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 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 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丹溪

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阳常盛,阴常亏”

4.医学丛书的创编《万寿道藏》《济生拔萃》

四、明清时期

1.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1)科举2)文字狱

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48种,481卷;金匮16种,91卷;

2.《本草纲目》和《普济方》的问世成为两大领域的巅峰之作。

3.温病学的产生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二章中医文献目录

一、目录与目录学

1.目录是著作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目录学的意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素问全书: 1.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3.林亿等人《新校正》

4.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条目: 1.胡澍《内经素问校义》32条

2.俞樾《读书余录》48条

3.孙贻让《札移》13条

4.于鬯《香草续校书》103条

二、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一、基本结构

1.前言

2.目次

3.正文目录的主体:1)著录:书名、版本、作者真伪、存佚。

2)提要:用来揭示与报道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叙录”“书录”“解题”

①叙录体:介绍生平、作品《四库全书总目》

②传录体:生平《中国分省医籍考》

③辑录体:收集作者作品和作品资料《四部总录医药编》

3)小序:各种分类编排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相对而言。

4.辅助资料

三、古代目录的类型

1.官修目录

①概念: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后,编写的国家藏书目录。

②特点:著录完整,保罗宏富,大多是综合性目录。

③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乾隆39-54年 10254种

2.史书目录

①概念: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②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

③正史目录:正史中记录典籍书数目的专门篇章“经籍志”《隋书》《旧唐书》

“艺文志”《汉书》《新唐书》《宋书》《明史》《清史稿》

3.私家书目

①概念:个人编私人藏书的书目。

②举例:明兵部侍郎范钦天一阁。

四、中医专科目录

现存最早明末《医常目录》

常用《中国医籍考》日丹波元胤秦汉——清道光2383种

《宋以前医籍考》日冈西为人南宋以前1860种

最大《中国医籍通考》记录体 9000余种

《全国中医联合目录》全国性12124种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概述

一、版本与版本学

1.版本:一书经传写或印刷形成不同类型的本子。

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二、版本学的意义 1.关乎人命 2.学术研究

第二节古籍形制沿革与版本制度

简策殷商——三国卷轴西晋——五代(卷帙)

册页宋——清

二、书籍的装订形式及书版款式

1.装订形式: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2.书版的款式

1)栏框①版框: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

②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上栏、下栏、左右栏、单栏、双栏、单边、文武边。

2)栏外:天头、地脚、书耳上栏之外,下栏之外。

3)栏内①界格

②行款正文行数与字数

③版心书页正中间部分中缝、书口、版口

④白口、黑口版心上下有黑线-》黑口;无线-》白口

⑤鱼尾版心1/3 上下两端状似鱼尾形记号

⑥象鼻

⑦口题上鱼尾下端版心刻有页数、卷数、刻工

第三节中医文献版本的类别

一、非印刷类①简策流沙坠简斯坦因三次“中亚考察”两汉——西晋 1000多枚居延汉简

②缣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十五种帛书

③卷轴敦煌卷子

④稿本

⑤抄本

⑥拓本

二、印刷类刻本(刊本)

A:刻本

1.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五代刻本等。

1)最早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晚期

2)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出自敦煌藏经洞,现在俄罗斯,为834年的历书。

3)现存最早的刻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现藏巴黎图书馆,敦煌残卷。

宋刻本

1)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本、南宋本。

2)北宋本:白口、四周单边、早欧中颜晚柳

3)南宋本:白口、左右双栏、多用柳体

2.按地区分:浙本、闽本、蜀本

3.按机构分:

1)官刻本: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①中央: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刊印

B经厂本:明司礼监->刻书机构

C殿本:清雍正时期修书处

D内府本:清宫廷负责刻书的内务府

②地方:藩本:明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

2)家刻本:私人出资印刻而不是牟利的刻本。

3)坊刻本:刻书经商所刻印出售的书。

4.按品相分

1)精刻本:专家精审校刻,刻工精美。字体工整清晰。

2)影刊本:按原刻本模刻防刊。

3)写刻本:按书法家抄录的字体。

4)邋遢本:纸差,版面不清,字迹模糊。

5.按先后次序

1)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有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的来源或依据于同一版本,这个版本成为祖本。

