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重拙大 词学思想溯源
略论晚清三大词话的词学得失

55文·史·哲研究略论晚清三大词话的词学得失李国栋(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人间词话》的词学贡献主要是王国维的“境界”说,但却只是一种审美偏好,并不能彰显兼容并包的现代美学精神;《白雨斋词话》的词学贡献主要是陈廷焯的“沉郁”说,但却扩大了“沉郁”的义界,没有摆脱本初和本质之间的思维混乱;《蕙风词话》的词学贡献主要是况周颐的“重、拙、大”说,但他在袭古的同时难以化合变古的旨趣,其理论体系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性。
关键词:王国维;陈廷焯;况周颐;《人间词话》;《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38(2016)04-0055-06DOI:10.3969/j.issn.1672-6138.2016.04.012收稿日期:2016-07-04作者简介:李国栋(1992—),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晚清三大词话”是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
这三部词话均被公认为体大精深之作,对后世影响甚巨。
尤其特殊的是,它们恰处于“古今之变”的历史结点上,代表了千年词学的最终走向和结果。
因此,考量三部词话的理论得失和词学价值,乃成为近代词学史、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界历来对这三部词话的研究不乏问津,但对其词论的现代贡献则往往言之不清,对其艺术得失的评判亦总是含糊笼统。
因此,本文试以王国维的“境界”说,陈廷焯的“沉郁”说,况周颐的“重、拙、大”说为批判中心,以期呈现出晚清三大词话相之于现代词学的得与失。
1 《人间词话》:主观偏狭的“境界”说王国维(1877—1927)的《人间词话》刊登于《国粹学报》1908—1909年,之后王国维立即与罗振玉逃亡日本,《人间词话》并未产生影响。
第一个整理《人间词话》的人是俞伯平,他在1926年为《人间词话》作序并交由朴社出版,《人间词话》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这是其经典化的起点[1]。
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重、拙、大”的文学史意义

2019年9月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 e p.2019第40卷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N a n n i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V o l .40N o .5D O I :10.16601/j.c n k i .i s s n 2096-7349.2019.05.005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 重㊁拙㊁大 的文学史意义王 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 晚清临桂词派在总结千年词史的基础上提出了重㊁拙㊁大 的词学理论㊂ 重 指深沉真挚厚重的思想情感㊂ 拙 指质朴自然㊂从词的文体学意义去思考, 大 有双重意义:一是大视野㊁大情怀,二是光 大 词体,肯定词不同于诗的特质,无关乎内容,强调对词体的认识㊂临桂词派努力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将 大 暗隐于 重㊁拙 去实现, 大 是其最高的理想和追求㊂然而,词与主流文化剥离, 重㊁拙㊁大 难以实现,只能是临桂词派在19世纪中叶文化转型之际提出的理想化复兴之路㊂但重㊁拙㊁大 的提出,既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和改革,体现世变中的词人对词的坚守和对词学发展的追寻,也体现出临桂词派对词文体意识的强化㊂[关键词] 重㊁拙㊁大;临桂词派;词体[中图分类号] I 20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349(2019)05-0028-07临桂词派是清代也是我国古代词学史上最后一个传统词派,以王鹏运㊁况周颐为代表,引领晚清词坛主流,他们不仅以词作入清季四大词人之列,更以词论享誉词坛㊂蔡嵩云赞誉他们 词格颇高 词法颇严 ,是 今世词学正宗[1]㊂临桂词派在总结千年词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以 重㊁拙㊁大 为代表的词论,是在19世纪中叶文化转型之际为词指出的复兴之路㊂然而,虽付诸探索实践, 重㊁拙㊁大 绝难实现,是为他们的词学理想㊂但是这种探索和努力显示出临桂词派在转型期对词学变革的思考,力图让词以词的本体面目走进近代文学史㊂以下试论之㊂一㊁临桂词派对千年词史的总结临桂词派对过去词史的总结体现出词人对词学的思考㊂‘蕙风词话“对唐宋元明清包括金辽在内的诸多词人词作进行了评点,多是况周颐的意见,也包括王鹏运的言论㊂临桂词派对词史的总结,既有正面评价,大力推举典范词人,也有反面的批评例证;既有宏观评价,也不乏具体的词作分析㊂(一)推举典范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对 重㊁拙㊁大 作解释的同时,推举了几位典范词人㊂如: 作词有三要,曰: 重㊁拙㊁大㊂ 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㊂ [2]3况周颐认为,合乎 重㊁拙㊁大 标准的是南渡词人㊂ 半塘云:宋人拙处不可及,国初诸老拙处亦不可及㊂ [2]3这是况周颐引用王鹏运的论词之言,他们认为能突出 拙 这个特点的是宋代词人和清初词人㊂ 恰到好处,恰够消息㊂毋不及,毋太过㊂半塘老人论词之言也㊂ [2]4词太做,嫌琢㊂太不做,嫌率㊂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㊂但看梦窗何琢,稼轩何尝率,可以悟矣㊂ [2]4王鹏运认82 [收稿日期] 2019-07-30[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桂学研究 (128Z D 164);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㊁桂学研究院㊃协同团队阶段性成果;临桂词派系列论文之四[作者简介] 王娟(1981 ),女,湖北十堰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桂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词学㊂[引用格式] 王娟.