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治疗皮肤病6例报道

合集下载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 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 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 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李氏最突出之处是擅长以重剂附子、乌头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已有百余人。

毋庸讳言,目前急救一般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他任职灵石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

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

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

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

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

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沈耿杨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 附子理中汤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具有温阳祛寒、温补脾肾功效,主治中下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理中汤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笔者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浮肿、畏寒收效满意,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41-141)
【作者】沈耿杨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生,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J], 李茁
2.附子理中汤验案二则 [J], 陈东成;陈已明
3.附子理中汤治病偶得二则 [J], 王能基
4.附子理中汤加减运用二则 [J], 孙小明
5.附子理中汤治泻偶得 [J], 许萍;宁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中药附子是很常见的,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很有用。

那么附子理中汤的功效是什么呢?附子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一一为您介绍。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1、有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的功效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有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的功效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3、有治疮疡,脾胃虚寒的功效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4、有治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的功效处方: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5、有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加减: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处方: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

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

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

用于阳虚证。

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

李可医案:牛皮癣–经方派

李可医案:牛皮癣–经方派

李可医案:牛皮癣–经方派魏x,女,20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

病史:患者全身皮疹多年,加重1年,皮疹初起红痒,继之变硬脱皮屑,月经期腹痛,经水有黑块。

无汗,四肢发冷。

患者曾自服乌蛇荣皮汤效不显。

辨证治则:诊断:牛皮癣;证型:寒伏三阴,血失温养;辨证分析:寒伏三阴,重在厥阴,厥阴肝经有寒,瘀而不通,肝主藏血,血不能得温养则发皮疹;经期腹痛,肝主疏泄,肝不得温,疏泄不畅,郁积而痛。

手足冷,脾主四肢,可知太阴伏寒;病位在体表,太阳表之里在少阴,由此三阴伏寒可知;治法:温运中土,透发寒邪;经期服药,可使寒从经水血分而出。

处方:灸甘草90克,干姜45克,制天雄45克,吴茱萸30克,生晒参30克(捣),辽细辛45克,麻黄10克,乌梅30克,蝉衣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加水5斤,文火煮90分钟,去渣浓缩至6两,3次分服。

每月经期前后连服10剂。

连用3月。

二诊(2009年3月7日):用药三月,痛经基本恢复,经水仍有少量黑块。

全身皮癣上身大部分消失,腰以下及腿部皮癣略有减少。

辨证分析:寒伏三阴,当继用前法托透,加活血养血药,透发血分伏毒于外。

处方:炙甘草90克,干姜45克,制天雄45克,吴茱萸30克,黑芥穗10克,大黄15克,生晒参30克(捣),辽细辛45克,麻黄10克,乌梅30克,乌蛇45克,白鲜皮45克,全虫30克,生地45克(酒炒),当归45克,赤芍30克,川芎30克,首乌30克,白蒺藜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加水5斤,文火煮90分钟,去渣浓缩至6两,3次分服。

每月经期前后连服10剂。

连用3月。

三诊(2009年6月22日):皮疹持续减少,药后微汗,四肢渐温,经期腹痛完全消失,经水无块,色紫暗。

前法得效,继用前法,增加温通和营之力,加制附子到90克,有汗去麻黄,赤芍改为白芍,加坤草,桂枝。

处方:炙甘草90克,干姜45克,制天雄90克,吴茱萸30克,黑芥穗10克,大黄15克,生晒参30克(捣),辽细辛45克,乌梅30克,乌蛇45克,白鲜皮45克,全虫30克,生地45克(酒炒),当归45克,杭白芍30克,川芎30克,首乌30克,白蒺藜30克,坤草120,桂枝45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清朝吴下名医何书田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林则徐夫人脾虚泄泻医案研读

清朝吴下名医何书田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林则徐夫人脾虚泄泻医案研读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何书田,名其伟,子韦人,又字书田,晚年号竹攸山人。

