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合集下载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颅内压监测一、概述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

正常成人的 ICP为 :0.8,1.8 kPa,当压力>2.0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的诊断却大致只能从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等三方面得到提示。

靠临床表现(也就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三主征,以及呼吸心率减慢、血压增高等两慢一高)来诊断颅内压增高显然是有些主观和盲目的,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头颅CT和MRI检查虽然是目前公认的直接反映脑水肿和高颅压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头颅CT对早期脑水肿却难以显示,MRI检查比较费时,且这两种检查绝大多数都不能在床旁进行(虽然出现了移动CT,但是国内很少医院购买),也不能实施动态续监测,而且检查费用不菲。

传统颅内压监测多是通过腰椎穿刺或开颅等有创颅内压监测两种〔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相对简单,但是在严重高颅压(,350mmH20)时腰椎穿刺容易诱发脑病而被视为禁忌症〕,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监测探头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或者脑室内从而达到直接监测颅内压力,间接反映脑水肿情况的目的,因其操作复杂和需要颅骨钻孔安置颅内压监护仪探头,增加创伤和颅内感染机会等缺点而使其应用范围受限。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DT医学术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的技术。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颅内疾病状态,如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到患者的颅内腔内来实现。

这一传感器可以测量颅内腔内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仪器上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植入传感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

颅内压监测对于一些严重的颅内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颅内压力的增加,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脑肿瘤的状态。

脑肿瘤的存在会导致颅内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影响脑功能。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延缓肿瘤的进展。

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植入传感器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颅内压监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评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态。

尽管如此,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准确的诊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术语,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颅内疾病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局限性,但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颅内压监测技术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无创颅内压监测

无创颅内压监测

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无创颅内压监测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优缺点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颅内压升高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如脑外伤、 颅内肿瘤等。无创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用于 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 据。
数据分析算法
通过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数据分析算法,无创颅内压监测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颅内压的变化 趋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多模态监测
结合其他生理参数(如脑电、血流等)进行多模态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脑部状态,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拓展
早期诊断
01
无创颅内压监测有望在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早期诊断,从而提高
险。
实时监测及时发 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操作简便
无创颅内压监测操作简单,易 于掌握,可以在床边进行,方 便医护人员随时监测。
适用范围广
无创颅内压监测适用于各种年 龄段的患者,尤其适用于婴幼
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缺点
1 2 3
准确性不足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血压、脉搏、体位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颅内压监测已成为临床实践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中广泛 应用。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定义
无创颅内压监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来测量颅内压的 变化。这种方法通常使用传感器技术,将压力传感器放置 在头皮或颅骨上,通过测量头皮或颅骨与颅内组织之间的 压力差来间接反映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连续监测法:通过连续监测颅内压力变化,及时发现颅内高压和低压情况
02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脑血流量、脑电图等间接指标来评估颅内压力
监测注意事项
监测位置:选择合适的监测位置,如脑室、脑池等
监测参数:关注颅内压、脑血流量、脑氧饱和度等参数
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直接监测、间接监测等
监测时间:根据病情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
1
2
2
颅内压监测技术
监测设备
颅内压监测仪:用于测量颅内压的设备,包括传感器、显示器等
脑室造瘘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引流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腹腔分流管:用于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监测方法
01
直接测量法:通过插入颅内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无创监测法:通过超声、CT等无创技术进行颅内压力监测
颅内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
颅内压监测是通过测量颅内压力的变化来评估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是利用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力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颅内压监测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颅内压监测概述
02
颅内压监测技术
03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04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
1
颅内压监测概述
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icp医学名词解释

icp医学名词解释

icp医学名词解释
摘要:
1.ICP医学简介
2.ICP医学的诊断方法
3.ICP医学的治疗方法
4.ICP医学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正文:
ICP医学,即颅内压监测医学,是一门研究颅内压力的医学领域。

它通过监测颅内压力,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ICP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颅内结构变化;二是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三是通过有创性颅内压监测,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ICP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

一般来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压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颅内肿瘤、血管病变等因素进行的手术;康复训练则是对患者进行肢体、语言等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ICP医学中,有许多常见问题需要解答。

例如,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会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

