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题技巧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阳 光 明 媚 ,农 人 全 家 正 在农 田里
“ 日寒 林” “ 斜 、 暮鸦” ;第二步 ,
描 绘 画 面 :田 问桑 树 萌 发 出新
② 诗 中的诗人 形象 “ ” 我 ,一般
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 自
己。
一
.
芽 ,东邻家蚕 卵已孵 出幼蚕 ;平 缓 的 山坡 上 长 着 细 嫩 青 草 ,黄 色 的牛犊在7 J 呜 叫 ;夕阳斜照着 t L I  ̄
古代诗 歌 形 象 鉴 赏答 题 技 巧
圃 赵丹华 王 京 亮
内容摘要 :诗歌作 品的形象指 的是诗 歌作 品创造 出来 的生动具体 的 、寄 寓作者 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 情
的艺术形象。鉴赏形象是诗歌 鉴赏的基础 。 《 考试 说明》 明确 要求: “ 鉴赏文学作 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
诗 歌的形象分 三类 :1 . 景物
形 象——往 往 是 借 助 客 观 景 象 ( J草木 等)表 现 出来 的主观 山 I l
的 图 景 ? 这样 写有 什 么 好处 ? 解 析 :第 一 步 ,找 出 景 物 形 象 : “ 晴 ” 下 的 “ 亩 ”, ' l -
“ 些 景 物 表 达 诗 人 怎 样 的 思 想 这 情 感 ” 。 不 管 以什 么 样 的 题 型 考 察 , 答题时均可 以遵循 四大步骤 : 找— — 描 — — 点 — — 析 。 首 先 找 到 诗 歌 中 的 景 物 形 象 ,然 后 描 绘 这 些 形 象 所 组 成 的画 面 ,再 点 出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 “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 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 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 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 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三)赠友送别
内容特点
诗歌题目或诗句中多含“送”“别”“寄”等字眼,如《送 灵澈上人》、《送友人》等。
情感主旨
①分别时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②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 安慰、劝勉和祝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分析重点
①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鉴赏诗歌; ②明确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了哪一类型的情感; ③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表现战争特征的事件及战争中人 们的心理。
地域: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器物: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风光:雪山、朔云、黄沙、塞鸿、边草、明月……
②豪迈型: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不少诗作有开阔的 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一洗悲伤之态,尽显建康高雅的格调。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题答题技巧

描写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明净绚丽 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缥缈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
26
27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 分析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 ②五更钟:亡国丧音 ③蝶化彩衣: 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 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32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 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江西鄱阳县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总结
11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释玉阶怨:属乐府 相和歌辞·楚调曲; 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谢眺的 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 象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
清冷的房间里;萤虫飞来又飞回去休息了;有
人几乎一整夜都在缝制衣服 思君此何极道出了心
答:一个身游宦海 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 难舍书琴且满 心苦楚难言的封建官吏的形象
诗歌形象题

简洁、醒目,能够反映诗歌的主题、主要意象或情感。
分值
合理,能够反映题目难度和答题要求。
内容要素
诗歌文本
选用经典、有代表性的诗歌,能够反映诗歌的历史、文化背 景和艺术特点。
形象分析
要求分析诗歌中的主要形象、意象、情感等,能够反映诗歌 的主题、艺术手法和考生对诗歌的理解。
形式要素
题目类型
主要有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不同类型能够反映题目的具体要求和答 题方式。
注意内容连贯性
01
保持行文流畅
在写作中要保持行文的流畅性和连贯 性,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避 免出现跳跃和突兀的感觉。
02
突出主题
确保写作的重点和主题是围绕所给定 的诗歌主题或关键词展开的,不要偏 离到其他不相关的内容上。
03
结尾呼应
在写作结尾时,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 呼应,使整篇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有 机整体。
2023
诗歌形象题
contents
目录
• 诗歌形象题的概述 • 诗歌形象题的构成要素 • 诗歌形象题的写作技巧 • 诗歌形象题的鉴赏方法 • 诗歌形象题的发展趋势 • 诗歌形象题的创作实践
01
诗歌形象题的概述
诗歌形象题的定义
诗歌形象题是指以诗歌为载体,通过描述、比喻、象征等手 法,考查考生对于诗歌中形象及意象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要点三
研究题目要求
明确题目所要求的写作目标,如描绘 诗歌中的某一形象、表达对某首诗歌 的感悟等,确保写作紧扣主题。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和象征
通过使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诗歌中的抽象情感 和意境具象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拟人和借代
运用拟人和借代等修辞手法,将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人 格化、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诗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答题步骤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特别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最新版)目录一、诗歌鉴赏题型概述1.诗歌形象类题目2.诗歌语言类题目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方法1.诗歌形象类题目答题模板2.诗歌语言类题目答题模板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模板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模板正文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一、诗歌鉴赏题型概述在诗歌鉴赏的题型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诗歌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中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诗歌语言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结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主题、情感、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方法1.诗歌形象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找出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步骤二:分析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诗歌语言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指出诗歌的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步骤二:分析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指出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步骤二:分析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步骤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主题、情感、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上就是诗歌鉴赏的题型概述和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
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
