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变;临床阳性体征概念

(一)经筋病变体征概念

经筋病变体征,是在经筋体系所属的肌筋膜带及结缔组织等,人体软体组织病变所形成的临床病态形证表现。由于这组人体组织结构体系庞大、成分复杂,起止、分布及功能各异,并形成纵横交织状态,故经筋病变临床体征,具有广泛性、多形性等待点。临床检查时,需根据经筋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加以识别确认。经筋病变体征,在经筋学科换称为经筋病灶。

(二)经筋病变体征检查任务要求

1.按医疗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检,以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并为进行特殊检查提供基础依据。

2.对基础检查发现疾患可疑迹象,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3.对经筋病症可疑的恶性变及骨性病变,要加以鉴别和排除。

4.进行经筋专科有关检查。如肌电图检查,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经穴区带检查,内脏皮肤反应过敏区检查,经筋病灶检查等。

本节重点介绍经筋病灶检查的手触查灶法。

(三)经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

经筋查灶法在经筋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它于人身躯体直到200多个经筋穴位,填补了古医籍中十二经筋图线缺乏经筋胸穴的缺陷,为经筋疗法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经筋脑穴,具有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功效特殊等待点,为经筋疗法形成高疗效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针灸探索高效、特殊脑穴,提供重要途径。

3.经筋查灶法,在明确经筋病症具有单纯型的经筋病灶喻穴

点的基础上,深入查明复合型的经筋腧穴,具有点一线一面一多维性的特点,为经筋疗法确立由点的局部治疗,发展成为点、线、面及多维性的整体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对经筋病症的施治,产生了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效应。

4.经筋查灶法,揭示出经筋病症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特性,如结灶性、瘀滞性、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牵涉反应性、收缩性及收缩失均性、致疲劳或紧张性、隐蔽性、压迫性、症状类似性等,对解决临床医疗面临的诸多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5.经筋查灶法,首次在医界揭示出48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经筋病变的致因,对医治奇难杂症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筋病灶检查

经筋病灶检查,即经筋临床阳性体征检查,简称经筋查灶,是经筋专科恃有的检查方法。本检查法,以双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触诊检查为主,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证特点,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本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

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是目前解决经筋病症疑难课题便捷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及检查程序

病人一般取卧位,医者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检查。全身性查灶,一般的检查顺序是从头部起始,延及颈、肩、胸、腹、背、腰及四肢。首先从中了解病人躯体所患经筋病变的大体情况,接着对重点病区及继发连锁反应形成的体证详细检查,以全面查出明显的及隐伏性的阳性病灶体征为目的,记录病灶的分布部位,为分别分次施治提供依据。

(二)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检查方法:采用手触诊查法。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及提供诊察之方便,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握合力(即指合力),构成主要探查工具。同时,运用指力、撑力、腕力、臀力及时力协调配合,对行检区域,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地,以循、触、摸、按、切、拿、

弹拨、推按、拔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行检。通过正与异触觉的对比方法,结合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所出部位的所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对于一时难以认辨的病灶,需作反复的复检,或作会诊检查及待殊检查。对可疑菌性感染、恶性变等异态病灶,要及时作相应检查,鉴别确诊。

技术要求:对行检查的技术基本要求是,①对行检的部位区域的生理结构状况熟悉;②能够发挥拇指指尖及指腹的灵敏作用;③切实学会使用指合力的功能作用;④双手密切配合,能及时、准确地发挥及认辨阳性病灶;⑤具有识别真假阳性病灶的能力;⑥查出阳性体征,具有疾病形成性质,要用通盘考虑的联系思维方法去认识。

(三)躯体阳性病灶高发区及病灶形征特点择述

在对经筋病灶的行检中,应特别注意高发病区域的重点检查,及病灶连锁反应区、线的检查,在此基础上再作多维病灶的检查。这是经筋病灶检查及治疗的关键课题之一。

据古代医典十二经筋图线形成原理,结合人体动态活动的考究认定,由于机体的动态活动产生具有犹似医典十二经筋的

牵拉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群“超阈限”地作用干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筋结点(病灶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的点、线、面及多维系列病变的形成。这是经筋除去外因作用之外的,内在病变规律。这一规律,不仅较符合实际,科学地解释了十二经筋图线,及古人所称之“筋结”形成原理;而且,根据这一原理运用于经筋查灶检查,可获得在躯体的经筋病灶前的规律分布图(详见绘制的经筋病灶图)。