此外,对于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患者,颅内压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总之,ICP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领域,它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
部分颅骨切除术是TBI(2级证据, B级推荐)、LHI和ICH(3级证据, B级推荐)伴顽固性颅 内压增高, 或脑疝患者的降颅压治疗措施。颅骨切除的前后径为10~15cm(2~3级证据, B
级推荐)。
TBI或LHI单侧部分颅骨切除术后ICP仍>30mmHg患者, 可选择同侧颞叶脑组织切除术 (2~3级证据, B级推荐), 以降低死亡率, 但不推荐双侧颞叶脑组织切除术(3级证据, C级
颅内压增监测(有创、无创)
1. 有创颅内压监测 ①脑室内压力监测: 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 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 菌条件下,选右侧脑室前角穿刺,于发际后2cm(或眉弓上9cm),中线旁2. 5cm处颅骨 钻孔,穿刺方向垂直于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一般为4~7cm。置入内径1~1. 5mm带探头 的颅内压监测导管,将导臂置入侧脑室前角,将导管的颅外端与传感器、换能器及监测 仪相连接。将传感器固定,并保持在室间孔水平(图2)。如选用光导纤维传感器须预先 调零,持续监测不会发生零点漂移。如选用液压传感器,则监测过程中成定时调整零点。
颅内压监测(有创、无创)
有创(目前临床测压的主要手段): 腰椎穿刺、脑室内监测、脑实质内监测 、蛛网膜下 腔监测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神经内镜监测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等
无创: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视神经鞘直径(ONSD)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经 颅多普勒超声(TCD)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鼓膜移位、前囟测压、无创脑电阻抗监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数学模型
面积脑梗死(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级推荐)。
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 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TCD.SEP、FVEP和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颅内压力测定是一种用来衡量颅内脑压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颅内病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1. 颅内压监测导管: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一根导管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脑脊液的压力。

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压力传感器,另一端则经过皮肤插入颅内。

这种方法可以持续测量颅内压力,并且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脑脊液排出,以减轻颅内压力。

2. 颅内压监测光纤:这是一种较新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光纤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时间,并将其转化为压力值。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颅内压力监测,并且相比传统的导管方法,光纤不会引起组织损伤,且可以适用于长时间监测。

3. 颅内压力监测脑电图:这是一种结合脑电图和颅内压力测定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电活动,可以间接地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当颅内压力升高时,脑电图中会出现不同的改变,如慢波增加、α波消失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颅内压力进行初步评估,但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结果。

4.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扫描和头颅MRI,也可以提供对颅内压力的间接评估。

通过观察脑部影像学特征,如脑组织变形、脑实质扩张等,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提供颅内压力的大致范围,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

总之,颅内压力测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颅内压力,指导颅内病变的治疗和管理。

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时间需求、测定准确度等。

此外,在进行颅内压力测定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2020/3/25
五、颅内压增高的类型
按部位: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如弥漫性水肿、脑膜炎。 2.局灶性颅内压,易引起脑疝。 按快慢: 1.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血肿、脑出血、脑挫裂
伤伴有脑水肿。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如恶性肿瘤、转移瘤、炎症。 3.慢性颅内压增高,如良性肿瘤,病人可长期无颅
内压增高。
2020/3/25
六、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体征与症状
• 头痛
• 呕吐
颅内压增高 “三主症”
• 视乳头水肿
• 意识水平降低:烦躁不安、兴奋;遵从指令能力降低; 疼痛反应降低。
• 瞳孔改变:对光线反应迟钝或反应;瞳孔大小不等; 虹膜痉挛
• 中度与重度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出现生命体征变化:呼 吸、脉搏减慢,BP升高,即出现Cushing综合症,长 时间的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心脏的改变。
2020/3/25
四、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脑血流减少:脑缺血甚至死亡。 2.脑移位和脑疝。 3.脑水肿 4.库欣(Cushing)反应:颅内压增高时,生命征的规律
性变化,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慢性不明显。即呼吸、 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长时间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 心脏改变。 5.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植物神经中枢紊乱引起。 6.神经源行肺水肿:丘脑、延髓受压致肺循环变化引起。
• 颅内压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 0.7-2.0kPa(5-15mmHg;70-200mmH2O) 儿童为0.5-1.0kPa( 4-7.5mmHg;50-100mmH2O)
2020/3/25
•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共同的临床 病例综合征,当颅内压持续在2.0kPa ( 200mmH2O)以上,引起相应的症状及体 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颅内压监测一、概述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

