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我国正步入信用经济时代,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否具备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准则。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上海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开展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覆盖了上海市8所高校的学生,分布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助学贷款和论文剽窃等。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具体分析

1.关于考试作弊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严厉处分的报道,不少高校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调查显示,大学生作弊行为还是较普遍的,有28.1%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作弊行为;而且大学中作弊现象不仅存在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中间,还存在于高学历的研究生中,且比例相对于本科生、大专生要高。男生作弊的比例比女生高,来自农村学生作弊的比例比城市、乡镇要低(见表1)。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作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认为判断作弊这种行为是否道德,要与考试科目、考试规模、考试性质结合起来考虑。有些作弊行为是不可容忍的、不道德的,但有些作弊行为却是可以理解的,即在他们眼里考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作弊的,一种是不可以作弊的。如有学生表示公共课可以作弊,专业课不可以作弊;小型考试如校内期末考试可以作弊,大型考试如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可以作弊;反对不复习诚心作弊的人,赞同复习了但没把握的同学作弊;并且还认为“考试作弊是否涉及诚信,要看考试的目的,如果考试是为了检验能力,这样的作弊是可耻的,反之,如果考试只是走走形式,是否作弊无所谓”。

表1

2.关于求职就业

(1)关于履历

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如何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抢占有利的先机?多数大学毕业生会在毕业之前尽力地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出现了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不同应聘者都是同一所学校学生会主席的怪现象,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不高。调查中,问及是否会在求职履历上作假时,仅有4.9%的大学生明确表明会在自己的求职履历上作假,有67.6%表示不会,但27.5%的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即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决定是否作假。调查还表明,一旦学生求职受挫时,对求职履历进行“伪装”的学生比例上升到14.7%。

另外,此项调查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仅有7.9%大学生认为求职履历造假“与道德品质无关”,即大多数学生认定“履历作假”行为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另一方面,仅有6.5%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当前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履历上造假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品质”,折射出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

表2

4.关于论文剽窃

大学校园里近几年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调查表明,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的现象持否定态度,但近半数的学生对此表示能够理解。这说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大学生知行背离的矛盾心理。可见,促使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平衡是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意识“强”和“很强”的学生只占了13.1%;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占18.2%。访谈的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结果。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有76.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仅有3.8%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有1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见表3),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不强”和“一点也不强”的学生都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对诚信行为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表3

2.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

在调查中,笔者对几个选项进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中有67.0%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5.2%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而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表示会在履历上造假的学生中,有66.7%认为自己是诚实守信的人,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而选择“会毁约”的学生中,有82.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他们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也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3.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无所谓”。如问及“你会伪装自己的履历吗”,有27.5%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问及“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40.3%的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中立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问及“在与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单位要招聘你,你怎样选择”,有52.3%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其实他们的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二、对策措施

针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应该通过一定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改善当前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体诚信道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育者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二)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如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华东师范大学21世纪人才学院的学员,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并向社会作出承诺:“我们的求职履历绝不造假!我们将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