驱体高发病灶区、线以及多维性病变系列,便是根据上述原理和规律,进行检查而确认的经筋学科内容。

1.常见经筋高发区,病灶示范检查

(1)常见经筋病灶高发点:①肌筋的起点及终止附着点(拟似古人所称的左右尽筋头),②肌筋的交会点。例如,胖肠肌肌筋的承山交会点、髂肌与腰大肌肌筋干腹股沟(冲脉处)的交会点等。③肌筋的力学受力点。例如,肩胛提肌肌筋2~4颈椎横突点、颈侧受力点及肩胛骨内上角点。④游离骨质点。例如,腰3横棘突、颈2横突、十二游离肋端、剑突尖端点等,⑤骨粗隆。例如,肱骨粗隆、肱骨内上踝、外上踝及股骨内外踝等。

(2)常见经筋病灶高发线:①骨缝沟、线。例如,颞上线、项上线、颅骨人字缝、冠状缝等。③经筋循行径线连锁反应型病灶。例如,手太阳经筋循经的头颈侧-肩背-臂时-腕部的线性灶;足阳明的下侧腹-中腹-胸-颈部的连锁反应病灶等。十二经筋的循行路径,皆可查到相应的线性型反应病灶。

(3)面性型反应病灶:面性型的病灶,系指在同一的平面,可查到多经并病的病灶。例如,手三阳经所循经的颈、肩、臂部位,常可查到三经并病的阳性病灶,是经筋疗法病灶区的划分基础(下述)。

(4)多维性型反应病灶:多维,系指具备两个层次面以上的物理像结构,它构成物质的立体感。人体的构形,有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呈扁圆形构体。肌筋在机体动态活动过程,皆多发生左与右、前与后的既是桔抗,又是协调统一的动作。故肌筋的损伤,具有多维性并存的客观规律。经筋疗法依据上述原理,在检查经筋症灶时,确立起多维性的查灶消灶方法。例如,腰痛病人,既要作腰部及腿部的局部性及线型性病灶阳性体征的检查;同时,要对病人进行腹股沟及腹部深层“缓筋”的查灶。又如肩周炎患者,经筋疗法不仅把目光集中于肩周的局部体征检查;而且,对其颈、肩、臂的连带关

系,依次进行前后上下的四维查灶,及多维系列性“解锁”。

根据人体构形及经筋呈多维性分布特点,经筋疗法确认,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分布构形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本疗法的整体辨证观,成为本学科具有高疗效的基础。

2.经筋阳性病灶形征特点综述经筋阳性病灶,系指病理状态下经筋组织的生物体态变异,用经筋查灶可以识别、辨认的临床阳性体征。正确识别辨认阳性病灶形证特点、是经筋疗法学科的重要课题。现将经筋阳性病灶,形征特点归纳综述如下。

(1)阳性病灶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注析:前已述及,经筋

阳性病灶,乃是经筋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生物体态变异。因此,阳性病灶应具备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是:①在原经筋组织生理形态的基础上形态改变。它可以通过“知其常则知其变”的正常与变异对照比较,获得识别及分类。②经筋阳性病灶(或称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虽然在诊疗的应用方面具有相同的含意,但在形态及分布方式、使用方法、治疗手段等,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阳性经筋病灶位置的确认,必须在机体查到有形的体征始可确定。其确立的阳性体证治疗穴位,体现出中医因人、因病而治的辨证施治法则,不限于以固定

的穴位来套治同类的病症。经筋阳性病灶,建立的点、线、面及多维性构成的体系,既具有局部性的点性、线性及机体一个侧面的面性腧穴,又能从机体的整体确立了多维性的诊疗法则,是经筋学科显著区别于一般疗法之所在;它起到经筋病症的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作用。

(2)经筋阳性病灶形证的一般临床表现形式:经筋病灶临床表现,多因人、因病、因经筋组织成分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具备可查及的形征。其形征特点分述如下:

①粗糙状病灶。粗糙状病灶,是经筋阳性病灶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较为常见。好发于经筋组织活动度较大、受磨擦损伤机遇较多的部位。例如,腕关节的桡骨茎突远端、上胸胸肋关节附近周边,硬、软肋骨衔接处的筋膜等,是单调固定体位的职业病患者、超限阈活动量较大运动员、部队战士及体质较单薄的妇女等常见阳性的经筋病灶出现者。于患部检查,可触知患处经筋组织呈粗糙样病态形征,用切拨法及指尖按旋法的检查易于查出;切按时,医者的触感同患者病态异常感觉相吻合.粗糙样病灶,临床多处于隐蔽状态,患考常以其他症状苦诉而就诊,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X光、CT、B超等先进食品检查工具,对本病灶的分辨力较低,多不作阳性体征报告,成为现行医疗的误区之一。