正常成人的 ICP为 :0.8,1.8 kPa,当压力>2.0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的诊断却大致只能从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等三方面得到提示。

靠临床表现(也就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三主征,以及呼吸心率减慢、血压增高等两慢一高)来诊断颅内压增高显然是有些主观和盲目的,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头颅CT和MRI检查虽然是目前公认的直接反映脑水肿和高颅压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头颅CT对早期脑水肿却难以显示,MRI检查比较费时,且这两种检查绝大多数都不能在床旁进行(虽然出现了移动CT,但是国内很少医院购买),也不能实施动态续监测,而且检查费用不菲。

传统颅内压监测多是通过腰椎穿刺或开颅等有创颅内压监测两种〔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相对简单,但是在严重高颅压(,350mmH20)时腰椎穿刺容易诱发脑病而被视为禁忌症〕,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监测探头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或者脑室内从而达到直接监测颅内压力,间接反映脑水肿情况的目的,因其操作复杂和需要颅骨钻孔安置颅内压监护仪探头,增加创伤和颅内感染机会等缺点而使其应用范围受限。

如果以无创方式进行准确的颅内压测定不仅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后果,而且也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极大方便。

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是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作用原理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是由弥散的非模式的闪光对视网膜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枕叶)的电位变化。

fVEP反映了从视网膜到枕叶皮视觉通路的完整性。

视觉通路位于脑底部,视神经纤维向前向后贯穿全脑,自额叶底部穿过顶叶及颞叶到达枕叶,行程较长,所以颅内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视神经功能障碍,从视网膜刺激到大脑枕叶视觉电位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颅内的生理病理变化。

当颅内压ICP持续增高时,易产生视通路神经损害,神经元及纤维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神经电信号传导阻滞,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峰潜伏期延长,我们利用FVEP的这一原理来反映颅内压的改变。

三、FVEP临床应用范围1、重度颅脑外伤国外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是ICP监测的主要适应证,约占61%, 脑出血为第二适应证,占23%。

2、颅内肿瘤ICP监测对颅内肿瘤病人术前、术中与术后均可应用。

通过引流与激素治疗,可以改善病人情况,改善颅内顺应性,有利于病人对麻醉与手术的耐受性。

在麻醉过程中通过ICP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气道障碍、体位不正常等而得到纠正,术后继续进行监测有利于术后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以及指导抗ICP增高的治疗措施。

四、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临床意义1、FVEP可以较准确、安全地判定患者的颅内压值利用闪光刺激诱发视觉电位,获得诱发FvEP波形,确定N2波潜伏期时间,从而可直接获得患者颅内压值。

FvEP检测的结果和同期腰椎穿刺测得的结果相比较,通过等效检验,二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连续监测,可动态获得患者颅内压值变化的趋势,从而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发现脑病,采取积极的措施。

3、在颅内高压患者的药物应用和决定开颅手术方面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客观依据正常人群中的潜伏期为131.02士7.10ms,随着颅内压增高潜伏期逐渐延长,超过一定程度,时刻发生脑庙的可能,需要尽快采取干预措施。

对小型颅内血肿,如血肿量仅为20m1左右,临床表现不严重而平稳,ICP维持在25mmHg上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待血肿自行吸收。

4、判断手术效果及是否达到目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后,FVEP值明显减小,说明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充分,达到手术减压的目的。

单侧急性病变(如右侧脑出血,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引起的颅压增高,通过视觉诱发电位反映双侧差异不大,包括在应用脱水剂治疗效果(60分钟以内),两侧颅压下降幅度也比较一致。

