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我国面点风味特色探究

民国时期我国面点风味特色探究

历 史进 入 r民 国时期 以后 。 国内军 阀混 战点心 等在大 城市 和某些
荡不 安 , 外 国列强 侵入 和 晚 清 的痼 疾 以及 国 民政 府 的腐 朽统 治 , 使 得 国 民饮食 生活 水 平深 受 战 争 冲击 。而外 来文 化 的进 入 和 民主 世 风 的影 响 。 绘 就 了民 国时期特 殊 的饮 食 风貌 。其 面点 的制作 呈
— —
6— —
2 0 1 3 No . 4
Cu l i n a r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别 样 的 局 面 。 民 国 时期 面 点 的发 展 , 为 新 中国 面 点 制 作 的壮 大奠 定 了基 础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 面点 ; 风味 ; 特 色; 饮食 文化 中图分类号 : T s 9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9— 4 7 1 7 ( 2 0 1 3 ) 0 4一 O O 0 6— 0 5
林立 , 品种 丰富 。诸 如烧 饼 、 油条、 麻 花、 茶馓、 馒
l 北 方黄 河流 域 的 面点 风 味 特 色
北 京是我 国元 、 明、 清 时 期 的帝 都 , 这 里 汇集 了各 地 的 贵宦 显 爵、 豪 商大 贾 , 再 加 上王 亲 国 戚 , 讲究 吃 喝玩乐 也 一 直 延续 下 来 。进 入 民 国 时期 ,
糕、 泡夫 等也相 继 出现在许 多大城 市 的餐桌 上 。
是传 统面 点 进一 步 在 民 间广 为流 传 , 品种
日见增 多 。在各地 的饮 食市 场 , 各 种 面食店 、 糕 团 店、 茶楼 、 小 食店 等分 布广泛 , 像北 京 的天桥 、 上海 的城 隍庙 、 南 京 的 夫子 庙 、 苏 州 的观 前街 等 , 店 铺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武汉的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武汉的饮食文化


武 汉 的 餐 饮 市 场
清季五 十 年 间 ( 1 8 6 1—1 9 1 1 ) 可 以 说 是武汉 饮 食 风 俗 大 幅 度 嬗 变 的 滥觞 时代 。 西方 资 本 主 义 的 冲 击 ,是 推 动 武 汉 城 市 半 殖 民地 化 的 外 部 力 量 , 既 把 武 汉 推 离 了 东 方农 业 社 会 发 展 的 传 统 格 局 ,也 把 武 汉 推 离 了 中 国 封 建 性 商 业 城 市 发 展 的 常 轨 。其 客 观 影 响 是 揭 开 了 武 汉 城 市 近 代 化 的第 一 页 ,由此 也 带 动 了 武 汉 饮 食 文 化 的 近 代 化 的进 程 。 这 也 使 得 武 汉 市 场 由 国 内 埠 际 贸 易市 场 转 变 为 资本 主 义 世 界 市 场 的 一 部 分 , 市 场规 模 逐 步 扩 大 ,商 业 和 手 工 业 不 断 发 展 ,近现 代 工 业 终 于 诞 生 ,这 也 首 先 是 在
武 汉饮 食 业 中 出 现 的 。例 如 , 自 1 9世 纪 末 期 机 器 制 面 的方 法 行 于 中 国 后 , “ 华 人 厌 故
喜新 ,面粉 舶 来 进 口 日多 ” 。 面 包 和 各 式 西 式糕 点 也 日益 盛 行 。 当 时 的 上 海 是 中 国 面 粉 工业 最 发 达 的地 区 ,而 汉 口则 为 第 二 。 武汉 近 代 工 业 的 发 展 也 导 致 武 汉 城 市 规模 的扩 大 和 人 口 的 猛 增 , 商 旅 食 宿 、手 工业 者 打 尖 歇 脚 等 等 ,给 饮 食 业 带 来 大 量 业 务 ,促 进 了 饮 食 市 场 的 发 展 。 1 8 0 9年 , 武 汉 三镇 共 有 茶 馆 4 1 1 家 、餐 馆 9 9 2家 、旅 馆3 2 9家 ,其 中 汉 口有 茶 馆 2 5 0家 、餐 馆 4 4 5家 、旅 馆 1 9 4家 。 到 1 9 1 8年 ,汉 口 的 茶 馆 已达 6 9 6家 、 餐 馆 1 7 1 2家 、旅 馆 4 8 9 家 。有 些 地 方 还 形 成 了 餐 饮 一 条 街 ,如 桥 口的 升基 巷 ,老 桥 口的 人 都 有 这 样 的 说 法 : “ 饿 不 死 的 升 基 巷 ,干 不 死 的 大 火 路 ” 。这 句话 的 意 思 就 是 说 升 基 巷 吃 的 东 西 多 ,大 火路 喝 的 东 西 多。升 基 巷 在 汉 正 街 下 段 , 横 连 汉 正 街 与 大 夹 街 ,巷 子 东 面 是 原 老 凤 祥 金号 的 侧 面 和 沥 泉 池 浴 池 ,没 有 其 他 门 面 。西 面整 条 巷 子 都 是 餐 馆 和 熟 食 店 ,先 后 有 老 大 兴 园 酒 楼 、新 大 兴 园 酒 楼 、景 阳 酒 楼 、张 汉 记 牛 肉 馆 、爱 雅 亭 粉 面 馆 、芙 蓉 川菜 馆 、黄 天 兴 酒 楼 等 。南 面 巷 子 口有 家熟 食 店 卖 生 煎 包 子 和 蒸 饺 。 因 此 ,该 巷 也 就 由于 吃 的东 西 多 而 得 名 。 相传 在 清 代 道 光 年 间 就 有 这 条 巷 子 , 至 今 已 有 百 余 年 的 历 史 。 最 早 来 此 巷 的 是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变迁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变迁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饮食文化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文化变迁等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饮食文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变迁,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食物供应的变化在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食物供应链条变得更加完善。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改良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产品得以迅速运送到城市,市场上的食物品种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二、食物口味的变化与此同时,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开始显现在饮食文化中。

