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配置管理

PM/CMO/QA
5、各审计负责人跟踪问题直 至解决
配置管理 员
版本控制
现代软件开发的特点? 版本控制?
1. 2. 3. 4. 5. 6.
众多的开发人员 多种多样的文件及 相关资源 多个发布版本 多种开发平台 多个开发地点
怎样对研发项目进行整体管理? 开发小组成员之间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机制进行协调? 如何进行对小组成员各自承担的子项目的统一管理? 如何对研发小组各成员所作的修改进行统一汇总? 如何保留修改的轨迹,以便撤销错误的改动? 对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软件的各个版本如何进行标 识,管理及差异识辨?
SVN客户端基本操作-续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检出文件(Checkout) 增加文件(Add) 提交文件(Commit) 更新最新文件(Update) 文件重命名(Rename) 修改文件(modify&commit) 删除文件(Delete) 导入/导出文件(Import/Export) 文件锁定/解锁(Get lock/ Release lock)
SVN--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 创建配 置库 创建用 户和组 分配权 限
备注:windows环境下用“VisualSVN
Server” 软件
SVN--客户端
备注:客户端采用“TortoiseSVN”软件,同时用http或者https 的方式访问。
SVN客户端基本操作
SVN客户端基本操作-续
2 、检查相应工作产品并 将对应工作产品,加入产 品库。
产品 库
3、更新《基线记录表》,并邮件 通知干系人。
基线建立规则—变更基线
开发库
2、修改完成后 check in 3 、PM对变更后的 配置项进行验证并 打上变更label,邮 件提交干系人确认.
配置管理的主要工作并作简要解释。

配置管理的主要工作并作简要解释。
标题: 配置管理的主要工作并作简要解释。
正文:
配置管理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控制、跟踪和审查的一系列活动。
配置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配置项的识别、版本控制、变更管理以及发布和交付管理。
首先,配置管理的第一步是识别配置项。
配置项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管理的任何元素,包括源代码、文档、测试脚本、库文件等。
通过识别配置项,可以确定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配置管理的范围。
其次,配置管理涉及版本控制,即对配置项的变更进行跟踪和控制。
版本控制可以确保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同版本的配置项可以得到正确的管理和跟踪。
通过版本控制,开发团队可以追踪每个配置项的变更历史,并且可以随时恢复到之前的版本。
变更管理是配置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工作。
变更管理涉及对配置项的变更请求进行评估、控制和审查。
通过变更管理,开发团队可以确保每个变更请求都经过适当的评估和控制,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影响。
最后,配置管理还包括发布和交付管理。
发布管理涉及将软件配置项从开发环境转移到测试和生产环境,并确保配置项的正确部署和安装。
交付管理涉及将软件配置项交付给最终用户,包括制作软件安装程序、提供用户文档等。
总之,配置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软件开发过程,它确保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配置项进行有效的控制、跟踪和审查。
通过配置管理,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变更和版本控制,从而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配置管理的定义

配置管理的定义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指Identify,organize,control changes,report track和 audit IT asset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标是确保IT环境中的各种组件(包括软件,硬件和文档)得到有效的控制,以确保以下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1.可追溯性--允许对IT环境中的组件进行全面跟踪和审计,以确保其符合企业的标准和政策,并能够管理潜在的安全和合规扰动。
2.变更控制--确保所有对IT环境进行的更改都是经过审批的,并且在进行更改时最小化了对IT运营的影响。
3.版本控制--确保所有软件和硬件组件都具有适当的版本号,并具有与旧版本的明确差异,以便在需要时回退到旧版本。
4.文档管理--确保所有IT环境的相关文档都得到归档和控制,以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5.库存控制--确保组织控制和管理其所有IT资产和物料,从而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资源,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业务风险。
6.透明度--确保所有与IT环境相关的信息都是明确可见和可访问的,以利于快速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配置管理的优势配置管理的实施有助于组织实现以下几个优势:1.业务连续性--通过确保对IT环境进行控制和管理,配置管理可以协助组织避免由于更改引起的业务中断。
2.资源最大化--通过优化IT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配置管理帮助组织提高其IT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3.合规性和安全性--通过对IT环境中的组件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审计,配置管理有助于组织保持合规性和安全性。
