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词学趣范畴承传考察
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
变革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艺创作中既得到了传承也经历了变革。
现代艺术家和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1.传承:
经典挖掘与传播:现代文艺创作中,许多作品都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如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古典诗词的重新演绎,使经典诗词更加深入人心。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在现代文艺作品中,古典诗词常常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将古诗文融入现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变革:
创新性发展:现代创作者在保留古典诗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
例如,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跨媒介融合:古典诗词不再仅限于文字,而是通过跨媒介的方式,如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3.文化自觉与自信:
现代文艺创作中的古典诗词传承与变革,体现了中国文
化自觉和自信。
创作者们通过古典诗词的现代化表达,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国际交流与影响: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古典诗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国外艺术家和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研究和创作,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变革,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过程不仅使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文化传承

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文化传承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而古典诗词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所创作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与抒发。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欣赏,我们能够从中领略到深邃的意境与思想,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象与修辞手法,给人以丰富的意境体验。
我们读到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似乎就能闻到浑厚的戍鼓声,感受到孤寂边关的寒凉。
这样的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更将诗人对战乱和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出大自然的循环变化和生命的韧性。
这样的意境与形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而真实的世界,让人留连忘返。
其次,古典诗词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创作的诗词作品,不仅是他们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社会、人性的思考。
从杜牧的《秋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庄重与浓情,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盛世的繁华与感动,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悟到豪放不羁的个性与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风貌,更成为了后人了解古代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最后,古典诗词的传承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古典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培养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和创造力。
