫病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猝死的27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 2 I 3 ]。
为了降低癫病突发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入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WD)和可植入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对癫病发作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千各类指标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成为了热点和重点。
我们以"seizure prediction""seizure forecasting""seizure anticipation”作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尽可能选择5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主要针对癫病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 h alogram入心电图(electrocard i ogram入周期节律、影像、血液等多维度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临床角度提出建议。
一、基千电生理信号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1脑电图:脑电图是癫病发作预测研究中的最常用、最高效的工具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其可以预测未来几天内的癫病发作,是近年来该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4 / 5 ]。
癫痫研究新进展

癫痫研究新进展一、概述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工作的深入,癫痫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癫痫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癫痫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在发病机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逐渐揭示了癫痫发病的复杂过程。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脑内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癫痫的发生。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癫痫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诊断技术方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癫痫的诊断手段也日益丰富和精准。
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癫痫病灶,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脑电图(EEG)等电生理技术也在癫痫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时监测脑电活动,为癫痫的发作预测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在治疗方法方面,癫痫的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和个体化。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技术以及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步应用于癫痫的治疗。
这些新方法在提高癫痫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在预防策略方面,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策略也逐渐从单一的药物预防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习惯、降低环境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癫痫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癫痫的发作。
癫痫研究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癫痫的诊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1. 癫痫的定义与流行病学概况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它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发的慢性疾病,这种异常放电会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
癫痫的自身免疫性病因研究进展(完整版)

癫痫的自身免疫性病因研究进展(完整版)癫痫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了全球范围约6 900万患者[1 ]。
即使在规范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的前提下,仍有约30%患者的癫痫发作控制不理想。
对癫痫疾病强调在病因层次进行管理,而“免疫性”因素已经被列入癫痫病因之一[2 ]。
“自身免疫性癫痫(autoimmune epilepsy)”的概念于2002年的国际自身免疫大会上首次提出,表明自身免疫因素在部分癫痫患者中的重要性[3 ]。
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出版的癫痫定义和分类指南中,正式将“免疫性”列为癫痫的六大病因(结构性、遗传性、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未知)之一;“免疫性”病因的患者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与其他病因的癫痫患者在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从而成为研究热点[4 ]。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癫痫”这一概念被大量应用,有很多学者对于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背景下使用“癫痫”一词提出质疑[5 , 6 ]。
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ILAE自身免疫和炎症特别工作组于2020年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定义:继发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急性症状性痫性发作(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secondary to autoimmune encephalitis,ASSAE)和自身免疫相关癫痫(autoimmune-associated epilepsy,AAE)[7 ]。
2023年在Epilepsia上发表的一篇专家述评,对神经抗体相关癫痫的专业术语进一步澄清,将AAE修改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癫痫(autoimmune encephalitis-associated epilepsy,AEAE),有助于明确此类癫痫发作和脑炎之间的关系[8 ]。
我们通过检索文献,对ASSAE和AEAE这两个诊断实体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神经科医生在临床上处理和应对自身免疫性病因有关的癫痫提供参考。
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关键词 ]癫痫/ 发病机制 ;离子通道 ;神 经递质 ;神 经胶 质细胞
[ 中图分 类号 ] R 4 . 72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0 24 (0 2 0 O 1 — 3 0 8— 3 4 2 1 ) 2一 1 1 0
d i 0 36 /.sn 10 2 4 .0 2 0 .2 o:1 .9 9 ji .0 8— 34 2 1.0 0 1 s
为 明确 。 1 1 钠离 子通 道 . 19 9 8年 ,Waae 在一 个大 的 lc 等
中[。 。 。
13 钙 离 子 通 道 钙 内流 与 阵 发 性 去极 化 漂 移 、 .
