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周济的词学思想
周济的词学思想

Of the 'Losing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作者: 迟宝东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96页
主题词: 周济;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美感特质;词史说;寄托;境界;空实说;浑厚说;创作;鉴赏思维;
接受主体
摘要:周济词学思想较前人更全面亦更准确地揭示出词之美感特质.其'词史'说强调词应反映与时代盛衰相关之'感慨',极大拓展了词之内蕴的表现范围;其'有无寄托'说与'寄托出入'说则从艺术构思与运笔方法等角度总结了词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周济将能否引发接受者之自由联想作为其评词之理论与实践的最高准则,提出了重视接受主体的鉴赏思想;而'空实'说与'浑厚'说则说明其词学观念中已具备词中另有'境界'的初步意识,可视为词境理论最早之萌芽.。
浅论周济的词学思想

综上 , 我 们 可 以看 出 , 周 济 要 求 初 学 者 求 空 求 有 寄托 , 自成 一 家之 后 求 实 求 无 寄 托 。 也就 是 说 初 学 者
应 手 法 空 灵 而 主 旨 明确 . 不 可 陷入 一 味 的空 . 但 也 不
深远 , 但 仍 被 后 人 批 为 牵 强 附会 。而 我 们 也 不 难 看 到
出来 时却 能 产 生 丰 富 的 效果 , 这大概就是周济寄托 出
喜, 能出矣。
五 中无 主 , 赤 子 随母 笑 啼 , 乡 人 缘 剧 悲 求“ 有 寄托 ” . 有 寄托则 表里相 宣 , 斐然 成章 , 既 成 格 矣 。万 感 横 集 , 这 段 论 述 又 可 再 次 看 出 周济 对 词 的审 美 趣 味 , 是
周 济 的初 求 空 .可 以看 出他 对 词 的 审 美 要 求 。 那 对 “ 出” 与“ 人” 效 果 的 阐 释 。 写词 须 含 主观 意 志 . 表 达
张 人 仕 前 任 私 塾先 生 , 因 授课 需 要 编 《 词选》 , 却 导 致 其 实 野 心 勃 勃 。
张惠言编《 词选》 时, 选词 极为严苛 , 而《 词选》 也 无 穷 , 用 得 不 好 自废 武 功 。 所 以 周济 要 求 初 学 者有 寄
是 第 一个 明显 体 现 、 贯 彻词 学 观 念 的选 本 。但 张 惠 言 托 , 循序渐进 , 然后 达 到无 寄 托 之 境 。 对 词 的解 读 方 式 难 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 于 单 一 与 失 之 片 面 . 虽然影 响
张 的 词 学 观乃 是 : 植 道 于词 。
手 法 上 回归 纯 朴 , 放 弃 修 张 惠 言创 建 一 个 新 的流 派 , 而周 济 则 将 它 发 扬 光 可 浅 显 的 实 。 在 第 二 阶 段 , 大, 影 响力 也 显 得 更 强 。 周济 始 受 浙 西 词 派 影 响 , 后 结 饰 , 但却 能产 生无 限意 味 , 令读者遐想万千 。 这 样 的 理 识 张 的外 甥 董 士 锡 .受 常 州 派 影 响 并 成 为词 派 的 代 论 其 实 透 露 着 周 济 言 之 有 物 的 词 学 观 ,词 须 具 备 思 表。 在 这一 系列 过 程 中 , 周济 表 露 出 自己的 词 学 思 想 。 想, 与“ 诗言志 ” 的正统文学 观一脉相承 , 也 是 对 张 惠
论周济的词学音律观

论周济的词学音律观徐枫【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1(027)003【摘要】周济是常州词派中论及音律的第一人。
周济的音律论主要体现在《词调选集》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周济从三个方面,分别从词的押韵特色、四声、句式及相关的"领字"、"积字"、"换头、煞尾"等角度,论述了词的音韵问题。
审音度声,讲求表现技巧;强调词调与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相联系;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以"须令读者耳目振动"为佳制--这正是周济音律论的特色。
就技巧而言,周济所论多是对前人理论的承继或发挥,但后二者,则是周济的新创获。
%Zhou Ji was the first smong the Changzhou critics of Ci who spoke on the issue of poetic rhythms. Zhou Ji's principal concepts may be found in his book A Collection of Rhythms of Ci and his Preface to the Collection of Four Song Dynasty Ci-Poets, in which he studi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rhyming system of Ci in its tones, syntax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 strategies. His emphasis on the acousti cally expressive functions of the Ci rhythms in relation to the diction of syntactically meaningful expressions as well as his reader-response enforcement theories have distinguished his ideas on rhythin as outstanding. Though Zhou's ideas on poetic techniques are a mere repetition or at most an in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his forerunners, his requirements for expressiveness and reader-responses are nevertheless unique and very original.【总页数】5页(P128-132)【作者】徐枫【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相关文献】1.清代词学"正变观"的新立论——论周济正变观与张惠言的异同2.传统词学观的背离与深化——谈周济的"词亦有史"3.周济词学观简论4.常州词派的词学"寄托"说——以张惠言、周济为中心5.汲浙派之长,革常派之短——评体尊学大的周济词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济词学理论的破与立

