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的内容,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说明文。
内容丰富,既有对古诗文的欣赏与介绍,也有对古代四大发明的涉足。
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初步感知,而且积累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因此,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构建趣味化课堂,让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产生深入了解汉语成语的愿望。
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这些四字词语读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准“墨、雅、砚、好”等字音,理解雅人四好中的“好”是爱好的意思。
3.了解积累这些四字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不同的四字词语。
2.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理解和诵读这些四字词语,知道他们的含义,进而增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五、教具: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分钟)(播放ppt)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有着祭祖、扫墓等习俗的清明节、可以登高望远赏菊花的重阳节;欣赏了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并畅谈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乐曲,光芒四射。
也像一本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书本。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中国传统文化这本奇妙的书,一起探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请让我们一起欣赏本期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再一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古诗三首》呈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
《燕子》一文简笔勾勒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
《荷花》一文细腻地描写了荷花的姿态,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一大幅活的画”。
《昆虫备忘录》则描写了有趣的小昆虫,将昆虫写得情趣盎然。
本单元的第一个阅读训练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学过“读句子,想画面”,三年级上册有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练习,都为本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古诗三首》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燕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荷花》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本单元的第二个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的提升,本单元进一步体会、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燕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荷花》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并与同学交流;朗读并抄写;“交流平台”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引导学生借助记录卡写一种植物。
《荷花》的小练笔安排了仿写一种植物,为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做热身,降低了习作难度。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
这四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形式有散文、诗歌。
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小学语文_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交流“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
”2.识字加油站,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认识标牌上的字。
3.词句段运用,学会用连续的动词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读读背背有关传统文化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
了解词语意思。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难点】1.学会写手工活动,用上连续的动词。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段落写清楚。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趣谈话1.上课开始之前呢,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并思考视频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播放视频,找生回答)2.刚才那段视频就是央视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宣传片,在这个宣传片中,你看到了哪些文化元素呢?3.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更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整个第三单元就是围绕传统文化展开的。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元日》,了解了春节习俗。
学习了《清明》,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带我们回到了那个令人感伤的清明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重阳节,哪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纸的发明》,让我们了解了造纸术。
《赵州桥》一课,了解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画的名字是《清明上河图》。
(边出示课件边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三单元)4.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研读几篇经典课文,看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1.请同学们朗读《赵州桥》第三段(出示课件)。
2.再请同学们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段(出示课件)。
3.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生回答。
(都有中心句,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
《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三(1)

语文园地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还安排了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
这些课文和活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能从多个侧面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是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
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
本单元在精读课文《赵州桥》、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的运用”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三、教学目标: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按活动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3,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了解一句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分钟)师:(播放ppt回顾介绍)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三首古诗;欣赏了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还开展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了解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请齐读课题两遍,首先,让我们进入交流平台。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组单元内容,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
二、单元授课重难点本单元授课要点是认识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况。
《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良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领悟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雅观”写清楚的。
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授课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渐渐让学生学会认识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本单元的难点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沟通节日的民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认识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民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张开了哪些活动?认识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沟通一下。
《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难得的历史遗产”?和同学沟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编排特点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张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觉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四、授课建议及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授课要点时古诗三首 3 1. 认识4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纸的发明 2 2. 认识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课文赵州桥 2 楚的。
3.一幅名扬中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沟通节日的风外的画 1 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综合性中华传统节11. 自主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学习日显现课 2. 小组合作沟通并显现成就沟通平台 1. 认识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识字加油站楚的。
语文园词句段运用22. 学会从平时生活中识字。
地三 3. 学会依照一段话,仍旧子仿写。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生学情分析:
(1)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元日、清明和重阳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
学习《纸的发明》时要注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赵州桥》是围绕赵州桥设计的“精巧”和“美观”来分别描写的。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要格外注意第3自然段,整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关键词句。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习俗,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交流过节的故事。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纸的发明》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纸的发明》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纸的发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进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纸的发明》。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2、3、4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歌颂我们祖先的功绩。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
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
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课“创、存”等13个字,其中4个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伟、录”等11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本单元的难点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
《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编排特点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
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建议及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