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附子理中汤

合集下载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等症状。

本文将从附子理中汤的组成、制作方法、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中药使用指南。

附子理中汤,又称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等症状。

其标准配方包括以下几种中药材:附子:附子是附子理中汤的主要成分,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

在标准配方中,附子的用量通常为6克。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对于脾胃阳虚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标准配方中,人参的用量通常为9克。

白术:白术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的功效,对于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标准配方中,白术的用量通常为9克。

炙甘草:炙甘草具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标准配方中,炙甘草的用量通常为6克。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还包括一些辅助药材,如生姜、大枣等,这些药材可以增强附子理中汤的疗效,同时也能减轻其副作用。

附子理中汤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将上述中药材按照比例准备好。

然后,将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煎煮。

煎煮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防止药材糊锅。

煎煮约30分钟后,加入生姜、大枣等辅助药材,继续煎煮约15分钟。

最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待其冷却后即可服用。

附子理中汤的使用方法如下: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15克附子理中汤,一日3次。

儿童的用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附子理中汤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药效。

附子理中汤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等症状。

例如,对于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附子理中汤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附子理中汤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治沉寒痼冷的附子理中汤的解读与应用

治沉寒痼冷的附子理中汤的解读与应用

治沉寒痼冷的附子理中汤的解读与应用附子理中汤:人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炮附片。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温补脾肾。

主治:脾胃虚寒,口吐清水,胃胀胃疼,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舌苔白滑,脉沉微,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者。

方义:方中炮附子温阳补阳祛寒湿,配以干姜温运脾阳化寒湿,炒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

五药配伍,有温补脾肾之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

运用:本方以畏寒肢冷、腰凉腰酸、睆腹冷痛、呕吐泻利、舌淡苔白滑或者白厚、脉沉迟无力或者沉虚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肠炎、心力衰竭、慢性痢疾等疾病。

加减化裁:气虚甚者,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重用干姜、人参;胃逆呕吐较重者,加生姜、半夏、砂仁;寒湿下注见下利较重者,重用炒白术,干姜,加砂仁。

阳虚甚者重用炮附片或加淫羊藿。

虚阳上浮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

妙析天人医案:吴某,女45岁,2020.6.15初诊,近期老是感觉到口干口苦,并不想喝水,只想喝两口热水润润,就舒服些,心烦郁闷不舒,失眠易醒,月经推迟,量少。

下肢凉怕冷,腿软无力,腰酸腰痛,两年前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

舌尖边红,苔薄白,齿痕,脉弦略数不甚有力,双尺沉虚。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少阴合病用方:小柴胡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北柴胡15,清半夏15,人参10,炙甘草10,黄芩12,炒白术30,干姜10,炮附子15,茯苓20,龙骨30,牡蛎30,,,7剂大火烧开小火熬70分钟,熬出600毫升药液分三次喝。

2020.6.22二诊:口干口苦,心烦郁闷,失眠易醒,下肢冰凉,腿软无力,腰酸腰痛明显好转。

舌淡红,苔薄白,齿痕,脉弦双尺沉虚。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人参10,炒白术30,干姜15,炙甘草10,炮附片30,龙骨30,牡蛎30,炒杜仲15,郁金15,白芍15,,,7剂发散思维:其实附子理中汤内含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为仲景方。

《伤寒论》为仲圣所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经方众多,亦多效验,诚《内经》所言具“一剂知二剂已”之效,所载四逆汤一方,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而多数出现在少阴病篇以少阴病多寒化,死症众多,故大多数医家皆认为四逆汤是少阴救逆之法,且方中附子,为有毒之品,即使重病之人亦不敢轻易用之,更何况他病?故医家是四逆为猛虎,归入少阴束之高阁弃而不用。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附子理中汤这个名字我们经常会听到,它是几味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制作出来的中药汤剂,对人们的久病不愈、温中补虚等功效,对缓解患者身体的病症有良好的作用,但是附子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量,现在就说说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简介:附子理中汤就是将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等药材,加在水中烹煮,一般附子理中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配方,即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但是附子理中汤同样也是不能过多食用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所以使用附子理中汤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同时也需要根据医生指示使用,避免附子理中汤影响身体。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1.附子理中汤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中药配方,一般附子理中汤但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胃肠问题,如果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同时出现恶心想吐等等问题,那么可以通过附子理中汤控制身体的症状。