9 5
或立足 “ 正 变 观” , 或探讨其“ 钩 勒” 法, 或分析“ 门 径” 论, 深化 了 对 于 周 济 词 学 理 论 的 探 讨 。 这 些 论 文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笔者在阅读周济词学论著时 , 对《 介 存斋杂 著 》 中的一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北宋词多 就 景 叙 情 , 故 珠 圆 玉 润, 四 白 石, 一变而为即事叙 照玲珑 。 至 稼 轩 、 景, 使深 者 反 浅 , 曲 者 反 直。 吾 十 年 来 服 而以稼轩为外道 , 由今思 之 , 可谓 膺白石 , 瞽人扪 硁 也 。 稼轩郁勃故情深 , 白石放 旷 故情浅 。 稼轩纵横故才大 , 白石局促 故 才 小 。 惟暗香 、 疏影二词 , 寄意题外 , 包蕴 无 穷, 可与 稼 轩 伯 仲 。 余 俱 据 事 直 书 , 不过 看是 高 手意近辣耳 。 白石词如明七子诗 , 格响调 , 不 耐 人 细 思。 白 石 以 诗 法 入 词, 门径浅 狭 , 如 孙 过 庭 书, 但 便 后 人 模 仿。 白石好为小序 , 序即是词 , 词仍是 序 , 反复 再观 , 如同 嚼 蜡 矣。 词 序 序 作 词 缘 起, 以 此意词中未备也 。 今人论院本 , 尚知曲 白 不许复沓 , 而独津津于白石 词 序 , 一 相生 ,
的 浩 大 局 面? 这 既 与 流 派 具 备 自 足 的 理
论体系有关 , 也与流派在兼容并蓄中能自立 面目有 关 。 作为常州词派的 “ 眉目 ” 人物 , 周济不仅 有着自 而且能够充分意识到 立派过 觉的开宗立派的意识 , 程中的众多尖锐问题 , 所以他的词论多兼具 破与立 的成分 。 如何在破中吸收合理成分 , 如何在 立中不 割裂优良传统 , 如何在传统和现实的双重背 景下建 立本词派的词学理论 , 周济对此是有 着思考 的 。 因 此他的词学理 论 才 能 够 在 此 后 百 年 内 不 断 地 被 丰 富和发展 。 本文即探讨周济理论肇端的情形 。
周济词学思想接受研究

周济词学思想接受研究周济词学思想接受研究论文报告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派——周济词学,并阐述了周济词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应用。
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逻辑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周济词学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及其在现代教育、管理、领导学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学习和传承周济词学精神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周济词学、思想内涵、应用价值、传承一、周济词学的历史渊源1.1 周济词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周济词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1.3 周济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二、周济词学的思想内涵2.1 周济词学的“济人”思想2.2 周济词学的“言行相济”思想2.3 周济词学的“敬天爱民”思想三、周济词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3.1 周济词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3.2 周济词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3.3 周济词学在领导学中的应用四、周济词学的传承模式4.1 周济词学的家庭传承4.2 周济词学的师徒传承4.3 周济词学的社会传承五、周济词学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途径5.1 周济词学的网络传播5.2 周济词学的网络受众分析5.3 周济词学与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六、周济词学在企业中的实践6.1 面对挑战应融入周济词学思想6.2 在企业中落地实施周济词学理念6.3 通过周济词学思想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七、周济词学与现代人性情况的调研7.1 现代人性情状况分析7.2 周济词学精神和现代人情感调节的适应7.3 周济词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八、周济词学与古典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8.1 周济词学精神与古诗词的相互关系8.2 周济词学思想对古典文化的影响和传承8.3 古典文化对周济词学的传承和发展的启示九、周济词学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9.1 周济词学的社会价值9.2 周济词学的文明价值9.3 周济词学的人性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周济词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思想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周济词学思想接受研究