随着西方风味的引入,中国人的口味开始多元化。

传统的炒菜、醋制品等菜品也逐渐被新式西菜取代,西餐厅在城市中兴起。

民众开始尝试吃西式的糕点、面包等烘焙食品,对于奶制品的需求也增加。

三、餐饮方式的变化在民国时期,人们对于餐饮环境的需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传统的饭馆和小吃摊逐渐被装修精美的餐厅所取代。

餐厅内部充斥着西式的装饰品和家具,营造出西方餐饮氛围。

此外,饭馆开始提供更多的服务,如点餐、送餐等,使得就餐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四、饮食文化的社交意义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带有更多的社交意义。

富裕阶层借助饮食场所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餐桌上的菜品和餐具也开始成为一种炫耀的方式。

此外,人们开始用饮食作为社交的媒介,通过邀请朋友共进美食来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

五、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然而,随着改良食品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的进步,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民国时期,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生产和销售食品。

不合格的食品成了一个潜在的健康威胁。

六、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饮食方面也不例外。

西方快餐文化迅速传入中国,汉堡、炸鸡等西方快餐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快餐从外观和口味上都与传统中国菜品大相径庭,对中国饮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文化碰撞、社会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在文化观念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以及饮食行业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当时的饮食主要是传统的加外来的,传统菜有名的有孔府宴和谭家菜,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做法。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同时,将国外的饮食文化也带了进来。

就拿上海为例,在20年代就有几家大型的西餐厅。

30年代,像国际大饭店之类的饭店相继而来。

到了40年代,西餐馆就达1000多家。

外来文化带来了新的喷饪技术,也就形成了鲜明的西餐品牌。

在人文新思潮的涌动下,糕点店取代了茶食店,人们也开始吃罐头。

但是茶文化却也兴盛起来,茶铺随处可见。

而随着人么对西洋文化的追求,西式饮料业应运而生。

因此,民国时期的饮食也就像一个大杂炉,东西混合,什么都有。

总之,在对民国时期饮食文化影响因素、行业变迁、社会构成等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在民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融合、扬弃、国际化等三大趋势,并得出四点结论:(1)在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多元饮食文化并存是民国饮食文化的基调;(3)民国时期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饮食文化承前继后的重要历史环节,奠定了当代繁荣饮食文化的基
础;(4)民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声。