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
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 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 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
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 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 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 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 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 景,社会现实。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 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
•
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 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 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 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 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 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 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 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 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 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 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诗歌鉴赏的11种题型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的11种题型答题技巧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例: 1、对仗:对仗工整,“半山碧”“一枝黄” 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图景。 表现对野菊的喜爱。 2、借代:以特征代本体,使得画面形象生 动。 3、相逢:把野菊拟人化,表现对它的喜爱。 4、忙:表现诗人欣喜之情,形象写出对野 菊的喜爱。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志趣?(3分)
诗句:采菊东篱下 本诗托物言志,借写野菊表明自己孤芳自赏 (“未与” ),不愿供他人观赏,不为他 人(同流合污)作嫁衣裳(“况随”)的 清高脱俗、率性自然、(“肯为无人”) 的志趣。
• • • • • • •
2012全国卷
落
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 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 “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 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 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 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 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 表现手法: 描写(角度、特征、方法) 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反问、对偶、对比、衬托) 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
• • •
描写角度:抓住色彩的特征赏析“碧”和“黄”。 用典(用不给骚人做干粮来表示自己的超凡脱 俗) 修辞角度:对偶(“已”和“便”构成串对, “半山”和“一枝”对应,突出野菊) 借代(“碧”代山林翠绿,“黄”代“菊”) 抒情角度:喜爱(“逢”和“忙”) 炼字角度:赏析用字的形象和传神。 如:“忙”写出诗人抛开一切去摘野菊花,表达 了喜爱之情。
雨过闲田地, 重重落叶红。
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 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 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 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 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 在半空里飞舞。 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 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 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 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 飞舞呢。
翻思向春日, 肯信有秋风。
野 菊【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 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志趣?(3分)
• 示例三: • 用松“立”与叶“落”二者不同构成 对比,表达对松树不同的赞美,强化 对落叶飘零的感慨。作者借物抒怀, 表达了诗人清高、超凡脱俗的情感。
几处随流水, 河边乱暮空。
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 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 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 河边盲目地飘荡。
只应松自立, 二不与君同。
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 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 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 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 (1)答案: • 示例一:“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 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 用:对比表达强烈的感受 • 示例二:第二联拟人手法对比写出落叶 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一联视觉描写,红字 言简意深,第三联动态描写落叶飘零,无 处着落的凄惨的处境。 作用:呼应题目, 为后文对比写松蓄势,营造凄凉的环境氛 围。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 “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①“藏”,隐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 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 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 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穿透、透过。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 朔风入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 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这表现了诗人 对朋友远行的担忧之情。
野 菊【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1、未与:不给。不追求被文人赏识。 2、况:何况。更不肯。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 识。 3、政:正。缘:因为。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 4、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5、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 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6、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 陶渊明的赏识。
野 菊【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 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现手法角度
• 示例三: • 从落叶角度:第二联用拟人手法,对比写 出落叶的矛盾状态。(修辞) • 从旁观者角度:写出了落叶的情态。第一 联具体从静态写出了落叶的繁多和艳丽; 第三联具体从动态写出了落叶的随水随风 的飘落。(描写)
• (2)答案: • 示例一: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 • 示例二:借物抒怀,以物喻人。写 松树的四季常青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 者洁身自好、不入世俗的孤傲清高品质 和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情感。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 变内心的高洁雅士形象。 颔联描绘了长于山野、色泽清淡、香气浓 郁的野菊形象。 塑造了超凡脱俗、内心高洁的野菊形象。 它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 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 心的高洁。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志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