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

合集下载

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

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

2月25日出版 2019年第1期 刘 佳,朱博杨 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出。

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

驱心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

以无厚入有问.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款弗违,斯入矣。

”[4]1630—1643有“寄托”之作如王沂孙的《齐天乐· 蝉》,周济说此词有“家国之恨”,王沂孙身处宋末元初,历经亡国之痛,《齐天乐· 蝉》词意哀婉悲切,载录如下——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词中蝉为宫女之魂,寄寓王沂孙亡国之悲。

词原本为引觞佐酒之具,王沂孙却用之寄寓家国之悲,因此周济以此词为有“寄托”。

但后人很多都只看了寄托“入”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周济“出”的一面。

有寄托“出”指词的浑化无迹,如庖丁解牛,不见斧斤。

如周邦彦词作之“浑厚”备受周济推崇。

谭献对周济在“寄托论”上观点大抵是赞同的。

谭献《词辨跋》中说:“及门徐仲可中翰录《词辨》,索予评泊,以示矩范。

予固知周氏之意,而持论小异。

大抵周氏所谓变,亦予所谓正也,而折中柔厚则同。

仲可比类而观,思过半矣。

”;另,《复堂词话》评冯延巳词“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之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

此关叙事。

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谭献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复堂词话》)的理论主张,这是对周济提出“寄托论”的进一步发展,使词的阐释更加多元。

谭献以周济“寄托论”为基础,转从读者的角度思考,提出了“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的理论命题。

谭献《复堂词录序》:“……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

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向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

[6]58—60词的写作常常是宛转委曲,不直言其意,而是旁通其情,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在词的写作中确实普通存在。

浙西词派常州词派

浙西词派常州词派
属于常州词派的作家还有张琦、董士锡、周之琦、周济等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周济。周济不仅强调词的社会功能,而且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这就在一定程度避免了词对寄托的过分粘连,体现出词体形式主义的超然一面。他只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较之张惠言的选择更为简明,使学词者的楷模更为明确。
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在体系上更为完备和实用,在词坛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常州词派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
浙派词比较重视词的音律和辞藻,但内容与抒情则相对薄弱。
他们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
常州词派则是清中叶词派,以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张惠言为代表。
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讲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但由于他所说的“比兴”,主要还是从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与诗骚传统迥然有别,所以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只是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才使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风行。
浙西词派是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为代表。
他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言“词论与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标举朱彝尊推崇的姜夔、张炎不楷模,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崖登及他本人之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称。

龚自珍与常州词派

龚自珍与常州词派

2叭2年7月求是学刊Jul.,20l2第39卷第4期SE E KI NG TRUT H V o l_39No.4口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词曲研究龚自珍与常州词派彭玉平,习婷(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清朝嘉道年间,常州词派兴起,龚自珍与其中多数成员关系密切。

其词创作风格及词学思想的成熟,始终伴随着与常州词人的交往,受其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定庵词在嘉道词坛,不依附于流派而自成一体,龚自珍的词学观如“尊情”、“辨体”、“诠释”等方面,更是与常州词派有着诸多差异。

可以说,龚自珍始终有意识地与常州词派保持着一定距离,并没有全盘接受常州词派的理论,而是有着更多自己的思考,所以,他的词学观与常州派也处于若即若离之间,而他也没有成为常州词派中的一员。

关键词:龚自珍;常州词派;交游;词学观;异同作者简介:彭玉平,男,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习婷,女,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词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项目编号:lO&zDl02中图分类号:1207_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4—0100—07 收稿日期:2012—03—26龚自珍诗文开一代之风气,晚近各家多瓣香于嘉庆二年(1797)编《词选》,并为之序,词学观始于他,其词也不依附流派而自成一体,风格“迷见于世。