②增厚型病灶。增厚型经筋阳性病灶,系临床常见的经筋病灶之一。其;临床表现,是经筋病变部位组织增厚,疼痛明显,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急性发作期,多伴随局部组织发生水肿,以至反应性轻微红肿。患者常以明确的定位病症求医。主诉的起病成因,有挫伤、捩伤、跌仆及撞击病伤史等;亦可有自身不明其起病原因者。病程较长是本病型的一般共同点。好发于头部、胸廓、肢体远端及关节周围。用指尖切拨法检查,可查出局部经筋组织增厚、硬度增加,以至局部隆突、周围水肿等。病灶面积较宽者,在查及增厚性病灶范围内,尚可检到索样性的病灶伴存。增厚型病灶,除了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等之外,临床上常因其所处的不同部位,产生牵涉性反应的多种不易察觉的症状。

③微粒样病灶。病灶呈芝麻状、绿豆样大小,好发于微小关节周围,浅而薄层的肌筋膜机体部位。例如,指指关节腕关节伸侧的骨性小关节,桡骨茎突远端及足跟关节周围的骨小突等,多系微小筋膜及微韧带附着点损伤所形成的筋结病灶,是造成关节炎混淆致因之一;筋膜性的筋头结灶,好发于颞筋区、颈项筋区、胸腰筋膜区及大腿外侧的阔筋膜张肌、胫前肌筋膜区等。

①颗粒及结节型病灶。病灶大小如黄豆,花生米、蒜米、蚕豆样不等,好发于微小的肌性组织及尽筋头的附着点,如大皱眉肌、小皱眉肌、遮肌等;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于膝关节附近的尽筋头附着点;肱桡肌肌腱于桡骨远端的茎突附着部位等。肌肉及附着于骨性组织的膜性筋膜,皆有可发生附着点的筋结病灶,但其疼痛症状导致病人主诉者,多在远端的尽筋头,是中医所称的着痹及现代医学所称的骨性关节炎的常见致因之一。

⑤线样及竹小片状病灶。病灶细长。细者,若丝线样,稍粗者,若小竹片状,亦见呈小索佯形状病灶。好发于颞筋区、后项浅筋膜、胸骨体前正中线、颞上线及人字缝等;腰部肋脊角及其附近,也是本病灶形征的好发区域;颈背及后上胸至肩前的线性样病灶,多由斜方肌的肌性组织形成,成为颈肌肌纤维炎的伴随病灶;后下胸的小片型病灶,常由所在部位的肌筋膜非菌性炎症所形成;额筋区的细长形病灶,多由所在部位筋膜及部份血管的质变发生。

⑥索样型病灶。病灶如索洋,较长而弦紧,多在皮下触及,好发于腹部脐下“五皱襞”、腹白线、半月线及腹侧;腹部的索样病灶,常于肌筋膜联合部位查及,与筋膜联合的构形比较相称,但其正常的质地产生了显著改变。病灶增厚、挛缩、

弦紧及异常的触压疼痛、导致浅层腹痛及以理筋法将患者病痛解除等说明,腹筋疼痛是成为腹痛的原因之一。腹侧的索样病灶,多好发于膜性的肌束,以腹外斜肌的病变较为常见,其上结于下胸胸肋的致痛,常可成为肝气郁结及肝胆综合征的混淆;其后下肋弓的“筋结”,常成为腰痛连腹的成;因之一.肢体远端的索型病灶,多见于相应的肌性、筋性及肌健病变,于相应筋健查灶,可获得有效查明。

⑦结块型病灶。结块型肌筋病灶,是机体常见多发的筋性阳性体证的一种类型。好发于骨骼的肌筋膜、肌束膜、肌健及肌间膜等的损伤部位,其形状大小,根据原组织形态及损伤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小者如黄豆形,中等者若马钱子、小板栗等;粗大的结块呈鸭腿型、棱状形、扁圆及长块形等,拟似于现代医学的肌纤维织炎、肌凝块症等的病理形证。此外,还可能存在部分滑液囊及脂肪垫等的参与。

结块型病灶的硬结块灶多呈点一线一面及多维性分布,其中足太阳经筋所循经的腿后侧及腰背脊椎两侧、足少阳经分布于侧身的肌筋,一般较易于查到其病情不同程度的阳性体证,并且,多呈现颈点、肩点、腰点、臀点、胭窝点、承山穴位点等的重点区域性筋结。软块型的病灶,常好发于头部,成为不明原性头晕头痛的致因之一。局限型的肌筋病灶,常有

