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

合集下载

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

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

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颅内压监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评估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监控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压监测的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1. 资料准备在进行颅内压监测前,需要准备必要的资料和设备。

包括:监测仪器、导管系统、留置导管所需物品、洗手液、手套、消毒剂等。

2. 术前准备(1)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操作过程及风险,并取得书面同意。

(2)准备患者,注射镇静剂等药物,使其保持安静配合。

(3)消毒操作区域,并戴好手套。

3. 穿刺操作(1)确定穿刺点:一般选择额骨穿刺,或其他合适的穿刺点。

(2)定位:使用适当的标记工具在患者的头部进行标记,以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3)局麻:使用适当的局部麻醉剂,对穿刺点进行麻醉。

(4)穿刺:使用合适的器械进行穿刺,将导管插入到颅内。

(5)连接仪器:将监测仪器与导管系统连接。

(6)固定导管:使用固定带或其他适当的固定器材固定导管。

4. 操作结束(1)检查:确认仪器连接正确,并无渗漏。

(2)记录:记录插管时间、操作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以及患者的反应。

(3)清理:将使用过的器械和其他物品清理干净,消毒操作区域。

二、评分标准颅内压监测评分标准主要用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以及判断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下面是常用的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系统和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评分系统。

1. 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系统GCS评分系统通常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包括意识水平、眼球运动和运动反应三个方面。

(1)意识水平评分:- 最高分:E4指眼睛自发睁开,V5指能做出有意义的言语交流,M6指能自主活动。

- 最低分:E1指无眼睛反应,V1指无声音反应,M1指无运动反应。

- 评分范围:意识水平评分范围为3-15分。

(2)眼球运动评分:- 最高分:4指双眼水平活动自如。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

dt医学术语DT医学术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的技术。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颅内疾病状态,如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到患者的颅内腔内来实现。

这一传感器可以测量颅内腔内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仪器上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植入传感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

颅内压监测对于一些严重的颅内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颅内压力的增加,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脑肿瘤的状态。

脑肿瘤的存在会导致颅内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影响脑功能。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延缓肿瘤的进展。

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植入传感器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颅内压监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评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态。

尽管如此,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准确的诊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术语,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颅内疾病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局限性,但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颅内压监测技术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课件

颅内压监测课件

连续监测法:通过连续监测颅内压力变化,及时发现颅内高压和低压情况
02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脑血流量、脑电图等间接指标来评估颅内压力
监测注意事项
监测位置:选择合适的监测位置,如脑室、脑池等
监测参数:关注颅内压、脑血流量、脑氧饱和度等参数
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直接监测、间接监测等
监测时间:根据病情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
1
2
2
颅内压监测技术
监测设备
颅内压监测仪:用于测量颅内压的设备,包括传感器、显示器等
脑室造瘘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引流管:用于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脑室-腹腔分流管:用于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降低颅内压的设备
监测方法
01
直接测量法:通过插入颅内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无创监测法:通过超声、CT等无创技术进行颅内压力监测
颅内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
颅内压监测是通过测量颅内压力的变化来评估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的原理是利用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力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颅内压监测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颅内压监测概述
02
颅内压监测技术
03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04
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
1
颅内压监测概述
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icp医学名词解释

icp医学名词解释

icp医学名词解释
摘要:
1.ICP医学简介
2.ICP医学的诊断方法
3.ICP医学的治疗方法
4.ICP医学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正文:
ICP医学,即颅内压监测医学,是一门研究颅内压力的医学领域。

它通过监测颅内压力,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ICP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颅内结构变化;二是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三是通过有创性颅内压监测,直接测量颅内压力。

ICP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

一般来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压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颅内肿瘤、血管病变等因素进行的手术;康复训练则是对患者进行肢体、语言等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ICP医学中,有许多常见问题需要解答。

例如,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会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

此外,对于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患者,颅内压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总之,ICP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领域,它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颅内压监测仪器的使用

