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学案3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编写者韦世杰陈海燕一、阅读目标1、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
2、了解散文的时代差异、文体差异、地域差异,找准阅读散文的基本方向。
3、学会寻觅散文中的“寓意物”和“动情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培养对散文的艺术感觉,学会分析、组合散文的意象。
5、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散文的神韵。
二、阅读思路1、由于散文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界定上牵涉了时代、地域及文体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作品的基本方向,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2、为了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从文章中寻找“寓意物”及“动情点”,应当是快速而稳妥的一种方法。
3、与诗歌一样,散文的意境也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因此,学会分析和组合散文灵动的意象,可以由局部统观全局,从总体上把握作品。
4、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把握散文的神韵,品味语言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三、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散文的内涵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
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
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二)散文的特点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3、讲究语言锤炼,注重语言美。
四、阅读方法(一)了解散文在时代、文体、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找准散文的基本方向。
1、根据时代差异、确立散文的基本范畴。
2、根据散文的记述特点,确立阅读理解的基本点。
散文和小说、戏剧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散文写的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事、景、物,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感受。
它可以叙事和描写,也可以抒情和议论,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比小说和戏剧文学更自由、更灵活、更随意。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内容很丰富:时间,前后二十年;地区,由国内到国外;人物,“我”和藤野先生及其他几群——清国留学生、仙台医专教职工、日本的“爱国青年”等;事件,大小十多种,作者按时间顺序,以自己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安排材料。
《散文》导学案

《散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能够欣赏优秀散文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散文创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难点(1)如何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2)怎样在写作中运用散文的特点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三、知识储备(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体裁,它可以描绘自然风光、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可以抒情、叙事、议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散文的特点1、形散神聚“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神聚”则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集中,所有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优秀的散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美的享受。
3、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着重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活动。
2、抒情散文主要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四、阅读方法(一)整体感知1、阅读标题和开头,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二)细节品味1、圈点批注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2、关注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三)主题探究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五、写作方法(一)立意1、明确写作目的,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立意要新颖、深刻,能够反映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初中散文阅读专题教案

初中散文阅读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散文的特点,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形式自由等。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散文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概念及特点2. 散文的阅读方法3. 散文作品的欣赏与分析4. 散文写作技巧的指导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魅力。
2. 阅读方法指导:教给学生散文阅读的方法,如抓住主题、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3. 作品欣赏与分析:选择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4. 写作技巧指导:引导学生从散文作品中学习写作技巧,如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细节等。
5. 练习与反馈:布置一些散文阅读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作品中学习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创设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写作经验,提高合作能力。
4. 采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散文阅读和写作,提高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如阅读理解、欣赏分析等。
2. 学生散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如写作技巧、文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对散文写作的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散文作品选集:提供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介绍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散文写作指导资料:提供一些散文写作的技巧和示例。
七、教学时间本专题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一课时,共15课时。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散文。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散文阅读 教案

散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散文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学生能够从散文中获取信息、理解主题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散文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定义,并讨论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 导入话题,如“你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体:3. 解释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提供示例散文段落,并让学生分析其结构。
4. 解释散文的语言运用,如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
提供示例散文段落,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语言特点。
5. 给学生分发一篇适合阅读的散文,并要求他们独立阅读。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要信息、理解主题和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7.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回答关于散文的问题,如作者意图、观点和文中的隐含信息等。
拓展活动:8. 分发多篇散文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篇,并撰写一篇评论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散文作品。
总结:9. 总结散文阅读的重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散文作品。
评估:10. 给学生一个小测验,测试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资源:- 散文作品的选集- 小组讨论问题的清单- 学生练习册或笔记本- 小测验题目教案评价: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引入、主体和拓展活动,学生将逐步掌握散文的定义、结构、语言运用以及信息获取、主题理解和情感表达。
教案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思维发展。
拓展活动和评估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提供了机会。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3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高语文素养、拓宽知识面、培养审美情趣。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丰富。
3. 散文阅读的技巧:捕捉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分析散文的特点。
3. 分享散文阅读的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技巧深入理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捕捉关键信息:关注、开头、结尾、过渡句段。
2. 理解作者情感: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议论句理解作者情感。
3. 感悟人生哲理:从散文中提炼出的人生道理和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分析具体散文作品,示范运用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深入理解。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运用技巧的过程和收获。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实践与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
2. 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实践。
2. 分析不同散文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第四章:散文阅读的拓展与深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拓展散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优美、有节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散文阅读的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谈对散文阅读的认识。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及阅读感悟。
4. 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推荐散文作品给同学,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抓住散文的主题: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
2. 品味散文的语言: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3. 感受散文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散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4. 总结:强调掌握散文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散文阅读技巧的心得体会。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策略。
2.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快速浏览:把握散文的大意。
2. 精细阅读:深入理解散文的细节。
3. 批判性思维:分析散文的优缺点。
4. 联想与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散文阅读导学案.doc

中考散文专项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散文的知识点.2、了解散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训练中掌握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掌握技巧并学会答题技巧。
【学习方法】点拨法总结法练习法【教学准备】准备《无人看到你的忧伤》《世上最好的地方》两篇散文,并在课前由学生阅读和完成习题。
【复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知识储备对照学案,快速圈点勾画。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四、考点透视1、理清脉络,概括内容;2、分析背景,提炼主旨,理解环境;3、品味语言,揣摩含义;4、分析人物,了解形象。
五、直击中考中考题型----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写作顺序及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1、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例析:《无人看到你的忧伤》第一小题,概括出①段划线句“他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相应的事例(任意三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的分析概括,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这类题往往直接要求概括,
有时要求梳理、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答题时首先会从文段中摘引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其次,对无法直
接提取的文字,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概括。另
外,要会根据人物所碰到的人或事来进行推断。答题时还要注意使用相
应的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期望等;有时情感是复杂而变化的,也
(3)原因概括题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 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 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 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 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 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 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 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2.有针对性地掌握三种具体题型的审答规范 (1)思想感情概括题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 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 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 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 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 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 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 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 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节选自范烟桥《太湖碎锦》,有删改)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 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 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 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 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将故乡写在自己的纸上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故乡于我的意义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二、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审答规范
1.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准确、全面 (2015·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纸上故乡 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 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 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 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 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 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 天下一绝。
1.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
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答案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
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精要点拨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 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 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里,我们 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 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2.注意内容的层次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披沙拣金,去粗取精
栏目索引
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Ⅱ 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方法
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的概述 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 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 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 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 要内容。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提炼概括 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要予以注意。
(2)特点概括题 (2013·北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浙江的感兴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 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 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 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 作者对杭州的总体感受 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 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 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 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 西湖对杭州意义 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 到清爽。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
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 (特征), 是概括题的常见题型之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征)?(2)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 一段中。 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多 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 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 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 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 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 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 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 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 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 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 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故乡给我精神层面的影响。
2.该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 括。 答案 (1)该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2)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 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精要点拨
对散文思想感情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
介绍雕版印刷之乡——四堡,引出作者的质疑和感慨。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 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 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 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 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 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 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 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 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 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 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 石”必然的命运么?
西湖自身的特点
群山环绕下的西湖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 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 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 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 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 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 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 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 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 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 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 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 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