多种肌筋性综合征的临床体征,例如,岗上肌的结块,可成为临床上岗上肌综合的症状及体征表现。广泛型的肌筋结块,临床上常可导致全身性症状出现,例如,可出现疼痛综合征、紧张综合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深层进行探索经筋病灶的形成机制、临床形征表现特点及其导发的隐蔽症状,不仅对经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通过联系临床医疗的研讨,有利于解答现行临床医疗面临的疑题。例如,胸廓筋性病灶潜伏,常可成为不明原性胸闷胸痛的致因;头颈部的隐性筋结病灶,常成为慢性头晕头痛的致因等。经筋疗法,现已查到40多种难治病

及原因未明疾患存在筋性病变的致因,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3.经筋病灶好发区域经筋病变,发生于人身躯体的多个部位。故经筋病灶,遍布全身,星罗棋布,为便于诊治方便,经筋学科在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将经筋病灶好发部位,按医学通俗名称,结合经筋学科特点,划分区域,列举区域名称,求之统一认识,便于推广应用,便于承纳同行提出宝贵意见。现将经筋病灶好发区域,列举如下(附图参见第二章第六节)

(1)头部经筋病灶好发区

①眶膈筋区:即眼眶周及鼻骨两侧筋区。

②额筋区:即前额筋区所属筋性组织。

③颞筋区:颈上线以下、眼至耳间筋区。

④耳筋区,自耳上、耳前及耳的筋区。

⑤百会筋区:前后发际联线中点及颅顶部。

⑥枕筋区及枕侧筋区:枕部及枕侧。

⑦颞合筋区:颞下部、耳前区及颧弓下沿筋区。

⑧面筋区:面颊及口周筋区。

(2) 颈筋区

①风池筋区:针灸风池穴及其左右上下之筋。

②风府筋区:针灸风府穴及其左右上下之筋。

③乳突下筋区:乳突前后及其下部的颈筋区。

④颈侧筋区:后颈侧部。

⑤颈后筋区:后颈正中线及旁线。

(3)肩臂筋区

①岗上筋区:肩胛岗上部及颈至肩部的筋区。

②喙突筋区:椽突至肱前侧筋区。

③肩筋区:肩部的肩关节及上臂肌筋。

④肘筋区:肘关节及煎臂肌筋。

⑤腕掌筋区:腕关节及掌指肌筋和关节。(4)背部筋区

①肩胛筋区:肩胛岗、岗下窝及内侧缘和内上角、外侧缘等。

③肩胛间筋区:两肩胛骨间的肌筋。

③华佗夹脊筋区:脊椎两侧的肌筋。

④后肋弓筋区:后胸肋弓及胁部。

(5)前胸廓筋区

①胸锁筋区:胸骨同锁骨衔接部及锁骨下肌筋。

②胸骨前筋区:胸骨体、胸骨柄及胸肋关节肌筋。

③肋弓筋区:前肋弓各肋面及肋间肌筋。

④剑突筋区:剑突体及尖部肌筋膜。

⑤游离肋骨区:11、12游离肋内体及其肋端肌筋膜。(6)腰筋区

①腰脊筋区:腰脊肌及筋膜。

②腰三角筋区:髂嵴与肋骨间肌筋。

(7)腹筋区:按九区划分法基础上加腹筋待检部位。

①腹部正中区:上中腹、中中腹及下中腹肌筋。

②左侧腹筋区:左上、中、下腹肌筋。

③右侧腹筋区:右腹上、中、下肌筋。

④髂窝肌筋区:左右髂窝及髂前上棘附近肌筋。

⑤下腹侧深层缓筋区:左右下侧腹足阳明“缓筋”。

⑥腹股沟筋区:左右腹股沟肌筋。

(8)臀骶筋区

①髂脊筋区:沿髂骨脊周边及其后外的肌筋。

②骶筋区:骶骨后侧正中及两侧肌筋(八髂肌筋)。

③尾筋区:尾骨及骶裂孔肌筋。

④臀筋区:臀上、中、下及内外侧肌。

⑤坐骨区:左右坐骨结节肌筋。

⑥股关节筋区:股关节及其周围肌筋。

(9)下肢肌筋区

①股筋区:大腿根的腹侧肌筋。

②膝筋区:膝关节周围的肌筋。

③固筋区:窝浅中深层肌筋及其上下左右角附着肌筋。

④小腿筋区:小腿前、后及两侧的肌筋。

⑤踝关节区:踝关节周围的肌筋。

⑥掌遮趾筋区:掌部、遮部、趾骨各关节的肌筋。

⑦足底区:足掌底面的肌筋。

四)躯体重点经筋区域检查概述及检查举例

躯体的重点筋区,即高发的病灶区,是经筋查灶的常用检查区域。

经筋学科对就诊病人,一般分为广泛性伤筋及局限性伤筋而分别给予行检。广泛性伤筋者,作多个部位经筋区域检查,局限性伤筋行局部检查。

经筋区域检查,是经筋查灶法的基础,经筋区域选择,对广泛伤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应按经筋病变演变规律,顺藤摸瓜,将原发及继发性病灶及区域,逐一检查。例如,偏头痛患者,除了对头部的眶隔筋区、颈筋区及枕筋区行检以外,应把颈肩的筋区同时行检,常可发现颈肩部的伤筋牵连头痛阳性病灶,是医治筋性头痛不可缺少的连续步骤。

区域经筋查灶,尤应注重经筋的起止附着点、交会点、狭窄点、成角点、拐弯点、磨擦点、受力点及应力点等。对经筋

循入的溪谷、凹陷、缝隙等,应循着筋线的延伸方向加以追踪诊察,以图查出隐蔽状态的阳性病灶。例如,头部眶隔筋区及额筋区之查灶,要对鼻骨内侧的上颌额突,同泪骨之间的小筋膜,及内毗的肌筋,要作细致的切拨探查;然后将指合力的拇指尖,向眶内上角探查大皱眉肌是否发生“筋结”;再把拇指尖沿着眶上沿,于眶上沿的中部及末部,探查眶沿

的结灶。查完眶上沿,又于攒竹、眉间印堂、眉弓、童子

及丝竹空等的,煮线行检,尔后把查灶移向颞筋区查灶。

1.颞筋区查灶:颧筋区,是头部颞侧病灶高发区域。该区的肌肉短小、筋膜丰富,形成薄而弦紧状态。宜采用拇指尖切拨的查灶方法。一般先从撷窝检查伊始,用拇指腹揉拨法,对小皱皮眉肌进行检查,顺向耳前探索;然后对前颞肌、后颞肌、耳肌及颞筋膜行检。检查颞肌时,应从颞上线开始,沿着骨缝沟,探查颞肌附着;发现结点后,将指尖的半月形指甲尖,置在同额肌呈垂直切角,行切拨手法,将前额肌、后颞肌及肌间膜的索状病灶查清。按照力学原理,颞区自上而下,常发现颞前、颞中及颞后三个索状病灶的阳性体证,呈降落伞索状分布,由上而下地向颧弓深层集结。对于老年人及颞筋区呈现气血瘀结郁滞的病人,应进行颈筋区的脉管状况检查,常可发现颞区浅层脉管异常变化,如脉管体积增粗、充盈度增加、管壁硬度异常等。若属于颈三角的少阳经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科室中医建设与管理,我们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加强中医从业人员管理 首先坚持中医特色,学习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理论学习。