周济词学思想接受研究周济词学思想接受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周济词学的思想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周济词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其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周济词学思想的接受状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一、周济词学思想的历史渊源1. 周济词学的定义2. 周济词学的起源与发展3. 周济词学与古代文化的关系二、周济词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1. 以周济词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2. 周济词学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3. 周济词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推广三、周济词学思想对个人道德素养的影响1. 培养人的仁爱精神2. 强化责任感,克服自私自利3. 倡导良好风气,推崇公德心四、周济词学思想对社会的现实意义1. 纠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2. 引导社会关注社会责任3. 提高社会公信力五、周济词学思想在商业领域的运用1. 企业文化建设的周济词学思维2. 周济词学思想与商业伦理的关系3. 周济词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六、周济词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运用1. 扶贫政策中的周济词学思维2. 周济词学思想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3. “仁人政治”理念的实践七、周济词学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1. 周济词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启示2. 周济词学思想在音乐中的表现3. 周济词学思想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八、周济词学思想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1. 将周济词学思想传播到国外2. 文化合作与共享,推广周济词学文化3. 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九、周济词学思想的未来发展1. 深入挖掘周济词学的内涵2. 推广周济词学的基础理念3. 将周济词学思想融入现代生活总之,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深度的传统文化,周济词学思想的接受和应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发掘其新的价值和意义,让周济词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 周济词学思想的历史渊源这一提纲主要是介绍周济词学思想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有助于读者对周济词学思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词艺录丨论常州词派的“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

词艺录丨论常州词派的“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前言清代谓之“词学中兴”,其词风之特盛,历代无两,龙榆生故云:“数十年间,词风特盛;非特为清词之光荣结局,亦千年来词学之总结束时期也”(《中国韵文史》)。
而“词风特盛”并非只在词家作手的巨富,同时更因词学托体日尊,进而饱学之士在词书整校中得以“校勘经籍之力”,故清朝之词风气极并理论与创作。
又清代词派更替,各类审美趋向自然递主词坛,清初先有浙西朱彝尊倡白石(姜夔)而抑梦窗(吴文英),所谓“家白石而户玉田”;后常州周介存摩前集后,使天下欲学宋四家,并云“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宋四家选序》),逮至此时,清之词学理论即成大成。
嘉道文风与张惠言之“寄托”•嘉道之前的“必崇尔雅”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内则“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
”(《朝鲜李朝时录中的中国史料》)又洪亮吉追述乾隆云“士大夫渐不知廉耻”;在外则列强欲豆剖瓜分,鸦片荼毒益盛,内忧外患之下,国祚式微。
故嘉道之前,盛世升平,文人于词便“竟崇尔雅”,以玩咏风流为主,所谓“家白石而户玉田”便在此时。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余壮日从先生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
酒阑灯炧,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
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
往者明三百祀,词学失传;先生搜辑遗集,馀曾表而出之。