清医家。

何世仁之子。

当时吴下名医,曾受林则徐托研制十八味戒烟方,并著有《救迷良方》,有十六种刊本,盛行于江、浙、湘、鄂、粤、桂等地。

【医案】何书田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虚泄泻案林少穆中丞壬王辰夏来抚吾吴,其冬十二月,以夫人病,遣辕弁见招,苏公子小螯口荐也。

时风雪严寒,星夜飞棹的而往。

公子导入内室,见夫人卧床呻吟,腹作痛而泻泄不禁。

前日有投左金丸加味者,而痛益甚。

中丞焦急,欲用补剂未决。

山人诊其脉,六脉俱沉,左关微弦,右关尺细濡无力。

就证而论,乃太阴脾土失司,肝木乘之为患,而下无命火,又不克累蒸水谷,堤溃而痛且泻,理固然也,非大剂温补不可。

中丞曰:服之果效乎?山人曰:不效即有损矣,鸣呼可。

遂以参、术、姜、附等味进。

明日,泻减而痛未止,即原方重用参,复加肉桂进之,病去七八。

五日后往视之,已全瘳矣。

中丞手书楹联为赠,山人于是名噪吴中,弃走官厅,不胜劳悴云。

本案引自(《竹攸山人医案》)。

[注释]林少穆:即林则徐。

林宇少穆,又字元抚,名则徐。

中丞:清代掌管一省民政、军政的巡抚的别称。

壬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该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

辕弁:在衙署供职的低级武官。

飞棹:飞速划船。

棹;桨;划(船)。

楹联:内容为“读史有怀经史略,检方常著活人书。

”【评析】本患者脾胃虚寒,肾失温煦,故泻不止;脾虚则肝木乘之而腹痛。

证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旋愈。

单就本案泄泻而言,实属平凡而常见,其意义在于通过此次医患之间的交往,何氏与林则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何向林献《东南利害策》十三道,林选中九道;何撰成戒鸦片的《救迷良方》,林曾在道光十八年的奏折中着意介绍。

作为一位名中医,何书田亦为以后的戒烟活动尽到了应有的职责。

【泄泻简介】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脾病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
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有好处的方剂附子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功能主治】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生活常识分享。

附苓理中汤

附苓理中汤

附苓理中汤合方:理中汤加附子、茯苓方组:制附片15g 茯苓60g 党参45g 白术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附苓理中汤应用案例19则1、山东省吕滨愉医生案例:患者:马某山东淄博周村人性别:女年龄:26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6日症状:产后50天,奶水几乎没有,体瘦,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附苓理中汤加减方组:制附片15克茯苓60克党参45克生白术45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生白芍45克生姜45克(切)剂量: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

忌:绿豆类制品效果:奶水非常充足2、涂华新医生案例:患者:张某性别:女年龄:31岁初诊日期:2014年12月4日症状:产后每日肠鸣飧泄,奶水不足,已十五天,舌淡红,苔薄白,边齿痕,脉缓。

处方:附苓理中汤组方:制附片15克茯苓60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剂量:五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12月15日:诸证均已尚觉奶水略不足原方五剂巩固3、涂华新医生案例:患者:刘女士就诊日期:2014年11月3日年龄:35症状:新产多日,亲人代述“产后恶露不绝久久不能干净,欲求中医治疗,问之纳差,体瘦,素来脾胃偏弱,且奶水不足。

处方:附苓理中汤加减组方:制附片15g 茯苓60g 党参45g 生白术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 生白芍45g 生姜45g(切) 剂量:五付每日一付结果:恶露尽而奶水亦足注:此处方兼有理中真武之妙临床加减后可用于多种产后病4、贵州省周福源医生案例:患者:田某贵州贵阳人性别:女年龄:27岁初诊日期:2015年12月14日病史:产后三个月,奶水不足。

查:身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

处方:附苓理中汤方组:制附片15克茯苓60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1. 附子理中汤概述附子理中汤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它由附子、干姜、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阴阳两虚”、“阳虚寒凝”等症状。

据史书记载,此方最早见于《伤寒论》,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是指在传统的方剂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重要性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一方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减辩证治疗方法。