采取了如下措施:制定并实施了科室学习中医计划、中医大讲堂、中医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西学中以及外请上级医院中医主任查房等措施保证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现科室中医人员占全部医生的80%,建立了中医学术带头人制度,确定吴宏生副主任医师为本科中医学科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科室中医发展方向。 学习中医药文化特色,牢固树立将中医传承并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科室在内部装饰等环境形象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科室制定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并定期优化整理,同时制定重点病种的协定处方,已实施于日常工作中。 二、注重中草药的使用 为了提高中草药的使用,科室制定了奖惩措施门诊草药处方指标必须完成35%以上,如每降1%点,处罚相关人员100元,降5%以上,处罚相关人员500元,并取消院内中药奖励,连续三个月不完成

指标者,调离门诊岗位,完成指标者给予科内奖励。全科中药、中成药使用率达65%以上。 三、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 为了体现中医治疗的多样性,科室门诊已开展足浴、耳穴压豆,新增穴位敷贴等项目,应用比例在10%以上。病房开展了足浴、针灸、耳穴埋豆,并新增语言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等项目达70%。 四、努力提高科研创新 在科室制定协定处方的前提下,注意原始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争取为取得“院内制剂”及申请中医科研项目做好基础工作。 科室争取每年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三篇以上。 脑病科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宣传资料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有小夹板固定,手法整复,外固定架固定,石膏外固定,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敷药法等特色治疗方法。 小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是骨折外固定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应用时只固定骨折部位而不包括上下两个关节,上下两个关节不会僵硬,解决了“静”与“动”,“局部”和“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能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又能使骨折两端关节适当的活动。 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是针对闭合骨折或脱位,通过医师的手法复位,恢复骨的连续性或关节的复位,辅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整复包括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等十二种手法。 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是将骨折远近两端用骨针或钉穿过,在皮肤外将穿过骨折两端的骨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达到使骨折对位和固定的目的。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骨不连、肢体延长术、多段骨折、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关节融合术等。 石膏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是将石膏绷带卷平放于30-40度的温水桶内,待气泡出净后取出,医者以双手握住绷带的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平铺后放置棉纸作为衬垫,包在需要固定的肢体,待石膏干后达到固定的目的。适用于骨折和关节操作的固定、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等疾病。 艾灸法:艾灸法是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胃痛呕吐、腹痛等。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软组织损伤等。 刮痧法:刮痧法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科等360多个病种。此外,还有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 敷药法:敷药法指将新鲜的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外或穴位,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垫解毒、拔毒等功效。