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解读,我们能够领略到文字的美感和深意,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古典诗词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士人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瑰宝,也能够引导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之,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意境和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学习欣赏古典诗词,我们能够领略到其中隐藏的美、善、道的真谛,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对美和人生的思索。
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为文学艺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现代文化中,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魅力、传承和创新方面展开讨论。
古典诗词的魅力中华古代文化历经繁衍,孕育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古诗词以其无穷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心灵。
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现实社会中具有鲜明地位的一种文学艺术形态。
其次,古典诗词这一表现形式,可以表达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哲学思想、审美趣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典诗词恰当地表达出了人们的感情,选用的字词千姿百态、妙不可言,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足以启发读者深入理解,从而感受到更加纯粹、深刻的情感和世界观。
古典诗词的传承古典诗词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责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的传承面临瓶颈,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再像以前那么浓厚,加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难以立足。
其中,课堂教育是古典诗词传承的主阵地。
学校的文化课程安排是加强古典诗词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课堂上扩展阅读选材内容,加大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可以以弥补课本之外的知识空缺,推动学生对古典诗词文化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古典诗词的传承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来推广。
近年来,不少文化大型活动,诸如诗会、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以及古典文学大型晚会,吸引了众多古诗词爱好者的参与。
这种社会活动促进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广大群众对古典诗词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古典诗词的创新时代的变迁,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的遗产,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古典诗词应该将文化的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结合,发挥出其现代化、多元化的特色。
一方面,古典诗词应该主动与现代文化融合。
中国古典词学中词曲之异论的承衍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 目“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 0 C 0 1 ; ( 7 WZ 0 ) 江西省高校人 文社会科学 项 目“ 中国古典词学 命 题及体式承传研究 ” Z W1 1 ) ( G 13 。 作者简介 : 胡建次( 9 8 )男 , 16 一 , 江西省丰城市人 , 昌大学教授 , 南 博士 , 主要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
中 图 分 类 号 : 0 .3 I 7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4 3 2 1 )20 5 - 17 ~ 3 X( 02 0 -11 6 0
词 曲之 异 是我 国古 典词 学 的传统 论题 。这 一论
题 主要 从词 曲两体 的艺 术体 制 、 语用 笔 、 字 声律 表现 及雅 俗呈 现 等角 度 来 对其 分 界 与相 异 等 作 出辨 说 ,
诗文 声调 意 味 之 中 , 此 才 能 人 于 词 体 本 色 之 道 。 如 周永 年之 论是 我 国古 典词 学 中所 见 最早 的对词 曲之 异 作 出 明确 界 断 的声 音 。
以期 更好 地 观 照 、 把握 与 推进 各 自的创 作发 展 , 分 别 各 自的艺术本 质 特 征 。在 我 国古 典 词 学 史 上 , 词 对 曲之 异 的论说 是 甚 为 丰 富 的 , 成 了源 远 流 长 的 承 形 衍 阐说线 索 , 于历 史 观 照 的意 味 。本 文 对 我 国古 富 典 词 学 中词 曲之异 论 的承衍 予 以考察 。