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 重㊁拙㊁大 的文学史意义[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5):28-34.为,词应该恰到好处, 琢 和 率 都有失偏颇,吴文英的词不 琢 ,辛弃疾的词不 率 ,都属于 恰如分际 ㊂吴文英和辛弃疾是况周颐推举的典范㊂ 宋词深致能入骨,如清真㊁梦窗是㊂ [2]41况周颐认为,同金词相比,宋词的特点是 深致 ,周邦彦和吴文英是况周颐指出的宋词人典范㊂ 性情少,勿学稼轩㊂非绝顶聪明,勿学梦窗㊂ [2]11况周颐认为,没有条件不可学辛弃疾和吴文英㊂ 东坡㊁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㊂ [2]13况周颐认为,苏轼和辛弃疾因为词作的 神 和 骨 ,表现出 秀 和 厚 ㊂ 梦窗与苏㊁辛二公,实殊流而同源㊂其见为不同,则梦窗致密其外耳㊂其至高至精处,虽拟议形容之,未易得其神似㊂颖慧之士,束发操觚,勿轻言学梦窗也㊂ [2]34况周颐认为,苏轼㊁辛弃疾㊁吴文英三人殊流同源㊂ 源 就是词作厚重的内容和情感㊂ 流 不同,在梦窗词表现为华丽㊁密丽的外在,苏轼㊁辛弃疾㊁吴文英,在苏辛词表现为质朴㊁自然的外在㊂况周颐认为,吴文英词的气格显示出词作的厚重,所以能够达到沉著的境界,事实上和苏轼㊁辛弃疾是一样的,只是外在表现为密丽㊂就词人所处的时代而言,宋代尤其是南北宋之交,还有清初是值得学习的㊂就所提出的具体学习对象而言,周邦彦㊁苏轼㊁辛弃疾㊁吴文英等都是临桂词派推举的典范词人㊂(二)词学要复兴‘蕙风词话“曰: 填词之难,造句要自然,又要未经前人说过㊂自唐五代已还,名作如林,那有天然好语,留待我辈驱遣㊂ [2]6 词衰于元,当时名人词论,即亦未臻上乘㊂如陆辅之‘词旨“所谓警句,往往抉择不精,适足启晚近纤妍之习㊂ [2]31 填词景中有情,此难以言传也㊂ [2]48 此等句便是元词,去南渡诸贤远矣㊂ [2]55 慨自容若而后,数十年间,词格愈趋愈下㊂东南操觚之士,往往高语清空,而所得者薄㊂力求新艳,而其病也尖㊂ [2]94‘词学讲义“曰: 康熙中,有所谓‘倚声集“者,集中所录,小慧侧艳之词,十居八九㊂ 词格纤靡,实始于斯㊂自时厥后,有若浙西六家,是其流弊所极,轻薄为文,每况愈下㊂于斯时也,以谓词学中绝可也㊂ [2]152 清朝人词(断自康熙中叶)不必看,尤不宜看㊂看之未必获益,一中其病,便不可医也㊂ [2]152况周颐指出,词难作,一是造句难,要造出前人没有说过的自然之句难;二是言传难,难以做到景中寓情㊂况周颐还指出,词在元代已经趋于衰亡,同南渡词相比相差甚远,开启了晚近纤妍的词风㊂而近代,尤其是康熙以后,词学中断㊂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况周颐总结出词学中断的历史,作为一生致力于词的文人,自然不止于此㊂他们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复兴之路㊂二㊁以 大 为核心的 重㊁拙㊁大临桂词派从倚声填词自身去寻找出路,为词指出了复兴之路,从两方面去落实,一是 重㊁拙㊁大 的词学口号,二是坚持创作㊂临桂派词人看到了词学理论的重要,要吸收前人的成果并且去除糟粕㊂他们提出的理论具有统一性, 重㊁拙㊁大 是一个整体㊂在‘蕙风词话“中,况周颐提出 重㊁拙㊁大 是作词的要诀㊂ 重 ,深挚厚重的思想情感; 拙 ,质朴自然,不做作,不雕琢; 大 ,大视野,大襟抱㊂三者当中, 大 是前提,是核心,暗含重和拙㊂(一) 重 指深沉真挚厚重的思想情感,吴文英是 重 的典范况周颐以吴文英词为例阐释 重 : 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㊂于梦窗词庶几见之㊂即其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灏瀚之气,挟之以流转㊂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㊂沉著者,厚之发见乎外者也㊂欲学梦窗之致密,先学梦窗之沉著㊂即致密㊁即沉著㊂非出乎致密之外,超乎致密之上,别有沉著之一境也㊂ [2]34 重 就是 沉著 ,就是在格调上要纯任自然,内容深厚,外在表现为 厚 ㊂沉挚之思是吴文英词的特质㊂他解释说: 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沉著之诠释也㊂ [2]6况周颐又进一步对 沉著 进行解释,即纯任自然㊂况周颐还论述吴文英词的外在表现: 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㊂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璚蹙绣,毫无生气也㊂如何能运动无数丽字,恃聪明,尤恃魄力㊂如何能有魄力,唯厚乃有魄力㊂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㊂ [2]33 心事称吴妆晕红㊂ 七字兼情意㊁妆束㊁容色㊂梦窗密处如此等句,或者后人尚能勉强学到㊂ [2]34后人92能够勉强学到的只是吴文英词的外在,本质的魄力和厚重是很难学到的㊂况周颐等人要学习的对象首先是吴文英,具体学习他的 重 和 厚 ,就是有厚重的情感和实在的内容,强调内容的现实感,落脚点就是 实 ㊂由此可见,临桂词派以吴文英为学习和标榜的对象,王鹏运㊁况周颐等对吴文英的‘梦窗词“进行了多次校勘,肯定了吴文英词作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把他推为至尊的地位㊂(二) 拙 指质朴自然,辛弃疾㊁吴文英等是典范况周颐在‘词学讲义“里说 巧者拙之反 ,首先将 巧 作为 拙 的对立面㊂他还以李蠙洲词为例说明 拙 的重要性:李蠙洲‘抛毬乐“云: 绮窗幽梦乱如柳,罗袖泪痕凝似饧㊂ ‘谒金门“云: 可奈薄情如此黠㊂寄书浑不答㊂ 饧 黠 叶韵虽新,却不坠宋人风格㊂然如 饧 韵二句,所争亦止絫黍间矣㊂其不失之尖纤者,以其尚近质拙也㊂学词者不可不知[2]35㊂况周颐将 质 和 拙 并举,他认为正是因为语言的 质拙 ,这两首词才没有 尖纤 的毛病㊂他还颇欣赏陆钰的‘射山词“: 射山间涉侧艳,洎乎晚节,夐然河岳日星,乌可以词定人耶?其‘小桃红“歇拍云: 终踌躇㊁生怕有人猜,且寻常相看㊂ 因忆国初人词有云: 丁宁切莫露轻狂㊂真个相怜侬自解,妒眼须防㊂ 此不可与陆词并论㊂词忌做,尤忌做得太过㊂巧不如拙,尖不如秃,陆无巧与尖之失㊂ [2]91 ‘射山词“‘虞美人“云: 可怜旧事莫轻忘㊂且令三年㊁无梦到高唐㊂ 余甚喜其质拙㊂ [2]91况周颐将 巧 尖 纤 作为 拙 的对立面,将 质 与 拙 并重,指出词最忌讳的就是 做 ㊂况周颐认为 拙 最难做到了,他在解释 哀感顽艳 的 顽 时说: 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㊂犹有一言蔽之:若赤子之笑唬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㊂ [2]99虽然不可及,也要寻找门径㊂如何做到 拙 呢?