通过他们的医案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方剂的临床应用规律,指导临床医生更加科学地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3.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案例分析3.1 案例:某患者出现颤抖、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其为“阳虚寒凝”证,遂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肉桂等温阳补气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3.2 案例:另一位患者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判断其为“阴虚火旺”证,于是在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石斛、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4.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我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传统的药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辩证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

国家级名医的经验和医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5. 总结附子理中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在国家级名医的加减辩证治疗下,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临床应用规律。

通过学习他们的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方剂的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理中汤治疗皮肤病6例报道作者:龚金晖黄宁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24期[摘要] 理中汤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主治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而出现的胸闷、吐泻诸证。

加附子则为附子理中汤,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中下二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虚寒杂症。

今拓展附子理中汤治疗范围而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效果很好。

[关键词] 附子理中汤;皮肤病;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76—03附子理中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霍乱篇理中丸加附子,理中丸《金匮要略》亦名人参汤,主治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而出现的胸闷、吐泻诸证。

与姜甘参术温补中气,转其升降之枢,附子暖水而燥土。

笔者在十几年皮肤科临床中深深感到,在皮肤病的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尤其是慢性或顽固性皮肤病常收显效。

附子理中汤是调理脾胃代表方,只要辨证准确均取得很好疗效,举例与大家分享。

1 病例资料1.1 口周湿疹案黄某,女,8岁,患儿于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口唇及周围皮肤红色丘疹伴瘙痒,在本地和兰州、上海多家医院诊断和治疗,有谓唇炎,有谓湿疹,有谓病毒感染等,给予维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外用多种药物,均无疗效,又请数位中医治疗,云此为脾胃积热,予清热泻火中药内服,也无明显效果。

刻下症见:口唇周围一圈见红色细小丘疹,个别融合成片,伴有皮肤皴裂,患儿感瘙痒疼痛,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精神如常,饮食、二便均正常;患儿平时喜食雪糕、冰淇淋等冷饮及麻辣小食品类。

辨证此属脾胃阳虚,又贪食饮寒凉,阳气为寒邪所郁遏,阻于经络而成此症,看似热症,实际为内寒,治疗当以温阳驱寒化湿为要,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人参6 g、炙甘草6 g、炒白术6 g、干姜6 g、制附子3 g、茯苓10 g、黄柏6 g、砂仁6 g、夏枯草10 g、栀子6 g、焦三仙各10 g、生大黄3 g 四副;4 d后来诊,症状大为好转,下唇及周围已无症状,上唇及周围少量丘疹,有些已结痂脱皮,舌红苔薄白,脉沉细,继续服下方:人参6 g、炙甘草6 g、干姜6 g、制附子6 g、茯苓10 g、、黄柏6 g、砂仁6 g、夏枯草10 g、栀子10 g、焦三仙各10 g、生大黄3 g、肉桂3 g,四副; 4 d后来诊,症状完全消失,嘱继服附子理中丸以善后[1],勿食寒凉食物,注意保暖,后随访未复发。

按:湿疹中医称为“湿疮”。

医者多从湿热论治,喜用凉药,究其原因湿疹常有红斑,潮红丘疹水泡结痂等,瘙痒剧烈,痒甚则心烦,所用凉药据多,或清热或利湿,但并非所有湿疹均属湿热证,寒湿证也很多见,切不可一见湿疹就因循而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更伤脾土,若不详查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过敏药甚或激素,只能取效一时,反而加重病情。

1.2 过敏性唇炎案黄某,女,12岁,食芒果后出现口唇及唇周皮肤发红,轻微肿胀,有细小皮疹,瘙痒,有些部位皴裂,在本地多家医院中西医诊治,无明显疗效,又去上海某医院就诊,症状仍不能缓解,如此已经两个月多。

来时见其舌苔厚白腻,脉滑,食纳可,大便干,平时喜食寒凉食品,辨证思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夹有虚火,附子理中汤加减,党参8 g、炙甘草8 g、白术8 g、干姜8 g、制附片4 g、砂仁8 g、薏苡仁10 g、泽泻8 g、地肤子10 g、白鲜皮8 g、黄柏6 g、茯苓8 g,五副,嘱其勿食寒凉食品,饮食清淡;二诊,见口唇肿胀消散,皮疹大部消散,色泽转好,舌苔白,余可,上方去黄柏,继续服五副,再诊,所有症状消失,告愈。