同文 体 发 展 之 道 , 当世 抒 情 性 文 学 创 作 引 向 了 将
偏途 。
沈雄 《 柳塘 词话 》 :前 人有 以词 而作 曲者 , 云 “ 断 不可 以曲而作 词 。如《 奴娇 》 《 字 令》, 念 、百 同体 也 , 俱 隶 北 曲大 石 调 。 j 。 雄 也 从 艺 术 体 制 角 度 辨 ”3 沈 1 说词 曲之 异 , 论 断虽可 以词 而人 曲 , 不可 以 曲而 他 但
中国古典词学雅俗呈现之论的承传

中图分 类号 : 0 . 3 1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编号 :10 - 2 3 (0 1 0 _ 0 3 _o 0 1 3 8 2 1 ) 1 _ 17 _ 5
作者简介 : 胡建次 , 南昌大学 中文 系教授 , 男, 文学博士 , 山东大学博士后。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论 。
雅 俗批 评是 我 国古 典词 学 的基本 批评 观念 之 一 。它是 指从 词作 所呈 或雅 或 俗 的质性 及人 雅或 趋 俗 的风 格特 征 的角 度来 观照 词人 词作 , 现批评 者 对 词人 词 作 和词 学 历 史 与 现实 认 识 的一种 批 评 形 体 式 。在 我 国古典 词学 史上 , 雅俗 之貌 呈 现 的论 说 , 对 主要 体 现为将 其 与词 的一 些 主要创 作 因素 加 以联 系, 考察 它 们相互 问的影 响及 所包 含 的相关 词 学创 作论 内涵 。这 一 方面 论说 不少 , 成 了源远 流 长的 形 承传 阐说 线 索 , 富于 理论 观照 的意 义 。本文 对我 国古典词 学 雅俗 呈 现之论 的承传 予 以考察 。
青海社会 科 学
21 第 1 0 1年 期
中 国 古 典 词 学 雅 俗 呈 现 之 论 的 承 传
胡 建 次
摘
要 :我 国古典词 学雅俗呈现之 论的承 传 , 主要体 现在 四个 雏面 : 一是雅 俗呈现 与情 感表现 关 系
之论的承传 ; 二是雅俗呈现与主体 学养关 系之论 的承传 ; 是雅俗 呈现 与语 言运 用关 系之论 的承 传 ; 三 四是 雅 俗呈现与词作 审美表现 关 系之 论的承传 。上述几 条线 索, 从不 同视 点上展 开 了词 学雅 俗呈现之 论 , 多元
中国古典词学中诗词体性之辨的承衍

基金 项目: 家社金科学 项目 中 国 “ 国古典词学 目 . 古典 堂荤翼理论 基垒 命题及体式承传研究”Z W .. “ 中冒 (G 命题与批评体式承衍研究” 1 Z 06 ; (1 W 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B
作者简介: 业硕士研 生 )墨 胡蕉次I6 一 . 厦专城A, 文学博士, 曼 , 9 墼堡, 从事中 国古代 文论研究; 汪素琴(98 )女, 1 一 , 浙江乐清人, 1级文艺学专 8 20 0
现上更 见穰 丽 妩 媚 , 语 言 运 用 上 更 相 对 俗 化 些 。 在
苏 轼词 作 虽 然 工 致 自如 , 不 合 乎 传 统 词 体 之 性 。 但 在北宋 当世词人 中 , 他更 推 尚秦 观 、 庭坚 词 作 , 黄 界 定它 们在 创作 取 向上远溯 唐人 而又 超乎其 上 。陈 师 道之 论 , 为后 世词作 体性 之辨 打开 了大 门 。其 时 , 晁
而推 尚黄庭 坚有 所 异 别 , 晁补 之 指 责 黄庭 坚 词 作 虽 表面 “ 高妙 ” 但脱 却传 统词 体 本 色之 性 , 现 出“ , 体 以
收稿 日期 :0 2— 5—0 21 0 2 11 ) l2 。
《 词源》 : 辛稼 轩、 改之作豪气 词 , 云 “ 刘 非雅词也 。 于 文章余 暇 , 弄笔 墨 , 戏 为长短 句之 诗耳 。 ¨(9 张 ”3P8 ]1)
识 词 作 体 性 提 供 了极 为 丰 富 的 辨 识 。
关键词 : 古典词 学; 诗词体性之辨 ; 线索承衍 ; 辨异论 ; 辨通论
中图 分 类 号 : 0 . 3 1 7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8 2 1 )4— l4— 6 10 0 4 (0 2 0 0 1 0
2022届高考模拟作文“如何理解和传承古典诗词”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届高考模拟作文“如何理解和传承古典诗词〃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语境,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应该是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但后代许多学者把着眼点放在"千帆过"和"万木春”这两个短语上才巴这两句诗解读为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 从而具有激励人生奋进的作用。
几位学生就此展开了争论。
甲读古诗还是要尊重当时的创作背景、诗人自身的遭遇,以及原诗的主题,不能歪曲原意来解读。
乙:这样翻新出奇,读出新意,读出积极的精神,让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得到激励和鼓舞,有什么不好?丙:这样解读篡改了古诗词的原意,误导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们应该维护古诗词的原汁原味。
丁: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才能使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你对上面这那么材料的内容有怎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这种解读上的争论的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辩证思维。