在《词选序》问世之后,张惠言周围聚集离”,在嘉道词坛可谓自树一帜。

但后世论及定庵了一批文人,以比兴寄托为旨归,从事词的创作,同。

往往将其与常州词派联系在一起,如胡薇元:渐成风气。

陆继辂《冶秋馆词序》云:“同时又“嘉道以来,则以龚定庵、恽子居、张皋文辈为足有皋文之弟宛邻及左杏庄李申耆、丁若士履继雅音也。

”[1](P4038)这不仅是因为两者活跃在词恒、家邵文.相与引申张氏之说,于是尽发温庭筠、坛的时间相近,更因为两者确实关系密切。

常州词派对张炎清空骚雅说的继承与发挥

常州词派对张炎清空骚雅说的继承与发挥
出一辙 。 陈廷 焯提 出了“ 沉郁 ” 说,
所 言“ 沉 郁” 实际是 张炎“ 骚雅” 观
( 《 词概 》 ) 、 “ 词 贵 清 空 ,嫌 质 实 ” ( 《 双邻 词钞序 》 ) ,避 清空之 弊端
而倡“ 清 空 中有 沉 厚 ” , 重 含 蓄寄
பைடு நூலகம்托。
北宋词 下者在 南宋下 , 以其
学教 育
常州词派对张炎清空骚雅说的继承与发挥
圄 吕 丽 红
内容摘要 : 常州词派提倡词 中运用 比兴寄托 , 追求词“ 清 空” 之意境 , 从其理论 渊源看 , 是 对宋末张炎“ 清 空 骚雅” 说的继承与进 一步的发挥。 关键词 : 常州词派 张炎 “ 清空” 之境 寄托
张炎 在《 词 源》 中提 出“ 清空
笔》 ) 对“ 清空 ” 作 了解 释和 说 明。
谢 章铤认 为 : “ 宋人 论词精 湛莫过
灵蕴藉 ,这 与张炎所 倡导 的 “ 清 空 ”意境异 曲而 同工 。重视词 的 “ 清空 ” , 云: “ 盖词 贵清空 , 宋 贤名 训也” ( 《 词话 》 九) , 并 针 对倡 “ 清 空 ”者流于 空疏之 流弊进 一步提 出: “ 词之大要 , 不 外厚 而清 。厚 ,
“ 初 学词求 空 , 空则灵气往 来 。既
成格 调 求实 ,实则 精力 弥 满 。 ” ( 《 介存 斋论词 杂著》 ) 尽管 周济对
“ 空” 、 “ 实 ”所持 观点与张 炎并不

推 崇“ 清 空” 之 境
对 于张炎 力倡之 “ 清空 ” , 常
州词 派 中不乏 推重者 。 周济虽认 为张炎 “ 才情诣 力 亦 不后诸人 , 终觉 积谷作 米 , 把 缆 放船 , 无 开 阔手段 ” ( 《 介存斋论 词 杂著》 ) , 但对 于张炎 的“ 清空 ” , 还

“毗陵四女”对常州词派的继承与创新word资料12页

“毗陵四女”对常州词派的继承与创新word资料12页

“毗陵四女”对常州词派的继承与创新常州位于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学术风气浓郁。

龚自珍在《常州高才篇》如是称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清代以来,常州更是产生了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5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和庄存与、洪亮吉、张惠言、张琦、恽敬、黄景仁等10多位杰出的学术领袖、作家和诗人。

而在这中间,艺术成就尤其突出的是张氏兄弟。

张惠言,字皋文。

他既是常州词派的宗主,又是阳湖文派的领袖,同时也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称:“天下读书者称皋文先生兼工词。

其词及古文能别开生面,独成一派,世所称阳湖派古文、常州词派者,皆自惠言启之也。

”其弟张琦,字翰风,号宛邻,“与兄惠言同撰《词选》,奥始始开,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

”正是在张氏兄弟的言传身教下,张氏家族人才济济,女性更是表现不凡,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张琦的四个女儿,皆能诗文,人称“毗陵四女”。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作为常州词派创始人的后人,张氏四女在词的创作技巧、词的美学追求以及词的美学风格等都对常州词派有所继承,同时,作为女性词人,她们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张氏四女词体创作概貌张琦长女熠英,字孟缇,著有《澹菊轩初稿》诗四卷,词一卷,熠英从小博览群书,词笔秀逸,得碧山白云之神;次女珊英,字纬青,著有《纬青遗稿》一卷,才华横溢,风格幽隽,可惜英年早逝;三女纶英,字婉,著有《绿槐书屋诗》三卷,文风继承魏晋,不屑绮丽之语,风格刚健沉毅,“词雅而体清,力遒而骨峻”;四女纨英,字若琦,著有《餐枫馆文集》二卷,《邻云友月之居诗》四卷,秉性和雅,诗文全能,书精古篆。