4.成本节约--通过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配置管理帮助组织降低其IT成本。
配置管理的实施配置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活动,涉及到包括以下方面的活动:1.规划--定义配置管理策略,制定目标和度量标准,以及设计配置管理过程。
2.识别和记录--建立IT资产清单,并记录其性能和关键特点。
3.变更管理--定义和实施更改管理过程,确保对IT环境的任何更改都得到记录和审批,并减轻更改引起的风险。
配置管理基础概念ppt课件

等。
2.1.1 确定配置项(范例)
1、 系统规格说明 2、 软件项目计划 3、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a.图形分析模型 b.处理规格说明 c.原型 d.数学规格说明 4. 初步用户手册 5. 设计规格说明书 a.数据设计描述 b.体系结构设计描述 c.模块设计描述 d.接口设计描述 e.对象描述(采用面向对象技
1.3.2 基线
基线
•项目开发过程的制品经过正式评审并被 相关人员一致同意,可以作为以后项目 开发的基础。对已经确定为基线的制品 的修改必须要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流程。
•在软件工程环境中,基线是指在软件开 发过程中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的标志 是一项或多项经过正式的技术评审并一 致认同的软件制品的提交。
1.3.3 配置数据库
配置数据库(配置库)
•项目建立和访问软件配置库,这个配置 库主要用来对保存配置项和一些与软件 配置管理相关的记录。
1.4 配置管理给项目组带来的好处
节约费用 缩短开发周期 减少施工费用
有利于知识库的建立 代码对象库 业务及经验库
规范管理 量化工作量考核 规范测试
2.3 配置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4 项目中配置管理具体操作流程
三.配置管理工具
常用的配置管理工具 各配置管理工具的比较
3.1 为什么要有配置管理工具?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十分繁杂,管理对象错 综复杂,如果是采用人工的办法不仅费时 费力,还容易出错,产生大量的废品。
3.2 最早期的配置管理工具
SCM从应用层次上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三级:
版本控制 以开发者为中心 过程驱动
配置管理

配置标识
配置控制 配置状态发布 配置审计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包括配置项在完成基线化后所产生的变更的评估、协调、批准
、驳回以及实现过程。
建立CCB
在项目开始时,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情况确定CCB,并记录在配置
管理计划中
CCB组长也可以根据更改请求的情况事件驱动地召集CCB会议 如有必要,可以设立不同级别的CCB,他们具有不同的授权,对不同层 次的变更申请进行控制 根据修改的影响范围,CCB召开相应的评估会议,并邀请相关人员参加
配置管理常用术语
配置
配置项
基线 版本 版本标示
版本的概念
版本是表示一个配置项具有一组定义的功能的一种标识。随着功能的增
加,修改或删除,配置项的版本随之演变。
版本以版本号进行标识。
配置管理常用术语
配置
配置项
基线 版本 版本标示
版本标识的概念
软件版本以xx.yy.zz.pp的形式标识。
产品的完整性和可溯性的过程
配置管理常用术语
配置
配置项
基线 版本 版本标示
配置的概念
“配置”是在技术文档中明确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或物理
属性。因此“配置”包括了即将受控的所有产品特性,及其内容及相关
文档,软件版本,变更文档,软件运行的支持数据,以及其他一切保证 软件一致性的组成要素。
配置管理
课程目标
掌握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掌握配置管理和变更控制的基本流程
课程内容
软件配置管理介绍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 软件配置库管理 答疑&交流
配置管理的概念
配置管理是通过对在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的时间点上的软件配置进行标识
关于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提炼

关于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提炼一.配置管理《GB-T 11457-2006 软件工程术语》2.313 配置管理应用技术的和管理的指导和监控方法以标识和说明配置项的功能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处理和实现状态并验证与规定的需求的遵循性。
二.配置项《GB-T 11457-2006 软件工程术语》2.312 配置项为配置管理设计的硬件、软件或两者的集合,它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单个实体对待。
《GB-T 11457-2006 软件工程术语》2.290 计算机软件配置项为配置管理设计的软件的集合,它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单个实体对待。
《GB-T 11457-2006 软件工程术语》2.691 硬件配置项为配置管理指定的且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单个实体对待的硬件的集合。
注:配置项也包括硬件配置项。
三.配置项的范围(1)配置管理保证文件(2)软件配置项(3)硬件配置项(4)文档类配置项(5)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6)NDSCI(其他各方提供的配置项)四.配置项的状态(1)草稿------配置项刚建立时的状态(2)正式发布-------配置项通过评审或审批后的状态(3)正在修改-------配置项更改时的状态。
“正在修改”,修改完毕并重新通过评审或审批的状态又变为“正式发布”五.配置库一般分为三个库: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
开发库一般不受控。