况周颐说: 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㊂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㊂但看梦窗何尝琢,稼轩何尝率,可以悟矣㊂ [2]4不 做 ,不 琢 ,即质朴自然,就是 拙 了㊂梦窗不 琢 ,稼轩不 率 ,通过他们可以领悟 拙 ,通过他们可以学到做到 拙 ㊂(三) 大 :大视野㊁大情怀关于 大 ,历来纷争不已㊂这里还是以‘蕙风词话“来论述,况周颐曾以自己的词作为例来阐释 大 ,他说: ‘玉梅后词“‘玲珑四犯“云: 衰桃不是相思血,断红泣㊁垂扬金缕㊂ 自注: 桃花泣柳,柳固漠然,而桃花不悔也㊂ 斯旨可以语大㊂所谓尽其在我而已㊂千古忠臣孝子,何尝求谅于君父哉㊂ [2]14这段话里面提到的‘玲珑四犯㊃寒食前二日晚泊梁溪,是日咯血勺许,作浅脂色“全词如下: 碧悄岸云,红愁渔火,客怀低黯如雨㊂早知春梦恶,不合吴城住㊂吟魂料量在否,为谁销,问花无语㊂忍更推篷,不如昨夜,犹见去时路㊂天涯漫赢羁旅,况韶光别后,须拌虚度㊂总然真薄幸,但保修眉妩㊂衰桃不是相思血,断红泣垂杨金缕㊂长记取,多情是相逢暂许㊂ [3]194这首‘玲珑四犯“收在‘玉梅后词“里,此词集收况周颐写于苏州㊁杭州㊁常州等地的艳词,然而正如赵尊岳所说的 然有绝重㊁绝拙㊁绝大处,则非作艳词者所可望其肩背矣 , 艳词之至拙至重者(指上面所举‘玲珑四犯“) [2]476㊂衰桃断红,垂杨金缕依旧㊂桃之泣血,不求知于飞舞垂杨,桃花不悔, 尽其在我 ㊂赵尊岳说: 以此喻家国之大,喻忠孝之忱,同非求知,自尽其我,正复一理,可以举反也㊂ 桃花不悔,犹如忠臣孝子之不悔㊂着笔于 桃花 垂杨 这样小的内容,通过 空灵 般的联想和体悟,才能得到 家国之大 ,这种 家国之忧思㊁忠孝之真诚 的 大 感情是属于当时那个时代的㊂况周颐所论 尽其在我 在‘蕙风词话“卷二还出现过: 偶阅‘闽词钞“,宋陈以庄‘菩萨蛮“云: 举头忽见衡阳雁㊂千声万字情何限㊂叵耐薄情夫㊂一行书也无㊂泣归香阁恨㊂和泪淹红粉㊂待雁却回时㊂也无书寄伊㊂ (按此非陈以庄词)歇拍云云,略失敦厚之旨㊂所谓尽其在我,何也㊂然而以谓至深之情,亦无不可㊂ [2]33尽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㊂这样的话,以一己之小也是可以做到 大 的㊂况周颐还记载了王鹏运关于 大 的观点:‘花间集“欧阳炯‘浣溪沙“云: 兰麝细香闻喘息㊂绮罗纤缕见肌肤㊂此时还恨薄情无㊂ 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㊂半塘僧鹜曰: 奚翅艳而已,直是大且重㊂ 苟无花间词笔,孰敢为斯语者?[2]17王鹏运称赞欧阳炯的香艳之词 大且重 ,并且是极03香艳极露骨的一首词㊂私以为,之所以称其 大 ,是从极细极小的方面,看到了人类伟大的爱情㊂前两句写女性的 喘息 肌肤 ,是为了后面一句的抒情㊂入笔虽 小 ,然所言情 大 且 重 ,爱情是属于全人类的㊂况周颐还举例说: (金李仁卿)‘摸鱼儿㊃和遗山赋雁丘“过拍云: 诗翁感遇㊂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邱土㊂ 托旨甚大㊂ [2]49况周颐所看重的是 旨 大 ,立意高,这个 大 既指深沉真挚厚重的情感,还特指词作视野的广大㊂结合上述可以看到,况周颐所说的 大 是着重于个人真感情的抒发,常常同具体细微之笔相结合㊂只有属于全人类的或者属于社会时代的共通的情感才叫 大 ,这就取决于词作书写的 大 视野㊂反过来说,那些抒情意味不够浓厚的㊁抒情太个人化的㊁太张扬个性的就不能叫做 大 ㊂总结而言,这个 大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视野的自我情感抒发,二是个人情感中饱含家国情怀㊂相比较而言,况周颐详于对 重 拙 的解释,而略于 大 ,甚至可以说语焉不详,夏敬观也说过, 况氏但解重㊁拙二字,不申言大字 ㊂结合前面所论, 重 是注重内容的现实性, 拙 是质朴自然, 大 是追求广大的视野和抒发大的情感,落脚点和中心在 大 ,甚至可以说, 大 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具体怎么去实现 大 ,也很难掌握,所以只能是模糊的解释㊂其实,这个 大 就是 重㊁拙㊁大 三个字的中心所在, 重 和 拙 是 大 的具体体现,就像他举自己 至拙至重 之艳词为 大 , 重 了 拙 了也就是 大 了㊂重㊁拙㊁大 的倡导,建立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词论的总结和发扬,同时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和改革㊂三㊁临桂派词作与 重拙大临桂派词人坚持词的创作,努力以自己的词学实践复兴之路㊂且看临桂派词人的 重㊁拙㊁大 ㊂(一)临桂派词人的 重临桂词派词人生活的晚清社会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和吴文英等人生活在南宋危亡之际的时代背景有相似之处,一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同样以词来抒写政治怀抱和身世之感,以词来反映社会,感触时事㊂临桂词派词人们发掘出梦窗词的时代意义,并把他看作苦苦追寻的隔代知音㊂然而这 哀时伤世 还是有区别的㊂吴文英生活的时代,元已崛起,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时局风雨飘摇㊂吴文英在词作中描写山河凋敝,感伤宋王朝的衰微,抒发他的哀愁,表达对国事的担忧㊁对混浊社会的厌恶以及个人的身世之痛㊂王鹏运和况周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即将解体要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代,而且外侮频繁,国难深重㊂这和吴文英所处的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个时候,国家转型,新旧时代交替,封建社会即将转型为现代社会,古典与现代发生碰撞㊂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有半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巨大反差与冲突㊁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与冲突㊁坚持传统还是迈向新文化的巨大反差与冲突㊂因此,临桂词派词人们写下了诸多反映清末社会现实的作品㊂王鹏运常在词中表达对国事的担忧,‘莺啼序㊃子苾示读同叔问孝廉登北固楼用梦窗荷花韵联句近作,沉郁悲凉,触我愁思,仍用原韵奉答“第三段写道: 