张琦的儿子仲远为其女兄弟诗词结集刊刻,合称《毗陵四女集》,传为佳话:“一门风雅,可想见其渊源有自矣。

”安吴包世臣这样评价四女的诗词:“纬青幽隽,婉排,若绮和雅,各得先生之一体,恭人(孟缇)则缠绵悱恻,不失于愚。

属词必事,必达其志。

词艺录丨论常州词派的“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

词艺录丨论常州词派的“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

词艺录丨论常州词派的“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前言清代谓之“词学中兴”,其词风之特盛,历代无两,龙榆生故云:“数十年间,词风特盛;非特为清词之光荣结局,亦千年来词学之总结束时期也”(《中国韵文史》)。

而“词风特盛”并非只在词家作手的巨富,同时更因词学托体日尊,进而饱学之士在词书整校中得以“校勘经籍之力”,故清朝之词风气极并理论与创作。

又清代词派更替,各类审美趋向自然递主词坛,清初先有浙西朱彝尊倡白石(姜夔)而抑梦窗(吴文英),所谓“家白石而户玉田”;后常州周介存摩前集后,使天下欲学宋四家,并云“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宋四家选序》),逮至此时,清之词学理论即成大成。

嘉道文风与张惠言之“寄托”•嘉道之前的“必崇尔雅”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内则“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

”(《朝鲜李朝时录中的中国史料》)又洪亮吉追述乾隆云“士大夫渐不知廉耻”;在外则列强欲豆剖瓜分,鸦片荼毒益盛,内忧外患之下,国祚式微。

故嘉道之前,盛世升平,文人于词便“竟崇尔雅”,以玩咏风流为主,所谓“家白石而户玉田”便在此时。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余壮日从先生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

酒阑灯炧,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

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

往者明三百祀,词学失传;先生搜辑遗集,馀曾表而出之。

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于此。

”彼时浙西止境只在姜夔、张炎二家,故为人诟病,谭献云“浙派为人诟病,由其以姜、张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涩,玉田之润”,概因其多承平词家,不免汲汲于雕章弄句,千篇一律而少有建树,其中高者不过朱彝尊、厉鹗等寥寥数人。

兹录《念奴娇》一词如下: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从词人群体到词学复古思潮——“常州词派”流派性质考论

从词人群体到词学复古思潮——“常州词派”流派性质考论
派成员 的不 稳定 性 和复 杂 性 , 在论 述 常 州 派 词人 如
意。很明显 , 清人的流派观念与现代人的流派观念 有相当大的差距 , 对前人 的这些流派若仅是一味地 接受而不进行反思性的辨析 , 便会给研究工作带来

时, 有学者所面临的困难便是: 常州词派究竟包括 “ 哪些词 人 ?从 作 品人 手 我们 的确 难 以 区划 , 许 只 或
丰 富性和 复 杂性。
[ 关键词] 常州词派 ; 流派 ; 词人群体 ; 思潮
中图分类 号 : 0 .3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6— 4 120 )3— 09—1 I 72 2 A 10 29 (06 0 04 0
清词艳称“ 中兴” 因其流派众多, , 词作浩繁 , 为 两宋后词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其 中常州词派作为 个重要支脉, 直是清词研究 中的重点。然而在 一

简单 化 , 结果 均不利 于对 晚清 词的研究 , 两派 ; 再就是常州词派词
统不 明 , 师承 不 清 的问题 。这 些不 能 不 引发 笔 者对 常州 词派进行 重新 思考 。

现代学者视域里 , 对常州词派的流派性质少有质疑。 笔者在对其进行 梳理 时即发 现一些值得 注意 的问 题, 如对常州词派 的研究 , 注的重点往往是 张惠 关
言 、 济 、 献等 人 的词 学 思 想 , 很少 论 及 常 州 词 周 谭 而 人 的具 体创 作 , 这种 理论 与创作 相 脱节 的现 象 , 一 对
常 州词派 的建构
在词史上, 清代是一个流派观念 自觉的时期 , 也
是 流 派意识异 常 强烈 的 时期 , 因此 对 流 派 的研 究一
州词人的划定 向来是个难题 ; 再如常州词派与晚清 词坛相始终 , 这两者间关 系, 依某些学者的描述 , 常

