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程标准】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一、“两弹一星”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1.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课堂练习】1.下列图片中,哪一幅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A B C D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这位科学家是()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焦裕禄5.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时间是()A.1964年 B.1966年 C.1967年D.1970年7.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是()A.长征一号B.东方红一号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8.袁隆平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因为他()A.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杂交玉米成功 B.在导弹方面的突出贡献C.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在火箭方面的突出贡献9.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可以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10.世界上最早制造出原子弹的国家是()A.苏联B.英国C.美国 D.德国11.中国的航天技术起步于()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12.中国在卫星通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①中国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讯卫星②成功地发射了“一箭三星”③多次成功地发射返回式卫星④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意义主要有()①使我国杂交水稻居于世界先进水平②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③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④使我国西北地区成为水稻高产稳产基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4.中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简答:“两弹元勋”指谁?“杂交水稻之父”指谁?【学习反思】。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案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学习目标: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3、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事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学习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学习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一)“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1.__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

2.影响: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3.在使用核武器方面我国政府郑重宣布,4.导弹:______年____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_____导弹试飞成功;______年____月,中近程地地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爆炸,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5.____年,我国用__________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箭多星技术和发射返回式卫星。

)6.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___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____________”往返成功。

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____________”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1、_______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______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2、他在实践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背景:本节是在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等一系列史实,学生了解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之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2.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1.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春规划;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际③观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1.教法: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了解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方法:疑、探、展、评、用教具:教学过程;一、设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学生快熟阅读教材,梳理重点知识以问题形式提出来,师生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纲。

教师预设问题: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意义?中国政府对核的政策?2、举例说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时间?名称,意义?4、我国还有哪些航天成就?5、袁隆平(评价)的成就有哪些?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是谁?颁奖的时间?地点?人物?二、探究(一)学生自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维解决的问题。

三、展示学生展示(板书、口述或随机展示)四、评价(一)学生评价(二)教师评价、点拨或精讲五、运用(一)质疑再探(二)教师精选题(当堂训练题)1. 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A.杨振宁B.钱学森C.李四光D.邓稼先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A.1958年B.1960年C.1964年D.1968年3.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袁隆平B.华罗庚C.钱学森D.邓稼先4、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③④②①5、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6、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学案新人教版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焦裕禄
【课后反思】
一、“两弹一星”
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成功。
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订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科学家是()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学习目标】
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4.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重要人物,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认知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为例,分析科技事业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资料: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图片等。

4.板书:教学过程中所需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果。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新闻媒体和网络等。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技术成果感兴趣,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史实和科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发展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科技项目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

4.激情演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图片,如原子弹、氢弹、神舟飞船、高速铁路等,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如“两弹一星”的研制、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1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18)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通过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比较中国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制造核武器方面所用的时间图表,提高学生历史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认识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设计思路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两弹一星”,二是“籼性水稻”的推广,从整体看,内容过于简单,知识点相对较少。

但本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拓宽,调动学生大量搜集资料,充实本课内容。

二是要联系实际,把历史引入学生的身边,使学生有效地去感性认识。

三是深入挖掘,如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难点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像“两弹一星”这样的重大成就,原因有那些?
5、“两弹一星”重大科技的取得是邓稼先、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笔记【Fra bibliotek标检测】1.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4.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合作交流】
两弹一星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有何意义?我国的核政策是什么?
根据课文叙述和你的了解,试着归纳一下我国的航天技术成就有哪些?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科学家是()
一、“两弹一星”
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成功。
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订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焦裕禄
【课后反思】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学习目标】
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