新词读罢,琴筑苍凉,想寤歌独寐㊂清啸对㊁江山形胜,坐念当日,名士新亭,暗倾铅泪㊂飙轮电卷,惊涛夜涌,承平箫鼓浑如梦,望神州㊁那不伤愁悴㊂风沙滚滚,因君更触前游,惊心短歌声里㊂ [4]232当时‘中日马关条约“已经签订,词人看到山河破碎而愁悴不堪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庚子事变,王鹏运在围城中与朱祖谋㊁刘福姚等相互酬唱,结‘庚子秋词“集,抒发忧国伤时之痛㊂其‘鹧鸪天“云: 无计消愁独醉眠㊂倦看星斗凤城边㊂旧时胜赏迷游鹿,入夜秋声杂断猿㊂空暗淡,漫流连㊂眼中不分此山川㊂何堪歌酒东华路,泪尽西风理断弦㊂ [4]497八国联军肆掠,宫室荒凉,词人面对满目疮痍,借酒浇愁㊂王鹏运一腔报国志向,却有志难伸,其‘眼儿媚“云: 青衫泪雨不曾晴㊂衰鬓更星星㊂苍茫对此,百端交集,恨满新亭㊂雁声遥带边声落,万感入秋灯㊂风沙如梦,愁挥绿绮,醉拂青萍㊂ [4]498外敌入侵,国势危急,然而词人官位卑下,只能在词作中抒发其忧愤之情㊂在‘庚子秋词“稍后,唱和人员不断增多,结集13为‘春蛰吟“㊂其中,王鹏运‘齐天乐㊃鸦“写道: 城南城北云如墨,纷纷飐空零乱㊂落日呼群,惊风坠翼,极目平林恨满㊂萧条岁晚㊂是几度朝昏,玉颜轻换㊂露泣宫槐,夜寒相与诉幽怨㊂新巢安否漫省,绕枝栖未定,珍重霜霰㊂坏堞军声,长天月色,谁识归飞羽倦㊂江湖梦远㊂记噪影樯竿,舵楼风转㊂意绪何堪,白头搔更短㊂ [4]630此词托物言志,以鸦喻人,惊恐彷徨㊁不知何往是一样的,庚子之乱中京城的混乱场景在词中得到再现, 白头搔更短 表达出对国事的忧虑㊂临桂词派词人们的这些忧时伤乱㊁关注现实的作品,寄寓了词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深厚的情感,体现出 重㊁厚 之风,体现了 重 的词论追求㊂(二)临桂派词人的 拙以王鹏运㊁况周颐为代表的临桂派词人在他们的怀乡词中表达出对农村山水㊁农村生活㊁农村风物的眷念,体现出质朴自然的 质拙 之风㊂如王鹏运‘百字令“: 杉湖深处,有小楼一角,面山临水㊂记得儿时嬉戏惯,长日敲针垂饵㊂万里羁游,百年老屋,目断遥天翠㊂寄声三径,旧时松菊存未㊂昨夜笠屐婆娑,沿缘溪路迥,柳阴门闭㊂林壑似闻腾笑剧,百计不如归是㊂茧缚春蚕,巢怜越鸟,肮脏人间世㊂焉能郁郁,君看鬓影如此㊂ [4]305此词序言有云: 天涯久住,颇动故园之思㊂ 词人对于故乡念念不忘,家乡的山水㊁家乡的老屋㊁儿时的生活场景都留存在记忆中,感情真挚自然,发自内心,毫无做作雕琢痕迹㊂再如王鹏运‘感皇恩“: 芳草桂山阴,訾洲烟渚,记泛扁舟正秋雨㊂黄云如锦,坐听农歌高处㊂向风倾一盏,愁何许㊂枕上黄梁,槐根紫府㊂失计看人梦轻做㊂晓来揽镜,顿忆提壶村路㊂几时蓑笠底,仍南亩㊂ [4]261家乡的山水美景也是时时记在心上,比如訾洲烟雨㊂而訾家洲上黄熟的庄稼让词人生发出归耕的愿望㊂不 做 ,不 琢 ,可谓 拙 矣㊂况周颐‘垂丝钓近“写道: 地偏树古,鸥乡昔游回首㊂镜里绿阴,旧染诗袖㊂湖上柳,更系船能否?纶竿手,问卅年忍负!淡妆西子,红衣青盖时候㊂记曾载酒㊂无奈飘零后,佳处非吾有㊂南雁远送,暮云伫久㊂ [3]308词前有一小序曰: 忆杉湖㊂湖在桂城西偏,湖上有楼,旧西门城楼也,俗名榕树楼㊂楼前榕树,相传李唐时物㊂湖水空翠,澄鲜如镜,新拭峰峦匼匝,楼阁参差,方春万柳垂丝,夏则红香千亩㊂昔放翁于桂林山水,有诗境之品题㊂此则词境也㊂别来三十年,每忆青蓬玉勒,少年情味,不无怅惘久之㊂ 词人回忆故乡的杉湖,杉湖偏处城西,湖水㊁楼阁㊁古树互相映衬,境界清幽,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况周颐以其为 词境 ㊂整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质朴无华㊂况周颐‘南浦㊃乙未熟食,用玉田春水韵,和耘翁忆壶山桃花㊂是夕集四印斋,谈次及春明游事“写道: 春事底匆匆,数番风㊁依约帘栊昏晓㊂风景说江亭,清明近㊁应是山眉都扫㊂斜阳古寺,十年孤负红英小,尘海繁华休重问,凄断玉骢芳草㊂壶山山下吾家,料环溪一带,桃花放了㊂花外旧游踪,松楸路㊁魂梦几回愁到㊂边笳怨渺,暮寒何况天涯悄㊂无限芳菲无限恨,抛掷韶光多少㊂ [3]135家乡壶山的桃花应该开了,旧时游踪在梦里梦到好几回㊂与此相对比的是,尘海的繁华,让人虚掷光阴㊂我们可以从这首词中感受到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㊂(三)临桂派词人以至重至拙为 大王鹏运和况周颐所重申的 大 和在此之前我们了解的 大 的做法㊁含义有些不同㊂以临桂派主将王鹏运庚子事变时作的‘庚子秋词“作品为例:‘思归乐“:帘幕寒轻芳讯透㊂消息近㊁梅开时候㊂玉萼有情应也瘦㊂惹泪湿㊁惜春衫袖㊂冷语问花花信否㊂叹月底㊁暗香谁臭㊂对花往往爱中酒㊂自怜好怀非旧[4]593㊂‘醉垂鞭“:抱膝漫长吟㊂高阁上,凭阑望㊂寒碧暮山深㊂依依伤客心㊂梅花应念我㊂香初破㊂碧溪浔㊂谁与证疏襟㊂无弦壁上琴[4]614㊂‘浪淘沙㊃自题庚子秋词后“:华发对山青㊂客梦零星㊂岁寒濡呴慰劳生㊂断尽愁肠谁会得,哀雁声声㊂心事共疏檠,歌断谁听?墨痕和泪渍清冰㊂留得悲秋残影在,分付旗亭[4]614㊂这些词写于庚子事变㊁列强侵入之时,当时词人的情境和心境如王鹏运在‘庚子秋词“卷首‘记“所说: 秋夜渐长,哀蛩四泣,深巷犬声如豹,狞恶骇人㊂商音怒号,砭心刺骨,泪涔涔下矣㊂ [4]521这是王鹏运的真实心理㊂但是我们在词里很难读到这样的心曲㊂写列强肆掠的词作也很难见到,更多的是像上面所举的三首词,没有历史的宏大叙事,没有大场面描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23没有明白地表现他们的忧患㊂这和我们见惯了的苏轼㊁辛弃疾笔下的大场面㊁直接写 大 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临桂派词人没有以前代典范词人为门径去实现对 大 的追求㊂分析其原因,一是限于对词体抒情功能的认识不愿写㊂小词,既然是小,就不直接写大的,直接写大容易流于粗俗;二是限于身份和学识㊂王鹏运在‘记“中接着说: 乃约夕拈一二调以为程课,选调以六十字为限,选字选韵,以牌所有字为限㊂虽不逮诗牌旧例之严,庶以束缚其心思,不致纵笔所之,靡有纪极㊂ [5]521作为朝廷命官,不太可能纵笔书写,只好束缚心思㊂况周颐在论述元代刘文靖词时说: 文忠词以才情博大胜㊂ [2]53况周颐对苏轼的大才情很是赞赏㊂王鹏运对苏轼也是大加赞赏,他说: 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㊂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㊂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非举恒流所能梦见㊂ 苏其殆仙乎! [5]236王鹏运认为,苏轼的才华㊁性情㊁学问和襟抱,让苏词达到了仙境㊂仙境是不可学的,也学不了㊂因此,临桂派词人心里仰慕苏轼和辛弃疾,但是并没有学习他们直接写大场面㊂怎么做到 大 呢?