试论夏承焘对常州词派的研究

试论夏承焘对常州词派的研究
第2 8卷
V0 . 1 28
第 4期
No. 4
中州大学学报
J OUR NAL 0F Z NGZ HO H0U UN VERST I IY
2 1 年 8月 01
Au . 1 g2 1 0
试论 夏承焘对 常州词派 的研 究
胡 永 启
( 中州大 学 高教 所 , 州 404 ) 郑 50 4

52 ・
苏附于辛之下 , 嫌时代倒置 ” 周 、 是 同派词人 , “ ; 吴
“ 名为 四家 , 只 三 派 ” 而 且 , 家 词 风 差 别 较 大 。 实 , 四
认 为 此说 同样 体现 出了常 派理论 的一个不 足 。
言推重温过之而无不及 , 以温为准绳来衡量词人词
作 , 把温词 看 成是 词 发 展 的 高峰 , 这些 都 是 过 分 并 “ 的话 ” 应 区别对 待 。 ,
夏 承 焘 (90 18 ) 字 瞿禅 , 瞿 髯 , 江 温 10 - 9 6 , 号 浙 州 人 。著 名词 学 家 , 生 致 力 于词 学 的 研 究 , 2 毕 是 0
世 纪 词学 的重 要开 拓者 和 奠基 人 。
非, 然其“ 锤幽凿险” 说词 的弊端亦相当明显。因此
张 说在 词学 理论 上及 词 的创 作上 都产 生 了深 刻 的影 响, 致使 它成 了整 个 常 派 的 一 大不 足 。其 产 生 的 原 因, 张的学识 密切 相关 , 以治汉 代虞 翻 的“ 与 张 易
摘 要: 夏承 焘在有 限的清词研 究文论 中, 以研 究常 州词 派为最 。他 所研 究的 常州词 派 , 以讨论 张惠 言、 济 、 周
陈延焯和谭献等 主要 词家词论方 面的 内容为主。通过对这 些问题 的探讨 , 描绘 出了常州词 派的基本情 况 , 观地评 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世”中的呐喊——应势而起的常州词派摘要:常州词派是清代继浙西词派之后产生影响最大的词学流派,其词学思想作为清代词学的一座重镇,可以说是此前历代词学的集大成者。

根据常州词派的产生发展过程,后世学者多将其认为由张惠言开派,董士锡、周济发扬光大。

常州词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韵味,还包含了当时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社会思潮、文人心态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常州词派张惠言幽微善感意内言外寄托比兴正文:“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

招手海边鸥燕,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画。

天付与,且婆娑。

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

看到浮云过去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谈》张惠言常州词派诞生于乾嘉年间,兴起于嘉道时期,绵延至清末明初,不局限于常州一地,主要是以张惠言,周济二家的词学思想为基础,围绕词的美学特质进行理论探讨和创工作实践的一个词学流派。

从张惠言同时至光绪二十二年间,可考词集者多达二百八十三家之多,多数词人都身处于社会动荡、民心浮动、危机四伏的清末年间,洞晓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与词风变化,在创作上多表现沉郁顿挫、跌宕起伏的情感,在理论上则强调“寄托比兴”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可以说,常州词派是因时势而起,因世事而名震。

一、常州词派的产生背景历史是一种循环,也是一种延伸。

从清军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到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再到宣统三年的辛亥革命,侵略和战争使沉浸在天朝上国梦中的人们开始清醒。

文学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艺术和审美情趣的代表,它更多的隐含了文人志士对国家命运的堪忧和无奈。

常州,一个历代人文荟萃之地,一个词学悠久之地,一个政治敏感之地。

明清易代之后,常州的之地的文人痛定思痛,不少士人都以遗民自居,不与清朝统治着合作,以轻狂放遗、愤世嫉俗的态度处世,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烙印和地域的影响。

从清朝初年崛起于词坛影响于后世的阳羡派到浙西词派盛行时的风格独具的常州词人史承谦,常州之文学一直都不曾让人轻视。

张惠言作为常州词派之宗主,也可谓是改变一个时代词风的人物。

虽然大多说常州词人地位低下,远离政权中心,如张惠言的“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中进士不到三年即归山,钱季重的“屡举不第,浪游四方”等遭际频出,但也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他们有了自己的“感士不遇”之音,他们将逆境与不幸看作对自己意志的磨练,寻求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思想。