2.如果身体出现胃肠疾病,选择附子理中汤,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胃肠疾病,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胃肠道抗病能力,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避免肠胃疾病问题影响了患者的身体,诱发其他问题。

3.如果将附子理中汤做成药丸,那么可以有效的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可以有效的控制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等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身体症状加重,也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

★服用附子理中汤注意事项:1.孕妇禁用。

2.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且需要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用药,适当用量,过犹不及,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又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附子一枚白术五钱干姜五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三钱炙用药意解按附子理中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方也。

仲景之意,原为中土太寒立法,故以姜、术温燥中宫之阳;又恐温燥过盛,而以人参之微寒继之,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

本方原无附子,后人增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觉偏重下焦,不可以理中名。

余谓先后并补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

此病既是真气欲竭,在中宫之界,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足以培中宫之土气,用于此病,实亦妥切。

考古人既分三焦,亦有至理,用药亦不得混淆。

上焦法天,以心肺立极;中焦法地,以脾胃立极;下焦法水,以肝肾立极。

上阳、中阳、下阳,故曰三阳。

其实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

下阳本乎先天所生,中阳却又是先天所赖,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

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中、下,合之实为一元也。

用药者,须知立极之要,而调之可也。

【辩证】(1)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

夫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近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

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

此则身虽大热,却无外感可据。

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寒之情形悉具。

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不白而反紫红肿厚,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出中宫之阳而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汤。

【阐释】此问病象似乎寒热错杂,近于实火,经层层分析,断为阴盛逼出中宫之阳,故主以附子理中汤,先后并补。

以三焦虽各有专司,而必赖中阳健运,上下始能相交。

理中汤本为中土太寒立法,加附子而温运之力更强,脾胃欲竭之阳得复,诸症自可立解。

如断为实火,或寒热杂投,俱属误治。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1. 附子理中汤概述附子理中汤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它由附子、干姜、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阴阳两虚”、“阳虚寒凝”等症状。

据史书记载,此方最早见于《伤寒论》,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是指在传统的方剂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重要性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一方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减辩证治疗方法。

通过他们的医案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方剂的临床应用规律,指导临床医生更加科学地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3.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案例分析3.1 案例:某患者出现颤抖、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其为“阳虚寒凝”证,遂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肉桂等温阳补气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3.2 案例:另一位患者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判断其为“阴虚火旺”证,于是在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石斛、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4.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我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传统的药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辩证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

国家级名医的经验和医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5. 总结附子理中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在国家级名医的加减辩证治疗下,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临床应用规律。

通过学习他们的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方剂的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案例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案例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案例
1.杨某,男,70岁。

排便困难20年,排便艰涩而便形溏软,日二行,屡治乏效。

近10年更增便血时发,纳少,手足冰凉。

舌淡赤胖润,脉弦右寸弱。

脾肾阳气俱虚,附子理中汤为的对之方:
炮姜20 g,党参25 g,白术90 g,附子15 g,当归25 g,白芍15 g,桂枝20 g,细辛10 g,吴茱萸10 g,肉苁蓉25 g,升麻10 g,黄芪30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

7剂后排便大致正常,手足仍凉,阳虚未复,前方附子加至30 g,细辛15 g,黄芪45 g,另加茯苓30 g,调理至愈。

2.赵某,男,43岁,慢性肠炎三四年,曾经日泻七八次,现大便涩滞溏软,虚坐努责,日一行,屡治乏效。

腰膝酸痛,下肢酸软无力,乃至不能上班。

舌淡赤胖润,脉弦,右寸左尺沉。

因大便涩滞而致不能上班,足见痛苦之情。

大便虽滞但溏软,舌见胖润,此乃湿困之象,不可误作实滞便秘,且脾虚及肾,已显腰酸肢软元阳不足之象。

既属虚秘,当以塞因塞用为法,温补脾肾阳气,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味:炮姜25 g,党参25 g,白术60 g,炙甘草10 g,茯苓30 g,肉苁蓉20 g,薏苡仁50 g,附子20 g,补骨脂25 g,淫羊藿25 g,菟丝子25 g,白扁豆30 g,木香10 g,牛膝20 g。