颅内压监测仪器的使用
1.植入法:通过头皮切口与颅骨钻孔,将微型传感 器置入于颅内。
2.导管法:一般按侧脑室穿刺引流法,在侧脑室内 置入一条引流管,借引流出的脑脊液或生理盐水 充填导管,通过导管内液体对颅内压力传导,并 与传感器连接而测压。
2021/3/11
四、ICP监测方法
2021/3/11
优点: 可靠、准确(金标准) 允许脑脊液引流,可监测脑 脊液特性 波形质量好
2021/3/11
Codman ICP监护仪
2021/3/11
基本探头 82-6631
带脑室导管探头 82-6653
2021/3/11
操作步骤
1.确保所有的缆线都被连接
将缆线的白色中间线与 主机上的标记对齐
可选择合适的与监护仪匹配的接口 线,接口线接心电监护仪模块后可 以观察颅内压波形
2021/3/11
2. 打开探头包,将探头接到监护仪缆线上
2021/3/11
2. 打开主机上的On/Off键,并等待屏幕出现提示消息
2021/3/11
3. 询问医生或查看手术记录单ICP基数,核对基数是否和屏幕 上的一致,如果是,选择接受,如果不是,选择调整。
2021/3/11
4.按下确定键,即可显示颅内压
2021/3/11
2021/3/11
4. 密切观察颅内压的数据变化,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数 据。当患者体位改变或抬高床头的角度有变化时,应 随时调节记录仪与传感器的零点。
5. 保持监护系统引流装置的密闭性,避免漏液并且严 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各管路接头要用无菌纱布包裹 ,患者头下铺垫无菌巾,保持清洁。
6. 颅内压监护一般5-7天,如超过7天,则应更换部位 重新安装,预防颅内感染。
• 颅内压正常值: 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 5-15mmHg 儿童为 4-7.5mmHg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颅内压力测定是一种用来衡量颅内脑压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颅内病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1. 颅内压监测导管: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一根导管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脑脊液的压力。

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压力传感器,另一端则经过皮肤插入颅内。

这种方法可以持续测量颅内压力,并且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脑脊液排出,以减轻颅内压力。

2. 颅内压监测光纤:这是一种较新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光纤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时间,并将其转化为压力值。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颅内压力监测,并且相比传统的导管方法,光纤不会引起组织损伤,且可以适用于长时间监测。

3. 颅内压力监测脑电图:这是一种结合脑电图和颅内压力测定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电活动,可以间接地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当颅内压力升高时,脑电图中会出现不同的改变,如慢波增加、α波消失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颅内压力进行初步评估,但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结果。

4.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扫描和头颅MRI,也可以提供对颅内压力的间接评估。

通过观察脑部影像学特征,如脑组织变形、脑实质扩张等,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提供颅内压力的大致范围,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

总之,颅内压力测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颅内压力,指导颅内病变的治疗和管理。

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时间需求、测定准确度等。

此外,在进行颅内压力测定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
2020/3/25
五、颅内压增高的类型
按部位: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如弥漫性水肿、脑膜炎。 2.局灶性颅内压,易引起脑疝。 按快慢: 1.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血肿、脑出血、脑挫裂
伤伴有脑水肿。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如恶性肿瘤、转移瘤、炎症。 3.慢性颅内压增高,如良性肿瘤,病人可长期无颅
内压增高。
2020/3/25
六、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体征与症状
• 头痛
• 呕吐
颅内压增高 “三主症”
• 视乳头水肿
• 意识水平降低:烦躁不安、兴奋;遵从指令能力降低; 疼痛反应降低。
• 瞳孔改变:对光线反应迟钝或反应;瞳孔大小不等; 虹膜痉挛
• 中度与重度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出现生命体征变化:呼 吸、脉搏减慢,BP升高,即出现Cushing综合症,长 时间的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心脏的改变。
2020/3/25
四、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脑血流减少:脑缺血甚至死亡。 2.脑移位和脑疝。 3.脑水肿 4.库欣(Cushing)反应:颅内压增高时,生命征的规律
性变化,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慢性不明显。即呼吸、 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长时间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 心脏改变。 5.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植物神经中枢紊乱引起。 6.神经源行肺水肿:丘脑、延髓受压致肺循环变化引起。
• 颅内压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 0.7-2.0kPa(5-15mmHg;70-200mmH2O) 儿童为0.5-1.0kPa( 4-7.5mmHg;50-100mmH2O)
2020/3/25
•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共同的临床 病例综合征,当颅内压持续在2.0kPa ( 200mmH2O)以上,引起相应的症状及体 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技术