骨伤科发展规划

骨伤科是古老而又年青,充满活力的一门医学学科,作为中医学科的一个分支,中医骨伤科学也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论需要更新以适应社会需要。我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骨伤科的发展,我院骨伤科根据目前现状以及自身水平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我院骨伤专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需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对骨伤科设备设施投入,引进先进仪器,水平能力更上台阶,加强骨伤科专科医生的培养,增加病床数量,并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与市立医院形成强有力的竟争,对周边县市产生辐射影响。 二、重点发展骨伤科优势我们将在保留传统的中医手法复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伤骨伤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创伤康复的要求也越来越来越高,完全靠传统的中医手法治疗骨折(特别是复杂骨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小切口微创手术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在今后将努力发展微创的手术方法。再者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骨关节退变疾病越来越多,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全民医保的进一步推行,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的就诊率越来越高。骨伤科将继续应用中医骨伤传统治疗方法,如口服中药调理,外敷,熏洗等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病,同时积极吸取西医先进技术,使二者彼此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中西结合治疗骨关节病特色。 三、组建骨折康复治疗中心现今骨折后期功能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希望在院领导的重视下逐步建成县骨折后期功能康复治疗中心,逐步开展伤骨科康复系统治疗,骨折病人术后配合中医康复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加速病人康复。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康复方案,发挥中医特色,更好更快地促进病人康复,扩大我院骨伤科在县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择优录取,每年有计划的引进和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法 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取降压点。 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皮质下、交感穴等。 ⑤时间取穴法: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络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 5.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一、艾灸关元、气海缓解骨科术后癃闭和拔尿管后小便淋沥 1、原理:温通经络,益气扶正,改善血液循环,疏通气血而起到调理三焦,温补下元,通阳利尿,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以达到术后尿潴留患者小便自利的目的。 2、适应症:骨科术后尿闭之患者、骨科术后留置尿管者拔除尿管后小便不出者。 3、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 灸治的禁忌点:睪丸,大血管的深处部,妊娠五个月以上的女性,高血压及高热度者。 二、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 1、原理:大承气汤具有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和中化食,安和五脏,软坚化燥,泻下清热,理气止痛之功效。 2、适应证: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虚症病人,脱症,脑疝患者禁用。 三、开天门缓解骨科患者创伤后精神压力、促进睡眠 1、原理:开天门按摩头颈部诸穴,能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具有镇静安神、镇惊止痛除烦的作用。即使无病通过按摩也可以增强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2、适应症:骨科创伤后头痛、头晕、神经衰弱、头胀、失眠。 3、禁忌症:凡有头部外伤、皮疹、血液病患者、过敏的患者禁用。 四、四黄水蜜外敷缓解骨折、筋伤后疼痛 1、原理:具有凉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2、适应症 (1)闭合性骨折后疼痛。 (2)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3)各类筋伤。

3、禁忌症:虚证,寒症引发的关节肿痛,孕产妇禁用,皮肤破损禁用。 五、四子散中药奄包热熨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 1、原理: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减轻或消除脘腹疼痛等症状,缓解或消除呕吐、腹泻之功效。 2、适应症: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 (1)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泡等禁用;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腰骶部,局部无知觉处或反应迟钝处忌用;(3)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六、中药熏洗缓解骨关节肿痛 1、原理: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去腐生肌、杀菌抑菌之功效。熏洗可扩张患部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环的物理作用,从而增强伤口上皮组织的生长和修复能力。 2、适应症:对于肾虚血淤所致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风寒外侵或虚寒、气虚血淤所引起关节疼痛,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3、禁忌症:凡皮肤烧伤、烫伤、脓包疮或皮肤病,糖尿病足者不宜浴足,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饭后不宜浴足。凡狂犬病、药物过敏者禁止使用本法。 七、砭石治疗颈椎、腰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1、原理:砭石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可产生极丰富的超声脉冲,接触人体表皮可使血液循环加快20%,治疗时还可以与患者身体进行能量交换,通过不断刺激局部腧穴,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顺畅腹部气机,同时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激发神经一内分泌一体液调节功能,从而达到缓解胃肠功能障碍的目的。 2、适应症:颈椎、腰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骨性疾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障碍辩证属气滞血瘀、寒湿内阻者。 3、禁忌症:实热症,如感染性骨关节炎辩证属实热症者。 八、金桂外洗方湿热敷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病 1、原理:金桂外洗方主要药物是半枫荷、桂枝、生草乌、宽筋藤、入地金牛、威灵仙、海桐皮、透骨消。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除瘀止痛功效。