题目关注的焦点是如何理解和传承古典诗词,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正解和新解均有道理,可以见仁见智,考生能结合材料自圆其说即可。
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当然是正解好,正解能让今人触摸古人的心灵,了解古人文意,防止以讹传讹;再者,有了正解的传承,才能保证后人正确的引申和化用。
但新解也未尝不可,也许更有利于古诗的群众传播和推广运用,更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对群众具有启发和教益作用。
注重古诗在今天的实用性,才能让诗句在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灿烂光辉。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能力之我见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品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色彩美于一身,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
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一方面是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精神。
因此,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给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容应对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观点。
一朗读激趣感受诗词音乐美兴趣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古诗词阅读兴趣的激发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在于“读”,朗读诗词,是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长期的朗读能增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达到陶冶性灵,开阔心胸,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取得提升的效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最近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强化了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增设了背诵默写的篇目。
但若是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而不讲究方式,学生会感到没有趣味。
教师要从读的方法人手,别出心裁,引导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词音乐之美,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
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诵背诵。
老师可利用一些名家的古诗词朗诵磁带或光碟进行示范引导,老师的朗诵大体功较好的,更可与学生同读。
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主要从朗诵方式和技能上取得提高,注意掌握朗读的节拍、音韵、重音等。
鼓励高声朗读,增强自信。
2. 掌握必然朗诵古诗词知识(1)读准句读。
古诗文教学,除强调读准字、词之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语境中,把握朗诵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得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
“句读”《辞源》注解为:句和逗,指文章中停止和停顿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词学趣范围承传观察“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审美范围,它与“味”、“韵”、“格”等一同被人们用来归纳文学的审美实质特点,标示文学的不一样审美质性。
“趣”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是一个相对出现和成熟得较晚的审美范围。
它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朝,承传于金元,盛兴于明朝,深入于清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学理论责备最重要的范围之一。
本文对我国古典词学“趣”范围的承传予以观察。
一、“趣”在古典词学责备中的承传使用“趣”作为我国古典词学的审美范围,它最早是在北宋先期进入到词学责备中的。
有宋一代,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观点归纳词作的不一样审美实质及其特点,与此同时,少量词论家在词评中也引入了“趣”这个审美观点,较早将“趣”作为古代文论的审美范围拓展了开来。