受控库和产品库是受控的,要进行变更时必须提出申请经过审批才能做变更。
通俗解释如下:(1)开发库:是开发人员自主存放开发草稿文件的逻辑区域或物理区域。
(2)受控库:是存放所有通过评审或批准的文件和配置项的逻辑区域或物理区域。
包括:批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源代码、执行程序、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一切被冻结了但是还没用发布给用户的内容。
(3)产品库:存放正式发布给用户的文件和配置项的逻辑区域或物理区域。
一般包括:按照用户要求打包好的安装程序、用户手册、产品说明书以及其他需要提供给用户的文档等内容。
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篇

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一篇:配置管理计划的概述配置管理计划是指为管理项目中各种配置项而制定的计划,该计划将定义如何管理这些配置项以及如何进行配置控制。
配置管理计划是所有项目管理计划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用来协调配置管理实践的,能够确保项目中每个配置项的独立可跟踪性和可审计性,确保每个配置项都能按时完成和交付,从而支持项目的成功。
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配置管理的目标和范围、配置项标识和编号、配置项分类和归档、配置控制流程、配置状态跟踪、配置审计、配置变更控制等。
这些内容能够帮助项目组织更好地管理配置项,通过灵活的配置管理方法增强项目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并确保所有配置项按照预定规范进行完整和正确的管理。
具体来说,配置管理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配置管理计划的目标和范围:这部分包括项目的目标、范围、进度、成本以及其他关键要素的定义,以及如何使用配置管理来实现这些目标和要素。
配置项标识和编号:这是配置管理计划的基础,是管理配置项的必备手段。
标识和编号确定了配置项的唯一性,且允许项目组织和其他相关方保持对配置项的一致和准确的标记。
配置项分类和归档:配置项可能有不同的类型,如软件、硬件、文档、测试、培训等,每种类型的配置项可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和规则。
配置项的归档通常是按文档类别进行,使得项目组织和其他相关方能够轻松地访问这些信息。
配置控制流程:配置控制是对配置项进行变更控制的管理过程。
配置控制包括变更请求的提交、变更评估、变更批准、变更实现和变更验证等步骤。
该流程确保了配置项的状态被跟踪,同时确保所有变更都得到了审批和验证。
配置状态跟踪:配置状态跟踪是指对于每个配置项的发展过程和状态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
这些状态可能包括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测试周期的不同阶段、变更控制操作、版本号等。
配置审计:配置审计可检查配置项是否按照配置管理计划进行正确的管理。
审计的目的是确定配置项管理的有效性,并提供建议改进。
配置管理

基线发布
发布申请:项目经理提交《基线及产品发布申请单》给CM工程师, 说明要求发布的时间,发布的基线名称、版本及所含配置项信息 CM工程师检查:CM工程师参照发布申请对发布对象进行检查,具 体检查项参见《配置管理计划》中的基线列表。检查发现的问题需与 项目经理沟通并记录处理结果。
发布审批:CCB根据申请单、CM工程师的检查结果,审批基线的建 立和发布申请,若同意发布,则进入下一步;若拒绝发布,则描述原 因并通知相关人员
《配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整体计划的一部分,需 与《项目计划》一起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以后需要得 到高层经理的批准方可生效 《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和形式请参考《配置管理 计划模板》 输出通过评审,并经高层经理批准的《配置管理计 划》
10
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按照《配置管理计划》的资源描述搭建配置管理软 硬件平台 按照《配置管理计划》建立配置管理库,并把配置 库划分为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根据需要,也可 以建立基线库和支持性记录库 按照《配置管理计划》为不同的配置库划分目录, 以便于管理和访问
配置项列表和配置项的标识规则是《配置管理计划》 的组成部分
7
配置项分类
代码类配置项(源代码、可执行代码以及相关的数 据文件)的划分由项目组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确定(例 如,一个单元或模块的代码作为一个配置项),代码 类配置项的命名必须结合软件产品的特征,而版本编 号则应符合机构统一规定。 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和运行环境描述,单独成文, 并作为单独的配置项进行管理。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基本概念
识别并记录产品、成果、服务或部件的功能特征和物理 特征;控制对上述特征的任何变更;记录并报告每一项变 更及其实施情况;支持对产品、成果或部件的审查,以确 保其符合要求。 -PMBOK2008 辨识与定义系统中的项目、控制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改 变、记录并报告它们的状态、提出变更要求,以及验证这 些项目的正确与完整性。 -IEEE 一组用来控制变更的活动,其方法包括:辨识容易改变 的工作产出、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义管理不同版本的 机制、控制加入的改变、审查并报告所做的变更。 -Pressm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随着国内软件业的崛起和成熟,软件配置管理越来越得到重视。
可以说,软件业要想更好的发展,没有软件配置管理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将会成为历史,如何把国外成熟的软件配置管理理论和经验消化吸收,进而应用到国内软件开发中就成为国内软件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了。