那就将 大 暗含在 重 和 拙 里来体现㊂王鹏运‘庚子秋词“多写具体的意象如 梅花 ,同时意象反复,意象虽小但是反复书写就凝重,就 重 了,由此以小见大,见出词作的大视野㊂纵然是写梅花,和平常那些吟风弄月的梅花还是不同,因为有了大视野的关照㊂同时,虽然是写小的个人情感,但是细细研读,自然也能感觉到词人的家国情怀㊂隐藏在小的意象中的个人情感饱含大的家国情感㊂有了大视野和大情感,即便是没有大场面,也可称之为 大 了㊂这个 大 的做法可以说是临桂派词人寻求出的 大 的另外一条路子,是他们的创新㊂同 重 和 拙 相比, 大 难以实现,也更具有凝聚力,可以说是临桂派词论的核心,同时也具有更多的创新性,体现出对前代词人的超越,是临桂词派对前代词论的发扬㊂综上所论,临桂派词人提出 重㊁拙㊁大 的词论口号,努力在词作中实践其 重 和 拙 的理论,然而 大 难以实现,成为理想,这也正是况周颐在词话中对 大 的解释模糊不清的原因所在㊂四㊁ 重㊁拙㊁大 是从词体出发的变革理论临桂派词人处于社会文化转型之际,词这种文体也处于转型之际,能否转型㊁怎么转型是摆在词人面前的问题㊂临桂词派提出的理论和创作都在为词寻找出路㊂首先,临桂派词人认识到词 小 ,比诗 小 ,晚近的词变得比初期词更 小 了㊂词该如何恢复应有的地位是他们思考的问题㊂况周颐‘蕙风词话“曰: 晚近某词派,其地与时,并距常州派近㊂为之倡者,楬橥花间,自附高格,涂饰金粉,绝无内心㊂ [2]12 以尖为新,以纤为艳,词之风格日靡,真意尽漓㊂ [2]16 极空灵沈著之妙㊂世俗以纤丽之笔作情语,视此何止上下床之别㊂"[2]87 词忌做,尤忌做得太过㊂巧不如拙,尖不如秃,陆无巧与尖之失㊂ [2]91 轻者重之反,巧者拙之反,纤者大之反,当知所戒也㊂ [2]151况周颐在这里批评反面的㊁错误的词风㊂对没有内心的,浅薄的,尖㊁纤㊁巧的词作㊁词风予以批评,学花间徒得其表的㊁小巧的都不行㊂王鹏运虽然没有直接发表意见,但他有两首‘沁园春“,正是对词体和词变革发展的思考:沁园春岛佛祭诗,艳传千古㊂八百年来,未有为词修祀事者㊂今年辛峰来京度岁,倡酬之乐,雅擅一时㊂因于除夕,陈词以祭,谱此迎神㊂而以送神之曲属吾弟焉㊂词汝来前!酹汝一杯,汝敬听之㊂念百年歌哭,谁知我者?千秋沆瀣,若有人兮㊂芒角撑肠,清寒入骨,底事穷人独坐诗?空中语,问绮情忏否?几度然疑㊂玉梅冷缀莓枝,似笑我吟魂荡不支㊂叹春江花月,竞传宫体;楚山云雨,枉托微词㊂画虎文章,屠龙事业,凄绝商歌入破时㊂长安陌,听喧阗箫鼓,良夜何其?[4]329代词答词告主人:釂君一觞,吾言滑稽㊂叹壮夫有志,雕虫岂屑?小言无用,刍狗同嗤㊂捣麝尘香,赠兰服媚,烟月文章格本低㊂平生意,便俳优帝畜,臣职奚辞?无端惊听还疑,道词亦穷人大类诗㊂笑声偷花外,何关著作?情移笛里,聊寄相思㊂谁遣方心,自成沓舌,翻讶金荃不入时!今而后,倘相从未已,论少卑之[4]331㊂33。
论唐圭璋先生的词选观

论唐圭璋先生的词选观许菊芳【摘要】唐圭璋先生一生在词选方面着力甚多,除笺注《宋词三百首》外,他还参与编选多部词选.其词选观表现出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的特点,选词注重艺术与审美相结合,贯彻从“重拙大”到“雅婉厚亮”的词学观念.作为词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先生用选本批评、编选实践、指导编选实践等多种方式证明了词选的历史意义,并以对选本文献价值、理论价值、传播功能等的充分挖掘丰富了词选的价值内涵.【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唐圭璋;词选观;历史意义【作者】许菊芳【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唐圭璋先生一生致力于词籍文献的整理和词学研究工作,是民国以来与夏承焘、龙榆生并列的词学大家之一。
他整理了《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纪事》等词学文献,并写了《宋词版本考》、《宋词互见考》、《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两宋词人占籍考》等考证文章。
其整理词籍文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词学文献学的根基。
此外,唐先生也不忽视词学批评和鉴赏工作,其论著《历代词学研究述略》、《论词之作法》、《唐宋两代蜀词》、《朱祖谋治词经历及其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词选方面,唐圭璋先生着力甚多,贡献卓著。
他所参与选注的词选主要有《唐宋词简释》、《唐宋词选注》、《全宋词简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历代爱国词选》等。
另外,他还有《宋词三百首笺注》、《<云谣集>杂曲子校释》等词籍整理笺注方面的成果。
据王兆鹏先生回忆,唐圭璋先生晚年还计划写一本《宋词三百首浅说》,[1](P376)由此可见他对词选的重视。
本文拟从唐先生所关注的历代选本以及所编撰的词选出发,探析其作为词学文献学大师之词选观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一唐圭璋先生词选观的基本特征(一)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下的词选批评与编撰作为词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先生重在全面把握词学史料,全局意识贯穿于他整个词学研究的始终,如其一生着力编写的几部大型全编性的词学文献即是显证。
选本编纂与词学观念——晚清陈廷焯词选编纂探论

帝 《 夫人 歌 》 李 ,迄 孔 尚任 《 花 扇 - 江南 》 曲。选录 历代 具名 词人 10 多家 ,词 33 首 ,规 模堪 称 宏 桃 哀 10 44 大 。其选 以弘扬 朱 彝尊 《 词综 》 词学 思 想为 己任 ,南宋 词 入选 近8 0 ,清 代朱 彝 尊 入选 5 首 ,为历 代 0首 3 词人 之冠 。《 云韶集 》卷 十五 云 :余选 此集 , 自唐 迄元 ,悉 本先 生 《 “ 词综 》 ,略为增 减 ,大 旨以雅 正 为宗 ,
( 、 ) 上 下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影 印 本 ,1 8 年 。 94 19生 之 志也 。 ”而 在 《 韶集 序 》 中 ,陈廷 焯 更 说 :余 因不 揣谫 陋 ,汇历 朝 词 为 二 十六 卷 ,以竹 云 “ 坨太 史 《 词综 》 为准 ,一 洗 《 间》 《 前》 之 习 。惜太 史 所 录至 元 而止 ,顷阅 《 选历 代诗馀 》 《 花 、尊 御 、 四