宋朝,使用过“趣”对词作推行论评的篇什主要有:米友仁《白雪·洞天昼永自序》,詹效之《燕喜词跋》,王质《苏幕遮·水风轻,吹不皱自序》,范成大《步虚词跋》,周祥《乳燕飞·波影摇涟甃自序》,尹觉《题坦庵词》,柴望《凉州鼓动自序》,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等等。
如:范成大《步虚词跋》云:“自玉阶及红云法驾以后以致六小楼,意趣超绝,形容高明,必梦游帝所者彷砩得之,非人间俗史意匠可到。
”(朱祖谋《石湖词跋》引)范成大在词跋中较早引入“意趣”二字评词。
他评判《步虚词》创作表现出高明的意趣,与一般词作着意从现实的层面感发拉出了一段距离。
尹觉《题坦庵词》云:“人见其摹写景色、体状物态,俱极精良,初不知得之之易,以致得趣忘忧,乐天知命,兹又情性之自然也。
”尹觉在评其师赵师侠词时,针对一般人评判赵词写景状物极其精良,以为赵词最先是以情性为寄的,以抒发意趣为其词作之旨,它是在不经意然又暗合艺术规律中表现出精良之态的。
铜阳居士《复雅歌词序》云:“《文选》所载乐府诗,《晋志》所载《砀石》等篇,古乐府所载其名三百,秦汉以下之歌词也。
其源出于郑、卫,盖一时文人有所感发,随世俗容态而有所作也。
其意趣格力,犹以近古而高健。
”鲖阳居士在文体质性上持诗词同源说,他评判古乐府、《文选》诗等作品上接了“有感而发”的上古诗歌传统,在乎趣格力上表现出高古劲健的特点。
其又云:“吾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而不知所止。
其韫骚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
”鲖阳居士又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评判宋词发展特点。
他以为,宋人词作中能承古代文雅统绪,表现出骚人之意趣的词作还不多,为此,他希望经过编选富于雅正之作来做标树与倡导。
南宋末年,张炎在《词源》中专列“意趣”一节,以“意趣”作为其评词的中心。
其论道:“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古人语意。
如东坡中秋《水调歌》云王荆公金陵《桂枝香》云姜白石《幽香》赋梅云此数词皆清空中存心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张炎在作词力主清空的同时,努力从意趣上标树词之创作。
他推尚苏轼、王安石、姜夔等人词作,以为他们的一些优异之作在对词意的突显中,都能“意”中寓“趣”,“意”与“趣”相融相生,这使词作审美进入到快乐自由的层面。
张炎将北宋以来苏轼、俞文豹等人对“意趣”的标树引入到了词论中,这在词论史上拥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我国古典词学责备着重于对“情”的张扬,相对来说,“趣”在明人词学责备视线中不为惹眼。
此时,承传使用过“趣”来对词作推行论评的著作和篇什较少。
陈霆《渚山堂词话》在比较李世英、欧阳修《蝶恋花》中句子“模糊淡月云往来”和“珠帘夜夜模糊月”时,以为:“状夜景则李为高明;道幽怨则欧为酝借。
盖各适其趣,各擅其极,殆未易好坏也。
”陈霆从李、欧二人词作各自艺术特点的表现上标示出他们不一样的词中意趣,界定二人词作意趣各别。
他道出了词趣无好坏的原则。
陈子龙《幽兰草词序》云:“自金陵二主,以致靖康,代有作者,或裱纤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利澹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任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
”陈子龙归纳五代南唐至北宋末年词作的风格特点,他以为,此期词作都能立足在由情义来说辞,由言辞而词境的审美生发的基础上,经过天成的词境表现出创作者的“哀艳之情”或“盼倩之趣”。
陈子龙较早见出了词趣审美表现是落足在词境的基础上的。
清朝,词学兴隆,“趣”成为了人们评说词作的最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这个期间,承传使用过“趣”来对词作推行论评的著作和篇什许多,主要有: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倚声初集序》,先著《词洁辑评》,顾贞观《十名家词集序》,厉鹗《张今涪红螺词序》,查礼《铜鼓书堂词话》,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戈载《梦窗词跋》,刘熙载《艺概·词概》,张文虎《绿棵花龛词序》,张德瀛《词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白雨斋词话》,杜文澜《憩园词话》,朱祖谋《梦窗词跋》,林大椿《欧阳文忠近体乐府跋》,等等。
清人词学责备波及到的“趣”的称名主要有:倩盼之逸趣、天趣、晕碧渲红之趣、意趣、佳趣、穷高极深之趣、淡远之趣、生动之趣、兴趣等。
如: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云:“词虽小路,读之亦觉民风日上。
序《衍波词》者,唐祖命云:极哀艳之深情,穷倩盼之逸趣。
其旎高则璟、煜、清照之遗也。
”邹祗谟对词作的地位与作用极为标树,他借为他人词作序之机,道出了五代、宋以来以“词家三李”为代表的正统词作路径实追求表现于顾盼之间的一种逸趣。
厉鹗《张今涪红螺词序》云:“今涪词淡沲平远,有重湖小树之思焉;芊眠绮靡,有晕碧渲红之趣焉;屈曲连璪,有鱼湾蟹堁之观焉。
”厉鹗评词崇雅尚清,他这里评判友人张亦枢词作有思致,有雅趣,词风艳丽而词意悠久。
查礼《铜鼓书堂词话》以为:“(郑燮)才识放浪,磊落不羁,能诗古文,长短句别存心趣。
(《沁园春》)风神豪放,气概空灵,直逼先人。