2)厚刻本:初本,初次刊刻的版本。

3)重刻本:按厚刻本或重复刊印的版本。

6.按字体大小

1)大字本:刻本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

2)小字本:刻本半页十五行以上,每行二十五字以上。

B:活字印刷本、石印、油印、影印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概念

一、校勘概念:利用同一书籍不同版本或该书有关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2.名称沿革:

1)最初为雠校。

2)“校勘”初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形状,申尚书省考为校勘”

3)现代概念初具: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在八十多篇,然多错乱重复”

4)广狭二义校勘(狭)单纯地校正文字

校勘(广)以上之外还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

伪文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内容造假的古籍。

辨伪辨别伪书的年代及作者的真伪。

辑佚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类古籍佚文,经过收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使古籍佚书全部或部分恢复。

佚文被同时代或后时代古籍抄录引证和整理的现已散失的书籍的文字。

二、校勘学概念:研究校勘的历史、方法、理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古医籍校勘源流

1.医籍校勘始于西汉

2.繁荣于宋

3.鼎盛于清

第二节校勘的对象

①脱文、夺文、缺文、漏,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的文字

②讹文、误字,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

1)形近致误

2)音近致误

3)文字拆合致误(臆改)

4)符号致误

③衍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④倒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误的文字。

⑤错简,古文在传抄刊刻中位置错乱,相距较远的文字。

第三节校勘的基本方法

陈垣《校勘学释例》

一、对校法

1.概念: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

2.优劣:

1)优:①简单稳妥异见

②体现严谨义长(胜)

2)缺:①机械呆板

②风险性低

③学术性差

二、本校法

1.概念:用同一书前后文互证,比较异同,从而判断书中的错误。

2.优劣:1)优:另辟蹊径错综:错名、错序

2)劣:不可轻信

三、他校法

1.概念: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2.条件:①本书所引前人之书确估

②本书作者所作的其他著作

③引用本书的同时代或后人之书

3.优缺点:1)优:①范围最广,用力最勤

②往往能够一锤定音

2)缺:①过程苦,用时长

②还是不能盲目轻信

四、理校法

1.概念: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

2.优劣:1)优:境界最高

2)缺:风险最大

五、兼校法

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

第四节校勘的方式

一、死校法

1.概念:校勘家较常采用的校勘方式,它不直接改动底本中的文字错误,而是将异文在校勘记中一一举例,让读者自己甄别正误。

二、活校法

1.概念:校勘家最常用的校勘方式,它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及相关资料,校出底本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在校勘记中说明校改的依据。

乙正(转)

第六章中医文献的注释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指对中医古籍语言文字和医药医理的解释。

二、注释与训诂的关系古今的称谓不同罢了

1.目的相同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

2.内容相同都以释词为主,兼及其他

3.方式方法相同因形求义

三、医籍的注释概况

1.医籍注释的最早形式:以经注经

2.医籍的最早注本:三国吴太医吕广《众难经》

3.《素问》的最早注本:梁全元起《素问训解》

4.《灵枢》的最早注本:明马元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5.《神农本草经》的最早注本: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佚本

6.《伤寒论》的最早注本: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7.《金匮要略》的最早注本:元末明初赵以德《金匮要略方论衍义》

8.《难经》的(现存)最早注本:元滑寿《难经本义》

第二节注释的内容孤证不立

一、诠释词义:这是注释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1.确定义界义界:一个词有别于他词在意义上的界线。

2.释特殊义

二、说明通借通假字:假借:久借不还而其亦

通借:将错就错

经籍篡诂说文段注广雅疏证尔雅义疏说文通训定声

三、考镜源流

1.学术渊源

2.医书来历

3.引文出典

四、注音正讹

1.注音:拼音,加直音汉字

2.正讹

五、分析语法

六、指明修辞

七、分析标点断句

八、概括篇章要旨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唇重唇帮滂并明

音轻唇非敷奉微

第三节注释的方法

一、因形求义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掌握该字造字本义,来帮助我们了解句中义。

例:望见桓侯而退走。《说文》走,趋也。

二、因声求义声训、声注声音相同或相近来解释词义。义存于声。

三、因类聚求义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字诸义项的比较来探求它的词义。(中医文献训释中最常见的方法)

1.直训:就是对词义直接注释。

2.转训:即注与被注词义原不相同,辗转相通。

3.陈说:即描写其事以明其义。

四、举例

1.《太素杂论》“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杨注“水泉,小便也”