[ 中图分类号 ]I 6 [ 2 , 0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36 (06 703-5 0072 20 )0— 190
作 为文 学批 评 的一种 重 要 形 式 ,选 本 的发 生 不 仅 在 诗 文评 之 先 ,而且 其 影 响 也也 往 往 在 诗 文评 之
上 。这 其 中的原 因 主要 是 著述 者 的态 度 和价值 取 向不 同 ,因为 “ 多诗 话 、文话 ,都是前 人 随便 当作 闲 许
十 九 家词 选 》 则 穷源 竞 委 ,更 注重 构 建 正 变交 替 的 词 史体 系。 选 本 的 变化 体 现 了陈 延 焯 词 史 意 识 的成 熟 ,也
中国词学文化学的奠基人——民国四大词人之四:詹安泰(五)

学研 究开辟 园地 。 据詹 安泰 称 , 有关 刊
物 , 于 “ 之 存废 ”以及 “ 之 应 否 常 两派 , 对 词 词 醇雅 、清 空与 比兴 、 托 , 寄 不 解 放 ” 问题 , 曾展 开热 烈之 辩论 。 诸 均 同观 感 的争辩 , 晚清 , 至 两种 意见 被 归
国际研讨会 。 在 开幕式 上致 辞 , 你 曾 请 说说你 的观 感 。 提 及 上 世 纪 三十 年 代 词 界发 生 的两 件
B君 : 一 定 意 义 上 讲 ,上 世 纪 在
事 : 划 成 立 疆 村 学 会 及 创 办 《 学 三十 年 代 , 榆 生 创 办 《 学 季 刊 》 策 词 龙 词
《 学 季 刊》, 能也 就 没有夏 承 焘、 词 可
成 为他 的代 表 作 。 安泰 在 中华 词 学 詹
与 龙 榆 生 、唐 圭 璋 。《 学 季 刊 》之 创 的黄 金时代 , 民国四大 词人中的另三 词
龙 一直保 办 , 榆 生和夏 承 焘 , 个发 表 词学 论 位 夏 承 焘、 榆生 以及 唐 圭璋 , 龙 一
词 体 在 发 展 、 变 中所 出现 的 诸 多规 寄 托 》一文 , 演 亦于 同 年 9 月在 《 学 季 词 矩 及 法则 。 如在 哲学层 面上看 , 安泰 刊 》发 表 。詹 安 泰 确 定 王 沂 孙为 入 门 詹 究心于词 , 其所 作周详 之探 索 , 即其 途 径 , 以寄 托 之说 作 为入 门 的具 体 亦 并 “ ” “ ”, 括 一系 列 体 察 和 阐 方 法 与 步骤 。 以为 ,“ 山词 , 高 观 与 读 包 他 碧 格 释, 就是 一种 “ 多”的积 累及 “ ”的提 意远”( 花 外集笺注 ・ 序》) 其所 一 《 自 ,
晚清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以“重拙大”说的源流与结构谱系为考察中心

作者: 彭玉平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43-15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 晚清 民国 词学 重拙大 况周颐
摘要:晚清民国盛行之“重拙大”说酝酿于周济等人,端木埰初显成说端倪,王鹏运集为一说,而况周颐始畅其旨。
况周颐从接闻此说到确立其在自身词学中的核心地位,经历了三十余年曲折的过程。
重、拙、大三者虽各有侧重,各具内涵,但彼此渗透互有关联,形成独特的结构谱系,其
与“南渡诸贤”的关系实在离合之间。
况周颐天赋清才更契合五代北宋,故由其词学批评实践可见其强调重拙大与南宋词人关系时的矛盾心态。
况周颐更主张兼师众长,平衡两宋,而自立眼界。
重拙大说遥接周济由梦窗而臻清真浑化之论,近契晚清风行南北的梦窗词风。
梳理重拙大词说的发展流变,可彰显出晚清民国词学的一条重要的源流谱系,其意义值得充分估量。
新发现王鹏运、钟德祥《词学丛书》批注研究

派 ,重 视 声 律 等 方 面 .体 现 了共 同 的 审 美 旨趣 。 然 而 二 人 在 用 心 校勘 还 是倾 心 鉴 赏 ,博 采 多 家还 是 独 尊 白石
诸 方面 存 在 细微 差异 他 们 的 词 学 思 想 与 当 时的 社 会 背 景 、词 学 环境 互有 关联 ,体 现 出他 们 有 意 改 变词 学 风 尚的 自觉 意 识 这 一 批 注 本 的发 现 .解 决 了 由 于文 献 不 足 而 导 致 对 “ 重拙 大” 思想 长 期 语 焉 不详 的局 面 , 对 我 们 梳 理 和 阐释 “ 拙 大 ” 思 想的 发 生 、 发展 ,挖 掘 久被 忽视 的 钟德 祥词 学思 想 亦有 意 义 。 重
空。
《 词学丛 书 》为清 人秦 恩复 所 编 。秦 恩 复 ( 7 0 1 4 16 — 8 3年 ) ,字近 光 ,一 字敦 夫 ,号澹 生 ,江 苏江
都 ( 今扬 州 )人 。乾隆 五十 二年 (7 7年 )进 士 ,改翰林 院庶吉 士 ,散 馆授 编修 ,官至太 史 。读 书好 18
【 关键 词1 《 学丛 书 》批 注 词
“ 重拙 大”
一 致 性 和 差 异性
价值 和 意 义
[ 中图分类号]I2 . [ 26 8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 2 0 — 1 — 9 0 0 72 2 1 ) 5 0 3 0 0
作 为晚清词坛 的杰 出代表 .王鹏运 的词 学成 就早 已引起 学人 的注意 。近人 叶恭 绰 曾言 :“ 遐先 生 幼 于词 学独探本 原 ,兼穷 蕴奥 ,转移 风会 ,领袖 时流 ,吾 常戏称 为桂派 先河 ,非 过论也 。 ”又言 :“ 半塘 气 势宏 阔 ,笼 罩一切 .蔚 为词宗 [龙榆 生则首次将 王鹏运誉 为 “ ”1 1 清季 四大 词人”之一 。 此后沉寂 了半 个
同光词坛“重拙大说”研究述论

同光词坛“重拙大说”研究述论作者:秦学敏高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摘要:清朝集前代文学成就之大成,与唐诗宋词的盛况相比,清代诗词虽没有唐宋出彩,但也并不是不可望其项背。
诗人词人数量众多,人才辈出。
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肯定。
清代词坛同样是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基础上发展,同光时期词坛的发展更是蔚为壮观,出现了许多词作与词论大家。
同光词坛的词学理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词论既有对前代词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开创与新變。
学界对于同光词坛上“重拙大”这一词学理论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