无创监测技术
人工智能辅助数据解读
开发无创的颅内压监测技术是未来的 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减少感染的 风险和其他并发症。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解读颅内 压数据,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 率。
远程监测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颅内 压监测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这将 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持续的监测。
05
颅内压监测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如脑外伤、脑出血、 脑肿瘤等,通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指导治疗 和评估治疗效果。
工作原理
03
压力传感器
数据传输
数据处理
颅内压监测技术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来测 量颅内压力。传感器通常放置在颅骨上或 脑组织内,能够实时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 。
传感器将监测到的压力数据通过无线或有 线的方式传输到外部设备,如监护仪或计 算机上,以便医生实时查看和记录。
局限性
01
02
03
侵入性
大多数颅内压监测技术需 要侵入性操作,这增加了 感染的风险和其他潜在并 发症。
设备依赖
使用颅内压监测技术需要 依赖专业的设备和技能, 这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医 疗设施中的使用。
数据解读
颅内压数据需要专业的医 生进行解读,而且数据的 解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判断手术效果,例如在脑肿瘤切除手术后 ,如果颅内压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切除不彻底或有其他 并发症,需要进一步处理。
重症监护病房
01
02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颅内压监测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 于颅脑外伤、脑出血等重症患者,持续监测颅内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 压升高或降低的情况,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一)

1.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
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 血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 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 的病因。

3.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 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12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三)

视神经盘水肿: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 一。表现为视神经盘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 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视神经盘水肿的早 期视力多无明显变化,若视神经盘水肿长期存在, 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 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此时如果颅内压增高得以解除, 视力恢复也不理想,甚至继续恶化和失明。
2
颅内压的压力值

成人松弛状态下侧卧位时腰穿或平卧侧脑室内压力为:成人为 6~13.5mmHg(81.6~183.6mmH2O),儿童为3~6.75mmHg (40.8~91.8mmH2O)。 颅内压力超过15mmHg(204mmH2O)为颅内高压。

分度:
3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1)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7
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二)

(2)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 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 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 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 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 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 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 △V/△P表示。
2011年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意 见: 强烈推荐:头部CT检查发现颅内异常的急性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GCS 3~8分) 推荐:CT检查发现颅内异常的急性轻中型颅 脑损伤患者(GCS 9~15分);急性轻中型 颅脑创伤合并全身多发脏器损伤、休克的患 者 不推荐:CT检查未发现颅内异常、病情比较 稳定的轻中型颅脑创伤患者(GCS 9~15分)
24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七)

7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CEI 是近20 年发展起来 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脑组织不同成分受电 信号刺激后所产生的CEI 不同。监测方法分为创伤性 和无创性。1980 年Schuier 率先对猫缺血性脑水肿进 行CEI 研究;1994年,Itkis 等在硬脑膜上放臵电极测 定CEI 变化,证实脑组织水分的迁移与总量变化对 CEI 分布有重要影响。CEI 能较客观的反映脑水肿变 化,但只能定性反映水分总量及迁移变化,不能定 量测量ICP值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
强直。有些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怒或 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 缓慢等精神症状。

在婴幼儿患者,头痛症状常不明显,常出 现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骨 缝分开、前囟张力增高或隆起。头部叩诊呈 “破壶音”(Macewen征)。
9

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三) (3) 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 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 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 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
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10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一)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的定义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 又称脑压。成人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 定。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约1400g)、脑脊液 (75ml)和 血液(75ml) ,当各种原因 导致颅内容物 增加体积超过 可代偿容积后 即出现颅内高压症状。
26
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二)
2
视神经鞘直径(ONSD) 通过超声检查 脑水肿病人眼睛后3 mm 处ONSD 来确定 ICP。
27
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三)

3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retinal venous or artery pressure,RVP or RAP) 正常情况下,RVP 大于ICP,ICP 影响RVP 的部位为视神经基地鞘部。ICP 增高将导致视乳 头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搏动消失。ICP 和RVP 有明显的线性 关系,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与ICP 增高呈逆 相关,但该法只能瞬间测定,不能连续、重复监测。当 视乳头水肿明显或眼内压高于静脉压时不适时用。