2.《太素五脏脉论》“脉至如丸,滑不直干”杨注“直,当也”直->值->当

3.《灵枢》“汗出溱溱,是谓津”王注“溱溱,汗盛貌”

第四节注释的常用术语

一、确定义界

1.曰,为,谓之《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者,当以汗解”

陈修园注“皮肤为表,肌腠为外”

二、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

1.犹:用于引申义《伤寒论》“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

方有执“失,犹不也”

三、声训

1.之言《本草乘雅丰偶》蒺藜卢之颐注“蒺之言疾,藜之言利”

2.之为言《素问五运行大论》“脾之为言并也”

3.读为,读曰《素问征四失论》“妄言作名,为粗所穷”胡澍“作读曰诈,妄诈对文”

四、注音

1.读若,读如《素问》“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胡澍注“意,古或读若億”

2.如字:多音字《素问》“复下一度,肾之命也”注“度,如字”

五、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貌:《素问至真要大论》“粗之嘻嘻”张介宾“嘻嘻,自得貌”

一、……者,……也

1.确定义界《说文》“吏,治人者也”

2.解释近义词和同义词《素问》“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张介宾“大者,豁大”

3.声训《素问》“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冰“高,膏也;梁,粱也”

二、谓

1.用具体解释抽象《素问热论》“大气皆去”王冰“大气,谓大邪之气也”

2.串讲《伤寒论》“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吴人驹“无阳者,谓表之阳微,此不可更汗”

3.说明语法

三、言

1.串讲《伤寒直格方》“大指次指不能为用”刘守真注“不能为用,言屈伸不能如意也”

2.说明语法《素问》“五邪所乱”陈修园“言正气为邪气乱”

3.指明修辞《素问》“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张”王注“如张弦者,言强之甚”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白芍(酒炒)四两,陈皮(炒)半两,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陈皮理气补脾,防、芍泻木益土。吴鹤皋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逍遥散是肝郁脾虚。它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一种恶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那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了。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调肝脾这一节三个类型,四逆散是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虽然是调的,调补,有这种调补作用。所以过去秦伯未说逍遥散,大家认为它是疏肝那个作用,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认为是错的。逍遥散很重要对肝来讲,还是个调肝。因为疏肝、健脾、养血是逍遥散基本的功用。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而作为肝来讲呢,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于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这个作为痛泻要方是肝旺脾虚。肝旺脾虚,就是说这个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那这是体现了虚的方面。那必须补脾柔肝,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柔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这个方是Ⅱ类方。白术是君药,用来健脾祛湿。芍药看作臣药,所以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陈皮可以理气化湿。这个方里边,特殊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可以把它看作它佐药为主的,那防风运用以散外风为主。而在宋以前,用防风,治疗内证治得很多。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