软件配置管理是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应该说,软件配置管理理论难以理解是其难以实践的原因。
本文试从基本概念的角度来探讨这门对软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
什么是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变更是不可避免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软件开发过程就是一个变更的过程。
有些变更是有益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但是,也有些变更是有害的,导致混乱的。
正像James Bach总结的那样:我们为变更所困扰,因为代码中的一个极小的混乱可能带来产品的大的故障,但是,他也能够修复大的故障或启用奇妙的新能力。
我们为变更所困扰,因为某个喜欢恶作剧的单个开发者可能破坏掉项目,但是,一些奇妙的思想也源自那些喜欢恶作剧的人员。
因此,如何管理这些变更是一个软件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
简言之,软件配置管理就是管理变更的过程,它贯穿着几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成功的配置管理系统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项目开发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个别“英雄”式人员的依赖。
尽管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这个概念被提出有几十年了,但是,业内还没有一个全面而权威的定义。
Configuration的意思是“使成形”,它来源于拉丁语的com-(表示“与”或者“一起”)和figurate (形成)。
它还有一个意思是“组成部件或元素的相对排列”。
因此,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指的是管理组成部件或者元素的相对排列。
配置管理的概念来自于硬件领域,美国国防部最早使用了配置管理的概念。
我们知道一架飞机的构成非常复杂,比如机头、机身、机翼和机尾等。
不同型号飞机的各个部分是不能随便组装的。
因此,我们只有把相匹配的部件组装在一起,才能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飞机整体。
随着技术的提高,各个部件可能还要进行功能改善,我们还要使得不同版本的部件能够正确无误组合在一起。
准确地说:配置管理是对产品进行标识、存储和控制,以维护其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及正确性的学科。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配置管理的基本单位是配置项。
软件配置项可以是:与合同、过程、计划和产品有关的文档和数据源代码、目标代码和可执行代码相关产品,包括软件工具、库内的可复用软件、外购软件及用户提供的软件从“哲学”意义上讲,配置管理记录配置项的三个方面:从哪里来?此项可归结为WWW的问题,(Who)谁创建的?(When)什么时间创建的?(Why)为什么创建此配置项?当前在哪里?此项纪录配置项当前的存储位置以及状态。
将到哪里去?通过配置控制来把配置项“组装”到正确的版本中去。
配置项可以是大粒度的,也可以是小粒度的。
如果跟踪个别需求,那么不必要把整个需求规格说明文档定义为一个配置项,可以把每个需求定义为配置项;如果把软件开发工具也放入配置管理系统,那么把配置项定义为文件级就不合适了,只需要跟踪开发工具的版本,即把整个配置工具定义为一个配置项就足够了。
简而言之,配置项可以是文件级粒度的,也可以使文件版本级粒度的。
当然,粒度越小管理的成本越高,但是配置的精度也就越高。
一个完整的SCM系统要具有三个核心功能:配置标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核。
其中变更控制包括基线管理、变更请求管理、构下面,我们来具体理解这些概念。
配置标识配置标识就是识别产品的结构、产品的构件及其类型,为其分配唯一的标识符,也就是说,每一个配置项要有一个唯一标识。
一般说来,标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件名,二是版本,可用如下一个二元组来标识:<文件名,版本>。
每个项目首先要确定一套命名规则,例如,采用“系统.子系统.模块.文件”的方式,</videoConference/audio/compressing/main.c , 2.1>就是一个唯一标识。
版本控制版本控制就是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创建的配置对象的不同版本进行管理,保证任何时候都能取到正确的版本以及版本的组合。
当前,这方面典型的工具有如VSS和CVS。
变更控制在软件开发过程,要产生许多变更,比如,配置项、配置、基线、构建的版本、发布版本等。
对于所有的变更,都要有一个控制机制,以保证所有变更都是可控的、可跟踪的、可重现的。
对变更进行控制的机构称为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简称CCB)。
变更控制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近期所产生的变更请求进行分析、整理,并做出决定。
而且要遵循一定的变更机制。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变更机制:变更请求管理变更请求管理就是对变更请求(Change Request,简称CR)进行分类、追踪和管理的过程来实现的。
变更的起源有两种:功能变更和缺陷修补(Bug-Fix)。
功能变更是为了增加或者删除某些功能。
缺陷修补则是对已存在的缺陷进行修补。
对变更请求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管理的透明度,经理可以清楚的知道当前产品的进展情况,比如有多少个新产生的CR,已经解决了多少CR等等,有利于经理做出正确的决策。
基线管理基线是指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可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基准的一个配置。