以后又食芒果后发作,同样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愈。

按:本案患者平素喜食寒凉,致使脾胃受损,阳气虚于内,寒湿内盛,运化失调,口唇为脾胃经络所过之处,受外界饮食影响而发病,寒湿阻滞经络,郁热生成,肌肤失养,故见局部红肿皴裂,治疗时要仔细辨证,认清疾病的本质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虽有虚火,但为数很少[2],所以治疗时以温阳祛寒除湿为要,稍佐凉药以降虚火,所以疾病得去,症状消失。

切不可一见局部红肿热痛,而不加仔细辨证,便认为是脾胃火盛,而大加寒凉泄火之品,南辕北辙,徒添其害,前医所为,皆是如此。

1.3 慢性湿疹案公某,女,12岁,嘉峪关初一学生,初诊2009年9月,患儿自幼至今一直食欲不佳,服用健脾消食类药物无明显效果,身材娇小,近几年出现面颊红色皮疹,曾在嘉峪关医院诊断为慢性湿疹,口服多种西药中药外用类固醇激素药膏治疗,时好时坏,今年上初一学习繁重,食欲差,睡眠少,比同龄儿身材矮小,求诊中医。

刻下症:患者面色青黄,两面颊散在红色小丘疹丘疱疹,轻微少许渗出,结痂皮肤干燥,四肢皮肤阵发性瘙痒但无皮疹,唇淡,全身皮肤干燥欠润泽,身材矮小,食欲差,进食时间较长,大便多日一行,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20 g、白术10 g、干姜10 g、制附片6 g、炙甘草8 g、白蒺藜15 g、鸡血藤15 g、桂枝6 g、茯苓15 g,外用本院自治湿疹膏,嘱家长患者病程较长需长期服药配合,每周复诊1次。

历时服药2个月后,患儿明显食欲好转,大便每日1次,面颊皮疹净退,皮肤光泽,间断服药1年余,皮疹未再出现。

按:本例患者患慢性湿疹多年,脾胃素虚,日久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之症显而易见,肺主气,肝藏血,而实皆出于中焦[3],治疗的根本在于看清疾病的本质是脾虚运化无力,木郁湿盛,日久而气血不足,予附子理中汤温阳健脾化湿治本而取效。

1.4 寒冷性荨麻疹案陈某,女,36岁,酒泉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10月23日初诊,自述皮肤“风疹块”多年,春夏减轻,秋冬加重,遇冷风则不堪忍受,给予多种西药及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中医求治,刻下症:皮肤划痕症阳性,皮疹遇冷风加重,精神可,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略水滑,脉沉细,追问病史,患者平素喜渴即冷饮。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证属:寒凝肌肤,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煦,风寒乘虚而入。

治宜温中散寒,益气祛风。

药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50 g、白术20 g、干姜20 g、制附片10 g、炙甘草15 g、麻黄8 g、细辛6 g、白蒺藜20 g、鸡血藤20 g、桂枝10 g、茯苓20 g。

服药20余剂皮肤痒消失,遇冷有风团出现但不痒,坚持服药68 d,痊愈。

按:《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诸痹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伤寒论》“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本病的产生与风邪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为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致[4]。

此证患者平素渴喜冷饮,加之此病多年均用祛风止痒抗过敏治疗,非但无效,反贻误病情而转为虚证。

治宜温经散寒健脾化湿,佐以祛风止痒,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此方本无治疗“瘾疹”之功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取其温经散寒,补益脾胃的功效[5]。

1.5 面部痤疮案王某,男,20岁,大学学生。

面部脓疱性痤疮4年余,时好时坏,曾服西药维安脂、红霉素、维生素、中药排毒养颜胶囊、暗疮片以及清热解毒汤药无效。

见面部脓疱密集,红肿但仔细观察鼻根青紫,皮肤黄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仔细询问患者平时喜欢喝冷饮,尤其是夏天饮多食少,便秘(大便不是很干但解便很费劲,总感觉解不干净)但是稍吃不合适就腹泻,手足爱出汗,喜欢熬夜白天睡觉。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究其本源,辨证思路:脾胃虚寒,寒湿太重,土湿木郁。