中医药文献检索作业

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当代社会日趋复杂,瞬息万变,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技术革命发展的信息时代,诸如“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知识经济”等新生词汇不断出现,以致信息知识贯穿、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科研等各个领域,并且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种时代迫切要求大学生掌握多种基本技能。其中,文献信息检索与电脑、外语形成所谓的三大基本技能(三者都是信息时代所应具备的技能与手段,运用目的都是为了传播与利用信息知识,通过信息知识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或者说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以提高自己查检、鉴别、选择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所需的专门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自学、从事科研和开展各种管理活动。 (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 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和档案馆等社会文献信息交流机构都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学会利用这些社会文献信息交流机构可使同学们掌握打开这些知识宝库的钥匙,进而获取与利用所需的文献信息和专门知识。 (三)、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和把握有关学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以了解前人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有关学科的发展概貌,从而找到读书治学的门径,确定读书的重点和方向。 (四)、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扩大视野,了解和把握有关学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知识。 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学会获取文献信息的本领,可以及时了解有关某一学科或研究课题的发展水平、发展动向与发展趋势,从而促使自己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像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得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获得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更多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和技能,谁就能在科研活动中节省查寻文献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从而相对延长科研活动的有效时间。 (五)、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获取有关的参考知识和文献信息。 美国有一所大学的门上雕刻着一句名言:“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去寻求它。”俄罗斯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布留索夫在其所著《论目录学对科学的意义》一文中写道:“有人说,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知识的本领”。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使同学们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是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手段。 当前,世界范围内图书文献的数量增长异常迅猛,已经呈现“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知识爆炸”、“知识污染”的复杂局面。面对如此广泛巨大,且在不断猛增的文献信息与知识量,任何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和档案馆均无法全部收藏。任何人别说是通晓各门学科知识,像过去说到古人“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门知识无所不知,就是通读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都相当困难,哪怕大致浏览涉猎也是如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现在光浏览一下世界上一年内发表有关化学的论文和著作,一个化学家如果每周看40个小时,也要读48年”。就同学们来说,即使是拼命地学习,也无法在大学期间学完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掌握的全部知识。何况有些学科知识还存在着陈旧老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毕业后还要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扩大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同学们应将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结合起来,学会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选取和掌握更多的专门知识,培养接受终身教育的基本功,以便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 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 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 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脏象 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 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 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推荐】《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胆草(酒炒)、栀子(酒炒)、黄芩(酒炒)、生地(酒炒)、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生用)。龙胆、柴 胡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泻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归、地养血补肝,甘草缓中益胃,不令苦寒过于泄下也。 这个方是常用方,Ⅰ类方。这个方适应面很宽, 内科用,妇科用,五官科用,皮肤科用,非常宽了。内科里面涉及到很多系统,所以是一种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 从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候的分 析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有 的可以三焦湿热下注。一个实火,一个湿热,把握这个主治,就是上 中下了。首先这个实火是肝经有火,有热才化火的。那肝经自身有热,可以反应胁肋灼痛,可以有胁肋灼痛,可以有急躁易怒,胁肋灼痛, 急躁易怒,整体上可以舌红、苔黄、脉数有这个特点,肝火可以脉弦数。这是一个从把握肝经有热基本特点,当然化火上炎,可以头痛、 目赤,升发太过。肝的升发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升发的、升举清 阳升发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使下部肝藏之血、肾藏之精,肾精肝血上 输头部,靠肝的升发。升发太过,头痛、目赤,头部气血逆乱。肝气

升发太过,胆热随之上犯可以口苦,少阳经脉循耳可以耳聋,耳鸣, 甚至耳肿这一类,我们像有中耳炎,这些很多,也可以用龙胆泻肝的。那这是一组肝经实火,肝经有热化火循经上炎,这组表现,上部的。 那作为三焦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反映出阴肿、阴痒、阴汗,肝经经脉 络阴器、走少腹,所以出现一组阴肿、 阴痒、阴汗、筋痿这类的表现,但是都有湿热的特征。 偏重于湿热下注, 出现苔黄腻、脉濡数、滑数,根据湿热的一个程度了;妇科带下黄臭、粘稠,那是妇科方面的;泌尿科方面小便淋浊,那就是湿热下注常见的。所以根据这三个部分, 龙胆泻肝汤主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肝胆自身有热,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最基本的,结合舌象、脉象这类。一部分循经上炎,化火循 经上炎;一部分是三焦湿热下注,产生各种症状,涉及面非常广。这 就是龙胆泻肝汤的证候分析,从它这个证候的病机分析来说,就两大问题,一个是肝火上炎,那要苦降,要降火;一个湿热下注,要清利 下焦湿热,要清泻上炎之肝火,两者结合。 这个方从用药来讲,它是几方面兼顾的。用龙胆草本身是苦寒的,苦寒擅长于清肝胆的实火,降火,苦降啊,降肝胆实火;又擅于清下 焦湿热,归经主要归肝胆。在清肝胆实火方面,苦寒程度很重,说它 是凉肝猛降。那就清肝胆实火方面那它比黄芩这些利害多了,凉肝猛降。清下焦湿热,有清利湿热利水的作用,一味药物身兼两个方面的 作用,说它两善其功,所以作君药。当然要注意,这个药中医对它认 为的副作用过于苦寒容易伤胃。这个使用当中一般来讲没有脾胃症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具体情况如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