中医特色疗法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2.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2.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3.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 —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3.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特色疗法

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乐至县中医医院 骨伤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手法整复、推拿治疗 一、作业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 施术于穴位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 解疼痛的目的。 二、适应症: (一)骨折。 (二)脱臼。 (三)筋伤。 (四)骨病。 (五)伤科杂症。 (六)神经系统疾患:脑中风后遗症、肋间神经痛、颈臂神经症候群、坐骨性神经痛。 (七)肌肉、骨关节疾病:网球肘、冷冻肩(五十肩)、下背痛、骨关节炎、肌肉酸痛。 三、禁忌: 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四、用物准备: 诊疗床或坐椅、无菌口腔棉枝、75%酒精、优碘、生理食盐水、换药车、纱布、副木、棉卷、骨折换药医材、治疗巾、红外灯、常备外用药紫云膏、金创膏等。 五、作业方法

(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与推拿。 (五)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药包扎则在患处敷贴外用药。 (七)初诊病人及遇异常特殊状况,应有护理纪录。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 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旋转回绕、端提捺 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十一)夹缚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十三)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四)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 神、健脾利湿。 (十五)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六)练功疗法。 六、护理指导: (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三)施术时间依病情医嘱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中医针刺针灸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 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 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 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 医疗保健作用。 中医火罐火罐 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 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保健推拿推拿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 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 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 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 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 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 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精油刮痧刮痧 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 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 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 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 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 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芳香疗法芳香 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 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 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 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 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 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 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中药熏蒸熏蒸 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 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 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 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 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 保健、美容的目的。

中医药验方和特色疗法

医院中医药验方和中药特色疗法 收集整理工作方案 为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医药优秀文化,挖掘医院中医药技术资源,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决定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医药(含草药,下同)验方和特色中药疗法收集整理工作。 一、组织机构 成立院中医药验方和特色中药疗法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成员及职责见附件1)。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药剂科(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二、工作内容 (一)收集和整理本院人士编著的各种图书和期刊中记载的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 (二)研究和开发具有较高学术和临床价值的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 (三)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三、工作原则 (一)注重自愿无偿捐献 收集整理工作遵循自愿无偿捐献的原则。尊重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持有人(单位或个人)的意愿,鼓励持有人主动无偿

捐献。如果持有人同意捐献,须填写《中医药无偿捐献自愿书》(见附件2)。 (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尊重捐献人的知识产权。捐献人完成捐献行为后,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及时为捐献人出具收取证明、清单;协助捐献人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妥善协调处理好在收集、整理、出版、应用中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 (三)注重科学严谨保密 对收集的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要进行鉴定、验证和评估,切实保证安全有效。受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参与论证评估的人员,负有为捐献者及其捐献物保密的义务,不得私自对外宣传、出版、使用和开展研发等活动,违反者将依据国家科技保密有关规定处理。 四、工作步骤与分工 (一)科室收集(2016年9月至2016年10月) 1.药剂科负责收集院内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并审核,报院中医药验方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院中医药验方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全院收集的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进行技术审查。需要补充完善材料或需要调查核实的,将派专家组实地考察。 (二)资料处理(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

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亮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我中心秉承大医精诚,牢记医学誓言,为人类健康奋斗。 一、中医特色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着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我中心开展小儿推拿疗法一年余,日均门诊量30余次。确立了感冒、肺炎、腹泻、病理性黄疸、惊风等优势病种。治疗效果较好,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针灸推拿 针刺在中国已经应用了数千年。在一本写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300 年名叫《内经》的书中,人们看到了有关针刺的内容。该书通过公元前约2500年中国一位名叫黄帝的帝王与其首席大臣对话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中医的知识。中国传统医术的一种。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国人不相信魔鬼会使人得病,他们认为应从人