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于此。
”彼时浙西止境只在姜夔、张炎二家,故为人诟病,谭献云“浙派为人诟病,由其以姜、张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涩,玉田之润”,概因其多承平词家,不免汲汲于雕章弄句,千篇一律而少有建树,其中高者不过朱彝尊、厉鹗等寥寥数人。
兹录《念奴娇》一词如下: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周济词论

周济的其他成就
–史学家
著有史书《晋略》 著有史书《晋略》
–艺术家
著有画论《折肱录》 著有画论《折肱录》
谢谢观看
(二)感慨盛衰,与人 感慨盛衰, 之性情、学问、 之性情、学问、境地不可 分
周济在强调词的 社会内容与经世致用 的内质时, 的内质时,还、境地, 莫不由衷之言」, 」,是 莫不由衷之言」,是 作者对人生反复体验 的真切产物之观点。 的真切产物之观点。 唯有「见识多、识理 唯有「见识多、 透」者,方能赋词以 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 会意义。 会意义。
• (二)意与境「浑」──论「境界」 意与境「 论 境界」
意与境浑,是周济创作论中「专寄托不出」的最高阶段,此时作 者兴发无端,来去无迹,触物连类,入境即悟,达到一种意与境浑、 物我两融的化境。因此已经屏除了「一事一物」之「类」,而独出以 「境」。境指具体的客观存在,相对于物类而言,其范围更为扩大无 垠,容万物于其中,涵盖时空。而意与境相浑,则不知为何物、何者 为情,两者相浑相融,自然寄托无迹可寻了。
治词学
一、抒写社会兴衰的「词史说」 抒写社会兴衰的「词史说」 • (一)本于立意,特铸「词史」新说 本于立意,特铸「词史」 在承张惠言提高词之立意品格上,对词意作出新界定, 在承张惠言提高词之立意品格上,对词意作出新界定,强调词也应 如诗般反应社会现实。 介存斋论词杂着》 如诗般反应社会现实。在《介存斋论词杂着》中,周济提出了著名的 词史说」: 「词史说」: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 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 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 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 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 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渖互拾,便想高揖温、 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渖互拾,便想高揖温、韦, 不亦耻乎! 不亦耻乎! • 在这里,周济明确表明,词之大义所在,寄托之所重, 在这里,周济明确表明,词之大义所在,寄托之所重,当是时代之 大感慨,而非小小的个人一己的「离别怀思」、「感士不遇」 」、「感士不遇 大感慨,而非小小的个人一己的「离别怀思」、「感士不遇」之类 陈陈相因,唾渖互拾」的士大夫私人际遇,而应是「绸缪未雨」 「陈陈相因,唾渖互拾」的士大夫私人际遇,而应是「绸缪未雨」对 社会态势的防患未然;「太息厝薪」对黑暗现实的忧虑;「己溺己饥」 ;「太息厝薪 ;「己溺己饥 社会态势的防患未然;「太息厝薪」对黑暗现实的忧虑;「己溺己饥」 对困于动乱频仍的民生疾苦的切身感受;「独清独醒」 ;「独清独醒 对困于动乱频仍的民生疾苦的切身感受;「独清独醒」面对浊世而不 苟合取容的独善其身。 苟合取容的独善其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周济的词学思想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周济的词学思想,来了解周济的词学观,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批评。
关键词:周济词学思想批评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
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
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
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重要的词论家。
谈到常州词派,则不得不提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进士及第,受翰林编修。
作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师承桐城派,主张以经解词,即以治经学的方式去治词,由此评点词作。
张入仕前任私塾先生,因授课需要编《词选》,却导致常州词派的产生。
张惠言编《词选》时,选词极为严苛,而《词选》也是第一个明显体现、贯彻词学观念的选本。
但张惠言对词的解读方式难免过于单一与失之片面,虽然影响深远,但仍被后人批为牵强附会。
而我们也不难看到张的词学观乃是:植道于词。
张惠言创建一个新的流派,而周济则将它发扬光大,影响力也显得更强。
周济始受浙西词派影响,后结识张的外甥董士锡,受常州派影响并成为词派的代表。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周济表露出自己的词学思想。
首先是他的寄托入出说,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
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他写道: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济的初求空,可以看出他对词的审美要求,那即是“灵气往来”,词之具备灵气成为作词的基本要求。
周济此论可能与词本身的特点有关。
被称为“诗余”的词,注重意内言外,必然会形成含蓄蕴藉的特点,而具备灵气无疑赋予词以灵魂,所以周济要求初学者求空。