关键词:同光词坛;“重拙大说”;研究综述作者简介:秦学敏(1993.8-),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内蒙古大学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清朝集前代文学成就之大成,与唐诗宋词的盛况相比,清代诗词虽没有唐宋出彩,但也并不是不可望其项背。
诗人词人数量众多,人才辈出。
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肯定。
清代词坛同样是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基础上发展,同光时期,词坛的发展更是蔚为壮观,出现了许多词作与词论大家。
同光词坛的词学理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词论既有对前代词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开创与新变。
以下内容是集中针对同光词坛“重拙大”这一词学理论的研究所做的综述。
同光词坛上盛行的“重拙大”说酝酿于周济等人,端木埰初显成说端倪,王鹏运集为一说,而况周颐始畅其旨。
重、拙、大三者虽然侧重点不同,各有内涵,但也彼此渗透互有关联。
以“清季四大家”为主体的临桂词派,被称为是常州词派的“界内新变”。
由此可以看出,临桂词派在词学理论方面也对常州词派多有承袭。
《近代词史》中说临桂派的基本词学理念源自“二张”的常州词论。
王鹏运、况周颐等人倡导的作词的“重”、“拙”、“大”是对常州词派的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重拙大”词学思想溯源*——端木埰《宋词赏心录》探论彭玉平【摘要】本文以端木埰编选的《宋词赏心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选本的编选背景、编选特色、命名原因及流传情况,对其深蕴的“重拙大”的理论倾向以及对后来王鹏运、况周颐的相关理论和《宋词三百首》等选本的影响,做了细致的分析论证,揭示了其在晚清词学浙西与常州两派交融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端木埰《宋词赏心录》重拙大王鹏运况周颐晚清词学勃兴,不仅词人辈出,词论日新,而且选本频出。
正如舍之所说:“晚清词人,颇喜选录,以寄其论词宗尚。
各矜手眼,比类观之,亦可见当时词坛趋向。
”㈠(P221)其荦荦大者,前此如周济的《宋四家词选》、戈载的《宋七家词选》,后来如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陈匪石的《宋词举》等,都曾领一时风骚。
他们不仅在推广和普及词学上厥功甚伟,而且在带动词学风尚的转变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就晚清影响一时的“重拙大”词说而言,学界多从王鹏运、况周颐二人溯其源流。
实则王、况二人并师从江宁端木埰氏,而端木埰又借《宋词赏心录》一选及相关评点,已揭出“重拙大”太半要义。
王鹏运、况周颐只是光大其说而已。
本文即在详细勘察《宋词赏心录》选本的基础上,揭出其隐含的“重拙大”理念及其对此后词学及选本如《宋词三百首》㈡的影响,藉此弥补晚清词学的重要一环。
一端木埰(1816-1892?)①,字子畴,江苏江宁(今南京)人。
他很早就得补诸生,而且岁科试屡次称冠,所以能以优行入贡,录用知县,期间得祁寯藻的推荐,除内阁中书。
后来又补典籍,充会典馆总纂,升侍读。
平生著述,都成一辑,名《有不为斋全集》。
经史方面的有《经史粹言》、《读史法戒录》、《粉盘录》、《耆旧轶事》等,文学方面则有《碧瀣词》、《楚辞启蒙》、《赋源》、《名文勖行录》等,编选有《宋词赏心录》、《金陵诗征录》等。
端木埰学词从碧山(王沂孙)开始,又以碧山为宗师,晚年更以《碧瀣词》名其集。
《碧瀣词》二卷,凡101首,收录于王鹏运等辑的《薇省同声集》中,有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后陈乃乾又收录于《清名家词》中。
端木埰的词兼采王沂孙的寄托、姜夔的清空和苏轼的清雄,不名一家,自成统系。
*作者简介:彭玉平(1964—),男,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关于其生卒年的详细考订,可参见拙文《端木埰与晚清词学》注释②,《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宋词赏心录》是端木埰晚年编选的一本词选,后转赠王鹏运清玩。
其编辑的具体时间已难以确考,抄本末有“幼霞仁棣清玩,端木埰”题款,题款时间是戊子(1888)正日,当为端木埰的赠书时间。
则当在《薇省同声集》编成之前即已编定。
此选旧藏王鹏运四印斋,鲜为人知。
民国二十二年(1933),教授开封的卢前从王鹏运侄孙婿亦为当时门人的无颐修手中以十五金购回此书,书前有王鹏运题签。
卢前遂携至上海,与友人夏丐尊谋为付印,并易名《宋词十九首》。
一时题者甚众,前有胡光炜、邵「车次」室二人题辞,末附王瀣、吴梅、柳诒征、邵瑞彭、陈匪石、唐圭璋等跋语,大力扬誉。
有开明书店影印本。
乙巳孟夏,鹤山何广棪于书肆得夏、卢当年所刊影印本,在曾与卢前、邵次公在河南大学共事两年的涂公遂鼓励下,以数月之时间,一方面对所选词作校讹正误,一方面附以各家小传及诸家评笺,成《宋词赏心录校评》一书,由台湾正中书局于1975年出版。
何广棪的校评在校勘和引录之外,每首之下,加以按语,对诸家评说和创作时地时加裁定,是目前最为详备的读本。
《宋词赏心录》今以《宋词十九首》驰名,但其初名却说法不一,与端木埰曾有交接之谊的王瀣说其名为“赏心”,邵瑞彭在跋语①中则说书眉署“心赏录”,陈匪石跋语与王瀣相同,而从王鹏运侄孙婿手中购回此书的卢前,则明确书名为《宋词赏心录》。
综合这些不同说法,其书原名应为《宋词赏心录》殆无可疑。
“赏心”盖为简称,而“心赏”应属误记。
据卢前跋语,此书易名为《宋词十九首》实为上海夏丐尊先生在出版前为广其传,取便通俗,故易为今名,时在癸酉八月,距卢前作跋仅隔4个月。
而其之所以易为今名,或许与柳诒征在跋语中拟之以词中之《古诗十九首》有关。
此选取名“赏心”的原因,约有三端:其一,“赏心”作为一个传统词语,比较切合他以个人的倾心欣赏为入选条件的基本原则。
从语源的角度来说,“赏心”二字至迟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云:“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沈约《游沈道士馆》诗亦云:“寄言赏心客,岁暮尔来同。
”都与端木埰取义相近。
中国古代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为“四美”,而四美之中,尤以“赏心”为直抵心源。
端木埰以此名书,大致也是表示个人心契、别具青眼而已。
陈匪石在跋语中称端木埰“平生取法所在,可于此见之”,不无以此选自道渊源的意味在内。