20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三)

3 脑实质内监测 导管头部安装极微小显微芯片探头或光 学换能器,放臵在脑实质内。随压力变化而移动的镜片 光缆使光束折射发生变化,由纤维光缆传出信号测量。 脑实质内监测是一种较好的替代脑室内臵管的方法,感 染率较低。 缺点:零点基线的微小漂移;光缆扭曲或者传感器脱落 移位等;且只能反映局部ICP,因为颅内ICP 并不是均一 分布,例如幕上监测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幕下ICP。
6


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一)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 需的血流量正常为32ml/100g.min (正常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为7001200ml/min)),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 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 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 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 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 应或库欣(Cushing)反应。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 内压增高患者。

21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四)

4 蛛网膜下腔监测 :颅骨钻孔后透 过硬脑膜将中空的颅骨螺栓臵于蛛网膜 下腔。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可以通过 螺栓传递到压力换能器进行测压。此方 法操作简便,对脑组织无明显影响。
缺点:感染概率较大,螺栓容易松动、 堵塞而影响测量结果。
22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五)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二)
2 脑室内监测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监测的金 标准。将含有光导纤维探头的导管放臵在侧脑室,另一 端连接压力传感器测量。该方法简便、直接客观、测压 准确,便于检测零点漂移。同时可以引流脑脊液。 缺点 :当ICP 增高、脑肿胀导致脑室受压变窄、移位甚 至消失时,脑室穿刺及臵管较困难;且臵管超过5 d 感染 概率大大增加(臵管时间专家共识推荐7-14天)

5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硬膜下监测系统在开颅手术时臵入,
但是监测结果不太可靠。因为当ICP 增高时,监测的ICP 值往 往低于实际值。硬膜外监测采用微型扣式换能器,将探头放在 硬膜外。该方法不用穿透硬膜,但监测结果可能更不可靠。因 为ICP 和硬膜外空间压力的关系还不明确。监测中换能器能重 复使用,而且可以调节零点参考位臵。与脑室内监测比较,硬 膜下或硬膜外监测具有感染率和出血发生率低,放臵时间长等 优点。但假阳性值较多,且设备重复使用后监测质量会下降。

监测方法:

刺、脑室内监测、脑实质内监测 、蛛网膜下 腔监测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神经内镜 监测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等 无创: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视神经鞘直 径(ONSD)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经 颅多普勒超声(TCD)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鼓膜移位、前囟测压、无创脑电阻抗监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数学模型
8
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

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 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 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 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 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 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 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 过40mmH2O (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 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23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六)
6
神经内镜监测 Vassilyadi 等报告了神 经内镜监测ICP 的方法,主要用于神经 内镜手术。在内镜工作通道中放臵微型 传感器,术中能够连续准确的监测ICP 变化,术后也可以连续监测。当ICP 变 化明显时其应用有所限制,监测效果主 要受冲洗、吸引和脑脊液流失等因素影 响。尚需进行大样本研究。
头痛: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
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 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 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 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 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 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11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二)
呕吐: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

怎么判断是否存在梗阻?
18
压颈部试验
操作: ①腰椎穿刺后,测出脑脊液的最初压力并记录。 ②用指压法,压迫颈静脉以观察压力的变化及变化 的速度。压迫颈静脉后如果压力不升则表示穿刺以 上的部位有完全梗阻。如果解除压迫,脑脊液压力 继续上升,或不能及时回落到原来的水平,则表示 有部分梗阻。指压法可分别压迫左右颈内静脉,或 同时压迫两侧颈内静脉,以观察其压力变化情况。 如颈后伸或向一侧弯时有梗阻现象,对诊断颈椎病 有特殊的意义。
25
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一)
1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大部分医师 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病人有无ICP 增高表 现,但仅是主观、定性诊断,无法定量诊 断。ICP 增高时头部影像学(CT或MRI) 表现为脑水肿、脑沟变浅消失、脑室移位 受压、中线移位或脑积水等。影像学监测 具有客观、准确,能定位定性等优点,但 价格较贵,不能进行床旁和连续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