汉语言一班
118305103
曹璐璐。

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民国社会生活

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民国社会生活

69文学咖啡馆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民国社会生活刘佳琪西风东渐,指的是西方的文化、技术等逐步流入东方。

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不平衡,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成为民国以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流。

在西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出现西俗化的倾向。

与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国家的民众的生活方式相比,形成于资本主义阶段的近代工业文明国家的西方生活方式显得优越得多。

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

一个国家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是反映其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最直接的窗口。

而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历程也首先从这里开始。

一、民国时期衣冠服饰的演变(一)着装的变化中国传统服饰中庸含蓄,服饰剪裁制作注重平面装饰而忽略人体造型。

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

随着洋人的增多与人们眼界的开阔,西式服装的简洁大方被民众所认可,使大众转而赞叹“其服饰仿佛霓裳羽衣,疑是人间无有”。

服饰西化的趋向在民国时期尤为突出。

男装方面,很快兴起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并逐步成为民国服装的主流。

在女装方面,女士服饰也借鉴了西式女装的剪裁做工,不再束缚女性,转而注重展示女性的曲线美,讲求时尚,而传统的装饰开始减少,旗袍开始盛行。

(二)剪辫与帽饰的变化自晚清以后,长辫被西方侵略者当做是“劣等民族”的标志加以嘲笑。

清朝留辫男子的漫画形象就曾出现在1858年英国的《笨拙》杂志上,并配字:“他们长着小猪眼,拖着大猪尾。

”倡导剪辫的呼声就在这种切肤之痛中越发响亮。

然而由于深入人心的封建思想,“剪辫”的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剪辫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随着剪辫风气的日益普及,在讲究时尚的上海,旧式的儒生巾依旧有人佩戴,僧帽、员外帽也都争相登场,但是最受人追捧的还是与西装最为相配的西帽。

(三)放足与鞋的演变缠足的陋习大约始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清则尤以妇女缠足为贵。

浅谈民国初期社会习俗

浅谈民国初期社会习俗

浅谈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前言:民国初期,一般指民国成立及其后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历史,置身于漫漫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当我们愿意细细来品味这一段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变化之大。

在中国蔓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发展,而此时社会习俗的变革就更加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因为它是最和当时民众及其生活相关的。

这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民间的社会习俗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决定其变革的曲折性。

通过对民初社会习俗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的面貌,而社会习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会引起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另外,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中的“扬弃”对于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调查方法:问卷﹑查阅文献开始时间:2010-11-1 结束时间:2010-12-15问卷样本总数:43 份文献资料分析:(一)民初社会习俗的变革及其特点1﹑变革民初的社会习俗变革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婚丧礼等,下面分两个方面来简单阐述:⑴革“旧染污俗”剪辫子:辛亥革命后,一股剪辫热潮在中国兴起。

一开始只在一些城市流行,终也普及农村。

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

冥顽不灵者,把辫子当做尊严,或为了作为效忠清朝的表示,宁可断头也不愿剪辫子,“辫帅”张勋就成为一时笑话。

但不管怎样,剪去既不卫生又不雅观的辫子已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禁缠足:民国政府成立后,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缠足,令文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以上二者,特其大端,若他弊害,更仆难数。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文化碰撞、社会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在文化观念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以及饮食行业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当时的饮食主要是传统的加外来的,传统菜有名的有孔府宴和谭家菜,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做法。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同时,将国外的饮食文化也带了进来。

就拿上海为例,在20年代就有几家大型的西餐厅。

30年代,像国际大饭店之类的饭店相继而来。

到了40年代,西餐馆就达1000多家。

外来文化带来了新的喷饪技术,也就形成了鲜明的西餐品牌。

在人文新思潮的涌动下,糕点店取代了茶食店,人们也开始吃罐头。

但是茶文化却也兴盛起来,茶铺随处可见。

而随着人么对西洋文化的追求,西式饮料业应运而生。

因此,民国时期的饮食也就像一个大杂炉,东西混合,什么都有。

总之,在对民国时期饮食文化影响因素、行业变迁、社会构成等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在民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融合、扬弃、国际化等三大趋势,并得出四点结论:(1)在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多元饮食文化并存是民国饮食文化的基调;(3)民国时期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饮食文化承前继后的重要历史环节,奠定了当代繁荣饮食文化的基
础;(4)民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声。

汉语言一班
118305103
曹璐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