《碧瀣词》中有一首《齐天乐》词,词前小序云:“中秋后一日,太虚游龙井之日也,见坡公书事,生平酷爱此篇。
丙戌中秋后一日,月明如画,想太虚游夕,亦无以过之。
既小楷书坡文一通,复倚此阕,极致赏心。
”王鹏运《清平乐》词前小序也有“意有所会,率笔书此,以俟赏音”之语。
这里的“赏心”“赏音”,也与这一词语的传统内涵相近,则《宋词赏心录》之“赏心”的本意,也应与此仿佛。
其二,端木埰著籍江宁,与“赏心”二字有一份特别的因缘。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宋代建康府下水门城上建有“赏心亭”,临秦淮河而建,有观览之胜。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云:“金陵赏心亭,丁晋公出镇日重建也。
秦淮绝致,清在轩楹。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即有“赏心东望淮水”之句。
明代刘基《渔父词》亦云:“白鹭洲边好月明,赏心亭下暮潮平。
”可证此亭确是临秦淮而建。
据说宋代王安石罢相回到金陵时,曾有无名子在赏心亭上题有“青①本文所引“跋语”,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何广棪《宋词赏心录校评》所附“原跋”,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第109-112页。
苗免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的诗句㈢。
南宋辛弃疾在淳熙元年担任建康留守叶衡幕府参议官时,曾登上赏心亭,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栏干拍遍”,写下震烁千古的《水龙吟》词,以抒发自己的忠愤之气。
端木埰是金陵人,对于赏心亭的这种历史和文化内涵自然是别具情怀,故以“赏心”名此选,不能说与此没有关联。
其三,可能与他对屈原及其楚辞的一段心理渊源有关。
王瀣在跋语中说:“余观其所以名‘赏心’者,益知先生胸中一段贞苦微奥之音,与楚《骚》为近。
”陈作霖《端木侍读传》也说他“既补诸生,枕经葄史,尤喜《离骚》。
”端木埰并著有《楚辞启蒙》一书,则他于楚辞显然是别有会心。
《碧瀣词》中有《湘月》一词,小序将自己一生与楚辞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采十三岁时从韩介孙师读,因讲《湘灵鼓瑟》诗,告以英皇事,心敬而悲之。
是年冬仲,月明如画,梦至一处,水天一碧,明月千里,有神女风裳水佩,踏波而行。
厥后,此景时在心目。
童丱无知,亦不解所以故,但觉馨絜之气,可以上通三灵,下却百邪。
迨弱冠读楚辞,见《湘君》诸篇,愈益向往。
五十年矣,兹心不易。
今老矣,愧未能以其芳馨之性,发而为事功,有所裨于世。
兹和白石《湘月》词,适与之合,遂缅述之。
端木埰回顾了五十年来与楚辞的这番关系。
此选取名“赏心”,或可从此追溯一段心理渊源。
词集中另有一首《齐天乐》词,题作“丙戌端午以角黍新茶祀屈子敬赋”。
词云:左徒风节千秋重,湘山悄焉高咏。
玉琢精神,兰熏气质,众醉中间独醒。
丹心自靖。
与殷代三仁,后先辉映。
若问同时,只应邹峄可相并。
《离骚》衣被万古,视《风》诗《小雅》,应许骖靳。
香草儿时,鸿裁旷代。
妙契偏从孤冷。
清芬荐茗。
料岩洁泉甘,定符贞性。
更展遗编,绿窗娱昼静。
端木埰不仅竭力称赞了屈原的“玉琢精神,兰熏气质”,而且把他与“殷代三仁”相提并论,可见他心中的依傍。
从某种程度上说,端木埰与屈原在心理上是灵犀相通的。
王瀣曾亲接端木埰的教诲,他的感觉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关于此选的数量,选录家数为十七,诸家说法一致,但具体词数则多有异说。
吴梅在跋中首次说及词选录二十一首,吴跋对其选录情况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其不拘一格的选录标准表示钦赏。
且寥寥二十一首,应该不致统计错误。
而邵瑞彭的跋语,则说是二十首。
柳诒征虽说是十九首,但在跋语后的附言里又说:“或曰廿首,或曰廿一首,异时一考据资料也。
”陈匪石与唐圭璋已直言十九首,自此以后,遂不复疑议。
是否在出版过程中有删略,具体删略何篇?现在只能存疑了。
今本《宋词赏心录》所存词恰合十九首之数,其家数、词牌、序列如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蛬不住鸣),辛弃疾《百字令》(野塘华落),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姜夔《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史达祖《寿楼春》(裁春衫寻芳),高观国《金缕曲》(月冷霜袍拥),吴文英《慢江红》(云气楼台分一派),周密《玉京秋》(烟水阔),陈允平《绮罗香》(雁宇苍寒),王沂孙《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
其中范仲淹、欧阳修、秦观、李清照、姜夔、王沂孙、张炎七人入选的8首词,也同时为张惠言《词选》所选。
端木埰选录《宋词赏心录》的版本依据,很可能来源于《知不足斋丛书》。
他在《碧瀣词》自序中曾提到“家有《知不足斋丛书》,乃悉取碧山、草窗、蜕岩、君衡诸公集,熟读之”之事,则其取精用闳,成《宋词赏心录》之编,显然是可能以此为主要版本来源的。
当然,后来他支持王鹏运校刻词集,所见既广,则从中裁略取舍,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我们难以迹求而已。
端木埰以此持赠王鹏运,除了两人友情深笃,也不无嘱其传承衣脉之意。
王瀣跋语说:“(端木埰)以与半唐同官,道术相劘切最久,故以相诒。
”《碧瀣词》中与王鹏运唱和及叙写彼此交游的词正复不少,开篇《疏影》即为“和幼霞”之作。
检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端木埰所作序有《四印斋重刊〈漱玉词〉序》①,此为王鹏运大规模校刻词集之始,可以看出端木埰对王鹏运的支持。
刊刻于光绪戊子(1888)的《东坡词》,也是由端木埰担任覆校工作的。
而王鹏运为王沂孙《花外集》所写跋语,更是将端木埰诠释王沂孙《齐天乐·咏蝉》的一节文字完整引录,并认为“其论与张、周两先生适合,详录于后,以资学者之隅反焉”㈣(P246)。
二人交谊之厚及词学观念相契之深,于此可见。
而据端木埰《碧瀣词》自序称:“幼霞尤痂嗜拙词,见即怀之。
”而且正是这种“见即怀之”,使得王鹏运在彭瑟轩嘱为增补《碧瀣词》时,能从容完成这一工作。
端木埰在自序中流露出来的对王鹏运的赏识以及彼此词学观念的相通,实际上都可以视为端木埰持赠批点本张惠言《词选》和自编选本《宋词赏心录》的交谊背景和学术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