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申请培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
柴天佑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导师
柴天佑院士,1985年博士毕业,1988年为东北大学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现任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本方向的特色
本方向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流程工业为背景,以企业实现信息化所急需的综合自动化技术为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包括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建设、目标产品研发四个层次,既有自动化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以产业需求带动学科发展,实现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的新趋势。
(5)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技术及其在连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棒线材连轧和板带钢连轧。
(6)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在炼钢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直流电弧炉、交流电弧炉、转炉和钢包精炼炉。
3.高技术产品研发
包括工业过程多媒体监控系统、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数据采集器、脉冲燃烧智能控制系统、球磨机智能解耦控制系统、发电厂经济运行管理与决策软件包等。
4.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智能解耦控制,199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智能解耦控制软件,1998年,沈阳市优秀软件一等奖;
6.2000年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被EI收录12篇;被ISTP收录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2)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的实现三电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集成设计技术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本文由zt359548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 柴天佑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导师 柴天佑院士,1985 年博士毕业,1988 年为东北大学教授,1990 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 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 IFAC 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现任东北 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 评议组成员, 国家 863 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柴天佑教授先后承担与完成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 高技术 计划, 国家攻关计划,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 30 余项科研项目. 在多变量智能解耦, 自适应控制技术和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 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以综合 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工业过程优化控制方法和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界, 在冶金, 电力等行业的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综合自动化系统, 树立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的成功范例,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表的论文被 SCI 收录 40 余篇,被 EI 收录 170 余篇,被 ISTP 收录 76 篇.研究成果受 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培养了十余名博士后,五十余名博士,百余名硕士.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八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辽宁省科技 功勋奖,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东北大学-硕士指导教师简况表

2.视觉传达设计。 2.模具设计。 2.测试技术与故障诊断。 2.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2.虚拟仿真与虚拟测量技术。 2.逆向工程中曲面点云数据的精简技术。 2.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 2.基于CNC的交互式物理化薄壳曲面成型。 2.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2.计算机三维建模方法的研究。 2.自动检测。 2.热工技术研究。 2.摩擦学设计。 2.优化设计。 2.冶金机械。 2.异地协同设计理论及实现方法。 2.加工过程的智能控制。 2.虚拟制造与数字样机。 2.机电一体化技术。 2.协同设计支持系统。 2.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 2.误差分离与几何量误差可视化在线监测及预 2.机械制造装备自动化技术。 2.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 2.现代测量理论与计算机测控技术。 2.数控刀具磨床及刀具的修磨。 2.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 2.薄模技术。 2.新型磁控靶与离子源的仿真优化研究。 2.纳米功能薄膜机器相关器件的研究。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副所长
副所长 所长 副所长
副所长
副校长 院长(艺术学院)
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所副所长 副处长 副院长
副主任 中心主任
东北大学机械
一级学科名称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职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一、专业领域简介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硕士,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负责培养。
一级学科下设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及低温与制冷工程3个二级学科,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依托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试验室”和“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试验室”。
既有专家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组员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专家及高级工程师20人。
学术队伍构造合理,年富力强,可以组织高水平旳多学科交叉和合作,具有较强旳教学和科研实力。
数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各级科技奖励,刊登和出版了一批高水平旳文章和著作,在工业炉窑热工、工业系统节能、热过程模型化、工业生态学、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运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每年招收硕士硕士50人左右,博士硕士20人左右。
本学科重点研究能量旳释放、转换、洁净运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冶金、化工、机械、建筑、能源和动力等工业旳热工理论、工程热物理问题及其生态化技术,重要从事工业炉窑热工、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热过程模型化与计算机控制、能源转换与运用、工业系统节能、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旳研究及工程实践。
二、培养目旳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旳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1.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体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旳专业素质、扎实旳理论基础和系统旳专业知识。
2. 理解本学科及其有关领域旳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掌握一定旳社会人文、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掌握处理工程问题旳先进措施和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和技能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3. 具有纯熟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旳能力,可以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计算机、试验技能和科技写作水平到达工程硕士毕业生规定。
东北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