家 系研究 中发 现 伴 热 性 惊 厥 的 全 身 性 癫 痫 ( E S G F +) 是 由于 色 体 1q3 1位 点 上 的 基 因 S N B 9 1. C 1 ( 编码 电压 门控 钠通道 B 1调节 亚基 ) 的点 突变 所 致 。S N B基 因的点 突变导 致 N 通 道 B 基 细 C 1 a 亚 胞外 免 疫球 蛋 白折 叠 结 构 域 中 的半 胱 氨 酸 残 基 被 色 氨酸 残基取 代 , 以致 影 响 了 B亚基 对 o亚 基 动 【 力 学 的调 节 功 能 ,导 致 N 通 道 的反 复 开放 ,从 a 而 引起 神经元 持 久过 度 兴奋 J 。离 体研 究 也 表 明 , 当p 1亚 基 和 仅亚 基 在 体 外 共 同 表 达 时 ,p 亚 基 的突变 可 明显 延 长 稳 态 条 件 下 的神 经 元 的 去 极 化
等情 况下 钠 钾 离 子 泵 的功 能 紊 乱 ,钾 离 子 由胞 内 移 向胞外 ,神 经 元 兴 奋 性 增 高 ,发 生 长 时 间 去 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湘张晓强癫痫是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的神经系统难题。
在美国大约有两百万人患有癫痫,并且有占人口总数3%的人可能罹患癫痫[1]。
近些年来,在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重要的进展。
然而对于癫痫的发生、发展的细胞学以及分子学机制,我们知道的还不太完整。
在本篇概述中,我们通过列举癫痫综合症的范例,来强调一些关于癫痫发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以及关于它们起源机制的理论。
1癫痫的分类术语“癫痫”包括许多不同的综合症,这些综合症主要的特点是容易出现周期性爆发性痫性发作。
虽然根据临床特点可以对特殊类型痫性发作分类(例如复杂性部分发作以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但也可根据发作类型,是否出现神经或发育异常,脑电图的发现对痫性发作性疾病分类。
例如,青春期肌阵挛发作的特点是出现肌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偶尔出现青春期失神发作伴智力正常,脑电图出现快速、广泛棘波和多棘波放电[2~4]。
癫痫综合症分为两大类:全面性和部分性(局限性)综合症。
在全面性癫痫中,大脑两侧半球同时开始发作是其主要的发作形式。
许多全面性癫痫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其中大多数神经功能是正常的。
对于部分性癫痫正相反,虽然发作能散布到整个大脑,但它们起源于一个或多个局灶。
大多数部分性癫痫被认为是一个或多个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结果,但在很多病例中损害的实质并不确定。
2全面性癫痫的机理2.1失神性癫痫儿童失神性癫痫是一种全面性癫痫综合症,4~8岁起病,出现失神发作,偶尔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
失神发作期间,患者在几秒钟内凝视并且停止正常活动,随后恢复正常并忘记刚才的一切。
由于1天内可以发作数十或数百次,经常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障碍或妄想。
儿童失神性癫痫脑电图的典型图形是3赫兹,广泛性,棘波放电。
许多年来,对于失神发作的解剖学起源以及伴随的脑电图模式都存有争议。
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失神发作起源于丘脑的假说。
例如,电刺激猫的丘脑产生类似失神发作的典型双侧同步脑电图放电模式。
同样,通过对失神性癫痫儿童,丘脑的植入式电极的记录,显示在典型发作期间脑电图出现3赫兹放电波。
然而,其他的实验指出大脑皮质本身就是痫性发作的起源。
例如,在两侧皮质表面应用致癫痫剂可诱发类似的脑电图放电。
目前认为失神发作产生的机理是丘脑和大脑皮质之间循环通路的改变[6]。
对失神性癫痫动物模型的体内和体外电生理记录研究显示,通过丘脑以及在睡眠期间也会出现潜在的正常生理模式,丘脑皮质循环管理皮质兴奋的节律。
丘脑皮质循环包括三类神经核团:丘脑中继神经细胞,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以及皮质锥体细胞。
丘脑中继神经细胞能以如在觉醒和快眼睡眠中出现的张力模式,或在非快眼睡眠中出现的脉冲模式激活皮质锥体细胞。
脉冲模式可能是由T型钙离子通道产生的,T型钙离子通道容许低阈值除极,从而引起动作电位(通过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爆发。
丘脑皮质的兴奋模式-张力型或脉冲型,主要是由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信号控制的,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使中继神经细胞超极化,容许它们脉冲放电。