乾嘉年间是清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嘉道以后内忧外患更为严重,社会动荡加剧,此时的常州词人再度遵循“诗教”之观念,变被动逆来顺受为主动的忧危念乱思想,积极投身变革,寻求救世之策,呈现出了强有力的外向型心态,将此前“升平”时期为词人所标榜的“清空”、“典雅”所取代,表现出了一种沉郁顿挫、起伏跌宕的情感。

张惠言认为词之内蕴贵在传达出贤人君子不能名言之“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的情意,而此种观念正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常州词派的兴起是继于浙西词派之后。

清朝前中期民间词派多是以“尚雅”为理论核心,强调文雅精致而忽略了词作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情感因素,另一方面,浙西等词派过于推崇南宋词之风韵,只取清空醇雅之皮毛,而不讲求立意,因此造成了词学创作意旨空泛治病,词学发展至此,寻求变革、突破,成为一种大势所趋。

常州词派“意内言外’“近于比兴”之表现方法在当时成为一种呐喊,一种应势而起之思潮。

在当时的时代风会的影响下,词人在心态上也趋向一致,他们共同的排斥西方文化,维系世道人心,推崇诗教,敦厚人品,反复强调“诗品出于人品”“论词莫先于品”等思想。

这一时期的词人虽然普遍对国家前途命运持有深深的忧虑之情,但他们确共同表现出厌倦仕途,无意官场,有心为师之意识,正是这多种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得常州词派在清朝后期成为广大词人,文人所接受和认同的一种词学流派,也使得它的发展开始步入辉煌。

二、常州词派之词学思想谈到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我们不得不联系到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所著述的《词选》一书。

《词选》最初是张氏兄弟于嘉庆年间在歙县馆金家授课时所编的词学教材,它共选录了唐五代、宋词四十四家,一百一十六首。

张惠言在他的《词选》的序言中提及了自己对与词学的看法“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

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此篇序蕴含了丰富的词学思想,涉及到许多词学理论的问题,被后世尊为常州词派的理论基础。

张惠言所开创的常州学派,是对之前词学的一种拓展和创新,他强调将细致精微的词人感受与精湛的儒家修养微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为词之创作所增添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境。

张惠言对词之特美体认精微,自身则具有一种幽微善感的属于词人所特有的心性特征,能够很敏锐纤细的捕捉到事物景象最为深婉曲折的特质所在,并将其以词的方式表达出来。

更为重要的还有,他从情意与形象之间感发关系这一角度来论说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言指词作者在创作时,其内心中有了一种情意的爆发。

张惠言所讲的“近于比兴”之表现手法,是词之内蕴与表面所叙写的情事是一种若有若无、可感亦不可发的虚活状态。

张惠言虽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但他对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还处于感知、体认的层面上,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其后继者周济作为常州词学思想的中坚人物则对其理论上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与修正。

从张惠言到周济,常州词学思想实现了从简单框架到渐趋系统完善的演进。

周济的思想多受影响于董士锡,其“以无厚入有间”的提法就曾与董士锡相合。

周济所强调的是词之寄托,其寄托的内容主要应为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感慨”,此种盛衰兴亡之感要出自于词人的“由衷之言”。

在词作所表现的情感上,周济较张惠言更为广阔,他强调多角度,多侧面的反应不同人对时代大势的不同感受,“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不一而足,在创作的情感指向上,周济所主张的情感是由词人自身指向外部的,具有放射性。

他还认为学词过程应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即“初学”和“既成格调”,怎样把“有寄托”之词写入“无寄托”之词,这才是他理想中词学创作的高级阶段。

据史料记载,常州词派在形成之后并没有马上获得词坛学界的接受和推崇,直至道光时期,才稍有反响,后至同光时期又重新崛起,在其后期以谭献和陈廷焯的成就最为突出。

谭献的词学思想与张惠言、周济一脉相承,在保持了他们二人所构建的此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又对张、周二家的词学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变通,谭献曾自谓其词学乃“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他提出词之内蕴重在“柔厚之旨”,强调新的历史语境下,新的创作倾向。