5、左右两侧颅压值差值可提示脑病可早于临床症状发现颅内出血增多或者术后再次颅内出血引起患者颅内压的增高,甚至脑病。

该实验研究发现,当左右通道颅内压差值较大达到150mmHO时,提示患者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26、观察药物治疗效果甘露醇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等,目前临床上在使用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时,多数医生往往是凭借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病情采用20%甘露醇125ml每4至8小时使用1次,持续使用3,7d或更长时间,至于甘露醇是否仍然有效则很难判断。

1999年美国心脏联合会方案建议,甘露醇不作预防性应用,急救时应用时间小于5d。

Polderman等认为,长期使用甘露醇可引起脑脊液渗透压增加,建议在甘露醇使用超过24h后,应该监测脑脊液渗透压,一旦脑脊液渗透压升高,应终止或减少甘露醇的治疗。

有报道部分脑出血患者在大量使用甘露醇后,血肿扩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亦不推荐脑出血患者常规使用甘露醇,提出甘露醇只对正常血脑屏障的脑组织起作用,缩小正常脑组织体积,反而加重血肿的扩大。

急性颅内血肿患者FVEP监测的颅内压明显高于正常颅内压,随着颅内出血增多,潜伏期逐渐延长。

我们观察到有些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开始应用甘露醇脱水效果明显,检测到潜伏期缩短,维持时间大约4小时,而且随着甘露醇的反复应用,其脱水效果降低,降颅压维持时间逐渐缩短,作用逐渐减退,当颅压高至一定程度时甘露醇脱水作用甚至完全无效。

可以通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动态观察而发现,有利于及时调整脱水药物,可以预防长期盲目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带来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7、帮助预后判断若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出现消失情况,如排除眼部疾患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我们研究中发现,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FVEP接近直线,没有正常的波形。

Agapejev等对2例不可逆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长达47,60h的ICP 监测,发现ICP曲线在心力衰竭之前约30h已趋于直线,临床诊断脑死亡于ICP曲线平坦之后3,28h做出。

脑外伤病人ICP持续大于40mmHg,则脑血流量受到影响,EEG的紊乱也常出现,病死率可高达100%。

五、以下几种情况检测不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1、严重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以引起脑灌注压的降低,脑灌注压降低的结果是脑血流减少,当脑血流量小于正常的40%脑电活动停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死亡,此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完全消失。

2、严重的白内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一视觉传道路的损害较不敏感,老年患者脑血管疾病合并白内障较多见,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引出,只有严重的白内障患者才会出现闪光刺激无反应,因此视觉诱发电位消失。

但轻度的白内障对潜伏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尚缺乏严密观察和对照,暂且无法定论。

3、外伤性视神经离断:这种情况多见于严重颅脑外伤、前颅凹骨折患者,由于眼眶骨折视神经管变窄,压迫或者严重破坏视神经,造成视觉传导通路的中断而引起。

4、眼部本身病变:也是由于视觉传导通路的中断引起,如眼底出血、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脱落等。

5、义眼:本身就无感光作用。

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局限性fVEP虽然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颅内压,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N2波潜伏期的选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不同疾病对神经细胞的代谢影响不同,在脑积水的患者当中fVEP潜期的延迟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所致的细胞缺血缺氧有关,但在一些神经内科疾病中如缺氧性脑病、脑炎等疾病本身就有细胞的代谢障碍,使潜伏期发生延迟,也有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所致的潜伏期延迟,两者之间存在平行关系即细胞损伤越重,潜伏期延迟越多,颅内压也就越高,但不能用同脑积水患者同样的标准,应该根据这种疾病建立新的参数方程。

另外由于fVEP潜伏期受年龄因素影响,60岁以上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高潜伏期会延长。

故在计算颅内压时还应该考虑年龄因素。

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根据不同的疾病结合年龄因素建立不同的参数方程,才能使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更加准确。

七、结论颅内高压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变化,并有效的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步。

目前颅内压多是采用腰椎穿刺或者开颅等有创检测方法,存在着创伤、感染、脑出血等并发症,无创颅内压监测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有创监测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医疗风险,给我们临床诊断治疗和进行预后判断带来很大帮助并可作为辅助治疗的有效客观依据。

,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班主任工作总结专题8篇第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

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帮助他改正。

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

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

尽管这样,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于是我制定出详细的班规,要求学生对照执行,使学生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

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