网状神经细胞可以通过相邻网状神经细胞侧突周期性的自我抑制。
皮质锥体细胞和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均投射到网状神经细胞以完成此循环。
另外,对丘脑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产生的信号调节了循环并影响了出现脉冲模式的可能性。
在一般非快眼睡眠下,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在脉冲模式中是以规律的,两侧同步的方式激活皮质,脑电图上可见类似睡眠纺锤波的明显波形。
丘脑皮质循环的“睡眠状态”与一般的“觉醒状态”相反,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在“觉醒状态”下是以张力模式放电,丘脑皮质投射以无节律的方式向皮质传送感觉信息。
在失神性癫痫中,异常的循环在觉醒状态下引发皮质节律性的活化(典型的一般非快眼睡眠),导致脑电图上的特征性放电以及失神性癫痫的临床表现。
此循环确切的变异还不能确定,但这里有许多可能性,一些数据提示T型钙离子通道可能是元凶。
其他研究强调变异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功能的重要性,包括脑干调节信号的改变在内的多个因素都可能被涉及。
然而最重要的概念是,神经循环产生节律性皮质活化(睡眠)的生理状态,当其功能紊乱时可以导致不正常的突发性皮质规律性活化(失神发作)。
这个概念有助于解释失神性癫痫独特的药物治疗。
乙琥胺,一种能抑制失神性癫痫而对其他类型癫痫无效的药物,可能是通过阻塞电压依赖的T型钙离子电流来发挥作用的。
其机理正如所希望的一样,是抑制了丘脑中继神经细胞放电的脉冲模式。
丙戊酸,一种用于失神性癫痫和其他发作类型的抗癫痫药物,同样作用于T型钙离子通道。
苯(并)二氮活化作者单位:638000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丘脑网状神经细胞的一个抑制性GABAa受体亚型,对于抑制失神性癫痫也有效。
巴氯芬,一种GABA受体亚型的激动剂,使丘脑中继神经细胞超极化,并且在动物模型上使脉冲模式恶化为更加接近脑电图上的棘波放电。
2.2与离子通道突变有关的全面性癫痫虽然大多数全面性癫痫都有复杂的遗传模式,但有少数具有孟德尔式的遗传模式,并且与单基因突变有关。
绝大多数已发现的突变出现在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中。
对突变通道的功能学研究揭示了一些疾病的潜在机理。
例如,“全面性癫痫合并热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热性癫痫发作外加至少一种其他发作类型(失神性、肌阵挛性、无张力性、非热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性)的遗传综合症。
家谱分析提示遗传模式是位于染色体19q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
在此类疾病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β1亚单位(SCNlB)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改变了通道的门控和非活化的特性。
在非洲蟾蜍卵细胞中表达的变异通道蛋白容许增大的钠离子电流通过。
在神经细胞中,变异促使去极化以及神经细胞的过度兴奋。
自从全面性癫痫合并热性癫痫发作最初被报道以来,已确定症状型相似的家族中有钠离子通道亚单位SCNlA和SCN2A以及GABAa受体亚单位,GABRG2突变。
另外一种全面性癫痫综合症,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也与单基因突变有关。
这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中,不伴神经系统或代谢异常的痫性发作在出生后几天就出现,并且不论治疗与否,通常在数周后就缓解。
已确定突变是在KCNQ2和KCNQ3,编码其钾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是在染色体20q和8q上。
功能学研究指出突变的通道容许通过的钾离子电流明显比野生型通道小。
由于钾离子电流是神经细胞膜除极后复极的主要力量,此突变延长了除极,因此导致神经细胞的高度兴奋性。
在这些单纯的癫痫综合症中,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通过改变通道功能导致皮质神经元的高度兴奋性[7]。
由于这些基因表达于整个大脑,突变的影响应该是弥散的,因而对全面性癫痫发作疾病有易感性。
在各类疾病中被证实的类似的离子通道突变现在被命名为“通道疾病”。
这类疾病以突发性一过性神经或心脏功能失调为特点,包括发作性共济失调、发作性麻痹、家族性偏瘫偏头痛以及长QT综合症。