大家所公认的,常州词学思想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对于词之美感特质的体认和把握,谭献继承张、周二人所取得的成果,并补充其理论中的不足,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于词之美感特质的见解和主张,即“幽涩”之美与“虚浑”之境。

“幽涩”之美主要是由词内在情思脉络所形成的姿态传达出来,所以要达到这种美感,必须要求词作者在填词过程中避浅就深,避直就曲,避俗就雅,情感一波三折之式。

而“虚浑”就是指诗歌感情既超出迹象之外,又能使读者确感其存在,两者辩证统一在一起,浑成自然的一种词之情境。

从清词的发展历史来看,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是一个集历代各个词学流派所长,补其不足的,扬起优势,倚其时代而生的,它强调以立意为本,并将词之内蕴做“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的限定,有利于提高词的地位,也有利于挽救乾嘉词坛普遍存在的意旨枯寂的形式主义之风,使清词在嘉庆以后又走上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从词作看常州词派的的影响与价值常州词派作为清朝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的词学思想、创作手法、审美追求、鉴赏原则等多方面都对后世的文学诗词创作以及之前的历史的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我将对常州词派的部分词作进行一些个人的看法分析,并以此来展示表述常州词派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价值。

《南歌子.长河修禊》张惠言云重才寻翠,风轻已试香。

桃花好在柳初黄,和着三分飞絮,便轻狂。

旧迹莺能说,新愁水自长。

只须坐石莫流觞,若到三分薄醉,耐斜阳。

张惠言的此首词是以其心灵意念作为贯穿线索的。

在词的上片描写是一种春日修禊时的喜悦之情,他以春的脚步为背景,用“才”“已”两字将春的到来写得如此轻盈和迅捷,而桃花的初绽又是一种春意的美丽。

但作者所想要表现的也许还是隐藏在柳黄与飞絮之后的旷放和委婉曲折之情。

张惠言在词作上强调的是“幽微善感”的词人心性,他的词侧重于给读者带来多层面自由联想的美感特质,以一种似秦观,类柳永的纤细敏锐融于词之创作,用细微、柔弱、纤小之景来表述其婉曲、不拘一格的生命意识。

张惠言的此种以想象中之感受为主,以真实的感受为辅,将情思寄托于朦胧细腻之物的创作手法,使词突增了一种要眇幽微之美感。

又如:《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是春魂一缕,销不尽,又轻飞。

看曲曲回肠,愁侬未了,又待怜伊。

东风几回暗剪,尽缠绵、未忍断相思。

除有沉烟细袅,闲来情绪还知。

家山何处?为春工、容易到天涯。

但牵得春来,何曾系住?依旧春归。

残红更无消息,便从今、休要上花枝。

待祝梁间燕子,衔他深度帘丝。

作者以幽微的景象传达了其婉曲之生命意识,“游丝”如婉曲缠绵的情绪,轻纤柔微、引人多思;“春魂一缕’又似多情的生命意识,以”回肠“来写“游丝”,既取其形态上的关联,同时也将人的情感与所咏之物融合为一。

一种“东风几回暗剪”的割舍离去之语是词充满了情思的暗示,为读者的言外联想提供了丰富的潜能。

类似于这样的叙写,外表虽看似轻微,但轻微中却深藏一份纤细敏锐的情思,一种细致幽微之处别具一格的感人力量。

《虞美人》董士锡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

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该词的上片“韶华”二字,不仅可以说是作者自己惜时自伤之情,还可以引起读者对当时清王朝盛世不再的一种联想。

词中所写的“秋声带叶萧萧落”也正是对那个腐败而又日趋没落之政局的形象写照。

“浮云遮月”是指作者希望有人力挽长江之水,洗却浮云,使日出天青,对政治清明的无限向往之情。

此首词就是对张惠言所提出的“困厄与生意”“近于比兴”“意内言外”之创作手法的展现,使词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之间存在距离,在神隐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可感亦不可感的虚活之境。

总而言之,常州词派的产生发展与流传,在清代的文学史上都是不可轻视的一笔,从嘉道时期至同光时期,常州词派在整体上都存在着理论方面陈义甚高,创作方面却难以匹配的缺憾,它的美在于飘渺幽微,它的遗憾在于厚重与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