”查礼对郑板桥词“别存心趣”甚为心仪,他评词不限一端,对郑板桥《沁园春》一词以风神偏胜,以气概空灵见长极为标树。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评道:“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各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著畅快,有辙可循。
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
”周济在对苏、辛二人词作的对比中,以“天趣独到”、“苦不经意”归纳苏词,以“沉著畅快”、“有辙可循”归纳辛词,他从词作意趣和创作路径大将苏、辛二人划分开来。
刘熙载《艺概·词概》则评道:“叔原贵异,方回赡逸,耆卿细贴,少游清远,四家词趣各别,惟尚婉则同耳。
”刘熙载仔细地从词作意趣上辨析晏几道、贺铸、柳永、秦观四人词作异同,他在责备实践中确实地将“意趣”视为了词作审美的质性所在。
陈廷焯《词则》又评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云:“情形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
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
”陈廷焯从词作审美质性的高度来加以论评,他归纳柳永词作《八声甘州》在审美表现上情形交融,有骨力,有高韵,有生趣,是其词作中的“仅见之作”。
这里,陈廷焯将“生趣”移用来了评词,表现出对词作审美特点新的理解。
二、“趣”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阐说“趣”作为审美范围被引入到词学责备中以后,从明朝开始,词论家开始对其予以了理论阐说,这主要表此刻钱充治和陈子龙两人的论说中。
钱充治《国朝诗余序》云:“词者,诗之余也。
词兴而诗亡,诗非亡也,事理填塞,情形两伤者也。
曲者,词之余也。
曲盛而词泯,词非泯也,雕琢太甚,旨趣反蚀者也。
”钱充治从不一样文学之体艺术表现的旨趣上,来论析词与诗、与曲互相间的递变与差异。
他指出,词衰的原由之一在于用语及声律等方面过于讲究雕饰,这使词作为文学之体的旨趣被消弥了,最后被富裕生趣的曲所代替。
钱充治之论富于对文学历时发展的辩证理解。
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云:“盖以沉至之思而出之必浅显,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沈永之趣,则意图难也。
”陈子龙道出了词作意趣表现中存有的一个难题,这即是怎样以浅显之笔写出沉挚之思,在审美表现上既产生如在目前的成效,然同时又含蕴隽永之意趣。
其《三子诗余序》又云:“代有新声,而想穷拟议,于是以温厚之篇,委宛之旨,未足以写哀而宣志也,思极于追琢而纤刻之辞来,情深于柔靡而婉娈之趣合,志溺于燕婧而妍绮之境出,态趋于荡逸而流利之调生。
”陈子龙一定不一样的时代有各异的词作,但他以为温厚中和的词作是不论怎样都不足以宣志达情的。
他一方面重申人对外物的感想中趋于极端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反对人情过分柔靡,以为此与“婉娈之趣”相触相生,必使词作表现出异样唯美、纤弱的相貌。
清朝,承传明人对词趣的阐说取向,词论家对词趣的审美内涵、特点、形态、生成与创建等睁开了较为仔细的论析。
他们将“趣”升格为最重要的词论审美范围之一。
这个期间,对“趣”予以理论阐说的词学著作和篇什主要有:李渔《窥词管见》,陈椒峰《苍梧词序》,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焦循《雕菰楼词话》,李佳《左庵词话》,蔡宗茂《拜石山房词钞序》,孙麟趾《词径》,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沈祥龙《论词漫笔》,等等。
如:陈椒峰《苍梧词序》云:“宋之能词者六十余家,如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数子,始可称以新意合古谱者。
杨诚斋论词六要:一日按谱,一日出新意是也。
苟不按谱,则歌韵不协,歌韵不协,则凌犯他宫,非复非调;不出新意,则必蹈袭古人,即或炼字换句,而趣旨同样,其神味亦索然易尽。
”陈椒峰在论词上重申“新意”与“按谱”并重。
他以为,假如词作缺少新意,那么,即便在字句使用上大做文章,也会使词作意趣、要旨同样,缺少“神味”。
陈椒峰此论道出了新意在词趣表现中的重要性。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咏物如画家写意,要得生动风趣,方为逸品。
”吴衡照之论虽针对词作咏物来说,然其在清朝词趣论中也有独到的意义,它实质上提出了寓“生趣”于词作的要求。
焦循《雕菰楼词话》提出:“诗词是以移其情而豁其趣,则有利于经学者正不浅。
”作为经学家的焦循对诗词之道甚具识见。
他重申,诗词审美表现要以引人兴趣、移人性情为旨归,而这正是文学可补经学的关节处。
李佳《左庵词话》云:“词以意趣为主,意趣不高不雅,虽字句工颖,无足尚也。
意能迥不犹人最正确。
东坡词最有新意,白石词最有雅意。
”李佳高倡作词以崇尚意趣为旨,重申由“意”而“趣”,他标示出“趣”为词之本,字句为词之表,归纳意趣的审美实质特点要文雅。
李佳在词论史上又一次对词趣审美特点明确提出了要求。
蔡宗茂《拜石山房词钞序》云:“冷趣相洽,清词载搜,洗其淫哇,濯以藻丽,既昭藐而荡气,亦芳香而悦魂。
”蔡宗茂在为顾翰所编《词钞》作序中论及到词趣创建。
他以为,在清词丽句中忽然浇以“冷趣”,是能起到比一般稳步性地抒怀言意更好的艺术成效的,它荡人心气,欢乐人的精神。
孙麟趾《词径》云:“陈言满纸,亦步亦趋,有何兴趣。
若目中不曾见者,忽焉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
”孙麟趾也对词作提出了要有“兴趣”的审美要求,为此,他主张作词用语要新,要道人所不曾道,进而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