中医特色疗法修订版

中医特色疗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儿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以期推动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 1、肺系疾病 肺系疾病主要指现代医学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小儿呼吸道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孩子发烧到普通医院去看,到医院的孩子10个有8个都要输液,仿佛这是西医唯一的最快最好的办法.每次输液后没胃口吃饭,汗多,过几天虽好些,但不久就会反复。而中医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风寒风热食积等的不同症候,对证治疗,更有针对性。

2、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当然脾系疾病还可应用的特色有效疗法远不止推拿,如刺四缝应用于小儿厌食、积滞和疳证;温中化湿类中药敷脐对于寒湿和脾虚泄泻疗效卓著。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遍应用。 3、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祖国医学认为喘有宿根,痰为致病关键。而本病又和小儿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目标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目标 篇一:中医医院骨伤科重点专科实施方案 龙陵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决策,抢抓机遇,实现医院建设和事业发展新跨越,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医医院,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重点专科—骨伤科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把医院做精做强”的办院总则,突出“科技兴院、人才立院、质量建院、管理强院”的四大战略重点,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发挥基层中医药工作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保证在内涵建设、特色优势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继承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同步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和科技进步相适应,健全和完善我院中医药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通过用3年时间的建设,在专科基本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技术能力建设、环境形象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医院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争取建成“总体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建设领先、医疗技术优良、中医特色突出,科研教学配套、医疗服务满意”的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一)基本条件建设 1、病区床位达到≥40张。 2、完善门诊,病房,骨伤科特色治疗室,手术室设置,各区域按标准配置及设备。 3、制定中医骨伤科专科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并逐年总结、分析、优化。 (二)人员队伍建设 1、中医师占医生比例≥70%,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每年派一至两名医护人员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骨伤专科或三甲医院骨伤科进修学习半年(含半年)以上。 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4、落实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及中医药使用率绩效考核制度。 (三)科研教学建设

中医特色疗法精品

【关键字】情况、方法、传统、有效、密切、自觉、合理、配合、发现、措施、突出、安全、重点、作用、标准、把握、调节、保护、指导、发挥、促进、加强、适应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2.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2.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3.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3.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变;临床阳性体征概念 (一)经筋病变体征概念 经筋病变体征,是在经筋体系所属的肌筋膜带及结缔组织等,人体软体组织病变所形成的临床病态形证表现。由于这组人体组织结构体系庞大、成分复杂,起止、分布及功能各异,并形成纵横交织状态,故经筋病变临床体征,具有广泛性、多形性等待点。临床检查时,需根据经筋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加以识别确认。经筋病变体征,在经筋学科换称为经筋病灶。 (二)经筋病变体征检查任务要求 1.按医疗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检,以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并为进行特殊检查提供基础依据。 2.对基础检查发现疾患可疑迹象,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3.对经筋病症可疑的恶性变及骨性病变,要加以鉴别和排除。 4.进行经筋专科有关检查。如肌电图检查,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经穴区带检查,内脏皮肤反应过敏区检查,经筋病灶检查等。 本节重点介绍经筋病灶检查的手触查灶法。 (三)经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 经筋查灶法在经筋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它于人身躯体直到200多个经筋穴位,填补了古医籍中十二经筋图线缺乏经筋胸穴的缺陷,为经筋疗法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经筋脑穴,具有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功效特殊等待点,为经筋疗法形成高疗效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针灸探索高效、特殊脑穴,提供重要途径。 3.经筋查灶法,在明确经筋病症具有单纯型的经筋病灶喻穴

点的基础上,深入查明复合型的经筋腧穴,具有点一线一面一多维性的特点,为经筋疗法确立由点的局部治疗,发展成为点、线、面及多维性的整体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对经筋病症的施治,产生了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效应。 4.经筋查灶法,揭示出经筋病症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特性,如结灶性、瘀滞性、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牵涉反应性、收缩性及收缩失均性、致疲劳或紧张性、隐蔽性、压迫性、症状类似性等,对解决临床医疗面临的诸多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5.经筋查灶法,首次在医界揭示出48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经筋病变的致因,对医治奇难杂症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筋病灶检查 经筋病灶检查,即经筋临床阳性体征检查,简称经筋查灶,是经筋专科恃有的检查方法。本检查法,以双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触诊检查为主,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证特点,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本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医治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 重点科室建设 科 骨伤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2、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3、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 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

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2.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3.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4、进行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拨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会旋,按摩推拿)。 5、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6、若需中药外敷,先在患处外敷中药。 7、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8、外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 固定。 6、护理指导: 1、让病人放松心情,取适宜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