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6年4月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9月版)中所列出的一些特殊课程及必修环节的实施办法,特做如下规定和说明:一、“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2014580001)课程此课程每学年面向同一年级所有硕士研究生分四次以讲座形式集中完成,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成绩以四次讲座结束后提交大作业的方式最终评定(无故缺席2次不予评定成绩)。
二、“学术报告与讲座” (2014580002)课程此课程由各研究所或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负责组织安排,以参加学术会议、听专题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
学生的成绩由学生所在各研究所集中评定,并在第5学期(每年10月底之前)集中上报到学院教学办。
三、“补修课”课程本科就读非机械类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以同等学力身份录取的硕士生,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都明确列出了需要补修的课程名称。
此类学生入学后需要本人提出补修课程的申请,由学院批准后便可持批准的申请书与相应授课老师取得联系后直接听相应的本科课程,课程结束后由授课老师给出相应的成绩并报学院备案。
补修课程修读合格后方可正常毕业。
四、“专业实践”(y201458700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y2014587001)课程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项目两部分构成。
1、实践教学由指导教师根据学位论文需要,对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实验仪器设备操作使用、工程软件使用等进行培训。
2、专业实践项目主要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内容:(1)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2)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工作;(3)利用现有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在学院的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工作。
研究生在专业实践项目前,需填写《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并由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
研究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需与企业签署相关的协议,协议内容应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以及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和有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
东北大学申报晋升教授_副教授人员要求

东北大学申报晋升教授人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基本要求:第一条申报人员须为已受聘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含专任教师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二条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工作中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锐意创新、服从领导、顾全大局。
近五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
第三条 196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晋升教授职务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且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
第四条有明确的专业化研究方向,能够承担学生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和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较为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对推进学生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条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系统讲授一门及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具备面向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党课、心理咨询,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能力。
第六条一般应具有校级及以上学生教育管理相关培训经历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第七条申报人员须具有有效的外语考试合格证(或符合学校外语免试条件)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
业务要求:在满足基本条件的前提下,须具备下述条件中的3条,其中第八条和第九条为必备项。
第八条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少4篇。
——必备项第九条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能够积极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所取得的工作实绩与研究成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为大家所公认;或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学会兼任主要职务。
——必备项第十条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1项;或获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奖励1次(总排序前2名)。
第十一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总排序前5名,二等奖总排序前4名);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总排序前3名,二等奖总排序前2名)。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东北大学-信息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二O一二年六月目录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1)电气工程 (5)电子与通信工程 (13)控制工程 (20)计算机技术 (29)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 (36)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
(三)培养方案应由本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及要求(一)专业领域简介主要介绍本专业领域所包含的学科以及师资、科学研究情况等。
(二)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及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具备熟练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应积极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三月前言目前我校使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定的,该培养方案对于指导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校相继增加了若干新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委托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来的培养方案已经不完全适用新的情况。
此外,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陆续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为此,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对现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和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要实施3年。
在修订过程中有关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讨论,结合本学院的科学研究方向、师资授课情况、委托单位要求,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各专业领域的具体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包括: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包括了我校各专业学位学科(领域)的基本介绍和培养目标,学制和学分,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培养方案由研究生院整理汇编,参加编辑整理的人员有:马士军、于采宏、董成杰、袁妍。
各有关学院参加编辑的人员有:王亮、吕兴仁、陈亚男、王大海、芦宙新、郭涛、梁成、李军、王乾兰、何鑫等。
整个培养方案由王明波、马士军统稿,刘春明、巩恩普主审。
研究生院2009年3月1日目录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前言 (2)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5)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 (1)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 (1)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4)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4)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9)机械工程 (9)材料工程 (12)冶金工程 (16)动力工程 (21)电气工程 (24)电子与通信工程 (29)控制工程 (34)计算机技术 (42)软件工程 (49)建筑与土木工程 (54)化学工程 (57)地质工程 (61)矿业工程 (65)安全工程 (68)环境工程 (71)生物医学工程 (74)车辆工程 (78)工业工程 (81)项目管理 (86)物流工程 (90)课程一览表 (95)专业学位公共课程代码及学时 (95)文法学院课程一览表 (96)理学院课程一览表 (99)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课程一览表 (100)材料与冶金学院课程一览表 (101)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03)软件学院课程一览表 (106)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08)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11)工商管理学院课程一览表 (112)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1、在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学科(领域)本着“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实施”的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政策、依据自身情况、借鉴一流高等院校的经验进行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请培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简况表
院(部)名称:
基层学术
组织名称: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申请人姓名、
技术职称: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年月日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表应由申请人本人填写。
二、填写内容要实事求是;字迹要端正、清楚。
三、学科名称、代码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
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填写。
四、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可以填入“主要经历”栏
内。
五、本人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点和意义,应填写申
请人较长时期从事的相对稳定并富有成果的主要研究方
向,以及在这些方向上与同行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和所处的
学术地位,对当前与长远的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
的作用和意义。
文字要简明扼要,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
六、本表复制(复印)时应保持原格式,纸张限用B5(16开)
规格,装订要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