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所以,治病求本,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答案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检索工具按著录方式及揭示内容程度分类,不包括的类型是(C) A、目录型检索工具 B 、题录型检索工具C卡片式检索工具 D、文摘型检索工具 2、(D)首次以“文献” 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A、苏天爵 B、欧阳贞C 、揭篌斯D马端临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C) A、专利文献B 、会议文献C电子型文献D、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D) A、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B、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C、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 D、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 5、文献四要素中的符号系统指的是(A A、信息的携带者 B 、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C、文献的思想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 D 、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 6、下列关于文献与文献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 B、文献和文献信息是表征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C、文献信息是存储信息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即它的物质属性 D、文献记录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存储了社会发展的知识信息,为人类社会的前进保存了文化积累 7、访谈的形式属于(A) A、零次文献B 、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 8、纸制型文献一般以(B)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A、手写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电子型文献D 、声像型文献 9、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B、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C、大多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 D、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10、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B) A、纸质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微缩型文献D 、磁盘文献 中文医药论文检索 1、CBM-Web<(C)检索系统具有良好兼容性 A、万方数据库 B 、CNKI数据库C、PubMed D 、维普数据库 2、可以全方位了解作者的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对象等情况,可以专一的研究某一个作者的整体情况的检索方式是(B) A、标准检索 B、作者发文检索 C 、来源期刊检索D、科研基金检索 3、我国中文医药论文的检索系统于上世纪(C)年代起步 A、60 B 、70 C 80 D 、90 4、下列不属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特点的是(A)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血病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血病治则 血病治则: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生于脾,宣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功司濡养、滋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血之为病,证有血虚、血瘀、出血、血寒、血热之分。其治疗则有补、行、止、凉之异。血虚则补: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肾精可化而为血,所以血虚多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血虚之重证,于补血方内常配人补气药物,可收补气生血之效。血虚与阴虚常常互为因果,故对血虚而兼有阴虚者常配伍补阴之品,以加强其作用。补血药多滋腻,可妨碍消化,故对湿滞中焦、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如必须应用,则应与健脾和胃药同用,以免助湿碍脾,影响脾胃之健运。血脱则固:下血不止,崩中漏下,诸大出血,皆属血脱,用涩以固脱。凡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品,以敛其耗伤。凡治血脱者,于止涩药中加入气药。如,大失血又当用固脱益气之法。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所以血脱必然导致气脱,即气随血脱,并非单纯的血脱,甚则阴竭阳脱,出现亡阳亡阴之危候。血瘀则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实者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瘀者行之,总以祛瘀为要。祛瘀又称消瘀:在具体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辨证精确:运用活血化瘀法,除正确地掌握瘀血的诊断指征外,还必须分清其病位之表里脏

腑经络、病性之寒热、病势之或虚或实,方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活血化瘀虽是治瘀血证的总则,但瘀血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活血化瘀又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之别。一般来说,应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分别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三法之序,先轻后重。切勿不分轻重,动辄破瘀攻逐,虽能取快于一时,但瘀去而正伤;掌握药性:活血化瘀疗法的作用是通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和方剂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其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血瘀之因有寒热之分。“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因此,要根据药物之寒热温凉分别选用。其二,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通行血脉、调畅血气、祛除瘀滞的共同功效外,每味药还可兼有行气、养血、凉血、止血、消症、通络、利水、疗伤、消痈等不同作用:其三,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或病变部位具有敏感性。如消症除痞之三棱,莪术、阿魏,治疗肿块之黄药子、刘寄奴,瘀血在上部用川芎,下部用牛膝,瘀血人心用郁金,在肝用泽兰等等。掌握这些药性,选药组方可恰到好处;熟悉配伍:血瘀往往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的,所以活血化瘀必须根据辨证的结果,视具体情况配合其他疗法,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临床常用的配伍有:理气行气、补气益气,补血养血、止血消症、凉血温经、清热解毒等。血寒则温:血寒是指寒邪侵袭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或素体阳虚,虚寒内生,而致气血凝滞而言,以寒痛为其临床特征。以温经散寒药通经活络,和和血行血之品相配伍。血热则凉:血热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或外感温热邪气侵入血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

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2021年华医网 (一)《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访谈的形式属于() ?零次文献?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2、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 ?纸质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 ?微缩型文献 ?磁盘文献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 ?专利文献 ?会议文献

?电子型文献? ?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 文献? 5、“文献”一词,首见于() ?《论语.八佾》? ?《文献通考》 ?《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

6、纸制型文献一般以()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手写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 ?电子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 7、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 ?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8、()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苏天爵 ?欧阳贞 ?揭徯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