软件开发过程中,无论是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都需要在完成时建立基线,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通过基线管理可以使用户能够通过对适当版本的选择来组成特定属性(配置)的软件系统,这种灵活的“组装”策略使得配置管理系统象搭积木似的使用已有的积木(版本)组装成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模型。
基线的变更需要一个严格的流程,需要提出申请,经过审批,然后才能进行。
构建管理在做构建时,我们需要首先取出正确的配置,然后再做构建。
我们可以利用基线,可以取出某个基线的所有配置项,也可以利用配置管理系统的构建功能直接在工作空间内做构建。
构建管理需要配置管理工具的支持。
发布管理软件产品的每个版本都是一组配置项(源代码、文档、数据)的集合。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发布软件的32.6版本,那么我们就要把源代码、文档、数据中所有应该包含到这个版本中的正确配置项检出。
所以如何管理每个版本中包含哪些配置项是非常重要的。
状态报告状态报告要回答所谓4W的问题:What:发生了什么事?Who:谁做的此事?When:此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y:为什么做此事?状态报告要能够报告所有配置项以及变更请求的状态,通过量化的数据和报表反映项目开发进度的状态。
配置审核配置审核要审查整个配置管理过程是否符合规范,配置项是否与需求一致,记录正确,配置的组成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
比如,需求分析文档提交后,需要由一个由相关人组成的小组进行正式评审,只有通过了评审才能基线化。
对于源代码也一样,一般说来,每行代码都要进行评审(Review),只有通过评审才能交由测试人员进行测试。
实施配置管理的好处我们知道软件有三个要素:时间、预算和质量。
一个成功的软件就是要在限定的时间内,不超过预算,交付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真正实施配置管理后,我们会对产品的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加快开发进度,降低开发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
产品经理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准确掌握项目的开发进度。
配置管理系统可以提供详尽的状态报告,例如当前系统有多少个Bug,所有Bug的状态如何?已经解决了多少Bug?了解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负荷、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分配给每个成员的工作量,每个成员已完成的工作量,每个成员未通过正式评审的工作比例等等。
减少人员流动所带来的影响。
每个成员的所有变更,包括文档、代码的增删都是可追踪的,而且对于变更的原因、描述也都有记录。
这样,一旦成员离开,其它成员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接手。
有效提高过程管理,配置管理产生的许多数据可作为管理者度量项目的依据。
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提交的代码被有效保存,开发人员再也不用花费精力去保存各个版本了。
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
开发人员之间以及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之间可以有效的沟通,大家都互相知道其它人的工作状态。
提高修复缺陷的效率。
可以依据Bug发现的版本,迅速重建环境,重现Bug,快速定位代码,找出根源。
职责清楚,任务明确。
每一步的工作都是基于某一基线的,比如,设计文档是依据基线化了的需求分析文档,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找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当然,实施配置管理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软件配置管理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石,它提供了一个协作开发的环境,只有大家共同遵守配置管理规范,互相协作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
结束语配置管理本身无论从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例如,配置管理应用于“知识库”的管理就产生了“内容管理”这一新的领域。
配置管理提供的状态报告和数据统计也为软件度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配置管理为项目管理提供了各种监控项目进展的视角,为项目经理确切掌握项目进程提供了保证。
配置管理也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协作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大家能够更有效率的交流和协作。
可以说,配置管理是软件开发的基石!配置管理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配置管理,就谈不上软件开发,就谈不上软件质量,就谈不上软件业的发展。
随着软件业规模的扩大,配置管理的实施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什么时间、如何实施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Babich, W.A.,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Addison-Wesley, 1986.Peter H. Feiler,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Models in Commercial Environment, CMU/SEI-91-TR-7, 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