最近报道了2例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混合性癫痫发作综合症的钙离子通道突变病例。
这些报道点燃了在单纯癫痫综合症中找到钙离子通道突变的希望,并且强调各种突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可能有共同的机理。
2.3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全面性癫痫发生的了解还很不全面。
如神经元循环通路或神经元兴奋性的持续性改变是否会导致如癫痫的突发性疾病;对分子和细胞更深入的了解发现,使人在特定时间对癫痫发作易感与预防癫痫发作有关联。
同样,许多癫痫发作综合病症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并且有一些会自然缓解,但其原因不太明了。
这些征象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上的改变,对由基因决定的全面性癫痫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重要影响。
3部分性癫痫的机制3.1中线颞叶癫痫部分性发作通常起源于局部病灶,如头外伤、中风以及肿瘤,虽然部分性发作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痫性发作疾病,我们对于其潜在机制的了解,远没有对于全面性癫痫发生了解的多。
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特征的综合病症绝大多数起源于中线颞叶。
来自颅内深部电极的记录清楚的显示出中线颞叶结构如海马、杏仁核、海马旁回有突发性发作;对合适的患者手术切除以上区域通常能消除癫痫发作[8]。
这类癫痫发作可以以嗅觉或味觉幻觉,上腹部疼痛,或精神症状如人格解离为首发症状。
一旦癫痫发作进展到意识丧失,患者可以出现毫无表情地凝视,胡言乱语,伸舌舔唇,摸索衣裳,或其他自动症。
中线颞叶癫痫患者行手术切除最常见的原因是海马硬化,其被广泛描述但原因不明。
在海马硬化当中,齿状门和海马锥体细胞层出现选择性神经元缺失,齿状颗粒细胞和一小部分锥体细胞(在海马角,海马的第二部分)保持相对恒定。
伴随神经元缺失的密集的神经胶质增多引起组织收缩和硬化。
因为在相邻的内嗅皮质和杏仁体内有神经元缺失,术语“中线颞叶硬化”也被用于这种损害。
通过对各种癫痫,包括隐原性颞叶癫痫以及热性发作后或其他早年的脑损伤后癫痫,以及头外伤动物模型和化学物质诱导的癫痫发作的观察,对于海马硬化是癫痫发作的原因还是其影响存在激烈的争论。
海马硬化可能代表了不同原因导致部分性癫痫的病理最终共同路径。
对海马硬化形态学改变的细致研究,引出了对在海马硬化下癫痫发生机制的几种假说[9]。
最明显的改变是齿状颗粒细胞的苔藓纤维轴突出芽。
正常情况下,海马的兴奋性传入信号由相邻的内嗅皮质直接传入海马齿状颗粒细胞,反之抑制性传入信号起源于局部深层分子层的中间神经元。
齿状颗粒细胞的苔藓纤维轴突出芽,延伸到锥体神经元并作为海马传出通路的一部分。
正常的齿状颗粒细胞对高度同步活化呈现一定的抵抗力,并且可能实际上抑制来自内嗅皮质的癫痫发作的蔓延。
在海马硬化中,齿状颗粒细胞出芽的苔藓纤维轴突指向相反的深层分子层,可能是由于它们通常延伸的神经元发生了缺失。
有证据指出这些异常的苔藓纤维,在相邻齿状颗粒细胞的树突上形成突触,激起一个周期性的兴奋循环。
虽然这样一个循环对高兴奋性给出了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但对苔藓纤维轴突出芽在引起癫痫发生上所起的作用仍主要是猜测。
例如,有很强的证据指出,作为反馈机制的一部分,新出芽的轴突也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不是简单的增加兴奋性。
一些研究者提出在海马硬化中,对特定神经元的选择性攻击可能是癫痫发作的机制[10]。
在动物模型中,通常活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处在齿状回的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出现选择性缺失。
这些兴奋性细胞的缺失,可损害抑制性反馈和作用于齿状颗粒细胞的前馈机制,从而导致高兴奋性。
这个解释看似合理,但齿状颗粒细胞可直接投射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证据,提示可能还有补偿性的机制。
由于这些原因,海马中选择性细胞缺失,虽然高度提示癫痫发生的机制,但不能完全被理解。
基于神经发生现象,有一个诱人的假说。
大脑中几乎所有神经元都是有丝分裂期后的,在成年后不分裂,但在海马齿状回中的远祖细胞会分裂。
海马在出生后的神经发育能维持一生。
在使用匹鲁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的动物模型中,癫痫发作能在齿状回的增殖区域触发增强的有丝分裂活动,导致新的齿状颗粒细胞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