形成风格之后,周又提到求实,这与求空并无矛盾,这里的求实是在手法空灵基础上的言之有物,也就是他提出的有寄托,文学不能无病呻吟,而词这样的体裁最容易陷入空洞虚幻,周的求实是很有其意义的。
在“寄托”问题上,周同样分两个阶段。
初学之有寄托是为了让主题鲜明,文章易懂,凡初学者须脚踏实地,不可贪多,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获得认可,当手法成熟之后,则可以追求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效果,即无寄托。
这里的无寄托可以从接受学上去理解。
谭献曾说: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一个作品问世之后,和作者似已没有多大联系了,读者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作品的又一次加工。
又是那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周济看来,作者就是负有
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千万种解读可能的使命,这里的无寄托其实是一种多寄托、大寄托,它看似无欲无求,其实野心勃勃。
但无寄托这个问题也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威力无穷,用得不好自废武功。
所以周济要求初学者有寄托,循序渐进,然后达到无寄托之境。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周济要求初学者求空求有寄托,自成一家之后求实求无寄托。
也就是说初学者应手法空灵而主旨明确,不可陷入一味的空,但也不可浅显的实。
在第二阶段,手法上回归纯朴,放弃修饰,但却能产生无限意味,令读者遐想万千。
这样的理论其实透露着周济言之有物的词学观,词须具备思想,与“诗言志”的正统文学观一脉相承,也是对张惠言的植道于词的发展延伸。
关于寄托说,周济又言: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一物一事,引申触类,意感偶生,假类必达,斯入矣。
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悲喜,能出矣。
这段论述又可再次看出周济对词的审美趣味,是对“出”与”入”效果的阐释。
写词须含主观意志,表达出来时却能产生丰富的效果,这大概就是周济寄托出入说的要义所在。
接下来谈谈周济的词学批评。
周济称苏轼“天趣”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
苏作词犹如李白作诗,行气如虹,行意若空。
而称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
可以看出,这一段周济已将自己的词学观运用到具体的词学批评之中。
他批评苏轼的不经意,就是责备他没有入,没有寄托,手
法可以空,但寄托必须要有。
周济觉得苏轼似无寄托,所以在赞他有天趣的同时,内心也是不无遗憾的。
而周济对辛弃疾的态度却显得亲切,说他有辙可循,换言之,周济在辛的词里找到了寄托。
在褒扬稼轩的同时,周对姜夔、张言也提出批评。
很显然,在周看来,白石空有形式,而缺乏经世意识,没有将实物写入词中,显得没有着落。
其次是周济对柳永的翻案,以及对周邦彦的极力推崇。
周济谈到柳永时说: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尽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而谈到周邦彦时则说:清真词多从耆卿脱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势不可及,后人摭其乐章,訾为俗笔,真瞽说也。
柳永词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也多描绘歌妓生活和城市风光之作,其词常有颓废情绪。
周邦彦词格律谨严,追求典丽,多写闺情、羁旅。
其实这二人与白石相较,风格上、创作内容上似无大差异,但周推崇前者而贬低后者,似暗含门户之见。
张惠言以治经学的方式去治词,并由此点评词作,在评温庭筠的菩萨蛮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
菩萨蛮第一首下阙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
而在周济看来,既有屈原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那么写闺怨的词人也可以有寄托,所以周邦彦多写闺情,不但未遭周济冷眼,反倒是如获至宝,倍加推崇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正如况周颐所说,如果都只是感士不遇,一味发感慨,那么也未免无趣。
可以说周济于词学理论上非常完备,但个人词作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作品过于强调寄托和不露痕迹,晦涩难懂。
词学家吴梅批评说:止庵自作词,亦有寄旨,唯能入而不能出耳。
如《夜飞鹊》之海棠、《金明池》之荷花,虽各有寄意,而词涉隐晦,如索枯谜。
这只能说周济理论中的词学境界实在太高,高到连他自己亦不能达到。
之前将寄托说比成双刃剑,在这里得到印证,理论与实践确实不是可以轻易转换的。
由此可见,周济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再加上其对词有着存经存史的要求,过于要求词的寄托、意境,使得他将常州词派发扬光大的同时,也留下了理论上的缺陷。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周济在词学上所做的贡献,他同张惠言等人一样,赋予词以使命,使得词在发展的道路上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2]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
[3] 吴梅.词学通论[m].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