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30 g、白术15 g、干姜15 g、附子10 g、炙甘草15 g、桂枝10 g、茯苓20 g、白蒺藜20 g、白寇8 g、鸡血藤20 g。

嘱其勿食寒凉之品,改熬夜恶习,坚持服药近3个月,脓疱消退而遗留红紫印痕,饮食恢复,大便每日1次,因开学汤药停服而改服附子理中丸3个月,暑假回来皮肤基本恢复,偶有一两个粉刺出现但无脓疱。

按:痤疮首见于《内经》:汗出见湿郁乃痤。

医者多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论治,喜用凉药,究其原因痤疮常有红色丘疹、脓包等,甚则破溃,多发于青春期,所用凉药据多,或清热或利湿,但并非所有痤疮均属湿热证,寒湿证也很多见,切不可一见痤疮就因循而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更伤脾土,若不详查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生素,维甲酸类药也很难取效。

本案患者平素贪凉饮冷,加之熬夜损伤脾阳,脾失运化,寒湿內停,处方附子理中汤温补而取效[6]。

1.6 过敏性紫癜罗某,女,11岁,家住玉门市,初诊2011年9月30日,其母述自6个月初因“感冒”出现双下肢红斑,紫斑,伴有腹痛。

当地卫生院真正予“消炎抗过敏止血激素”治疗略有好转。

于本月初“感冒”后复发同样治疗无效。

刻下症:双下肢红斑紫斑满布肿胀,特别是踝关节周围紫斑出现水泡渗液,时有腹痛无规律,面黄唇淡精神萎靡,舌淡苔薄根腻,脉沉细。

化验血尿常规正常。

证属阳虚失血予附子理中汤加味6剂。

10月6日复诊述服药后腹痛减轻,腿肿消紫斑略淡,因前段时间输液无食欲,嘱中药坚持服用配本院自制健脾消食口服液,1周后复诊精神好转,纳食好,下肢紫斑红斑减退,中药继服历时2个月诸症消失治愈,附子理中丸继服2~3个月巩固。

按:过敏性紫癜系皮肤与内脏器官的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血管炎,中医称之为“葡萄疫”“血风疮”,《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

”久虚者常见脾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使血溢于经络,寒邪常是本病重要发病因素,寒邪阻于经络使肌肤气血凝滞发生紫斑,阳虚内寒则腹痛,脉症和参予温阳健脾化湿之附子理中汤,此病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守方培补元气扶正而驱邪。

2讨论脾胃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以营养脏腑于全身肌肤。

脾气转运失常则水湿停滞。

脾阳主升。

脾虚往往中气下陷而致气血通畅不利或脾不统血而致下肢出血[7]。

附子理中汤是古人所创立的温中散寒方剂中之代表者,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心痛、吐泻、腹痛诸证。

我们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运用本方治疗慢性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痤疮、口周皮炎等均收到很好疗效。

附子理中汤中以附子为主药[8,9]。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附子胃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

”因为肾中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作用。

肾阳不足,内寒偏盛,若遇外来寒邪,内外相应,故机体产生病变,治疗必须从肾着手,然而温肾助阳之品选用附子最佳,方中干姜具有温运中焦之功,附姜同用,温阳祛寒之功倍增,辅以党参补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五药和用具有温经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说明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工作、饮食、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大量使用空调、冰箱、冷饮、工作紧张、睡眠不足,致使人体阳气耗散较多,加之抗生素激素滥用造成阳虚阴盛,致使现在脾胃虚寒体质的人群增多,出现多种临床疾病;我们虽运用此方所治病证不同,但病机相切故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不是一病拘一方,而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这就要求我们望闻问切耐心细致,尤其是生活细节以及治病经历的询问一定要详细,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常可出奇制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