7剂,日1剂,水煎服。

复诊:便涩已缓解,腰膝酸痛减轻。

前方调理再服17剂,诸症向
愈,恢复工作。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 3 则3 cas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Li ZhuoShuilu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lang County ,Gansu 744600The effects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re removing cold and tonifying qi spleen.It can treat spleen and stomach cold syndrome and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This paper respectively analyzes 1 case of patient with hiccup syndrome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diarrhea syndrome.The patients are all given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 treatment.The patients are all improved.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

本为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证而设。

但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之原则,适当化裁加减,或改作汤剂,用于治疗多种内科杂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呃逆证患者,女,26 岁。

2013年11月1日来诊,自述3天前吞饮冰凉饮料后出现呃逆症状,初以为偶然现象,未予重视,次日呃逆频发,病情加重,即去本村卫生所诊治,口服“温胃舒、胃速乐”等中西药均未见好转,今来我院。

诊见打嗝频频,难以自制,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胀医案案例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胀医案案例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胀医案案例1.曹某,男,80岁。

胃胀八九年,食后尤甚,久治不愈。

纳少化艰,大便涩滞而黏,夜尿较频,口干不渴,痰多而黏,手足偏凉。

胃镜示:胃壁糜烂。

舌淡胖润,脉弦。

此脾胃虚寒引致,从温补脾胃着眼,方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少佐理气化痰为治:附子15g,干姜15g,党参20g,白术15g,丁香10g,郁金20g,半夏15g,陈皮10g,肉苁蓉30g,麦芽30g,肉桂10g,炙甘草10g。

3剂后胃胀显减,大便已畅,守方调理而痊。

按:此案胃胀八九年,并非气滞之实胀。

由纳少化艰,大便涩滞及舌脉可知,此系脾胃虚寒,经云“脏寒生满病”是也。

该症也可称之为“假胀”,即余所谓中医四大假证之一。

俗医不识,见胀治胀,按实证治疗,用药无非行气消滞类套药,南辕北辙,犯了“虚者虚之”之戒,难怪久治不愈矣。

近年所治胀病,大都属于此类证情,皆以温中稍兼消导之法治好。

2.旷某,女,35岁。

2008年4月10日初诊:胃胀5年,纳可,食后发胀,反酸,口臭口苦,大便先干后溏,手足发凉,眠可,自云“服热药则目赤”。

舌淡胖润,脉沉滑寸弱尺沉。

此亦脾胃虚寒所致,附子理中汤合封髓丹加减:附子20 g,炮姜20 g,白术30 g,肉桂10 g,砂仁10 g,黄柏10 g,泽泻15 g,陈皮10 g,麦芽30 g,乌贼骨20 g(捣),牛膝15 g,车前子10 g,磁石30 g,炙甘草10 g。

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矢气、便泻反应明显,日泻10余次,水样便。

胃胀、口臭口苦减轻,原方稍予改动,附子加至25 g,服后唇舌、上肢麻木,矢气多,但症状继续减轻。

将附子减至15 g,唇舌、上肢麻木未作,但口角、鼻子起疮。

上方续服,病愈。

按:此案胃胀亦由虚寒引发,从手足发凉、舌脉之象可知。

当取温消之法,但患者自云“服热药则目赤”,为医者当引起重视,故在投以附子理中汤时,附子仅用20 g之量,且合以封髓丹潜纳浮阳,再加牛膝、车前子引热下行,以求稳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就算我们接触到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附子理中汤是一类中成药,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附子理中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效与作用】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附子理中汤。

【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效与作用】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功效与作用】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口齿类要》、《寿世保元》卷三:附子理中汤。

【处方】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